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后期,青岛河入海口的青岛口(今大学路)商旅往来形成市镇,纵横十几条街巷从青岛河延至湖南路。1898年3月6日中德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德当局在原青岛市镇中心地带建了第一邮政代理处。在这所邮政代理处前修了常州路,常州路是“E”字形,一竖三横都叫常州路,十分罕见。20世纪20年代,回族同胞来青岛,初将河南路58号作为穆斯林礼拜处。1928年何、乐二兄弟由山东东平来青做生意定居,成为早期的青岛回族穆斯林。1929年,西北军阀回族穆斯林,马福祥出任青岛市长,其部下,随员、士兵家属中的部分回民落籍青岛,马福祥就购买了常州路9号原德国邮政代理处,改为清真寺,将原建筑改建,可容纳100人同时做礼拜。当时的阿訇为曹耀先,抗日战争前后,又有部分商人从北京、天津等地来青开设珠宝、古玩和其他商行。[详细]
  • 兰州西关清真寺原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客寺”,属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之一,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1967年被拆毁,1990年4月新寺落成。建成后的西关清真大寺,成为甘肃各民族穆斯林团结的标志和象征,作为兰州城市特色文化的一个地标,它是任震英规划大师贡献给兰州这座城市卓著建筑之一。了解、认识兰州西关清真寺的过去和现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努力做好有益于未来的工作,意义重要而深远。[详细]
  •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洪水泉村的洪水泉清真寺建于明永乐年间。据洪水泉清真寺的教长马青林介绍,洪水泉清真寺总体建筑布局由照壁、山门、邦克楼、礼拜殿、学房及寺院组成。[详细]
  • 我自认为是儒家知识分子,却似乎与伊斯兰教十分有缘。小时候因为随父母支边,在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读书,结识了很多少数民族同学,其中最多的是回族,也参观了西北的很多清真寺。大学毕业后,回到镇江润州工作。一段时间,也曾分管过润州的民族宗教工作,加上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我更加关注中东国家,关注伊斯兰教,也因此结交了很多镇江的回族朋友。因为对伊斯兰教感兴趣,如有机会到外地去,我总会去看一看当地的清真寺。这些年来,我去过北京牛街礼拜寺、泉州清净寺、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等。尤其是2015年,妻子到埃及孔子学院任教,非常有幸的是,我得以去埃及探亲。在埃及我不仅看到了从小向往的金字塔,更在开罗这座千塔之城看到了众多的清真寺[详细]
  • 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从湖北武汉迅速蔓延至全国,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面对刻不容缓的疫情防控形势,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心系疫情一线群众,高度关注,积极开展防控疫情工作,以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尽绵薄之力。由于城东区地处西宁东大门,是航空、火车、省内外公路运输的集散地,防控责任大任务重,为此,东关清真大寺民管会在做好本寺疫情防控的同时,向城东区各清真寺和穆斯林爱心人士发出向城东区疫情防控工作捐款的倡议,第一时间各清真寺和爱心人士积极响应,踊跃捐款,东关清真大寺带头捐款100万元,其它清真寺捐款110 8万元,穆斯林爱心人士捐款75 7万元,累计善款286 5万元。此项善款于2020年2月6日通过区红十字会向城东区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捐赠活动。[详细]
  • 沪西县城清真寺始建年代不详,民国末年被毁。1991年重建。沪西县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之一三这里又是著名的“阿庐古洞”所在地,旅游业非常发达,
  • 该寺又名燃灯寺街清真寺,或名城区清真寺。始建于元朝皇庆年间(1312——1313年)。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建大门厅房
  • 白房子清真寺始建于198O年.占地面积4.5亩。寺大门重檐斗拱,巍峨壮观;叫拜楼为尖塔形状,分3层,各层飞檐高翘,覆盖的蓝色琉璃瓦在阳光下溜溜生辉;礼拜殿为仿古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全寺建筑浑然一体,布局严谨、典雅庄重。
  • 1976年原沙甸村部分回族村民迁移莲花塘定居,当时没有清真寺,用民房作礼拜堂,1980年始正式建礼拜大殿。1990年在马灿武、王云虎的带动下,由广大穆民捐资,新建叫拜楼、耳房、教室、厢房、沐浴室等。现寺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为中式仿古建筑风格。
  • 该寺始建于明代初年、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因人口增加又扩建礼拜大殿。197O年1月5日毁于强烈地震,1975年在原址重建。据清康熙、民国《河西县志》载:“小街元明属军屯区,文明村原称文沙冲,又叫芦苇丛”。
  • 该寺又名敬圣堂,元初忽必烈率师入滇,军中有不少中亚信伊斯兰教的回回先辈人,滇平后,有一部分军人及随军勤杂人员留滇屯田。
  • 位于云南省通海县城西北21公里处。始建于明代。土木结构。面积2OO平方米,于战乱中被火焚。后再度修建,为一座二层楼,面积为60O平方米。当时村民在厅房楼聚礼,因空间窄小,加之人口增长,于清道光九年三月(1829年)建成大殿3间。
  • 小回村清真寺据口碑相传,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后几经修复扩建。本世纪70年代,通海发生大地震,清真寺遭严重毁坏,大殿下陷,“文革”中寺内厢房、月台、宣讲台等被捣毁或占作仓库。归还后,村民自筹资金进行维修和扩建。1972年修1次,1975年修1次,1979年修1次,1983年扩建大殿5间。
  • 该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一一1722年)。教民多系赛典赤·赡思丁后代。清代咸丰“丙辰事件”中,“回汉互保”共抗清政府“屠回”命令,成为历史上民族团结典范。
  • 通海县城原无清真寺,1985年县城附近回民群众集资买旧房15O平方米,暂做礼拜堂,1987年底聘任的第一任教长马广能与寺管会的教胞组织集资3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