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后期,青岛河入海口的青岛口(今大学路)商旅往来形成市镇,纵横十几条街巷从青岛河延至湖南路。1898年3月6日中德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德当局在原青岛市镇中心地带建了第一邮政代理处。在这所邮政代理处前修了常州路,常州路是“E”字形,一竖三横都叫常州路,十分罕见。20世纪20年代,回族同胞来青岛,初将河南路58号作为穆斯林礼拜处。1928年何、乐二兄弟由山东东平来青做生意定居,成为早期的青岛回族穆斯林。1929年,西北军阀回族穆斯林,马福祥出任青岛市长,其部下,随员、士兵家属中的部分回民落籍青岛,马福祥就购买了常州路9号原德国邮政代理处,改为清真寺,将原建筑改建,可容纳100人同时做礼拜。当时的阿訇为曹耀先,抗日战争前后,又有部分商人从北京、天津等地来青开设珠宝、古玩和其他商行。[详细]
  • 兰州西关清真寺原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客寺”,属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之一,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1967年被拆毁,1990年4月新寺落成。建成后的西关清真大寺,成为甘肃各民族穆斯林团结的标志和象征,作为兰州城市特色文化的一个地标,它是任震英规划大师贡献给兰州这座城市卓著建筑之一。了解、认识兰州西关清真寺的过去和现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努力做好有益于未来的工作,意义重要而深远。[详细]
  •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洪水泉村的洪水泉清真寺建于明永乐年间。据洪水泉清真寺的教长马青林介绍,洪水泉清真寺总体建筑布局由照壁、山门、邦克楼、礼拜殿、学房及寺院组成。[详细]
  • 我自认为是儒家知识分子,却似乎与伊斯兰教十分有缘。小时候因为随父母支边,在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读书,结识了很多少数民族同学,其中最多的是回族,也参观了西北的很多清真寺。大学毕业后,回到镇江润州工作。一段时间,也曾分管过润州的民族宗教工作,加上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我更加关注中东国家,关注伊斯兰教,也因此结交了很多镇江的回族朋友。因为对伊斯兰教感兴趣,如有机会到外地去,我总会去看一看当地的清真寺。这些年来,我去过北京牛街礼拜寺、泉州清净寺、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等。尤其是2015年,妻子到埃及孔子学院任教,非常有幸的是,我得以去埃及探亲。在埃及我不仅看到了从小向往的金字塔,更在开罗这座千塔之城看到了众多的清真寺[详细]
  • 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从湖北武汉迅速蔓延至全国,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面对刻不容缓的疫情防控形势,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心系疫情一线群众,高度关注,积极开展防控疫情工作,以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尽绵薄之力。由于城东区地处西宁东大门,是航空、火车、省内外公路运输的集散地,防控责任大任务重,为此,东关清真大寺民管会在做好本寺疫情防控的同时,向城东区各清真寺和穆斯林爱心人士发出向城东区疫情防控工作捐款的倡议,第一时间各清真寺和爱心人士积极响应,踊跃捐款,东关清真大寺带头捐款100万元,其它清真寺捐款110 8万元,穆斯林爱心人士捐款75 7万元,累计善款286 5万元。此项善款于2020年2月6日通过区红十字会向城东区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捐赠活动。[详细]
  • 大街乃旧大名府的遗址。宋天圣二年(1024年)仁宗赵祯把从前真宗亲征时驻跸过的大名府建为北京,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因此,在历史上享有一定的名声。
  • 龙王庙镇在大名县城东南9公里处,其名来历有个神话传说:在明朝以前,它是卫河的一个渡口,只有几户人家。有一年发大水,邻村三角店有一个木质龙王神像冲到这里,有人将神像打捞出来,在卫河东岸修了龙王庙;一说。此处原为一个三角潭,方圆百亩,久旱不涸,以为龙坑,建龙王庙于其上,两说并存,因后而取名。
  • 据查,很早以前,有三村相邻,均称时庄,南边的称前时庄;中间的称阎时庄;北边的为后时庄。因前时庄大多数人姓马,故称马时庄。
  • 七里店村是七里店乡政府驻地,因距县城7华里,早年又有客商店铺,故有是名。全村人口21O5人,其中回族1890多人,占总人口的90%。
  • 大名县位于河北省最南端,旧称大名府。来天圣二年(IO24年)仁宗赵祯把从前真宗亲征时驻晔过的大名府建为北京,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因此在历史上享有一定名声,北宋时这里地处与契丹战斗的前线,故沿用八达岭长城关隘之名,也称“北门锁钥”。
  • 城内北街清真寺是大名城内近10O0回族群众的礼拜场所。寺址原在城内满洲街,始建于1933年,有大殿3间。讲堂3间,水房3间、架子房2间。除大门和大殿为新盖的砖瓦建筑外,其他都是购置地基前原土房。
  • 该寺亦有大名南关西街清真寺之称。据近年寺内所掘实物字迹,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O年)。坐北朝南,原礼拜大殿11间,分两部分,前为古棚3间,后有正殿8间,高台阶大门楼3间,门上悬“清真寺”大匾3字。
  • 大名为中国历史名城,回族居住亦由来已久。县治大名镇南关辖6个村,即一铺村、二铺村、三铺村、金家潭、匡公堤、西杨村,共有人口 64O0多人,其中回族5753人,占总人口的89%。
  • 有关资料记载,在清朝光绪归京时,御路从此通过。御路是10里设铺,5里设屯,因该村距城内县衙10华里,故取名十里铺。后来因于城北十里铺名字相重,根据国务院(1979)305号文《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于1982年改称南十里铺。
  • 磁州镇现有人口22453人,其中回族425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回族人口主要散居在磁州镇的乐善、明德、阜才、盗阳、兴仁等街道,以乐善街最多,有150人,占该街总人口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