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综述
分享到:
2019-01-20 06:30:46 【来源:】 点击:

作者: 王雪梅

摘要: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是宗教学、民族学、回族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相关研究自民国发端至改革开放之后兴起,历经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后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已有众多研究成果问世。对既存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而且对于进一步开展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伊斯兰教;教派门宦;

伊斯兰教自唐代传人中国,发展至今已成为10个民族2000多万人口所信仰的宗教。明清时期,苏非神秘主义传人中国,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教派门宦制度。随着内部的发展和外部的影响,中国的教派门宦制度逐渐完善并不断分化,形成格底目、伊赫瓦尼、西道堂三大教派,虎夫耶、哲合忍耶、嘎德忍耶、库布忍耶四大门宦0。在教派门宦分化过程中,不同教派门宦信仰者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甚至日常生活都会受到影响。伊斯兰教教派门宦自其诞生之初就极为复杂且敏感。正因为其复杂、敏感,所以凸显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是中国宗教学、民族学、回族学等领域的重要议题。所以,对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总结教派门宦问题在宗教学及民族学等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和不足,亦有助于深入探讨伊斯兰教教派门宦在新时期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一、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的开端

中国伊斯兰教的学术性研究肇始于民国时期,主要学者及研究成果有:白寿彝的《西北回教谭》,柳河椰隐的《新旧派平议》,杨德元的《中国回教新旧派争之今昔观》,述源的《回教兰山道派》,孙幼真的《宁夏“者海”道堂之一瞥》,佚名的《回教“库布勒也”门宦崖略表》,马兹廓的《临夏拱北溯源》;孑民、王树民、范长江、顾颉刚等人对西道堂的调查、访问和介绍等等。这一阶段是研究回族伊斯兰教派门宦的开端。至20世纪40年代,著名回族学者马通也开始涉足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对甘肃回族、东乡族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梳理了临夏地区诸多教派门宦的产生及发展,并结集出版库布忍耶、北庄、毕家场、穆夫提等众多门宦的相关资料。在“1962年创刊的《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一、第二、第四辑中有《甘肃伊斯兰教的门宦》《甘肃伊斯兰教新教派的产生》《我国伊斯兰教中的哲赫忍耶门宦》等20余篇有关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的文章。”

民国时期,国外学者也开始涉足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领域。20世纪30年代,为配合侵华的目的,日本曾在华北设有对中国伊斯兰教综合性的研究机构“回教圈”,主要从事中国伊斯兰教的资料搜集和研究。西方学者特利波纳于1929至1953年间曾旅居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和当地的穆斯林会面交谈,获得大量的原始材料,其文《中国西北伊斯兰教小组与丧葬祭祀》,主要记叙了甘肃穆斯林六大门宦的系谱与历史,史料价值较高。

二、20世纪80年代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的兴起

(一)标志性成果

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展开了对伊斯兰教教派门宦问题的系统研究。1981年勉维霖出版《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一书,在此书中作者对宁夏伊斯兰教的格底目、虎夫耶、哲赫忍耶、嘎德忍耶、伊赫瓦尼五个教派门宦作了介绍,并对其分布、历史演变、教义修持及与世界伊斯兰教的关联作了精辟分析,被视为当代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的开山之作。20世纪40年代末,马通开始关注伊斯兰教教派门宦问题,至20世纪80年代,整理出版研究成果,出版及发表了《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中国西北伊斯兰教的基本特征》《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四本专著和数十篇论文,其中《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以更加广阔的视野、丰富而翔实的史料,把中国伊斯兰教主要教派与门宦及其支系的教义渊源、发展、现状以及他们的修持和礼仪等全面地展现出来,将教派门宦研究推向新的高度,被视为当代教派门宦研究巨著。”1987年青海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合编《西道堂史料辑》(1987年内部印行),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有关西道堂的研究资料和成果,为西道堂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学术研究会议的推动

伊斯兰教教派门宦一直是我国伊斯兰教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除专著以外,学术会议和相关论文的发表也推动了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的进程。从1980年开始,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讨论会分别在银川(1980年)、兰州(1981年)、西宁(1982年)、西安(1983年)、乌鲁木齐(1986年)举行。这五次会议被人称做中国开展伊斯兰教研究的“里程碑”。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向会议共提交了约350篇论文。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论集》《伊斯兰教在中国》《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中国伊斯兰教研究文集》等先后出版。

从五次会议讨论的主题来看,对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的议题都有所涉猎,比如兰州会议上“伊斯兰教在西北的教派与门宦问题”的议题;西宁会议也探讨了“关于西北地区的教派、门宦及其渊源问题”;西安会议“关于中国伊斯兰教各派的兴起及其教义的问题”的议题;乌鲁木齐会议重点讨论了“西北地区的苏非派及其相互关系问题”。这些学术会议的举行,对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一些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也陆续问世。比如对格底目研究的相关论文有冯增烈的《“格迪目”八议》,冯今源的《中国伊斯兰教教坊制度初探》,李兴华《格底木史初探》等。对伊赫瓦尼研究的相关论文有:马克勋的《中国伊斯兰教伊赫瓦尼派的倡导者——马万福》,马占彪的《试论马万福及其依赫瓦尼教派》,刘德文的《中国伊斯兰教伊赫瓦尼派在西宁的传播》,冶青卫的《试论伊赫瓦尼与瓦哈比派的关系》等。对塞莱非耶的研究有达应庾的《中国伊斯兰教赛来菲耶派述略》等。学者也关注个别门宦和历史事件,主要论文有杨怀中的《论十八世纪哲赫忍耶穆斯林的起义》,马福海的《嘎德忍耶杨门的历史研究》,陈慧生的《试论清代白山派和黑山派之间的斗争及其影响》,马辰的《马元章与哲赫林耶教派的复兴活动》等。

(三)其他综合性研究成果

这一阶段关于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的其他综合性研究成果有:杨怀中的《对西北地区伊斯兰教苏非派的几点认识》《甘宁青回族中的苏非派》,王怀德的《苏非派的演变与门宦制度形成的特点》,冯今源的《关于门宦教派问题的刍议》,高占福的《论中国伊斯兰教的门宦》《论中国伊斯兰教的教派》,勉维霖的《伊斯兰教苏非派的教职及传承世系》等论文。关于西北门宦溯源及新疆依禅派的研究,主要论文有王守礼的《新疆依禅派研究》,金宜久的《苏非派与中国门宦》,陈国光的《回回25世到中原考——关于新疆伊斯兰神秘主义在内地传布问题》《新疆伊斯兰教史上的伊斯哈克耶——兼论我国哲赫忍耶门宦的来源》《中亚纳合西班底教团与我国新疆和卓、西北门宦》,王怀德的《苏非派的演变与门宦制度形成的特点》《略论依禅派的形成及其特点》,关连吉的《西道堂历史概述》,朱刚的《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信仰述评》等。

(四)国外学者的研究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约瑟夫·弗莱彻(1934-1984年)对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专注于中国西北和中东地区的“乃格什班底教团”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弗莱彻来到中国西北,拜访清真寺并做田野调查。调查的结果使他确信虎非耶和哲赫忍耶所用的低声和高声赞念法和也门道堂的赞念法有联系。弗莱彻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将中国西北门宦和新疆苏非教团与伊斯兰世界的苏非教团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的来龙去脉大致理清。弗莱彻的论文《中亚的苏非主义和马明心的新疆》《乃格什班底教团与摇头赞念》等。他的文章和著作由比罕斯·福尔布斯·曼滋博士编辑成《有关中国和亚洲腹地的伊斯兰教研究》一书,1995年由瓦利亚姆出版公司出版。他的学生李普曼在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方面的论文《拼凑的和网状的社会:中国穆斯林教团的研究》,对中国回族穆斯林社区的形成及教派网状结构,作了独到的阐释。

综合来看,尽管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系统研究成果出现较晚,但起点较高。20世纪80年代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较大进展,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研究较为细致,不仅有对教派门宦的综合性研究,还对不同教派门宦作深入的研究。可见教派门宦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三、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的全面发展

(一)基本研究状况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加速发展,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范围逐渐扩展并全面发展。从研究著作来看,代表性的有:著名回族学者高占福的《西北穆斯林社会问题研究》”J,此书是20世纪80年代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热潮的延续。书中多篇论文论及伊斯兰教教派门宦问题,尤其对东乡、保安、撒拉等不同穆斯林民族的教派门宦基本情况和特点进行了研究,这些民族的教派门宦以前很少有人关注,学术价值很高。其研究结合文献和实际调查研究,侧重于史实的建构和现实功能的分析,开启了20世纪90年代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的新局面。2004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马启西诗联赏析》,论述了西道堂历史发展及在当下的意义。2011年甘肃民族出版社结集出版了《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研究文集》一至四集,共收录了知名学者的100多篇文章,这是西道堂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值得关注的是进入2l世纪以来,杨学林的《哲赫忍耶》是哲赫忍耶历史研究的又一力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的论文涉及史志、信仰特点、经济、发展变化、组织结构、组织改革等诸多领域。主要有瞻甫的《青海伊斯兰教派门宦(一)》,高占福的《中国西北回族等穆斯林民族门宦的宗教教理》,马翰龚的《青海伊斯兰教教派与门宦现状》,孔祥录的《清代青海伊斯兰教产生教派的原因探析》,等等。

进入2l世纪后,教派门宦研究有:马平的《当代西北地区伊斯兰新兴教派门宦问题探析》,马宗保的《西海固伊斯兰教现状调查与研究》《宗教社会学视野中的门宦》,张世海的《甘肃伊斯兰教教派现状及思考》,马桂芬、赵国军的《胡门门宦的历史沿革》《胡门门宦的宗教思想及其礼仪特点》,马进虎的《浅析青海伊斯兰教派门宦之分野融合》,马效佩的《论法门门宦两份阿拉伯文苏非传教凭证的文献价值及信息》,杨桂萍的《宁夏吴忠市伊斯兰教教派、门宦关系调查研究》,曹庆锋的《清代西北穆斯林抗清视域中的伊斯兰教门宦制度》,丁明俊的《西北苏非主义门宦形成与组织形态研究》等文章发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张中复为代表的台湾学者也开始关注伊斯兰教教派门宦。发表《论门宦制度形成的历史本质及其对近代西北穆斯林社会的影响》《论研究中国伊斯兰门宦制度的民族学内涵与意义》等论文。这说明对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的研究,在中国大陆以外穆斯林人口很少的台湾地区也受到了关注。

(二)对特定教派门宦的集中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后针对特定教派和门宦的研究增多。尤其对西道堂和哲合忍耶的研究较为集中。

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西道堂的研究,在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深度和研究视野等方面出现新的进展。高占福发表《刘智宗教思想对西道堂教派的影响》《马明仁与西道堂经济的发展》等文章,就刘智宗教思想与西道堂的渊源关系、马明仁振兴西道堂的经济活动进行了评述。张世海《临潭回族的历史与现状》与海杰《西道堂与马启西》两文,均对西道堂从不同角度作了探讨。

1994年5月和1995年7月,有两批专家学者应邀分别对西道堂进行学术考察,考察的成果陆续发表,其中叶岩敏的《甘肃伊斯兰教西道堂历史与现状调查——以伊斯兰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主》,高占福的《对伊斯兰教西道堂的一次高层次学术活动》,秦惠彬的《从西道堂看宗教如何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黄夏年的《西北学术考察印象记》,优什尔的《国内一批专家学者考察西道堂纪实》,冯今源的《立教化民两世吉庆——西道堂人的追求》《访西道堂引起的几点思考》。除此之外,西道堂现状的研究也普遍受到重视,高占福的《从西道堂看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西道堂看宗教与中国现代化的问题》,马明良的《西道堂精神及其当代意义》等文章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对西道堂宗教思想渊源的研究也有了新突破,主要有马通的《基布兹与西道堂》,陆进贤、陆聚贤的《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马德良、于谦的《刘智思想对西道堂影响浅析》等文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道堂教长敏生光先生的《伊斯兰教“稳慢”制度对西道堂的影响》,论述了伊斯兰教传播早期在麦地那建立的穆斯林公社性质的组织与西道堂创建的关系。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高占福的《关于西道堂“大家庭组织”的调查与研究》,马平的《中国回族的“普埃布洛”——甘南临潭西道堂尕路提大房子研究》,丁宏的《西道堂模式——一个宗教派别的社会实践及带给我们的思考》等。综合运用多学科、多视角的手段研究西道堂,是两次学术考察后西道堂研究呈现的一个新气象。

21世纪以来,研究西道堂的文章主要有高占福的《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研究的回顾与评述》,杨怀中的《马启西先生传略》,敏俊卿、敏贤麟的《西道堂教育实践的现实意义》,马晓军的《中国伊斯兰教教派西道堂的特点》,张建芳的《尹世彩与(马启西先生传)》,张明芳的《马启西思想及西道堂社会实践的启示》,哈正利的《试析马启西与苏非主义的关系》,等等。著作方面如前所述,主要有《马启西诗联赏析》,《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研究文集》一至四集出版。这些成果的发表和出版,表明西道堂的研究已从以往单一的平面式,进入全方位立体阶段,为今后西道堂全面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哲合忍耶的研究较为集中。对哲合忍耶关注的契机缘自1991年回族作家张承志的代表作《心灵史》。此书的出版,引发了学术界研究哲合忍耶的热潮。1995年何兆国编著的《宁夏伊斯兰教教派门宦资料汇编》,重点论述了宁夏的哲合忍耶派。关于哲合忍耶的论文专著陆续出现,主要有马国强、袁思维的《(谒关川道堂)及其所述马明心一家的遭遇》,马通的《论关里爷的历史地位》,马景的《甘肃宣化冈道堂的商业经济(1889-1949)》,罗彦慧、姚向礼的《回族文献(热什哈尔)的史料价值刍论》等。进入21世纪以后具有代表性的是2010年出版的杨学林的《哲赫忍耶》一书,这是研究哲合忍耶的最新力作。   

综上所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研究的角度不再局限于宗教学、民族学、历史学,涉及社会、经济、文化保护等诸多领域。研究不平衡的现象也较为普遍,研究集中有些教派和门宦,缺乏对所有教派的研究。

四、教派门宦研究的特点及反思   

(一)教派门宦研究的特点   

1 研究的高起点。纵观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的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就具有高水平和高起点的特点。勉维霖先生的《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被誉为当代中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筚路蓝缕”的开山之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开了一个好头。其后是马通先生的三部著作。他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收集资料,深入调查至20世纪80年代结集成书出版,全面翔实地勾勒了甘、宁、青地区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的历史及其发展状况。高起点和高水平的研究开端为后面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提出了高要求。  
 
2 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突出。首先,伊斯兰教是中国10个少数民族的共同信仰,尽管在云南、陕西、乃至东北有些地区也存在不同门宦,但对教派门宦的研究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这与西北地区穆斯林相对集中有关。伊斯兰教教派门宦在甘、宁、青、新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次,对回族的教派门宦研究较集中,这与回族在甘、宁、青、新相对聚居有关,也与其他诸如保安、撒拉、东乡等穆斯林民族人口较少、聚居性强有一定关系。   

3 研究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近30年来对教派门宦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首先,体现在其涉及宗教学、民族学、史学、社会学、哲学乃至于文学等领域都对教派门宦有所关注。其次,是研究领域的广泛性,从教派门宦的源头、历史、分布、变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结构、功能、宗教人士、教法教义等领域都有学者研究和涉及,可谓是全方位的探讨。再次,对特定教派门宦的研究较深入,比如对西道堂,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   

(二)对教派门宦研究的反思   

当代对于西北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尽管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仍存在不足,值得当代学者去探索、反思。   

1 研究现实性和体系化的反思。囿于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本身的敏感性,很多学者对教派门宦的研究主要关注其源流与形成历史有关的内容,对当前的变化性和发展性关注不足。即便是如西道堂这样研究较多、较集中的教派,很多研究仍是对其历史的挖掘和探讨。毫无疑问,当代西北社会是一个急剧变化发展的社会,这种变化会体现在聚居在西北的穆斯林身上,也体现在各个教派门宦的发展上面,所以今后的研究应关注西北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特点。当前中国伊斯兰教体系化的研究仍不足,自马通先生的《中国伊斯兰教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出版以来,很少有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综合性的研究成果出现。   

2 对教派门宦自身的研究探索关注不够。当代对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除了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之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群体就是教派门宦自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当前宽松的民族政策,很多教派门宦,尤其是门宦已经开始意识到保存自身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整理刊印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献和口述史资料。这种自觉地研究对学界来说是一个福音,但有些学者在研究中更多地关注学术文献,忽视这些非学术性的民间资料,或者很难获得这些资料,学者和教派门宦自身的研究缺乏互动。   

3 教派门宦的研究中存在盲点。最明显是对伊斯兰门宦的道统谱系的研究,有学者提及但甚少有学者去挖掘和整理。究其原因是道统谱系在门宦家眼里过去是密不外传的教门机密,普通人很难见到,更不要说研究,同时它也是宗教中较为敏感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教派门宦已经开始愿意公开或与学者共同研究道统谱系,这对致力于此方面研究的学者来说是个福音。   

纵观我国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一方面是硕果累累,另一方面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值得挖掘。对于未来,正如丁士仁在《中国伊斯兰教门派划分的新视角》一文中所说:“如今,各门宦教派已经为学术界敞开了胸怀,揭开了面纱,渴望被了解,各种资料陆续向社会公布。这给新一代的研究人员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建立和完善这一学科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这样的便利中,我们应该走进门宦教派,客观系统地研究他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全面研究教派的论著大量涌现,‘教派学’真正成为学术界认可的一门学科。”

Array

上一篇:南北两位学者著《马坚传》纪念一代阿语界泰斗马坚先生
下一篇:阿拉伯帝国的政教关系及其对伊斯兰法的影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