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后期,青岛河入海口的青岛口(今大学路)商旅往来形成市镇,纵横十几条街巷从青岛河延至湖南路。1898年3月6日中德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德当局在原青岛市镇中心地带建了第一邮政代理处。在这所邮政代理处前修了常州路,常州路是“E”字形,一竖三横都叫常州路,十分罕见。20世纪20年代,回族同胞来青岛,初将河南路58号作为穆斯林礼拜处。1928年何、乐二兄弟由山东东平来青做生意定居,成为早期的青岛回族穆斯林。1929年,西北军阀回族穆斯林,马福祥出任青岛市长,其部下,随员、士兵家属中的部分回民落籍青岛,马福祥就购买了常州路9号原德国邮政代理处,改为清真寺,将原建筑改建,可容纳100人同时做礼拜。当时的阿訇为曹耀先,抗日战争前后,又有部分商人从北京、天津等地来青开设珠宝、古玩和其他商行。[详细]
  • 兰州西关清真寺原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客寺”,属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之一,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1967年被拆毁,1990年4月新寺落成。建成后的西关清真大寺,成为甘肃各民族穆斯林团结的标志和象征,作为兰州城市特色文化的一个地标,它是任震英规划大师贡献给兰州这座城市卓著建筑之一。了解、认识兰州西关清真寺的过去和现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努力做好有益于未来的工作,意义重要而深远。[详细]
  •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洪水泉村的洪水泉清真寺建于明永乐年间。据洪水泉清真寺的教长马青林介绍,洪水泉清真寺总体建筑布局由照壁、山门、邦克楼、礼拜殿、学房及寺院组成。[详细]
  • 我自认为是儒家知识分子,却似乎与伊斯兰教十分有缘。小时候因为随父母支边,在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读书,结识了很多少数民族同学,其中最多的是回族,也参观了西北的很多清真寺。大学毕业后,回到镇江润州工作。一段时间,也曾分管过润州的民族宗教工作,加上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我更加关注中东国家,关注伊斯兰教,也因此结交了很多镇江的回族朋友。因为对伊斯兰教感兴趣,如有机会到外地去,我总会去看一看当地的清真寺。这些年来,我去过北京牛街礼拜寺、泉州清净寺、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等。尤其是2015年,妻子到埃及孔子学院任教,非常有幸的是,我得以去埃及探亲。在埃及我不仅看到了从小向往的金字塔,更在开罗这座千塔之城看到了众多的清真寺[详细]
  • 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从湖北武汉迅速蔓延至全国,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面对刻不容缓的疫情防控形势,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心系疫情一线群众,高度关注,积极开展防控疫情工作,以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尽绵薄之力。由于城东区地处西宁东大门,是航空、火车、省内外公路运输的集散地,防控责任大任务重,为此,东关清真大寺民管会在做好本寺疫情防控的同时,向城东区各清真寺和穆斯林爱心人士发出向城东区疫情防控工作捐款的倡议,第一时间各清真寺和爱心人士积极响应,踊跃捐款,东关清真大寺带头捐款100万元,其它清真寺捐款110 8万元,穆斯林爱心人士捐款75 7万元,累计善款286 5万元。此项善款于2020年2月6日通过区红十字会向城东区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捐赠活动。[详细]
  • 山尾清真寺在桂林市南约40华里处,与旧村清真寺相距不足一华里。该寺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面积约1亩多,有大群一座,博敞弘丽,犹存古风,
  • 五通清真寺位于桂林市西约35华里,所在五通镇现属临桂县管辖。西临美丽的洛清江,风景如画。该寺现有教民230多人,尊行老格迪国教礼
  • 两江镇在桂林市西南约45华里处,在洛清江东岸。该寺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一1908年),故老回忆说,两江镇从前教门很盛
  • 旧村清真寺位于桂林市南,距市区40多华里。寺始建于明代初年,为广西历史最悠久的清真寺之一。寺占地约2亩,大殿飞檐峻宇,宽阔深遂,长宽相加近30间,南北各有厢房3间,中间天井宽敞洁净,古树参天,花香弥漫。
  • 该寺创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殿堂虽小,构造粗备,自成院落,焉然礼拜之圣洁处所。然人事沧桑、兴衰无常,该寺自抗日战争胜利后。
  • 西城路清真女寺,也叫西内女寺,创建于1926年,由来相尧发起创办,并由她任该寺第一位女教长,桂林穆斯林都亲切地称她“宋二娘”。
  • 西巷清真寺又称东北寺,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寺原为桂林水东门大街东利全商号马荣熙私产,自愿捐做清真寺。
  • 该寺始建于康熙十年(1671年),次年完工。占地面积3亩多,原寺为一典型四合院式建筑,大殿为民殿式,另建有宣礼塔、经学、宿舍、净水房,停尸房等。寺既在桂林,风景自殊,漓江绕流,水如绿绸,四山秀色,出手可悒。
  • 桂林清真古寺位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桃花江畔,该寺始建于元代初年。现占地面积8.5亩,总建筑面积984平方米。该寺历经战乱,殿宇坍塌,明中叶时曾经重建。
  • 该寺创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由广西提督马雄(宁夏固原人)倡导修建。寺址选在当时的提督府衙门附近,地名叫“三州社”,即分公园路。原寺占地面积3亩多,建筑分前后两院。最南为大门,为四柱三楼牌坊式,中辟三道券洞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