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声声近祁连 ——张承志书法再续与青海的不解之缘

2024-06-06 浏览: 来源: 作者赐稿|0

以笔为旗。

我们早已熟悉张承志写作的初心与高度。

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

半生笔墨,百部著述,注解早就像北方的河一样流淌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和大江南北民众的心灵河道,丰富和丰沛了我们的阅读视野。

承志老矣,尚能学否?

踏遍东西,游学蒙古、日本、西班牙、土耳其、俄罗斯等不同文明纵深,寻证自己认定的真理,写下满腔赤子情怀,缴上了自己作为思考者一直在敬重他者文明的生命答卷。
俱往矣。时光的尘埃里,如今,我们是否还能看得到他更为鲜活的身影?

消息有了!今年八月,七旬有三、驰骋四野的黑骏马将要再上高原,奋蹄祁连。这使我不由血脉膨胀,亦自产生了一种与自己年近花甲的年龄有些不太般配的激情与喜悦。

想这些年的交往,我们曾不止一次地从不同方向穿越祁连山,寻找西路军魂,在四千多米上下的海拔,在青海长云的阳光缝隙里,见证和分享了这一片江源大地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其足迹催发的华章,篇篇堪比草原上的格桑花,那不止是养眼润心的文字。

我们亦曾携手青海西部荒原,在相互激励的行走中,结下了不止是穿云破雾的串串友谊。

还有,在日本友人服部幸雄的西宁骨灰安葬仪式上,我们俩曾戴着白帽就像受人委托一样地探讨一个民族的胸怀和仪礼,并试着迈开了探索的脚步。

在青海回族撒拉族扶贫济困、实施天课的道路上,他更是自觉加入了关注遗世孤立卡力岗的队伍,一度摸着那些充满老茧的手心饱尝到了给予和帮助的甘甜。

在他的心中,无论西海固、卡力岗,还是巴勒斯坦、乌珠穆沁,山河大地,到处都有自己的兄弟;写文章、种洋芋、牧西海、居东关,各从各业,但都有与初心不谋而合的血脉,他哪能彻底忘却、舍弃或顾此失彼?

这,就开始有了文章之外的另类表达——笔墨。白纸黑字,这是他联络底层民众的另一条情感纽带,也是他安身立命的文学书本边缘活跃着另类触角,旁证和丰富着他的文学表达。这一晃多少年过去,积少成多,珠玉串串,想不到,一幅幅就是一个时期、一个场景、一种心境的冰山一角,由此拼就了另一册不同韵脚的心灵史,表达了更加丰沛的思想,与其文学著作一起构成了他和我们共有的精神长城。

这不?看着先他的脚步已度玉门关的二十幅以汉字为主、兼有阿、日、蒙古的书法作品,我自有一种打开了另一扇阅读门窗的喜悦。让我兴奋不已的是,这是一串今夏他将在高原践行天课、实施扶贫的脚印和难得的春分一缕。墨笔之外,我们可掬可感他一贯的关注弱小、体贴山河、民众的不变情怀。

在此,我提起前告诉各位读者的是,这二十幅作品,字已装裱,见面在即。张老师本人不久也将踏上前往青海之路,再续与这一片山河大地的不解之缘。

马蹄声声近祁连,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黑骏马这一次在青海更为矫健的足迹和身影。
                             

2021年7月18日  西宁

Copyright © 穆斯林在线2005-2024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青(2022)70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