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百度搜索
首页
回族
视频
音频
阿訇讲坛
学者专栏
电子图书
图说记事
求知园地
生活服务
专题活动
女性
清真寺
论坛
信仰
功课
经训
律例
入门
文学
教育
艺术
医药
科技
历史
人物
学术研究
一位抗美援朝回族老兵的回忆
丁德贵,回族,生于1931年4月8日,现年89岁,甘肃省平凉市人,于1951年...
[详细]
•
黄埔军校(桂林)第六分校考略
•
宁夏姚河塬:西北首次发现的诸侯国都邑
•
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军校第六分校回教大队
•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撒拉族手抄本《古兰经
•
中国穆斯林历史上有过哪些文学成就?
•
那年红军过六盘,回族待我如一家
•
海南回族的历史变迁
•
三里河清真寺与清末回族爱国将领马福禄
•
青海8000人骑兵师中原鏖战日寇 百余官
•
西班牙穆斯林王朝的覆灭:宗教宽容的终
•
回族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
•
长征时期党对西北回民区民众的组织动员
•
新冠病毒疫情期间的伊斯兰世界(图集)
古代中国穆斯林在科技文化上的贡献
中国穆斯林在经济上、各业(农、牧、工、商)并举,多种经营,尤以商业见长,;在文化上,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为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兰经》中的人物故事
伊斯兰教在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以及东非、西非的传播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立足以后,就向四面辐射,不但在西亚、中亚、北非、西班牙、东南欧等地得到发展,而且在更广的范围内如印度、东南亚、中国、东非、西非等得到传播,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民国时期——伊斯兰教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
1912年,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虽然不够彻底,中华民国政府也存在许许多多弊端和局限性,但比起极端专制、腐朽的清朝统治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元代回回人与中西文化交流:传入阿拉伯科技文化
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中亚、西亚等地穆斯林国家和地区,打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及有一技之长的工匠、科学家、天文学家、医学家随蒙古军队进入中国。
湟中邦巴、纳卜藏,化隆巴燕西关,民和川口等地清真寺的扩建
马麒、马步芳父子主青期间,不仅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得到了重建扩建,而且西宁地区的不少与马麒、马步芳、马果园有关的清真寺也得到了扩建。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的重建、扩建
1913年,原西宁东关清真大寺阿訇马福海、马进春倡议重建大寺,得到马麒支持,并捐资为倡。地方绅士亦以大寺故址地相让。于同年五月“庀材鸠工,阅年而工竣”。建礼拜大殿5间,3层宣礼塔1座,东厅5间,北厅9间,南厅浴室3间,寺门3间以及厨房等。
重现历史烟尘中的回族人物——读陈晓虎的《回族与辛亥革命》
《回族与辛亥革命》一书,以回族人物在这场伟大革命中的活动为主线,在书写过程中注重民族性与历史性,运用新闻视角,在鲜活的人物活动中折射出回族进步人士爱我中华的赤胆忠心,用引人入胜的文学语言带领读者走进100年前那段动人心魄的岁月。
塔尔寺与东关清真大寺
盛夏八月,走在西宁街头,不时会看到上身穿着坎肩、腰系赭色裹裾、外披紫红袈裟的藏族僧人从身边走过,他们身材高大,脸膛黑里透红,神情庄重而又安祥。更多的,是健硕俊朗、头戴洁白顶帽的穆斯林汉子,还有身材窈窕、戴着盖头或纱巾的女子,他们衣着严整,眼神清澈透亮。
伊斯兰孕育出来的文化巨人
《历史绪论》的译者李振中,回族,上世纪50年代受周恩来总理指派,前往埃及开罗学习阿拉伯语,学成归来,任教于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他在本书序文中将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作了一个简要的比较,指出两种文化各自的特点和契合点。
868条
上一页
1
..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
87
下一页
热门排行
马新民:回忆我的爷爷马鸿宾及家族往事
马家军东征悲壮抗战:百名骑兵集体投河殉国
孔子回族后裔孔令贞采访录
《脑筋急转弯》案依法审理判决
青海回族的来源及其伊斯兰教
正确理解回族人相貌上的差异
西北马家军抗战时使用的军刀
抗日战争中的回族
穆罕默德的儿子、女儿、妻子、孙子、叔叔的
伊斯兰在中国的发展史
文学
斋月来临前的反思和斋月里履行的责任
马有福:人生五笔 点横竖撇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