• 清代后期,青岛河入海口的青岛口(今大学路)商旅往来形成市镇,纵横十几条街巷从青岛河延至湖南路。1898年3月6日中德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德当局在原青岛市镇中心地带建了第一邮政代理处。在这所邮政代理处前修了常州路,常州路是“E”字形,一竖三横都叫常州路,十分罕见。20世纪20年代,回族同胞来青岛,初将河南路58号作为穆斯林礼拜处。1928年何、乐二兄弟由山东东平来青做生意定居,成为早期的青岛回族穆斯林。1929年,西北军阀回族穆斯林,马福祥出任青岛市长,其部下,随员、士兵家属中的部分回民落籍青岛,马福祥就购买了常州路9号原德国邮政代理处,改为清真寺,将原建筑改建,可容纳100人同时做礼拜。当时的阿訇为曹耀先,抗日战争前后,又有部分商人从北京、天津等地来青开设珠宝、古玩和其他商行。[详细]
  • 兰州西关清真寺原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客寺”,属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之一,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1967年被拆毁,1990年4月新寺落成。建成后的西关清真大寺,成为甘肃各民族穆斯林团结的标志和象征,作为兰州城市特色文化的一个地标,它是任震英规划大师贡献给兰州这座城市卓著建筑之一。了解、认识兰州西关清真寺的过去和现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努力做好有益于未来的工作,意义重要而深远。[详细]
  •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洪水泉村的洪水泉清真寺建于明永乐年间。据洪水泉清真寺的教长马青林介绍,洪水泉清真寺总体建筑布局由照壁、山门、邦克楼、礼拜殿、学房及寺院组成。[详细]
  • 我自认为是儒家知识分子,却似乎与伊斯兰教十分有缘。小时候因为随父母支边,在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读书,结识了很多少数民族同学,其中最多的是回族,也参观了西北的很多清真寺。大学毕业后,回到镇江润州工作。一段时间,也曾分管过润州的民族宗教工作,加上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我更加关注中东国家,关注伊斯兰教,也因此结交了很多镇江的回族朋友。因为对伊斯兰教感兴趣,如有机会到外地去,我总会去看一看当地的清真寺。这些年来,我去过北京牛街礼拜寺、泉州清净寺、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等。尤其是2015年,妻子到埃及孔子学院任教,非常有幸的是,我得以去埃及探亲。在埃及我不仅看到了从小向往的金字塔,更在开罗这座千塔之城看到了众多的清真寺[详细]
  • 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从湖北武汉迅速蔓延至全国,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面对刻不容缓的疫情防控形势,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心系疫情一线群众,高度关注,积极开展防控疫情工作,以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尽绵薄之力。由于城东区地处西宁东大门,是航空、火车、省内外公路运输的集散地,防控责任大任务重,为此,东关清真大寺民管会在做好本寺疫情防控的同时,向城东区各清真寺和穆斯林爱心人士发出向城东区疫情防控工作捐款的倡议,第一时间各清真寺和爱心人士积极响应,踊跃捐款,东关清真大寺带头捐款100万元,其它清真寺捐款110 8万元,穆斯林爱心人士捐款75 7万元,累计善款286 5万元。此项善款于2020年2月6日通过区红十字会向城东区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捐赠活动。[详细]
  • 该寺始建于1945年,时占地O.5亩,大殿建筑面积80平方米,全寺建筑总面积约150平方米。1958年宗教制度改革时被拆除。1983年易现址重建,有砖木结构大殿5间,计212平方米。
  • 原名清真西寺。位于奉节县城永安镇北五道拐,三国蜀汉章武二年,刘备兵败唬亭,屯兵白帝城,于此别置永安宫。故镇以宫为名。五道拐在镇中偏北,回族多数聚居于此,故而在此选址建寺。该寺据传约始建于元代,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次重修”。
  • 万县市因穆斯林人数有限,原有清真寺十分简陋。该寺为1923年由四川工商界穆斯林人士周级三捐资,周为成都人,在万县营商致富,以盈余倾心民族宗教事业。清真寺建成后,又出资增建房舍,创办清真小学。
  • 武胜县清真寺位于县城所在地沿口镇。该寺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整个寺院由寺门、大殿、侧殿、拜台经堂、水房、阿旬住房及内外天井月台组成。由于年久失修,损坏较大。解放后,政府曾多次拨专款维修,
  • 鼓锣山清真寺位于四川省阆中市博树回族乡。该寺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礼拜大殿为古典式,全寺占地面积1.6亩,大殿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全寺建筑总面积1600平方米。
  • 阆中市清真寺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时由保宁镇台马子云及保天左等经办,系由陕甘土木专家仿西安华觉寺设计建造,占地3亩多。
  • 四川省阆中市有回民3500多人,主要居住在城关地区和博树乡、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博树地方曾建立过乡苏维埃政权,不少回民青年参加了革命,有的至今仍担任着一定的领导职务。
  • 广元上河街清真寺,位于四川北部门户广元市中区上河街324号。地处嘉陵江东岸。初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年间均有穆斯林捐资进行扩建。
  • 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是川西通往西北各省区的孔道之一,历来商贾云集,贸易非常活跃,明代末年即有大批穆斯林来此经商,并陆续定居于此,于是集资修建了南街清真寺(都江堰清真寺前身)。清代、中华民国初期增修
  • 该寺始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建筑面积650平方米,大殿建筑面积150平方米,为中国宫殿式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