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后期,青岛河入海口的青岛口(今大学路)商旅往来形成市镇,纵横十几条街巷从青岛河延至湖南路。1898年3月6日中德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德当局在原青岛市镇中心地带建了第一邮政代理处。在这所邮政代理处前修了常州路,常州路是“E”字形,一竖三横都叫常州路,十分罕见。20世纪20年代,回族同胞来青岛,初将河南路58号作为穆斯林礼拜处。1928年何、乐二兄弟由山东东平来青做生意定居,成为早期的青岛回族穆斯林。1929年,西北军阀回族穆斯林,马福祥出任青岛市长,其部下,随员、士兵家属中的部分回民落籍青岛,马福祥就购买了常州路9号原德国邮政代理处,改为清真寺,将原建筑改建,可容纳100人同时做礼拜。当时的阿訇为曹耀先,抗日战争前后,又有部分商人从北京、天津等地来青开设珠宝、古玩和其他商行。[详细]
  • 兰州西关清真寺原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客寺”,属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之一,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1967年被拆毁,1990年4月新寺落成。建成后的西关清真大寺,成为甘肃各民族穆斯林团结的标志和象征,作为兰州城市特色文化的一个地标,它是任震英规划大师贡献给兰州这座城市卓著建筑之一。了解、认识兰州西关清真寺的过去和现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努力做好有益于未来的工作,意义重要而深远。[详细]
  •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洪水泉村的洪水泉清真寺建于明永乐年间。据洪水泉清真寺的教长马青林介绍,洪水泉清真寺总体建筑布局由照壁、山门、邦克楼、礼拜殿、学房及寺院组成。[详细]
  • 我自认为是儒家知识分子,却似乎与伊斯兰教十分有缘。小时候因为随父母支边,在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读书,结识了很多少数民族同学,其中最多的是回族,也参观了西北的很多清真寺。大学毕业后,回到镇江润州工作。一段时间,也曾分管过润州的民族宗教工作,加上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我更加关注中东国家,关注伊斯兰教,也因此结交了很多镇江的回族朋友。因为对伊斯兰教感兴趣,如有机会到外地去,我总会去看一看当地的清真寺。这些年来,我去过北京牛街礼拜寺、泉州清净寺、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等。尤其是2015年,妻子到埃及孔子学院任教,非常有幸的是,我得以去埃及探亲。在埃及我不仅看到了从小向往的金字塔,更在开罗这座千塔之城看到了众多的清真寺[详细]
  • 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从湖北武汉迅速蔓延至全国,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面对刻不容缓的疫情防控形势,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心系疫情一线群众,高度关注,积极开展防控疫情工作,以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尽绵薄之力。由于城东区地处西宁东大门,是航空、火车、省内外公路运输的集散地,防控责任大任务重,为此,东关清真大寺民管会在做好本寺疫情防控的同时,向城东区各清真寺和穆斯林爱心人士发出向城东区疫情防控工作捐款的倡议,第一时间各清真寺和爱心人士积极响应,踊跃捐款,东关清真大寺带头捐款100万元,其它清真寺捐款110 8万元,穆斯林爱心人士捐款75 7万元,累计善款286 5万元。此项善款于2020年2月6日通过区红十字会向城东区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捐赠活动。[详细]
  • 平凉秦陇寺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南台区,是陇东地区陕西学派著名清真寺之一。该寺于1950年在坊民马占林等人倡议负责下建成,有礼拜大殿14间,沐浴室、南北厢房齐全。
  • 平凉清真西寺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工农路西。该寺于1930年由马志明等人倡议创建,原占地8.3亩,大殿71间,南北厢房25间,附设院落4处,共56间。
  • 平凉旅平清真寺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区南。1930年流落到当地的河南、山西、山东等回民在巴义臣、了宏义等人的倡议主持下修成旅平清真寺
  • 平凉清真东北寺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关盘旋东路。该寺于1920年由刘福贵、马贵德等人倡议主持建成。
  • 平凉清真东大寺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寺巷。该寺由坊民马志明、杨德文等人于1944年倡议创建。该寺现存有一幅《御制至圣百字赞》横幅,由隶书写成,纸本纵313厘米,横129厘米,题头为“明太祖高皇帝敕建礼拜寺于金陵,御制至圣百字赞”。
  • 平凉清真北大寺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北寺巷。是陇东地区影响最大的清真寺,是中国伊斯兰教陕西学派的名寺之一。
  • 该寺始建于1983年,由教民李红如捐地0.2古为地基,信众集资所建,大殿54平方米,全寺建筑总面积124平方米,属简易小寺。
  • 该寺建于1981年,大殿建筑面积180平方米,为土木结构,全寺占地面积2.5亩。现有阿訇1人,学董2人,满拉5人。教民70余户,300余人,均为回族,属伊黑瓦尼。
  • 该寺为1981年新建,大殿建筑面积118平方米,土木结构,全寺占地面积2.5亩。现有阿訇1人,学董2人,满拉5人。教民7O户,28O余人,均为 回族,属伊黑瓦尼。
  • 别名窑湾寺。始建于1932年。主要建筑有寺门、牌楼、客厅、过庭、礼拜大殿等。1958年关闭,后毁于“丈一革”时期,1983年重建。现占地面积约1亩,建筑总面积5O0平方米,为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