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后期,青岛河入海口的青岛口(今大学路)商旅往来形成市镇,纵横十几条街巷从青岛河延至湖南路。1898年3月6日中德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德当局在原青岛市镇中心地带建了第一邮政代理处。在这所邮政代理处前修了常州路,常州路是“E”字形,一竖三横都叫常州路,十分罕见。20世纪20年代,回族同胞来青岛,初将河南路58号作为穆斯林礼拜处。1928年何、乐二兄弟由山东东平来青做生意定居,成为早期的青岛回族穆斯林。1929年,西北军阀回族穆斯林,马福祥出任青岛市长,其部下,随员、士兵家属中的部分回民落籍青岛,马福祥就购买了常州路9号原德国邮政代理处,改为清真寺,将原建筑改建,可容纳100人同时做礼拜。当时的阿訇为曹耀先,抗日战争前后,又有部分商人从北京、天津等地来青开设珠宝、古玩和其他商行。[详细]
  • 兰州西关清真寺原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客寺”,属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之一,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1967年被拆毁,1990年4月新寺落成。建成后的西关清真大寺,成为甘肃各民族穆斯林团结的标志和象征,作为兰州城市特色文化的一个地标,它是任震英规划大师贡献给兰州这座城市卓著建筑之一。了解、认识兰州西关清真寺的过去和现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努力做好有益于未来的工作,意义重要而深远。[详细]
  •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洪水泉村的洪水泉清真寺建于明永乐年间。据洪水泉清真寺的教长马青林介绍,洪水泉清真寺总体建筑布局由照壁、山门、邦克楼、礼拜殿、学房及寺院组成。[详细]
  • 我自认为是儒家知识分子,却似乎与伊斯兰教十分有缘。小时候因为随父母支边,在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读书,结识了很多少数民族同学,其中最多的是回族,也参观了西北的很多清真寺。大学毕业后,回到镇江润州工作。一段时间,也曾分管过润州的民族宗教工作,加上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我更加关注中东国家,关注伊斯兰教,也因此结交了很多镇江的回族朋友。因为对伊斯兰教感兴趣,如有机会到外地去,我总会去看一看当地的清真寺。这些年来,我去过北京牛街礼拜寺、泉州清净寺、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等。尤其是2015年,妻子到埃及孔子学院任教,非常有幸的是,我得以去埃及探亲。在埃及我不仅看到了从小向往的金字塔,更在开罗这座千塔之城看到了众多的清真寺[详细]
  • 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从湖北武汉迅速蔓延至全国,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面对刻不容缓的疫情防控形势,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心系疫情一线群众,高度关注,积极开展防控疫情工作,以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尽绵薄之力。由于城东区地处西宁东大门,是航空、火车、省内外公路运输的集散地,防控责任大任务重,为此,东关清真大寺民管会在做好本寺疫情防控的同时,向城东区各清真寺和穆斯林爱心人士发出向城东区疫情防控工作捐款的倡议,第一时间各清真寺和爱心人士积极响应,踊跃捐款,东关清真大寺带头捐款100万元,其它清真寺捐款110 8万元,穆斯林爱心人士捐款75 7万元,累计善款286 5万元。此项善款于2020年2月6日通过区红十字会向城东区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捐赠活动。[详细]
  • 岭清真寺始建于清光绪末年,初期兴建有土木结构平顶房3间,权且作为礼拜大殿,后又增建厢房6间。民国32年(1943年)重建,增宏添丽,建成土木结构大殿5间,硬山顶,简瓦兽脊,殿内铺装地板。土木结构平顶厢房8间。木构宣礼塔,高约8米,惜于1958年拆毁。
  • 始建于19O3年,后续建唤礼楼、学房、水堂及大门等设施。1981年由信教群众再次集资重修。现占地总面积3亩,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布局合理。
  • 下岭清真寺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原址在崖底下村。草创初期,筚路蓝缕,一切从简,寺仅有土平房3间,用做礼拜大殿,后增宿舍5间,亦极简朴。
  • 王台清真寺始建于清光绪中期,原来的寺址在王台上湾子村,规模小,建筑十分简朴,大殿为3间土平房。民国8年(1929年)毁于地震,又重建于下湾子村,规模略有扩大。民国28年(1939年)迁至王台街。 王台清真寺始建于清光绪中期,原来的寺址在王台上湾子村,规模小,建筑十分简朴,大殿为3间土平房。民国8年(1929年)毁于地震,又重建于下湾子村,规模略有扩大。民国28年(1939年)迁至王台街。
  • 该寺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民国17年(1928年)毁于战火,后重建简易房3间。1953年、1984年由信教群众再次集资修建。
  • 街子清真寺又名街子老寺,重建于1981年,全寺占地面积约1.8亩,建筑总面积4O1平方米,大殿建筑面积220平方米。寺内有阿訇1人,满拉5人,学董3人。
  • 该寺始建于元代。清乾隆年间重修大殿。清道光年间补修唤醒楼。1958年被拆毁,1981年重修。现建筑总面积1150平方米,礼拜大殿为5开间,彩色斗拱,殿中米哈拉布四壁左右及上面墙内镶有贴金中阿匾额多块,地板上铺满礼拜毛毯,平软洁净,使大殿宽敞明亮,肃穆幽静。
  • 该寺1941年由当地教民集资兴建。“文革”时期停止宗教活动,房屋被分。1981年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得以恢复,对外开放、现寺总造价56万元。
  • 该寺始建于1940年。1989年重建。寺内建筑具有阿拉伯建筑特色,礼拜殿墙壁外部都以瓷砖贴面,殿顶为一高大圆拱,殿内装饰精美、宽敞肃穆,另有前厅、后厅、经堂、办公室、筑总面积79O平方米,大殿建筑面积384平方米。
  • 该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28年河湟事变中被赵席聘部烧毁、1932年重建大殿、唤礼楼。1936年由本坊乡绅祁永衡捐资再加修葺。后几经劫难,又多次修葺。整个寺院由门楼、礼拜大殿、望月楼组成,其建筑形式为中国古典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