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州大学 马占明
摘要:公元11世纪,作为逊尼派教义思想的代表,“哈乃斐”[ 在当时,“哈乃斐耶”一词既是教法学派名称,也是教义学派名称。由于马图里迪在阐述、论证及传播哈乃斐教义方面居功至伟,后人将“哈乃斐学派”学派称为“马图里迪学派”。又一说是穆尔太齐赖等反对派将追随马图里迪的人们称为“马图里迪耶”,即马图里迪学派。]学派在中亚地区广泛传播。当时的中亚人才辈出,诞生了许多教义学家,他们著书立说,传承教义。马图里迪师承艾布·哈尼法,自幼研读其教义著作,颇有心得;他一生致力于教学、著述与辩论,居功至伟。在阐释与论证哈乃斐教义的过程中,马图里迪脱颖而出,成为哈乃斐学派最为权威的代言人和最具影响力的教义学家。马图里迪去世以后,经过两代人的补充与完善,其教义学说成为中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教义体系,并在伊斯兰世界其他地区广泛传播;马图里迪赢得了教义学界极高的评价。13世纪,蒙古人崛起后东征西讨,撬开了中亚门户,打通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人员往来畅通无阻,中亚宗教学者频繁来华从教,大概就是在这一时期,马图里迪派教义传入我国,成为中国穆斯林信奉的主要教义学派。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环境的变化,马图里迪被人遗忘了,成为一个被忽视了历史人物。本文旨在对这位宗教学大师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对其学术贡献与学术地位做一简单论述,仅供学术界和宗教界参考。
关键词:伊斯兰教、中亚、马图里迪、教义、学派
作者:马占明,哲学博士,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从事阿拉伯文化及伊斯兰教研究。
引言:
伊斯兰历史上出现过很多顶尖学者,其中有些述而不作,有些著作等身。凭借对学术和社会做出的突出贡献,他们赢得了同行和民众的充分肯定和极高赞誉。逊尼派学者中,在法学领域出现了艾布·哈尼法(Abu Ḥanīfah,700~767)、马利克·本·艾乃斯(Mālik bin Anas,715~795)、穆罕默德·本·伊德里斯·沙斐仪(Muḥammad bin Idrīs al-Shāfi‘ī,767~820)和艾哈迈德·本·罕百里(Aḥmad bin Ḥambal,卒于855年)四位,他们占据了法学领域的最高地位;教义学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当属艾布·哈桑·艾什尔里(Abū al-Ḥasan al-Ash‘ari,874~936)和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Abū Manṣūr al-Māturīdī,卒于公元944年)二人。公元11世纪,作为逊尼派教义思想的代表,“哈乃斐”学派(al-Ḥanafiyyah)在中亚地区如日中天。当时的中亚人才辈出,诞生了许多教义学家,他们著书立说,传承教义。马图里迪师承艾布·哈尼法,自幼研读其教义著作,颇有心得;他一生致力于教学、著述与辩论,居功至伟。在阐释与论证哈乃斐教义的过程中,马图里迪脱颖而出,成为哈乃斐学派最为权威的代言人和最具影响力的教义学家,以至于在他去世以后,“哈乃斐耶”(即哈乃斐学派)这个名称渐渐被人们淡忘,被“马图里迪耶”(al-Māturīdiyyah,即马图里迪学派)一词取而代之。13世纪,蒙古人崛起后东征西讨,撬开了中亚门户,打通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人员往来畅通无阻,中亚宗教学者频繁来华,马图里迪派大概就是在这一时期传入我国的。大约从公元14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初,马图里迪派一直是中国穆斯林信奉的主要教义学派。
一、马图里迪所处时代与环境
马图里迪全名是艾布·曼苏尔·穆罕默德·本·穆罕默德·本·穆罕默德·马图里迪(Abū Manṣūr Muḥammad bin Muḥammad bin Muḥammad al-Maturīdī),有些文献里,在“马图里迪”后面还有“撒马尔甘迪”(Samarqandī,即“撒马尔罕人”)一词。因为马图里迪出生在世界历史名城撒马尔罕的一个叫“马图里德”(Maturīd)的地方,在今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这里古代叫“马沃拉·奈海尔”(Māwarāʾ al-Nahr,本意为“河外之地”),一般译作“河中地区”,[ 英文称之为Transoxiana。]位于“阿姆河”(Amu Darya)[ 阿姆河(Amu Darya):古代中亚的希腊入侵者称之为乌许斯河(Oxus),来源于粟特语对河神(Wxwsw)的称呼。希腊名字Oxus的汉代音译为妫水,唐代音译为乌浒河。《史记》、《汉书》作妫水;《北史》作乌许水;《隋书》、《旧唐书》、《新唐书》作乌浒水。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叫质浑河(Jayhūn) ,《大唐西域记》则记为“缚刍水”。]与“锡尔河”(Syr Darya)[ 锡尔河 (Syr Darya),中国古称“药杀水”,它源于天山山脉,流经图兰低地注入咸海。]之间。根据相关资料,这个地区曾经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富饶的地区之一,这里河流较多,河水来自冬季被大雪覆盖的高山,清澈甘甜;冬天十分寒冷,外地人难以生存。[ 雅古特·哈马维(Yāqūt al-Hamawī,1179~1229)在其《各国地名辞典》中对河中地区的环境做了详细的描述,见《各国地名辞典》,贝鲁特:萨迪尔出版社,1997年,第5册,第45~47页。]著名城市有撒马尔罕(Samarqand)、布哈拉(Bukhārā)、塔什干(Toshqent)、麦尔沃(Merv, 在今图克曼斯坦)、铁米基(Termez)、费尔干纳(Fergana)、奈赛夫(Nasaf)、柏兹戴特(Bazdat)。这些城市中,除了麦尔沃外,其余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这里的居民多属突厥人,过去住毡房,有时会迁徙,善于骑射。他们与萨珊王朝(公元224~651年)和拜占庭帝国(公元395~1453年)均有密切联系,与东方的中华文明也有交往。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这里成为世界各大文明交汇的地方。
(一)政治环境
公元711年,伍麦叶王朝(公元661~750年)大将古泰柏(公元669~715年)率兵入侵河中地区。由于气候原因,加上当地官员向邻国求援,在征服期间阿拉伯人遭到不断袭扰,征服活动遇到了很大困难。为了保障部队供给,他们修筑了近千个驿站,并修通公路,解决粮草供应问题。被征服之后,这个地区就一直接受阿拉伯帝国中央管理,直到公元819年阿巴斯王朝哈里发麦蒙(Ma’mūn,813~833年在位)[ 麦蒙:又译作“马蒙”,见《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第344页。]把这里的管理权交给了阿萨德·本·萨满(Asad bin Sāmān,卒于约公元738年)的儿子们。从此以后,他们受中央政权任命,管理各自的领地。穆塔瓦基勒(Mutawakkil,847~861年在位)执政以后,这个地区彻底脱离了阿巴斯王朝,出现了多个独立王国,萨满王朝[ 萨满王朝:中亚地区的一个封建割据政权(895~1005)),其王称“异密”(即“埃米尔”),名义上尊奉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主要领土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南部和土库曼共和国东南部、伊朗东北部、阿富汗西北部一带。首都布哈拉。该王族出自波斯萨珊王朝贵族,一说为哒人后裔。原居巴里赫附近,世任村主,信奉祅教,8世纪上半叶始改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最先改教者名萨曼,家族遂以为称。萨曼之孙艾哈迈德等4人效忠于哈里发麦蒙,参与平定腊菲之乱有功,被分别擢为撒马尔罕、费尔干纳、柘支(今塔什干)与赫拉特城主。后河中地区尽归艾哈迈德所有,其子纳斯尔·伊本·艾哈迈德于895年受封于哈里发穆尔太米德(870~892),正式成为藩王,是为萨曼王朝之始。]在河中地区宣告成立,萨法利亚王朝(公元861~913年)兼并了波斯、呼拉珊(Khurāsān,今伊朗东北部、阿富汗北部以及土库曼斯坦)、赛季斯坦(Sajistān,古代印度和中亚的一个地区)和齐尔曼(Kirmān,古代伊朗的一个地区);宰德派建立的阿拉维王朝在朱尔扎尼(Jurjān,古代波斯的一个地区)和泰伯里斯坦(Tabarastān)诞生。马图里迪所在的萨满国于公元875年脱离阿巴斯王朝宣布独立。独立后的萨满人致力于建设一个可以和阿巴斯王朝抗衡的强国。经过多年努力之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把萨满国建成了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萨满王朝一直存在到公元999年,后来被苏布克特勤(Subkatkin)家族[ 苏布克特勤:额兹奈维家族的祖先,原为奴隶身份,后占领了印度赛季斯坦等地,建立了伽色尼王朝(962~1186)。见《蒙吉得·人物》,第349页;《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附录,第44页。]所灭。
(二)学术环境
马图里迪生活的年代与所在的环境人才辈出,学术繁荣,伊斯兰教各个学科趋于成熟和完善,《古兰经》及相关学科、圣训与相关学科、教法与法源学均已达到相当完备的阶段。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萨满王朝鼓励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关心思想家和文学家,为他们的研究提供方便。伊本·西那(Ibn Sina,980~1037)[ 伊本·西那:中世纪阿拉伯著名哲学家、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和文学家,亚里士多德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在描述萨满皇宫图书馆时说:“当时的布哈拉地方长官是奴哈·本·曼苏尔·萨满。有一次这位长官生病,我和另外几位医生被邀请去为其治病。后来,我被选择留下来照顾他。当天,我请求他允许进入他们的图书馆查阅医学资料,他答应了。于是我进入一个有很多房间的图书馆,每一个房间都有好多箱书,有的房间里收藏的是阿拉伯语言和诗歌方面的图书,有的是教法学图书。我浏览了目录,索取了我需要的图书,其中有些书名我以前没有见过,后来也再没看到过;我想很多人都没有见过。我阅读了那些书,受益很大,让我了解了每一位学者在其领域里的地位。”[伊本·艾比·吴赛巴:《医生的阶层》,第3册,第5、6页。]国家重视和社会尊重,无疑会调动学者的积极性。
第二,萨满王朝有两位大臣,他们致力于推动阿拉伯和波斯文化的发展。其中一位叫穆罕默德·欧拜杜拉·伯勒阿米,祖籍阿拉伯人,在纳赛尔·本·艾哈迈德·萨满执政时期(913~942)任大臣,对这个人,著名历史学家阿卜杜·克里木·赛姆阿尼(Abd al-Karīm al-Sam‘āni,1112~1166)说:“在智慧与主见以及尊重知识和学者方面,那个时代无人超越他。”此人把泰伯里(Abū Ja‘far al-Ṭabarī,838~923)[泰伯里:一译“塔百里”,全名叫“艾布·贾法·穆罕默德·本·杰利勒·泰伯里”(Abū Ja‘far Muḥammad bin Jarīr al-Ṭabarī,838~923),著名经注学家、圣训学家、法学家和史学家。生于里海南岸的泰伯里斯坦的阿莫勒,故以泰伯里为姓。早年在赖伊(地名,伊朗北部古城)伊斯兰学校就学,后到波斯、伊拉克等地伊斯兰文化名城拜师求学,时为阿拔斯王朝学术文化繁荣和活跃阶段,各学派林立,自由讲学,各种文化交流融合,为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他曾到各地做学术性旅行和考察,足迹遍及波斯、伊拉克、叙利亚、埃及、阿拉伯半岛等地,访问学者和社会贤达,广泛搜集、整理经训、教法研究资料及阿拉伯历史和民间传说,积累了大量珍贵资料。他勤奋治学,博览群书,通晓波斯语和阿拉伯语,谙熟犹太、基督和琐罗亚斯德教经典教义,精通伊斯兰教各门学科和各教派学说,对古代东方各国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了如指掌,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后定居巴格达,在宗教学院讲授经训、教法和历史,并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达40年之久。]的《各民族与帝王史》翻译成波斯语了。著名地理学家雅古特·哈马维(Yāqūt al-Hamawī,1179~1229)这样评论此人:“他是一个文学家,是一个高贵、机智和有胆识的人,仪表堂堂,有多部著作,曾任纳赛尔·本·艾哈迈德的大臣,与学者和医生有着广泛联系。”[艾哈麦德·艾敏著、史希同译:《伊斯兰文化史·正午时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5册,第246~254页。]社会上层的参与有利于促进学术繁荣。
第三,据雅古特所著《各国地名辞典》记载,在这个时代,每一座大清真寺都有一个图书馆,当时最大的图书馆位于麦尔沃,藏有古希腊语和叙利亚语等多语种的珍贵图书,其中有些书的年代可以追溯到萨珊波斯国王耶兹低格德三世(Yazdegard III,631~651)时代。雅古特说:“我在图书馆里面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从中获益……我喜欢这个图书馆,以至于忘记了其他国家,忘记了家人。”[见雅古特:《各国地名辞典》,第122页。]同时,麦尔沃也是一所伟大的哲学学校,来自不同宗教和学派的哲学家在这里任教。[巴勒卡希姆:《马图里迪及其生平与教义主张》,第37页。]
第四,马图里迪所处的时代,伊斯兰教各教义学派之间争论十分激烈,比如穆尔太齐赖、哈瓦利吉、什叶派和砍拉米耶等派在中亚地区活动频繁,还有不少犹太人和少量基督徒。伊斯兰教法学以哈奈斐派为主,也有沙斐仪学派。什叶派和砍拉米耶之间,砍拉米耶与逊尼派之间,哈奈斐和沙斐仪学派之间都存在矛盾,有时候会发展到流血冲突、不得不由苏丹亲自出面调解的程度。每年斋月的晚上,他们在苏丹面前进行辩论,先由苏丹提出一个问题,再由他们展开讨论。[穆甘戴斯:《各地区的最佳划分》,伦敦:1906年,第323页;伊本·昊格莱:《地球的形状》,第242页。]不同派别之间的辩论无疑会推动学术的进步。
二、马图里迪其人
(一)马图里迪的祖籍
关于马图里迪的祖籍,学术界存在分歧,一般认为他是撒马尔罕人;也有人认为其祖籍为麦地那,[ 麦地那(al-Madīnah):古地名,在今沙特阿拉伯境内。原名叫“叶斯里布”(Yathrib),先知穆罕默德迁徙至此后,改称为“麦地那·奈白韦耶”(al-Madīnat al-Nabawiyyiah),即“先知的城市”,简称“麦地那”,是伊斯兰教第二个圣城。]系曾经接待过穆罕默德的圣门弟子艾布·安尤布·安萨瑞的后裔。此说的依据是剑桥大学图书馆手抄本部所藏马图里迪的《认主独一》(Kitāb al-Tawhīd)一书边注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听说艾布·曼苏尔教长系艾布·安尤布·哈里德·本·宰德·本·库莱布·安萨瑞的后裔,真主的使者迁徙到麦地那时曾经在他家里住过17个月,此人卒于君士坦丁堡。”(藏书编号Add.3651)土耳其版《认主独一》一书的点校者认为,从作者的语言风格和书中出现的语法错误看,马图里迪不像是阿拉伯人的后裔,倒像是土耳其人。[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土耳其版)《认主独一》,贝鲁特:萨迪尔出版社,2001年,第11页。]马图里迪所著《古兰经注释》的点校者土耳其学者艾哈麦德认为马图里迪就是土耳其人。[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古兰经注释》,伊斯坦布尔:米扎尼出版社,2011年,第1册,前言部分,第22页。]
我们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难以成立。赛姆阿尼在其《系谱传》[阿卜杜·克里木·塞姆阿尼:《系谱传》,伦敦:1912年,第498页。] “马图里迪”一条的解释中提到艾布·安尤布·安萨瑞,名字与接待过穆罕默德的那位圣门弟子一样。大概是基于此,在谈到马图里迪的时候,凯马伦丁·白亚迪(Kamāl al-Dīn al-Bayāḍī,卒于公元1686年)明确表示他就是艾布·安尤布·安萨瑞的后裔。但赛姆阿尼称此人的母亲是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的女儿。如果是这样,那么,此安萨瑞是伊斯兰历第三世纪的人,而彼安萨瑞是第一世纪的人,间隔100多年,所以他们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同名、同姓的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因此,穆尔泰达·泽比迪(Murtaḍā al-Zabīdī,卒于1790年)[泽比迪:全名穆罕默德·穆罕默德·胡赛尼(Muhammad Bin Muhammad al-Ḥusainī,1732~1790),以“穆尔泰达·泽比迪”(Murtaḍā al-Zabīdī)著称,简称“泽比迪”,系先知的堂弟阿里的后裔,祖籍伊拉克,生于印度,去过希扎兹,定居埃及,哈乃斐派著名学者,一生留下107部大小不等的著作,其中最大的是一部辞书,书名是“Taj al-‘Arūs Min Jawahir al-Qāmūs”,最著名的当属其为安萨里的《宗教学科之复兴》(Ihyā Ulūm al-Dīn)所做的注释《给尊者的礼物》(Ithāf al-Sādat al-Muttaqīn,10卷本)。1790年,泽比迪卒于埃及。]说,把马图里迪说成圣门弟子的后裔并非因为他们之间有血缘关系,而是鉴于他在捍卫信仰,保护宗教方面做出的特殊贡献,出于对他的尊重。[见穆尔泰达·泽比迪:《给尊者的礼物》,开罗:1993年,第2册,第5页。]笔者赞同泽比迪的意见。我们认为,根据语言风格判定马图里迪是土耳其人的做法也不可取,因为一个人在异地定居,其语言会受当地语言影响,两代人以后可能会完全融入当地社会,完全或者部分放弃母语而使用当地语言。所以,仅凭语言风格断定马图里迪是土耳其人过于勉强。相反地,奥斯曼担任哈里发以后就开始派兵征讨中亚地区,从那个时候起就有大批阿拉伯人在中亚生活,因此,马图里迪是阿拉伯人后裔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二)马图里迪生卒年
与人类历史上许多思想家一样,马图里迪的出生时间也被伊斯兰学者们忽略了。伊本·奈迪姆(Ibn al-Nadīm,卒于998年)、伊本·赫尔顿(Ibn Khaldūn,1332~1406)和伊本·艾希尔(Ibn al-Athīr,1160~1233)等著名阿拉伯历史学家在相关著作中提到了艾什尔里和塔哈维等,却遗漏了他们的同代人马图里迪;舍赫拉斯塔尼(al-Shahrstānī,1086~1153)和伊本·哈兹姆(Ibn Ḥazm,997~1064)提到了艾什尔里却没有提及马图里迪;虽然马图里迪著有大部头的《古兰经》注释,但以百科型学者著称的哲俩伦丁·苏尤特(Jalāl al-Dīn al-Suyūṭī,1445~1505)在其《经注学家阶层》一书中没有提到他。一般而言,穆斯林各学派的学者比较重视本派历史和人物,马图里迪尊奉哈奈斐学派,可是,哈奈菲学派的学者也没有人提及他的生年,就连艾布·穆以尼·奈赛斐(Abū al-Mu‘īn al-Nasafī,卒于1114年)和欧麦尔·奈赛斐(Omar al-Nasafī,卒于1142年)等马图里迪教义思想的主要继承者和传播者们也只是提及他的尊称与头衔以及学术地位,却只字未提其出生时间。[见艾布·穆以尼·奈赛斐:《鉴别证据》,大马士革:贾凡和贾比出版社,1993年,第1册,第558页。]
1.马图里迪的出生时间
由于缺乏可靠的文献,学者们就马图里迪的出生时间给出了不同说法。艾布·宰赫热(Abū Zahrah,1898~1974)提到马图里迪出生在伊斯兰历第三世纪中叶;[见穆罕默德·艾布·泽海热:《伊斯兰学派历史》,阿拉伯思想出版社,2009年,第182页。]马图里迪所著《古兰经注释》的点较者伊布拉辛·以沃戴尼和赛义德·以沃戴尼认为马图里迪出生在阿巴斯王朝哈里发穆塔瓦基勒(al-Mutawakkil,847~861)执政时期;安尤布·阿里根据马图里迪两位老师穆罕默德·本·穆卡提勒·拉齐和奴赛尔·本·叶哈亚·白勒黑的卒年倾向于马图里迪出生在伊历238(公元852)年的说法;[Ayyud Ali, A History of Muslim Philosophy, vol.1, p. 260, Wieshaden, 1963.]穆罕默德·扎希德·考赛里(Muḥammad Zāhid al-Kawtharī,1879~1951)说,穆罕默德·本·穆卡提勒卒于伊历248(公元862)年。至于奴赛尔·本·叶哈亚,阿卜杜·汗仪·莱克奈威(Abd al-Ḥayyi al-Laknawī,1848~1886)[ 阿卜杜·汗仪·莱克奈威:印度著名伊斯兰学者,英年早逝却著作等身,39岁去世却留下上百部著述,内容涉及人文学科诸多领域,比如语言、逻辑、历史、人物传记、圣训、教法等,其中有些著作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伟嘎耶》脚注就是其中之一。]说此人卒于268(公元881)年。[见穆罕默德·扎希德·考赛里:《信仰与教义学·老师与学生·前言》,贝鲁特:科学图书出版社,2009年,第7页;阿卜杜·汗仪·莱克奈威,《哈奈斐派学者传记》,开罗1906年,第 221页。]一般情况下,穆斯林家庭会把10岁的孩子送去清真寺学习阿拉伯语及伊斯兰知识。就是说,在公元862年老师去世前,马图里迪至少有10岁了。这样推算,他大概出生在公元852年,正值阿巴斯王朝哈里穆塔瓦基勒执政时期。如果这个推算成立,就意味着他比艾什尔里大20多岁,多数学者接受这个推断。
2.马图里迪的卒年
关于马图里迪的卒年,学者们的意见比较一致,一般认为他卒于艾什尔里之后。艾氏卒于936年,而马图里迪卒于944年。但也有不同说法,塔什·库布拉·杂戴(Tash Kurā Zādah, 901~968)认为其卒年为946年;考赛里和艾布·哈桑·奈德威(Abū al-Ḥasan al-Nadawī,1994~1999)认为他卒于943年。马图里迪遗体葬于撒马尔罕。[艾布·沃法·古莱氏:《闪亮的珍珠》,开罗,1993年,第158页;哈吉·哈里发:哈吉·哈里发:《揭开疑云》,伊斯坦布尔,1941年,第1册,第406页。]
据艾布·穆以尼·奈赛斐说,马图里迪去世后,艾布·卡希姆·哈齐姆(Abū al-Qāsim al-Ḥakīm,约卒于公元1030年)请人在其墓碑上撰写了一句话,大致内容是:“这是用生命换取知识并传播知识者的坟墓,他硕果累累因而将流芳百世。”[艾布·穆以尼·奈赛斐:《鉴别证据》,大马士革:贾凡和贾比出版社,1993年,第1册,第556页。]
(三)马图里迪的师承
根据相关资料,马图里迪师从当时的四位学者学习知识,他们是:艾布·纳赛尔·艾哈迈德·本·侯赛因·以亚迪(Abū Nasr Ahmed b. Abbas bin Ḥusayni al-Iyaḍī )、[ 著有《属性》,见艾布·穆以尼·奈赛斐:《鉴别证据》,大马士革:贾凡和贾比出版社,1993年,第1册,第356页。]艾布·伯克尔·艾哈迈德·本·伊斯哈格·本·萨利赫·沼泽扎尼(Abū Bakr Aḥmad bin Ishāq bin Ṣāliḥ al-Jawzjānī)[ 著有《差异与辨别》、《忏悔》等,同上。]、奴赛尔·本·叶哈亚·柏勒黑(Nuṣayr bin Yaḥyā al-Balkhī)和穆罕默德·本·穆卡提勒·拉齐(Muhammad bin Muqātil al-Rāzī)。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bu_Mansur_al-Maturidi。]这四人都与艾布·哈尼法有着师承关系。艾布·纳赛尔·以亚迪与马图里迪既是师徒关系,也是同学关系,因为他们都曾师从艾布·伯克尔·艾哈迈德·沼泽扎尼,此人师从艾布·苏莱曼·穆萨·本·苏莱曼·沼泽扎尼(Abū Sulaimān Mūsā bin Sulaimān al-Jawzjānī),而后者师从艾布·优素福·安萨瑞(Abū Yūsuf al-Ansārī,卒于公元798年)和穆罕默德·本·哈桑·谢巴尼
(Muhammad bin al-Ḥasan al-Shaibānī,卒于公元805年),这两位是艾布·哈尼法的得意门生。奴赛尔·本·叶哈亚·柏勒黑和穆罕默德·穆卡提勒·拉齐二人曾经师从艾布·穆推尔·哈凯姆·本·阿卜杜拉·柏勒黑(Abū Muṭī‘ Ḥakam bin Abdilla al-Balkhī,卒于公元815年)和艾布·穆卡提勒·哈弗索·本·穆斯林·撒马尔甘迪(Abū Muqātil Ḥafṣ bin Muslim al-Samarqandī,卒于公元823年),奴赛尔·柏勒黑和穆罕默德·穆卡提勒·拉齐还师从穆罕默德·本·哈桑·谢巴尼,他们四位又都是艾布·哈尼法教长的学生。[ 见泽比迪:《宗教学复兴注释》,第2册,第5页。]
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与艾布·哈尼法师承关系图表
图表1.
艾布·哈尼法
↓
艾布·优素福·安萨瑞和穆罕默德·本·哈桑·谢巴尼
↓
艾布·苏莱曼·穆萨·本·苏莱曼·沼泽扎尼
↓
艾布·纳赛尔·以亚迪、艾布·伯克尔·沼泽扎尼、
奴赛尔·本·叶哈亚·柏勒黑和穆罕默德·本·穆卡提勒·拉齐
↓
马图里迪
图表2.
艾布·哈尼法
↓
艾布·优素福·安萨瑞和穆罕默德·本·哈桑·谢巴尼
↓
艾布·苏莱曼·穆萨·本·苏莱曼·沼泽扎尼
↓
马图里迪和以亚迪
图表3.
艾布·哈尼法
↓
艾布·穆推尔·柏勒黑和艾布·穆卡提勒·撒马尔甘迪
↓
奴赛尔·柏勒黑和穆罕默德·本·穆卡提勒·拉齐
↓
马图里迪和以亚迪
图表4.
艾布·哈尼法
↓
穆罕默德·本·哈桑·谢巴尼
↓
奴赛尔·本·叶哈亚·柏勒黑和穆罕默德·本·穆卡提勒·拉齐
↓
马图里迪
据白亚迪(1636~1686年)说,马图里迪通过艾布·伯克尔·沼泽扎尼和艾布·纳赛尔·以亚迪;他们两位通过艾布·优素福和穆罕默德·本·哈桑;他本人又独自通过奴赛尔·本·叶哈亚和穆罕默德·本·穆卡提勒,他们俩通过艾布·穆提尔和艾布·穆卡提勒·哈弗索,后者从众教长之领袖(指艾布·哈尼法)口中传述了其所著五篇教义学论文,并在其书中对那些原则进行了系统论证。[见凯马伦丁·白亚迪:《艾布·哈尼法教义学言论集注》,科学图书出版社,1971年,第11、12页。]这说明马图里迪完整地继承了艾布·哈尼法的教义思想。
但是,我们认为他对艾布·哈尼法教义学思想的继承不是盲目沿袭,而是有所扬弃。例如,几乎所有逊尼派教义学家在自己的著述中都会涉及哈里发人选和莫靴子等问题,而马图里迪在其教义学专著《认主独一》中没有涉及这些问题,却论述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以及理性的作用等命题,而这些是包括艾布·哈尼法在内的逊尼派前辈学者不曾涉及的;[据我们所知,马图里迪是最早讨论认识论问题的穆斯林学者。有人说安达卢西亚(西班牙)的伊本·哈兹姆(994~1063年)是第一个讨论认知途径的人,而此人比马图里迪晚大半个世纪。]在关于“伊玛尼”(信仰)的要素问题上,他也没有照搬艾布·哈尼法的观点,[艾布·哈尼法认为“伊玛尼”(信仰)的要素为两件,即内心定信和叩头表达。见曼俩·阿里·卡里:《大学注释》,科学图书出版社1994年,第124页。]他认为“伊玛尼”就是内心定信,至于口头承认,则是另外一回事。从其对这些教义学问题持有与祖师爷不同观点可以看出,马图里迪不是一个盲从者,而是一位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宗教学者。
四、马图里迪的人品
在伊斯兰教的传统中,金钱与地位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艾哈迈德·赛尔德·达曼胡里通过一些零星的资料,给我们展现了马图里迪的人品与形象。
(一)不贪图钱财
一般认为,教书是一种劳动,适当收取酬劳天经地义。那么,教授宗教知识可否收费呢?对此,伊斯兰学者有两种观点。后面会论及,马图里迪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从不收取学费,他认为传授知识或者教授《古兰经》不能收费,因为那样会毁了教育和宗教。他引用了“如果你们拒绝,那么,我不曾向你们索取任何报酬,我的报酬由真主支付。”(《古兰经》10:72)他说:“这节经文阻止因教授《古兰经》和其他知识而收取报酬;因为,假若可以收费,学生也可能拒交,这样就会毁了真主的宗教。”但他反对极端苏菲主义提倡贫穷与饥饿的做法,认为通过劳动获取钱财并用于正道无可厚非。[ 艾哈迈德·赛尔德·达曼胡里:《关于正道旗帜马图里迪生平的补缺》,安曼:光明出版与发行社,2018年,第117、118页。]
(二)不攀附权贵
马图里迪不主张学者与官员交往,除非为了劝善戒恶;他甚至认为,如果为了其他目的与官员交往就等于同流合污。他说:“然后,那些经常出入国王们的官邸并与之同坐的学者,他们应当就像穆萨和哈伦警告卡伦那样警告君王们,奉劝他们改善自身、善待百姓;制止他们为非作歹、欺压百姓。如果君王们答应了,他们可以与之继续交往,否则就应当断绝往来;如果不这么做,君王们所做的所有事情(罪行),学者们都要承担罪责。”[ 同上,第121页。]
(三)不拿“朝廷”俸禄
伊斯兰历史上很多学者在政府部门公职,担任法官等职务,领取固定工资,以此养家糊口。马图里迪不一样,他应该是没有担任过任何公职;如果有过任职经历,给他写传记的人们一定会提到。作为当时著名的学者,马图里迪不担任公职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他来自富有家庭,衣食无忧,不需要靠“上班”养家糊口;第二,与当时的政治生态有关系,他看不惯当时的“官家”及其幕僚,不愿意与之同流合污;第三,仿效祖师爷艾布·哈尼法的做法。据说,阿巴斯王朝哈里发曼苏尔(754~775年在位)再三要求艾布·哈尼法出任法官,均被艾氏婉言谢绝了。关于哈里发这样做的目的,学者们有不同说法,有人说是看重其人,有人说是为了试探其政治立场。[ 关于哈里发曼苏尔要艾布·哈尼法出任法官的经过,详见穆罕默德·艾布·泽海热:《伊斯兰学派历史》,阿拉伯思想出版社,2009年,第373~374页。]但艾布·哈尼法拒绝为官是因为他不能接受哈里发对待前朝人员的非人道的做法,也不看好当时的政治环境,不愿意与之同流合污。但他从不发表反政府言论。作为后来人,马图里迪仿效祖师爷的做法,不与“失道”的君王交往,不在“不义”的政权任职,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在谈到马图里迪与艾布·哈尼法的关系时,艾布·穆以尼·奈赛斐说:“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长老是紧跟艾布·哈尼法的人之一,无论在教义上还是教法上都如此。”[ 艾布·穆以尼·奈赛斐:《教义学导论》,第156~157页。]
(四)敢说真话
《古兰经》第8章第9节经文规定,战争结束后所得战利品,其中五分之一归真主及其使者(穆罕默德)。穆罕默德生前将这部分战利品作为集体的财产。后来的哈里发们想要继承原本属于先知的那一份,于是召集法学家,征求他们的意见。有些法学家认为哈里发可以继承。马图里迪拒绝这样做,他引证了穆罕默德所说“我们留下的财产不能被继承,只能作为施舍物”这段圣训,还有另外一些圣训,他说:“这些圣训说明,先知去世以后,其份额不能被继承;证明先知去世后不能将任何战利品判给哈里发继承,因为那是先知的特权……”[ 艾哈迈德·赛尔德·达曼胡里:
艾哈迈德·赛尔德·达曼胡里:《关于正道旗帜马图里迪生平的补缺》,第191页]如果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很强的社会责任心,他不会、也不敢说违背君王意愿的真话。
五、马图里迪的学术成果
马图里迪一生留下多部作品,已知的著作有:《认主独一》(Kitāb alTawḥīd)《言论》(Kitāb alMaqālāt)[马图里迪《逊尼派注释》的点校者说,伊斯坦布尔卡尔巴里(Karbali)图书馆收藏着马图里迪所著《言论》的手写本,图书编号为856。]《驳盖拉米特派》(Kitāb alRadd ‘Alā alQarāmiṭa )[盖拉米特是什叶派的一支,阿巴斯中期出现在伊拉克的库法,一度影响很大,传播面很广。该派认为先知穆罕默德曾钦定由阿里任哈里发,阿里指定由儿子哈桑继位,哈桑指定由弟弟侯赛因继位,侯赛因指定由自己的儿子阿里继位,阿里指定由其儿子穆罕默德继位,穆哈默德指定由儿子贾法继位,贾法指定由其孙子穆罕默德·本·伊斯玛仪勒来继位,妄称此人没有死也不会死,直到拥有整个地球,还说他就是麦海迪。]《论穆尔太齐赖派的疏忽》(Kitāb Bayāan Wahm alMu‘tazila)《驳艾布·穆罕默德·巴希里[全名叫艾布·欧麦尔·穆罕默德·本·赛义德·巴希里,卒于公元911年。]的五个根本》(Radd al-Usūl alKhamsah li Abi Muhammad al Bāhili)《驳卡尔比的首要证据》(KitābRadd Awā'il alAdillah li alKa'bī)《驳卡尔比的<警告恶人>》(KitābRadd Wa‘id alFussāq li alKa'bī)《驳卡尔比的<辩论之修正>》(Kitāb Radd Tahdhīb alJadal li alKa'bī)《教义书》(Kitāb alUsūl)《驳部分热瓦菲德的领袖论》(Kitāb Radd al-Imama Li Ba‘ḍ al-Rawāfiẓ)等。[全名叫阿卜杜拉·本·艾哈迈德·卡尔比,是穆阿太齐莱派权威学者之一,曾长期居住巴格达,著有《言论集》《注释》及《支持艾布·胡宰勒的观点》等。公元931年卒于柏勒黑(今阿富汗境内)。]法源学方面,艾布·穆以尼·奈赛斐·奈赛斐在《鉴别证据》和哈志·哈里发(Haj Khalifa)在《拨开疑云》里提到了其中两本,即《辩论》(Kitāb alJadal)和《教法来源》(Kitāb Ma'ākhadh alSharī‘ah);[见艾布·穆以尼·奈赛斐:《鉴别证据》,第1册,第359页;哈志·哈里发:《拨开疑云》,第2册,第1408、1573页。据《逊尼派注释》的点校者说,马图里迪的这两部著作已经遗失。]《古兰经》学方面有《论<古兰经>中不能停顿的地方》(Risālat Fi Mā lā Yajūz al-Uqūf ‘Alaihi Fī al-Qur’ān)和《古兰经注释》(Ta’wīlāt alQur'ān ,又称《逊尼派注释》Ta’wīlāt Ahl alSunnah)。另外,据说马图里迪还著有一本《大学注释》(Sharḥ al-Fiqh al-Akbar),[学界对此意见不一,有人认为此说有误,马图里迪不曾为《大学》做过注释。]《大学》被认为是艾布·哈尼法教长所著。这些著作,特别是《认主独一》和《逊尼派注释》全面反映了马图里迪的教义思想,因而是我们研究其教义学思想所依靠的主要文献。
从学科分类上看,马图里迪的上述作品可以分为三大类:《古兰经》学、教义学和法源学。下面,我们对其作品进行简单介绍。
(一)《古兰经》学
众所周知,《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教义和教法源泉,因而是伊斯兰教最为重要的经典,历代伊斯兰学者都非常重视学习和研究《古兰经》,形成了一个学科,叫作《古兰经》学(Ulūm al-Qurān)。[ 《古兰经》学内容包括《古兰经》的成书历史、降示背景、各种读法、注释、内容分类、语言风格等子学科。]在这个领域,马图里迪留下了两部作品,一是《逊尼派注释》,二是关于《古兰经》中停顿的一篇论文。
1.《逊尼派注释》
《逊尼派注释》(Ta’wīlāt Ahl alSunnah)是一个大部头注释本,也是伊斯兰历史上最早的完整《古兰经》注释之一。[ 另一部是艾布·贾法的《古兰经注释大全》,版次很多,发行量很大,开罗现代出版社2010年版共计11册,另加一册目录,每册大约800页。]据相关资料,该注释本在土耳其、印度、德国、麦地那、大马士革、英国博物馆和塔什干都有收藏。[2004年,贝鲁特使命出版机构首次出版了由法提麦·尤素福·海米点校本,共五册,2700多页。已故著名伊斯兰思想家、活动家艾布·哈桑·奈德伟(1913~1999年)称这部著作是“伟大的著作,证明作者杰出、富有智慧和学问精深。”]20世纪70年代,开罗伊斯兰事务最高委员会出版了由伊布拉辛·以沃戴尼和赛义德·以沃戴尼点校的版本,内容只包括开端章(Sūrat al-Fātiḥa)全文和黄牛章(Sūrat al-Baqara)1-142节经文(该章共计286节经文)。20世纪80年代,巴格达伊勒沙德印刷厂出版了穆罕默德·慕斯泰菲德·拉赫曼点校本,内容包括开端章和黄牛章。2004年,贝鲁特使命出版社出版了由巴勒斯坦学者法提玛·尤素夫女士点校的全本注释,共4册。2005年,贝鲁特科学图书出版社出版了由麦基迪·散鲁姆点校的版本,共计10册;2010年,土耳其宗教部伊斯兰研究中心(ISAM)出版了由艾哈麦德·万里·奥额里点校、拜克尔·图巴里·奥额里校对的全本注释,书名为《古兰经注释》(Ta’wīlāt alQur'ān),全书共计16册,另加一册全书目录,每册平均大约400页。[ 2014年,笔者应邀赴土耳其安卡拉参加学术会议,会后到位于伊斯坦布尔的伊斯兰研究中心拜访了拜克尔教授,并以象征性价格购买了一套《古兰经注释》。]
《古兰经》共计114章,6200余节经文。在注释这些经文的过程中,马图里迪引用《古兰经》经文3688节,引用节次为12293节,一节经文最多被引用75次;引用其他读法(al-Qirā’ah)445次,[读法:《古兰经》学专用术语。《古兰经》中的部分词语有不同的读法,形成了七种读法体系(一说是12种),其中以伊本·麦斯欧迪和吴班耶·本·卡尔比的读法最为著名。]其中被引用最多的是阿卜杜拉·本·麦斯欧迪(Abdullah bin Mas‘ūd,卒于公元650年)的读法,其次是吴班耶·本·卡尔比(Ubayya bin Ka‘b,卒于公元649年)的。正如土耳其学者白克尔·图巴里·奥额里和《逊尼派注释》的点校者所说,马图里迪的这部注释可以被视为以经解经的《古兰经》注释;[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古兰经注释》,伊斯坦布尔:米扎尼出版社,2011年,序文部分第13、39页。《古兰经》注释大致分为以经解经、以先知和先贤言论解经和以个人意见解经三种,其中以第一种为最权威。]引用圣训及先贤言论1290段,数量较少,而且不提及圣训的传述线索;提及历史人物455个,其中被提及次数最多的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圣门弟子中被提及最多的是伊本·阿巴斯(Ibun Abbās,卒于公元687年),[伊本·阿巴斯: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巴斯的儿子,《古兰经》注释学鼻祖,传述过大量圣训,也是最精通伊斯兰教法学的圣门弟子之一,晚年定居塔伊夫(今沙特塔伊夫市),卒于公元687年。]再传弟子中被提及最多的是哈桑·巴士里(Ḥasan al-Baṣorī,642~728)。[哈桑·巴士里:伊拉克巴士拉人,再传弟子,著名学者,精通圣训和教法,重视个人修养,对当时和后来的穆斯林社会颇具影响。]
对于马图里迪的这部著作,艾布·穆以尼·奈赛斐·奈赛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其所著《古兰经》注释,是一部任何同类作品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前人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望尘莫及的著作。”[《马图里迪及其教义主张》的作者巴勒·卡希姆教授认为这段话是《闪光的珠宝》的作者阿卜杜·卡迪尔·本·艾比·沃法·古莱什(卒于1373年)所说,而法特赫拉·胡莱夫教授则认为是《揭开疑云》的作者哈吉·哈里法(1609~1657)所说。我们在更早的艾布·穆以尼·奈赛斐的《鉴别证据》里看到了这段话,见艾布·穆以尼·奈赛斐:《鉴别证据》,第1册,第359页。]艾布·穆以尼·奈赛斐还引述了其他学者对这部著作及其作者的评价:“他是最伟大的学者之一,也是宗教的栋梁之一。他所著《古兰经》注释,解疑释惑,拨云见日,用最明白的语言和最精确的词句阐明了经典规定的合法与非法事物。愿他得到真主的赐福与平安。”[ 艾布·穆以尼·奈赛斐·奈赛斐:《鉴别证据》,大马士革:贾凡和贾比出版社,1993年,第1册,第359页。 ]
后来,艾布·穆以尼·奈赛斐的学生阿俩温丁·穆罕默德·艾哈迈德·撒马尔甘迪为该经注做了注释,命名为《马图里迪派注释》(Ta’wīlāt al-Māturīdiyyah),八卷本。
白克尔·图巴里·奥额里说,著名经注学家法赫录·丁·拉齐(Fakhr al-Dīn al-Rāzī,卒于公元1210年)和库尔图比(al-Qurṭubī)在他们的《古兰经》注释中都有提及马图里迪的观点和思想,库尔图比称马图里迪为“谢赫”(al-Shaikh,长老)“伊玛目”(al-Imām,教长)。[ 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古兰经注释》,伊斯坦布尔:米扎尼出版社,2011年,序文部分第13、25页。]《逊尼派注释》的点校者艾哈迈德·万里·奥额里在其前言中说,拉齐的注释中五次提及马图里迪的观点,另外,艾布·罕亚尼·安达鲁希(Abu Hayyān al-Andlusī,1256~1344)在其注释中也提到马图里迪的《逊尼派注释》。[ 同上,第43页。]该书的另一位点校者麦吉迪·巴赛鲁姆博士说,著名经注学家阿陆希(Abū al-Thanā’ al-Ālūsī,1802-1854)和艾布·罕亚尼在他们的注释中引用了马图里迪的原话;苏尤提(卒于公元1505年)和当代学者泽尔尕尼从马图里迪的注释中获益,这在他们的《古兰经》学著作中有体现;伊本·泰米叶也有从马图里迪的注释中受益,这在其《法塔瓦集》中可以看出,还有很多人。[ 马图里迪著述、麦吉迪·巴赛鲁姆点校:《逊尼派注释》,贝鲁特:科学图书出版社,2005年,第338~339页。]
2.《论古兰经中不能停顿之处》(Risālat Fī Mā lā Yajūz al-Uqūf Alaihi Fī al-Qur’ān)
马图里迪的《论古兰经中不能停顿之处》[ 此文又称《导致悖逆的停顿》(Awqāf al-Kufur)]是一篇只有两页的论文,作者论述了《古兰经》中不可以停顿的地方。论文开头写道:“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这是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教长的论文,论述《古兰经》中不可以停顿的地方,假若故意停顿就会犯悖逆[悖逆罪:伊斯兰教认定的最严重的罪行,犯此罪者被视为脱离了伊斯兰教。]罪,如果因忘记而停顿则礼拜无效。这样的地方共有52处。”[伊斯坦布尔苏莱玛尼亚图书馆(H.Mahmud,nr.892/2),见土耳其版《认主独一》,贝鲁特:萨迪尔出版社,2001年,第23页。]在读《古兰经》的时候,两节经文之间甚至同一节经文不同句子之间都存在是否可以停顿的问题。停顿正确则经文意思完整;如果停顿的地方不对,经文的意思就不完整,还可能会产生歧义甚至表达错误的意思。礼拜是穆斯林每天履行的宗教功课,而诵念《古兰经》中的若干章节是礼拜的要素之一。如果在念经文的时候停顿错了,礼拜无效。因此,对于穆斯林读者而言,这篇论文虽然篇幅很短,但意义重大。正因为如此,现代版的《古兰经》中都标有旨在提示读者可以停顿和不能停顿以及可停、可不停的符号。
这两部作品足以说明马图里迪对《古兰经》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也说明其知识面很宽广,语言功底很深厚。尤其是《逊尼派注释》,如果不具备所有这些条件,是断然不可能完成这样一部鸿篇巨著的。就凭这部注释,马图里迪完全可以跻身《古兰经》注释家的行列。遗憾的是,1000多年来,很少有人知道他在这个领域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更没有人在这个领域予以他应有的学术地位。不过,其《古兰经》注释已经问世,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二)教义学
1.《认主独一》
据我们掌握的资料,最早提到马图里迪所著《认主独一》(Kitāb alTawḥīd)
的当属艾布·尤斯尔·穆罕默德·柏兹德维(Abū al-Yusr Muḥammad al-Bazdawī,卒于1099年)。[ 见艾布·尤斯尔·柏兹德维:《宗教根基》(汉斯·皮特点校),开罗:爱资哈尔遗产图书社,2003年,第14页。]另外,艾布·穆以尼·奈赛斐·奈赛斐也在其相关著作中提及此书。[ 艾布·穆以尼·奈赛斐·奈赛斐:《鉴别证据》,大马士革:贾凡和贾比出版社,1993年,第1册,第356页。]后来,哈吉·哈里发(1608~1657)[ 哈吉·哈里发:全名叫穆斯塔法·本·阿卜杜拉(1608~1657),土耳其百科全书式作家,担任奥斯曼帝国哈里发财政部长一职,著有《揭开疑云》,其中介绍了伊斯兰历史上15000部历代作家的著作及其简历。]在《揭开疑云》[ 哈吉·哈里发:《揭开疑云》,伊斯兰坦布尔,1941年,第2册,第1402页,。]和巴格达迪在《给知者的礼物》(Hadiyyat al-‘Ārifin)[艾布·曼苏尔·巴格达迪:《作家姓氏与著作》,伊斯坦布尔,1955年,第2册,第36页。]中也都提到了,不过书名多了三个词:一个是表示并列的虚词(al-Wāw);第二个是一个表示“肯定”(Ithbāt)的词根,第三个词是表示“属性”(al-Ṣifāt)的名词,书名是“Kitāb alTauḥīd Wa Ithbāt as-Ṣifāt”,译成中文就是:《认主独一与肯定属性》。
笔者在剑桥大学古籍部找到了该书1900年手抄本,编号是Add3651,封面上写着:Kitāb alTawḥīd Li al-Shaikh al-īmām ‘Alam al-Hudā Abi Mansūr Muhammad Bin Muhammad Bin Mahmūd al-Māturīdī al-Samarqandi Radiyallāhu ‘Anhu,译成中文便是:《认主独一》书,系长老、教长、正道的旗帜艾布·曼苏尔·穆罕默德·本·穆罕默德·本·麦哈姆德·马图里迪·撒马尔甘迪—愿真主喜悦之—所著。
最早点校这部著作的当属曾任卡塔尔大学哲学系主任的法特胡拉·胡莱夫(Fatḥ Allah bin Khulaif)教授,他是依据英国剑桥大学收藏的手抄本进行点校的。他在剑桥大学开始做这项工作,后来在贝鲁特任教期间坚持了很长时间,最后在埃及亚历山大完成了点校工作。[见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认主独一·前言》,开罗:埃及高校出版社,1970年。]1970年,他的点校本由贝鲁特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1979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伊斯兰图书馆印刷出版,埃及高校出版社也影印出版过,[见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认主独一》(土耳其点校版),贝鲁特:萨迪尔出版社,2001年,第18页。]笔者最早看到是埃及版的复印本。后来,我们找到了由土耳其白克尔·图巴里·奥额里的点校、贝鲁特萨迪尔出版社和伊斯坦布尔伊热沙德图书馆于2001年联合出版发行的版本。该版内容包括相关研究、正文点校、索引、参考书目等,共计538页,是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好的版本。
在这部著作里,马图里迪首先阐述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接着论证了世界的起源、造物主的存在及其属性与行为、先知及其使命、前定与自由、犯过大罪者将来的归宿、“伊玛尼”与“伊斯俩目”的关系以及在当时争论较大的其他教义问题。他用理性思辨的方式论证了逊尼派对这些问题的主张,反驳了穆尔太齐赖、盖德里耶和盖拉米特等派别以及诡辩论、二元论、无神论等宗教和哲学流派的观点。由于其中记录了大量其他教派早期著名学者的相关言论和其他宗教的哲学思想,而这些言论和思想在其他文献里很难看到,《认主独一》被后辈学者视为珍贵的历史文献,作者也因此受到当今学界的高度重视。这部著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马图里迪的教义思想,成为后辈学子学习教义的主要教材和学者们研究教义的重要资料,为马图里迪教义学派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言论》(al-Maqālāt)
对于马图里迪是否著有《言论》,学界有些分歧。有学者认为此书其实是艾什尔里所著《伊斯兰人言论》的简本,是艾布·伯克尔·穆罕默德·本·哈桑·本·福尔科(406/1015)所著,与马图里迪没有关系。[见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土耳其点校版)《认主独一》,第19页。]但艾布·穆以尼·奈赛斐·奈赛斐在其《鉴别证据》[见艾布·穆以尼·奈赛斐·奈赛斐:《鉴别证据》,大马士革:贾凡和贾比出版社,1990年,第1册,第52页。作者引用了马图里迪所著《言论》一书中关于“伊玛目”问题的大段论述。]和哈吉·哈里法在其《揭开疑云》以及伊本·古特鲁巴(卒于1474年)[伊本·库特鲁巴额:全名叫Abu al-Fida Zain al-Dīn Qāsim bin Qutlubaghā(1399~1474),历史学家,哈乃斐派教法学家,同时精通圣训学,著有116部著作,传世的只有10部,其余遗失。]和泽比迪等马图里迪学派著名学者均提及此书,而且当时的教派斗争和学术争论需要马图里迪搜集各家各派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因此,可以肯定马图里迪著有《言论》这部著作。
虽然没有见过这部著作,但从书名可以看出,与艾什尔里的《伊斯兰人的言论》一样,马图里迪在其《言论》一书中记录了各个时代的各个宗教派别对各种教义问题的主张和观点。只有掌握了其他宗教和派别的观点,才能够有效地进行回应,即所谓知彼知己。正因为如此,马图里迪在学术斗争中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3.《驳盖拉米特派》(Kitāb alRadd ‘Alā alQarāmiṭa )
关于反驳盖拉米特派方面,艾布·穆以尼·奈赛斐提到马图里迪有两本著作,一本驳斥该派教义主张,另一本驳斥其教法观点,但他没有提及书名。[见艾布·穆以尼·奈赛斐·奈赛斐:《鉴别证据》,大马士革:贾凡和贾比出版社,1990年,第1册,第359页。]法特胡拉在其点校本前言中提到《驳斥盖拉米特派基础》[见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认主独一·前言》,开罗:埃及高校出版社,1970年,第6页,]所指应当是驳斥该派教义主张的书。他还提到马图里迪有另一本叫《驳斥<领导人选>》的著作,作者反驳某些热瓦菲德派学者关于哈里法人选问题的观点。艾布·宰海热(Muḥammad abū Zahrah,1898-?)等人也提到了《驳卡尔马特派》一书,但对内容没有做任何介绍。[见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认主独一·前言》(土耳其版),贝鲁特:萨迪尔出版社,2001年,第20页;穆罕默德·艾布·泽海热:《伊斯兰学派史》,开罗:阿拉伯思想出版,2009年,第184页。]
4.《论穆尔太齐赖派的疏忽》(Bayāan Wahm alMu‘tazila)
艾布·穆以尼·奈赛斐和艾布·曼苏尔·巴格达迪都提到了此书,书名与此相同。艾比·沃法·古莱什在其《闪亮的珠宝》中提到的书名略有不同,其他人提及书名中“疏忽”一词是单数形式(Waham),而他用的是复数形式(Awhām)。从书名不难看出,作者看到了穆尔太齐赖派观点的某些弱点并对其观点进行了批判。
5.《驳艾布·穆罕默德·巴希里[全名叫艾布·欧麦尔·穆罕默德·本·赛义德·巴希里,卒于公元911年。]的五个根本》(Radd al-Usūl alKhamsah li Abi Muhammad al Bāhili)
艾布·穆罕默德·巴希里是穆尔太齐赖派著名学者,而“五个根本”是穆尔太齐赖派提出的五个教义主张,也是该派坚持的五项原则。这些原则,从字面上看与逊尼派没有什么区别,但内涵却有很大出入,因而遭到马图里迪等逊尼派学者的抨击。
6.《驳卡尔比的首要证据》(Radd Awā'il alAdillah li alKa'bī)
卡尔比名叫艾布·卡希姆·阿卜杜拉·本·艾哈迈德·本·麦哈姆德·柏勒黑·呼啦萨尼(319/931),是巴格达穆尔太齐赖派代表人物之一,追随者自成一派,叫做“卡尔比耶”。卡尔比所著《首要证据》是该派代表作之一。卡尔比的这部著作对当时逊尼派产生了较大影响,马图里迪著述此书,无疑是为了削弱其影响,捍卫逊尼派观点。
7.《驳卡尔比的<警告恶人>》(Radd Wa‘id alFussāq li alKa'bī)
书名中的“恶人”原词为“Fussāq”,是“Fāsiq”的复数形式,指犯过诸如杀人、偷盗、抢劫、通奸等大罪的人。对于此类人,逊尼派认为他们虽然犯了大罪,但不算叛教,仍然是穆斯林。穆尔太齐赖派根据《古兰经》中相关经文认为犯过大罪的人已经不是穆斯林,但也不是异教徒,认为他们在介于“伊玛尼”(信)与“库夫尔”(不信)之间的一个位置。卡尔比大概是在这本书中引证《古兰经》中警告人们犯罪的经文证明本派观点的正统性,马图里迪对此进行了反驳。
8.《驳卡尔比的<辩论之修正>》(Radd Tahdhīb alJadal li alKa'bī)
从书名看,《辩论之修正》是卡尔比对一本书的修正,被修正的那本书叫“辩论”(alJadal),当为他人所著,而卡尔比对书中的观点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马图里迪对卡尔比在该书中所表达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反驳。
9.《宗教基础》(Usūl al-Dīn)
布洛克尔曼(C. Brockelmann) 在其GAL, 1, 195; Suppl., 1, 346. 中提到此书及其所在图书馆名,但未作进一步介绍。艾布·宰海热在《伊斯兰学派历史》中提到的书名是《宗教基础之基础》(al-Usūl Fī Usūl al-Dīn)。[见穆罕默德·艾布·泽海热:《伊斯兰学派历史》,开罗:阿拉伯思想出版社,2009年,第184页。]
另外,有一本《艾布·曼苏尔的诚信》(‘Aqīdat Abī Manṣūr),大概就是布洛克曼和艾布·宰海热所说的《宗教基础》或者《宗教基础之基础》。有些学者认为该书被误认为是马图里迪所做,[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认主独一》,开罗:埃及高校出版社,1970年,(前言)第7页。]但沙斐仪学派著名学者苏布肯(公元1370年)[ 历史上有两个苏布肯,二人系父子关系,均出生于埃及,为沙斐仪学派著名学者。父亲叫阿里·泰根印丁·苏布肯,著述颇丰,担任过沙姆地区法官,后返回埃及,卒于埃及。儿子随父亲到大马士革,担任过最高法官(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是沙斐仪学派权威教法学家,同时也是历史学家,著作等身。因一场瘟疫卒于大马士革。]为该书做了注释,命名为《亮出的宝剑:艾布·曼苏尔诚信注释》(al-Saifu al-Mashhūr Fi Sharḥ‘Aqīdat Abī Manṣūr),全书大约70页。作者对马图里迪的教义主张进行了诠释,并指出艾什尔里派和马图里迪派之间在重大问题上不存在分歧,枝节问题上分歧也不多。该书由穆斯塔法·萨依姆点校,于1989年在伊斯坦布尔出版。[参见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认主独一》(土耳其版),贝鲁特:达尔·萨迪尔出版社,2001年,第530页。有一个网友发来了该书的电子版,使我有幸看到了这本书。]
(三)法学领域
所有为马图里迪写过传记的人都提到他还著有两部教法渊源(Usūl al-Fiqh)方面的著作,一部书名叫《辩论》(al-Jadal),另一部叫《教法源泉》(Ma'ākhadh alSharī‘a)。阿俩温丁·萨马尔甘迪(卒于公元553年)在其《法源天平》(Mīzān al-Usūl)中说:“本派学者的著述分两部分:一部分极其严密和精致,因为它们出自兼备教义学和法学且对经典与理性知识均有深入研究的学者之手,比如逊尼派首领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萨马尔甘迪所著《教法源泉》和《辩论》以及他的老师们和学生们的著作。”[ 阿俩温丁·萨马尔甘迪:《法源天平》,多哈:多哈现代印书馆,1984年,第3页。]阿里·阿卜杜·法塔赫认为这两部著作在哈乃斐教法学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阿里·阿卜杜·法塔赫:《逊尼派领袖马图里迪教长及其教义主张》,开罗:沃海柏书社,2009年,第23页。]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找到这两部作品。
伊斯兰教法源自《古兰经》、圣训、公议(al-Ijmā‘)和类比(al-Qiyās),这两部著作论述如何正确理解和引用经文和圣训、如何运用公议和类比等手段解决问题,能全面反映马图里迪的法学思想。有些学者认为哈奈菲学派学者在自己的著作中直接或者间接引用了马图里迪的一些法学观点,但从其所举例子看似乎更像是马图里迪的《逊尼派注释》中的内容,而不是上述两部教法著作的内容,因此,我们不在这里做介绍了。[ 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认主独一》(土耳其版),贝鲁特:达尔·萨迪尔出版社,2001年,第22页。]
七、马图里迪的贡献
一个学者的学术地位取决于其学术成就与社会贡献以及对后人产生的影响。在这三个方面,马图里迪都有不俗的表现。
(一)学术贡献
1.提出了认识论
认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伊斯兰教的认知过程中,认识论决定着认知的结果,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伊斯兰教各派特别是逊尼派内部之所以存在那么多严重分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认识论不同造成的。正因为如此,马图里迪在其《认主独一》一书中首先阐述了其认识论,明确了经训与思辨为认识宗教与辨别真伪的根本途径,肯定了五个感觉器官的认知功能等。受其影响,后来的哈乃斐派学者中很多人在论证教义问题之前必先阐明认识论。关于马图里迪的认识论,我们将在后面做进一步阐述。
2.留下了不朽之作
伊斯兰历史上著作等身的学者很多,其中大多数人的著作涉及多个领域,在某一个领域完成多部作品的情况不多见。马图里迪为后辈学者留下了约10部教义学著作,其所著《认主独一》是其多年学习、研究与论辩的结果,比较系统第阐述了逊尼派的教义思想,批判了当时的一些思潮,反驳了各种错误观点,保护了民众的信仰。其《逊尼派注释》虽然属于注释学,但侧重于教义问题的阐述,其中涉及大量教义问题,被认为是教义学百科全书,可见他在这个领域用心用力的程度。这些作品是马图里迪传承和发展前人思想的结果,为后辈学者继续补充和完善伊斯兰教义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传承了前人的思想
历史上的每一个教派和学派,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各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后人只能通过了解那些人物的思想和观点了解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以及宗教与社会发展的一般情况。马图里迪留下的著作,不但传播了逊尼派教义,传承了圣贤的宗教思想,保护了一般民众的信仰;还记录了希腊哲学、无神论、二元论等思想流派的相关言论以及什叶派、穆闪比海等派别,特别是克尔比(al-Ka‘bī,卒于公元931年)、艾布·穆罕默德·巴希里(Abū Muḥammad al-Bāhilī)等穆尔太齐赖派代表人物就许多教义问题所发表的相关言论。虽然是出于批判的目的引述那些言论,但是,如果没有马图里迪的这些著作,那些言论恐怕早已失传了,今天的人们很难再看到了。[ 一般认为,经过阿巴斯王朝后期的打压和逊尼派学者的批判之后,穆尔太齐赖派推出伊斯兰世界历史舞台,该派学者们的有关教义的作品遗失殆尽。]
(二)社会贡献
马图里迪的社会贡献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传承中道思想,维护社会稳定
自教派形成以来,逊尼派就是伊斯兰世界的主要派别,也是历史上和当今世界大多数伊斯兰国家的官方教义学派。但是,每个时代、每个地区都有其他派别在传播自己的思想,与逊尼派争夺信众。多种思想并存有利于促进学术的发展与繁荣,但同时也会给人们的认知造成混乱,致使人们不知所从,甚至因为观点相左而发生械斗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何况有些派别具有深厚的政治背景,对社会安定是一种严重威胁。当时的中亚地区有拜火教、二元论、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在传播自己的宗教思想,与伊斯兰教争夺信众;也有穆尔太齐赖、哲赫米耶、坎拉米耶等伊斯兰教派在宣传各自的教义主张;还有卡尔马特等具有强烈的政治诉求的教派在活动。那些宗教和教派的存在给人们造成了认知上的混乱,对社会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伊斯兰教是当时中亚地区的主要宗教,而逊尼派是主要教义学派。这种情况下,争取最大公约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弘扬逊尼派在中亚地区的“正统”地位就是在维护当地社会稳定。马图里迪以捍卫逊尼派教义为己任,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与其他学者辩论,以明辨是非、批判异端、正本清源、捍卫正统,出色地履行了作为学者的社会职责,完成了身为“先知继承人”的使命,[据传,先知穆罕默德曾经说:“学者是先知们的继承人,他们继承的不是迪纳尔(金币),也非迪尔汗(银币),而是知识。”见马沃尔迪:《今生与宗教礼仪》,思想的天堂出版社,2006年,第32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经过后辈学者的补充完善,其教义思想成为一个重要的教义学派并广泛传播,对不同历史时期穆斯林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因为如此,马图里迪与同时代的艾什尔里一起被认为是继艾布·哈尼法、马利克、沙斐仪和罕百里四大法学家之后逊尼派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2.培养高级人才,确保后继有人
马图里迪不但留下了大量经典著作,弘扬了正统思想,而且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其中包括:艾布·哈桑·如斯特法额尼(Abū al-Ḥasan al-Rustafaghnī,卒于956年),著有《指导》(al-Irshad)等。[艾布·穆以尼·奈赛斐在其《鉴别证据》中多次提到此人及其著作《指导》,并指出其与马图里迪之间的师徒关系,还引述了其相关言论。见《鉴别证据》第1册,第27、28、91页。大概基于此,《教义精粹》的点校者穆罕默德·赛义德也认为艾布·哈桑·如斯特法额尼与马图里迪是师生关系,见《教义精粹》,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伊斯兰研究中心出版,2005年,第16页;白亚迪在其著作中提及了如斯特法额尼所著《指导》一书,见《艾布·哈尼法教义学言论集释》,贝鲁特:科学图书出版社,2007年,第144页。]艾布·艾哈麦德·以亚迪(Abū Aḥmad al-Iyāḍī);艾布·伯克尔·以亚迪(Abū Bakar al-Iyāḍī)。这两位是马图里迪老师的儿子,其父去世后随师兄马图里迪学习。据艾布·穆以尼·奈赛斐说,他们在学术上颇有建树;[ 艾布·穆以尼·奈赛斐在其《鉴别证据》中提到当时著名学者艾布·卡希穆·哈齐姆对二人的评价,称赞他们是呼拉珊和中亚地区百年不遇的顶尖学者,还提及后者在临终时嘱咐撒马尔罕人坚持逊尼派教义,远离各种私欲和异端,特别是注意逊尼派与穆尔太齐赖派之间存在分歧的那10个问题。见第1册,第357页。]艾布·穆罕默德·阿卜杜·克里木·本·穆萨·柏兹德维(Abd al-Karīm bin Mūsā al-Bazdawī, 999年)。[ 艾布·尤斯尔·柏兹德维说:我爷爷通过众多人从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长老学习了本派学者的著作特别是《认主独一》和《古兰经注释》。见《宗教基础》,第14页。]艾布·莱斯·纳赛尔·本·穆罕默德·本·艾哈麦德·本·易卜拉欣·布哈里·撒马尔干迪(Abū al-Layth Naṣr bin Muḥammad bin Aḥmad bin Ibrāhīm al-Bukhārī al-Samarqandī,984年)。哈克姆·萨马尔甘迪(al-Ḥakīm al-Samarqandī,卒于公元858年),[ 全名叫“伊斯哈格·本·穆罕默德·艾布·卡希姆·哈克姆·萨马尔甘迪”,师从马图里迪学习法学,追随艾布·伯克尔·万拉格以及柏勒黑地区的长老学习苏菲学,曾担任撒马尔罕法官多年。艾布·穆以尼·奈赛斐说:他属于那些整个乌玛(共同体)都十分满意、众口一致称赞、人心都很敬重的人,除了精通教义、教法和《古兰经》注释学外,他还兼通认知与处世学。]著有《先知的智慧》(Hikmat al-Nabiyy,系艾布·哈尼法所著《大学》的注释)、《大多数人的信仰》(al-Sawad al-A‘ẓom)、《驳斥追随私欲的人们》(al-Radd Alā Ahl al-Ahwā’)等多部著作。
以上只是马图里迪的学生中迄今为止能够确定的,这些人当时在中亚地区都是泰斗级人物。根据伊斯兰教相关规定,隐瞒知识是一种犯罪,[ 穆罕默德·哈桑·谢以巴尼对传播知识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见《经营》,贝鲁特:伊斯兰喜讯印刷、出版与发行社,1997年,第151页。]所以在穆斯林社会,学者们一般都会把传播知识作为自己的终生使命。不难想象,马图里迪的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都培养了自己的学生,马图里迪去世100后出现的艾布·尤斯尔·柏兹德维、艾布·穆以尼·奈赛斐、欧麦尔·奈赛斐等著名学者就是上述学者辛勤劳动的结晶。这些学者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著作等身,为伊斯兰教义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马图里迪教义思想才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并作为一个教义学派在中亚地区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传播开来,直到今天。[今天的中亚五国穆斯林,在教法上大多尊奉哈乃斐学派,在教义上信奉马图里迪学派。]
八、马图里迪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作为教义学家、教法学家和经注学家,马图里迪对后来的逊尼派学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教义方面
马图里迪是哈乃斐派教义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他对其他学派的影响是较大的,以至于在一些教义问题上,艾什尔里派的有些学者放弃了老师的观点,接受了马图里迪的主张。在其他学派一些学者的著作里往往会提及马图里迪的观点。在《热姆里判例》(Fatāwā al-Ramlī)中说:“固有的言语是真主的属性,可以听见,不用声音,也无需文字;如同在后世可以见主,没有‘多少’,也没有‘如何’那样。这种观点是哲俩伦丁长老偏重的观点;而艾布·伊斯哈格·伊斯法拉以老师表示拒绝,这也是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长老的选择。”(4:353)伊本·泰米叶在其《判例大全》(al-Faāwā al-Kubrā)中说:“至于法学家、圣训学家和苏菲家以及教义学家,他们在驳斥穆尔太齐赖、穆尔吉埃、什叶派、坎拉米耶等派别时都会引述上述证据,并且说:‘如果没有自立的行为和自立的创造,真主就不可能发出行为;真主自有的创造并非作为被造物的创造。’这是艾布·哈尼法、沙斐仪、艾哈迈德和马利克等法学家们在其著作里提到的;塔哈维和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等哈乃斐派法学家耶提及了上述观点。”[ 伊本·泰米叶:《大裁决》,贝鲁特:科学图书出版社,1987年,第6册,第434~435页。]
(二)教法方面
在教法领域,马图里迪对后辈学者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比如在谈到起床以后看见湿润是否要洗大净时,卡萨尼(卒于公元1182年)说艾布·哈尼法和穆罕默德认为要洗;艾布·尤苏夫认为不必。然后提及了双方的证据。在谈到艾布·哈尼法和穆罕默德的证据时,卡萨尼说:“他们俩的根据是正道领袖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长老传自阿依莎的圣训,使者说:‘如果一个男子醒来以后看见了湿润,但不记得是否梦遗了,他应当洗大净;如果记得自己梦遗了却没有渐渐湿润,他不必洗大净。’”[ 这说明马图里迪也曾传过圣训。]卡萨尼说:“这段圣训是关于大净问题的明文。”[ 艾哈迈德、铁米济、艾布·达乌德、伊本·马哲等人传述了类似的圣训。见马图里迪著述、麦基迪·巴散陆姆点校:《逊尼派注释》,第1册,第340~341页。]其他学派的学者也会引用其相关言论。在注释关于遗产分配的经文时,艾布·罕亚尼引用了马图里迪的话:“这节经文证明,如果死者没有女儿,遗产全归儿子;因为真主给一个儿子的份额等于两个女子的;如果没有男子,女子享受遗产的一半,因为真主说:‘如果她(指可继承遗产的女子)只有一个人,就享受一半’;这证明在男子独自继承遗产时享受两个女子的份额。”[ 马图里迪著述、麦基迪·巴散陆姆点校:《逊尼派注释》,第1册,第341页。]
科威特宗教基金与伊斯兰事务部发布了由该国“教法解释院”(Dār al-Iftā’)编写《的四大教法学派》(al-Mazāhib al-Arba‘ah),详细介绍了每个学派创建人的师承关系、法学原则、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主要典藉、主要流派等基本信息。其中将哈乃斐学派分为两个流派:伊拉克派(Madrasat al-‘Irāqiyyīn)和撒马尔罕长老派(Madrasat Mashā’ikh Samarqand)。前者的代表人物是艾布·哈桑·凯尔黑(Abū al-Ḥasan al-Karkhī),后者的代表人物为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可见马图里迪在哈乃斐教法学派中拥有很高的地位。
(三)经注学方面
在经注学领域,马图里迪对后辈学者尤其是哈乃斐-马图里迪派学者的影响很大。艾布·罕亚尼在其《环绕的大海》(al-Baḥr al-Muḥīṭ)整段引用马图里迪的话、欧麦尔·奈赛斐在《简明注释》(al-Taysīr Fī al-Tafsīr)、艾布·百勒卡提·奈赛斐在《奈赛斐注释》(Tafīr al-Nasafī)中频繁引用马图里迪的话;阿路希在其《经义之精神》(Ruḥ al-Ma‘ānī)中称马图里迪为“我们的伊玛目”,引用马图里迪为“太夫西热”(al-Tafsīr)和“太额维勒”(al-Ta’wīl)所做的定义:“太夫西热”是确定真主所要的就是某个意思;“太额维勒”是选择单词多个含义中的某一个,但不确定那就是真主所要的;也有人说,“太夫西热”指以“传述”(al-Riwāyah)的方式进行注释;“太额维勒”以“解析”(al-Dirāyah)的方式进行注释;阿路希引述马图里迪的话不计其数。另外,苏尤蒂、泽尔凯希和泽尔卡尼等《古兰经》学家均从马图里迪的《逊尼派注释》中获益良多。[ 见马图里迪:《认主独一·前言》(土耳其版),贝鲁特:达尔·萨迪尔,2001年,第49页;马图里迪:《古兰经注释》,伊斯坦布尔:达尔·米扎尼,2005年,第1册,前言,第37~43页。]
九、教义学界对马图里迪的评价
马图里迪和艾什尔里在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为捍卫逊尼派信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经过后辈学者的补充完善,他们的教义思想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教义学派。鉴于二人的贡献,他们被并称为“逊尼派二长老”(Shaikhā Ahl al-Sunna wa al-Jamā‘ah)。[赛义德·胡塞尼·阿凡迪:《哈米迪耶信仰堡垒》,印度尼西亚:阿拉维耶图书馆,无出版日期。]
(一)早期学者的评价
迄今为止,我们没有找到与马图里迪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除了艾布·穆以尼·奈赛斐在其《鉴别证据》[艾布·穆以尼·奈赛斐:《鉴别证据》,大马士革:贾凡和贾比出版社,1993年,第1册,556页。]中提到的:在马图里迪没到场之前,其老师艾布·纳赛尔·以亚迪不会讲授当天的课,必须等他到了才开始。足见他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位置;每当看见马图里迪,老师都会以惊讶者的目光看他并诵念一节经文,其大意是:“你的主创造他所意欲的,选择他所意欲的。”(《古兰经》28:68)[经文由两句话构成,前一句指生理上优秀,后一句指品质优秀。经文原意指真主创造并选择优秀的人皈依和行善,这里暗示马图里迪就是被选择的优秀之人。]说明马图里迪相貌出众且魅力十足。艾布·穆以尼·奈赛斐还转引了马图里迪去世后其学生也是好友艾布·卡希姆·哈克姆吩咐人在其墓碑上撰写的碑文:“这是用生命换取并传播知识者的坟墓,他一生硕果累累,必将流芳百世。”虽然寥寥数十字,却告诉世人马图里迪从求知到去世光辉的一生,反映了马图里迪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马图里迪的学生艾布·哈桑·如斯特法额尼(约卒于公元961年)有一个学生,此人在给艾布·赛莱迈所著《宗教基础大纲》所做的注释中这样评价马图里迪:“在学识、认知和对各学派的了解方面,他是举世无双的;在敬畏真主方面,他是最高典范,达到了最高品级。”
(二)后辈学者的评价
艾布·穆以尼·奈赛斐本人对马图里迪及其学识和著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还引述了一些著名学者对马图里迪的赞誉,称其为“大教长、宗教之栋梁。”[ 艾布·穆以尼·奈赛斐:《鉴别证据》,大马士革:贾凡和贾比出版社,1993年,第1册,358~359页。]伊本·法杜利俩·欧麦瑞(Ibn Faḍlillāhi al-Omarī,卒于公元1348年)给予马图里迪极高的评价,称其为“宗教的领袖、众穆斯林的长老和‘伊玛目’,全世界(穆斯林)都在按照他的指导和方法践行宗教……在法学、知识、虔诚、品德、信仰、行善方面,他是世界‘伊玛目’之一,持相同和不同观点者一致认为他是举世无双的学者,是捍卫‘逊奈’的宝剑,是偏斜与异端份子的克星。”[ 伊本·法杜利俩·欧迈瑞著述、卡米勒·赛勒曼·朱布瑞点校:《伊斯兰世界各地区学者评传》,贝鲁特:科学图书出版社,2010年,第6册,第61-62页;艾哈迈德·赛尔德·达曼胡里:《关于正道旗帜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生平的补缺》,安曼:达尔·努尔出版社,2018年,第102页。]
由于马图里迪在教义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后辈学者称其为“正道的旗帜”(‘Alam al-Hudā)“正道的伊玛目”(Imām al-Hudā)“教义学家的领袖”(Imām al-Mutakallimīn)“逊尼派的首领”(Ra’īs Ahl al-Sunna)“众穆斯林信仰的矫正者”(Muṣaḥḥih ‘Aqā’id al-Muslimīn)等,还有人称其为“两类人的楷模”(Qudwat al-Farīqain),[ 同上,第103页。“两类人”指践行“沙利亚”(教乘)者和追求“哈给格”(真乘)者。]甚至有人称其为“当时这个‘乌玛’的麦海迪”(Mahdiyy Hazih al-Ummah fī Waqtihi)[见穆尔泰达·泽比迪:《给尊者的礼物》,第2册,第5页。“麦海迪”指一位具有救世主性质的人物。逊尼派和什叶派均认为世界末日来临前会出现一个人,拯救这个世界。至于这个人是谁,具体做些什么,两派穆斯林的意见不同。详见《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第335页。]“伊斯兰教长老”(Shaikh al-Islam)“弘扬圣行、抑制异端、复兴宗教者”(Nāṣir al-Sunnah, wa Qāmi‘ al-Bid‘ah wa Muḥ al-Sharī‘ah)[ 见马图里迪:《逊尼派注释》(土耳其版),第1册,第25页。]在伊斯兰世界,这些都是极高的宗教和学术头衔,伊斯兰历史上享有这么多头衔的学者并不多见,足以说明马图里迪在后辈学者心中的位置。
(三)现当代学者的评价
关于马图里迪的学术地位,穆罕默德·扎希德·考赛里(卒于1951年)[ 此人曾在奥斯曼帝国长老会任职,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是马图里迪学派的忠实信奉者。]做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他说:“论做出的贡献,教义学家中无人能与艾什尔里相提并论。尽管如此,其观点中还是有些缺憾,比如时而远离理智,时而疏远启示。因为长期与穆尔太齐赖和哈谢维耶[ 本本主义派别。]等派辩论,其言论中难免出现与对手相似的情况。然而,这种情况在同时代的中亚地区逊尼派长老和“正道的教长”马图里迪身上没有发生,因为在当时的中亚逊尼派完胜各类异端派别,他们对他的寻衅未见效果,所以在观点上他完全秉持了公正原则,赋予启示应有的权力,也赋予理智应有的判断……艾什尔里和马图里迪是世界的东方与西方的逊尼派领袖。”[ 引自艾哈迈德·赛尔德·达曼胡里所著《关于正道旗帜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生平的补缺》,第156页。]认真阅读过马图里迪著作者会认同考赛里的以上论断。
艾布·哈桑·奈德伟(1913~1999)[ 艾布·哈桑·奈德伟:印度人,著名伊斯兰思想家、活动家,著有《先知传》等多部著作,担任过多家刊物主编,荣获多个奖项,参与了伊斯兰世界联盟的筹备并主持了第一次筹备会议。据说此人是穆罕默德的堂弟、第四位正统哈里发阿里的后裔。]认为马图里迪是人类思想史上杰出的人物之一,他才思敏捷,熟悉各类知识。[ 艾布·哈桑·奈德伟:《思想与宣传人物传记》,大马士革大学版,1960年,第136页。]艾哈迈德·哈姆迪[ 此人是爱资哈尔大学伊斯兰研究中心研究员。]说:“在伊斯兰思想史上,马图里迪无疑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因为他是伊斯兰世界主要教义学派的奠基者,这个学派与艾什尔里派分享着伊斯兰世界。”[ 艾哈迈德·哈姆迪:《马图里迪学派的贡献》,爱资哈尔遗产图书社,2015年,第33页。]麦吉迪·巴散陆姆说:“马图里迪以温和与中正著称,以至于人们都肯定其分量之重、地位之高。甚至有人说,即使哈乃斐派只有这一位‘伊玛目’,也足够了。”他还说:“实事求是地讲,与艾什尔里一样,马图里迪采用了一种温和、中正的路线。作为伊斯兰世界东部地区逊尼派的一位杰出学者,他占有了适合自己的一席之地。”[ 麦吉迪·巴散陆姆:《逊尼派注释》,贝鲁特:科学图书出版社,2005年,第1册,第156页。]
结语:
艾什尔里和马图里迪是同时代人,他们都为捍卫逊尼派教义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们去世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马图里迪的宗教和学术地位远胜于艾什尔里,因为前者出生在逊尼派家庭,跟随逊尼派老师学习逊尼派教义,学成以后为捍卫逊尼派教义服务多年,赢得了逊尼派穆斯林的普遍认同,成为河中地区逊尼派教义学无可争辩的代表人物。后者虽然出生在逊尼派家庭,却在穆尔太齐赖派学者家中长大,[ 关于艾什尔里的生平,参见《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第56页。]跟着该派学者学习其教义,学成之后为其服务多年,40岁才脱离穆尔太齐赖派,加入逊尼派阵营。由于过去的经历,艾什尔里受到一些罕百里派学者的质疑、攻击和诽谤。因此,无论从代表逊尼派与其他派别进行学术论辩的时间顺序还是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力看,逊尼派教义学的奠基人都是马图里迪而不是艾什尔里。但是,经过巴根俩尼和安萨里等后辈学者补充完善之后,艾什尔里教义理论变得非常成熟,并在几代伊斯兰政权的支持下,其教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成为逊尼派信众最多的教义学派,艾什尔里本人也被认为是逊尼派教义学第一人。相比之下,由于地处偏远、远离伊斯兰国家政治中心等原因,马图里迪教义思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他本人及其学术贡献,了解的人也不是很多。希望本文对学术界和宗教界了解马图里迪及其教义体系有所裨益。
---------------------------------------------
在当时,“哈乃斐耶”一词既是教法学派名称,也是教义学派名称。由于马图里迪在阐述、论证及传播哈乃斐教义方面居功至伟,后人将“哈乃斐学派”学派称为“马图里迪学派”。又一说是穆尔太齐赖等反对派将追随马图里迪的人们称为“马图里迪耶”,即马图里迪学派。
英文称之为Transoxiana。
阿姆河(Amu Darya):古代中亚的希腊入侵者称之为乌许斯河(Oxus),来源于粟特语对河神(Wxwsw)的称呼。希腊名字Oxus的汉代音译为妫水,唐代音译为乌浒河。《史记》、《汉书》作妫水;《北史》作乌许水;《隋书》、《旧唐书》、《新唐书》作乌浒水。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叫质浑河(Jayhūn) ,《大唐西域记》则记为“缚刍水”。
锡尔河 (Syr Darya),中国古称“药杀水”,它源于天山山脉,流经图兰低地注入咸海。
雅古特·哈马维(Yāqūt al-Hamawī,1179~1229)在其《各国地名辞典》中对河中地区的环境做了详细的描述,见《各国地名辞典》,贝鲁特:萨迪尔出版社,1997年,第5册,第45~47页。
麦蒙:又译作“马蒙”,见《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第344页。
萨满王朝:中亚地区的一个封建割据政权(895~1005)),其王称“异密”(即“埃米尔”),名义上尊奉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主要领土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南部和土库曼共和国东南部、伊朗东北部、阿富汗西北部一带。首都布哈拉。该王族出自波斯萨珊王朝贵族,一说为哒人后裔。原居巴里赫附近,世任村主,信奉祅教,8世纪上半叶始改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最先改教者名萨曼,家族遂以为称。萨曼之孙艾哈迈德等4人效忠于哈里发麦蒙,参与平定腊菲之乱有功,被分别擢为撒马尔罕、费尔干纳、柘支(今塔什干)与赫拉特城主。后河中地区尽归艾哈迈德所有,其子纳斯尔·伊本·艾哈迈德于895年受封于哈里发穆尔太米德(870~892),正式成为藩王,是为萨曼王朝之始。
苏布克特勤:额兹奈维家族的祖先,原为奴隶身份,后占领了印度赛季斯坦等地,建立了伽色尼王朝(962~1186)。见《蒙吉得·人物》,第349页;《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附录,第44页。
伊本·西那:中世纪阿拉伯著名哲学家、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和文学家,亚里士多德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伊本·艾比·吴赛巴:《医生的阶层》,第3册,第5、6页。
泰伯里:一译“塔百里”,全名叫“艾布·贾法·穆罕默德·本·杰利勒·泰伯里”(Abū Ja‘far Muḥammad bin Jarīr al-Ṭabarī,838~923),著名经注学家、圣训学家、法学家和史学家。生于里海南岸的泰伯里斯坦的阿莫勒,故以泰伯里为姓。早年在赖伊(地名,伊朗北部古城)伊斯兰学校就学,后到波斯、伊拉克等地伊斯兰文化名城拜师求学,时为阿拔斯王朝学术文化繁荣和活跃阶段,各学派林立,自由讲学,各种文化交流融合,为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他曾到各地做学术性旅行和考察,足迹遍及波斯、伊拉克、叙利亚、埃及、阿拉伯半岛等地,访问学者和社会贤达,广泛搜集、整理经训、教法研究资料及阿拉伯历史和民间传说,积累了大量珍贵资料。他勤奋治学,博览群书,通晓波斯语和阿拉伯语,谙熟犹太、基督和琐罗亚斯德教经典教义,精通伊斯兰教各门学科和各教派学说,对古代东方各国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了如指掌,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后定居巴格达,在宗教学院讲授经训、教法和历史,并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达40年之久。
艾哈麦德·艾敏著、史希同译:《伊斯兰文化史·正午时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5册,第246~254页。
见雅古特:《各国地名辞典》,第122页。
巴勒卡希姆:《马图里迪及其生平与教义主张》,第37页。
穆甘戴斯:《各地区的最佳划分》,伦敦:1906年,第323页;伊本·昊格莱:《地球的形状》,第242页。
麦地那(al-Madīnah):古地名,在今沙特阿拉伯境内。原名叫“叶斯里布”(Yathrib),先知穆罕默德迁徙至此后,改称为“麦地那·奈白韦耶”(al-Madīnat al-Nabawiyyiah),即“先知的城市”,简称“麦地那”,是伊斯兰教第二个圣城。
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土耳其版)《认主独一》,贝鲁特:萨迪尔出版社,2001年,第11页。
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古兰经注释》,伊斯坦布尔:米扎尼出版社,2011年,第1册,前言部分,第22页。
阿卜杜·克里木·塞姆阿尼:《系谱传》,伦敦:1912年,第498页。
泽比迪:全名穆罕默德·穆罕默德·胡赛尼(Muhammad Bin Muhammad al-Ḥusainī,1732~1790),以“穆尔泰达·泽比迪”(Murtaḍā al-Zabīdī)著称,简称“泽比迪”,系先知的堂弟阿里的后裔,祖籍伊拉克,生于印度,去过希扎兹,定居埃及,哈乃斐派著名学者,一生留下107部大小不等的著作,其中最大的是一部辞书,书名是“Taj al-‘Arūs Min Jawahir al-Qāmūs”,最著名的当属其为安萨里的《宗教学科之复兴》(Ihyā Ulūm al-Dīn)所做的注释《给尊者的礼物》(Ithāf al-Sādat al-Muttaqīn,10卷本)。1790年,泽比迪卒于埃及。
见穆尔泰达·泽比迪:《给尊者的礼物》,开罗:1993年,第2册,第5页。
见艾布·穆以尼·奈赛斐:《鉴别证据》,大马士革:贾凡和贾比出版社,1993年,第1册,第558页。
见穆罕默德·艾布·泽海热:《伊斯兰学派历史》,阿拉伯思想出版社,2009年,第182页。
Ayyud Ali, A History of Muslim Philosophy, vol.1, p. 260, Wieshaden, 1963.
阿卜杜·汗仪·莱克奈威:印度著名伊斯兰学者,英年早逝却著作等身,39岁去世却留下上百部著述,内容涉及人文学科诸多领域,比如语言、逻辑、历史、人物传记、圣训、教法等,其中有些著作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伟嘎耶》脚注就是其中之一。
见穆罕默德·扎希德·考赛里:《信仰与教义学·老师与学生·前言》,贝鲁特:科学图书出版社,2009年,第7页;阿卜杜·汗仪·莱克奈威,《哈奈斐派学者传记》,开罗1906年,第 221页。
艾布·沃法·古莱氏:《闪亮的珍珠》,开罗,1993年,第158页;哈吉·哈里发:哈吉·哈里发:《揭开疑云》,伊斯坦布尔,1941年,第1册,第406页。
艾布·穆以尼·奈赛斐:《鉴别证据》,大马士革:贾凡和贾比出版社,1993年,第1册,第556页。
著有《属性》,见艾布·穆以尼·奈赛斐:《鉴别证据》,大马士革:贾凡和贾比出版社,1993年,第1册,第356页。
著有《差异与辨别》、《忏悔》等,同上。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bu_Mansur_al-Maturidi。
见泽比迪:《宗教学复兴注释》,第2册,第5页。
见凯马伦丁·白亚迪:《艾布·哈尼法教义学言论集注》,科学图书出版社,1971年,第11、12页。
据我们所知,马图里迪是最早讨论认识论问题的穆斯林学者。有人说安达卢西亚(西班牙)的伊本·哈兹姆(994~1063年)是第一个讨论认知途径的人,而此人比马图里迪晚大半个世纪。
艾布·哈尼法认为“伊玛尼”(信仰)的要素为两件,即内心定信和叩头表达。见曼俩·阿里·卡里:《大学注释》,科学图书出版社1994年,第124页。
艾哈迈德·赛尔德·达曼胡里:《关于正道旗帜马图里迪生平的补缺》,安曼:光明出版与发行社,2018年,第117、118页。
同上,第121页。
关于哈里发曼苏尔要艾布·哈尼法出任法官的经过,详见穆罕默德·艾布·泽海热:《伊斯兰学派历史》,阿拉伯思想出版社,2009年,第373~374页。
艾布·穆以尼·奈赛斐:《教义学导论》,第156~157页。
艾哈迈德·赛尔德·达曼胡里:
艾哈迈德·赛尔德·达曼胡里:《关于正道旗帜马图里迪生平的补缺》,第191页
马图里迪《逊尼派注释》的点校者说,伊斯坦布尔卡尔巴里(Karbali)图书馆收藏着马图里迪所著《言论》的手写本,图书编号为856。
盖拉米特是什叶派的一支,阿巴斯中期出现在伊拉克的库法,一度影响很大,传播面很广。该派认为先知穆罕默德曾钦定由阿里任哈里发,阿里指定由儿子哈桑继位,哈桑指定由弟弟侯赛因继位,侯赛因指定由自己的儿子阿里继位,阿里指定由其儿子穆罕默德继位,穆哈默德指定由儿子贾法继位,贾法指定由其孙子穆罕默德·本·伊斯玛仪勒来继位,妄称此人没有死也不会死,直到拥有整个地球,还说他就是麦海迪。
全名叫艾布·欧麦尔·穆罕默德·本·赛义德·巴希里,卒于公元911年。
全名叫阿卜杜拉·本·艾哈迈德·卡尔比,是穆阿太齐莱派权威学者之一,曾长期居住巴格达,著有《言论集》《注释》及《支持艾布·胡宰勒的观点》等。公元931年卒于柏勒黑(今阿富汗境内)。
见艾布·穆以尼·奈赛斐:《鉴别证据》,第1册,第359页;哈志·哈里发:《拨开疑云》,第2册,第1408、1573页。据《逊尼派注释》的点校者说,马图里迪的这两部著作已经遗失。
学界对此意见不一,有人认为此说有误,马图里迪不曾为《大学》做过注释。
《古兰经》学内容包括《古兰经》的成书历史、降示背景、各种读法、注释、内容分类、语言风格等子学科。
另一部是艾布·贾法的《古兰经注释大全》,版次很多,发行量很大,开罗现代出版社2010年版共计11册,另加一册目录,每册大约800页。
2004年,贝鲁特使命出版机构首次出版了由法提麦·尤素福·海米点校本,共五册,2700多页。已故著名伊斯兰思想家、活动家艾布·哈桑·奈德伟(1913~1999年)称这部著作是“伟大的著作,证明作者杰出、富有智慧和学问精深。”
2014年,笔者应邀赴土耳其安卡拉参加学术会议,会后到位于伊斯坦布尔的伊斯兰研究中心拜访了拜克尔教授,并以象征性价格购买了一套《古兰经注释》。
读法:《古兰经》学专用术语。《古兰经》中的部分词语有不同的读法,形成了七种读法体系(一说是12种),其中以伊本·麦斯欧迪和吴班耶·本·卡尔比的读法最为著名。
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古兰经注释》,伊斯坦布尔:米扎尼出版社,2011年,序文部分第13、39页。《古兰经》注释大致分为以经解经、以先知和先贤言论解经和以个人意见解经三种,其中以第一种为最权威。
伊本·阿巴斯: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巴斯的儿子,《古兰经》注释学鼻祖,传述过大量圣训,也是最精通伊斯兰教法学的圣门弟子之一,晚年定居塔伊夫(今沙特塔伊夫市),卒于公元687年。
哈桑·巴士里:伊拉克巴士拉人,再传弟子,著名学者,精通圣训和教法,重视个人修养,对当时和后来的穆斯林社会颇具影响。
《马图里迪及其教义主张》的作者巴勒·卡希姆教授认为这段话是《闪光的珠宝》的作者阿卜杜·卡迪尔·本·艾比·沃法·古莱什(卒于1373年)所说,而法特赫拉·胡莱夫教授则认为是《揭开疑云》的作者哈吉·哈里法(1609~1657)所说。我们在更早的艾布·穆以尼·奈赛斐的《鉴别证据》里看到了这段话,见艾布·穆以尼·奈赛斐:《鉴别证据》,第1册,第359页。
艾布·穆以尼·奈赛斐·奈赛斐:《鉴别证据》,大马士革:贾凡和贾比出版社,1993年,第1册,第359页。
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古兰经注释》,伊斯坦布尔:米扎尼出版社,2011年,序文部分第13、25页。
同上,第43页。
马图里迪著述、麦吉迪·巴赛鲁姆点校:《逊尼派注释》,贝鲁特:科学图书出版社,2005年,第338~339页。
此文又称《导致悖逆的停顿》(Awqāf al-Kufur)
悖逆罪:伊斯兰教认定的最严重的罪行,犯此罪者被视为脱离了伊斯兰教。
伊斯坦布尔苏莱玛尼亚图书馆(H.Mahmud,nr.892/2),见土耳其版《认主独一》,贝鲁特:萨迪尔出版社,2001年,第23页。
见艾布·尤斯尔·柏兹德维:《宗教根基》(汉斯·皮特点校),开罗:爱资哈尔遗产图书社,2003年,第14页。
艾布·穆以尼·奈赛斐·奈赛斐:《鉴别证据》,大马士革:贾凡和贾比出版社,1993年,第1册,第356页。
哈吉·哈里发:全名叫穆斯塔法·本·阿卜杜拉(1608~1657),土耳其百科全书式作家,担任奥斯曼帝国哈里发财政部长一职,著有《揭开疑云》,其中介绍了伊斯兰历史上15000部历代作家的著作及其简历。
哈吉·哈里发:《揭开疑云》,伊斯兰坦布尔,1941年,第2册,第1402页,。
艾布·曼苏尔·巴格达迪:《作家姓氏与著作》,伊斯坦布尔,1955年,第2册,第36页。
见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认主独一·前言》,开罗:埃及高校出版社,1970年。
见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认主独一》(土耳其点校版),贝鲁特:萨迪尔出版社,2001年,第18页。
见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土耳其点校版)《认主独一》,第19页。
见艾布·穆以尼·奈赛斐·奈赛斐:《鉴别证据》,大马士革:贾凡和贾比出版社,1990年,第1册,第52页。作者引用了马图里迪所著《言论》一书中关于“伊玛目”问题的大段论述。
伊本·库特鲁巴额:全名叫Abu al-Fida Zain al-Dīn Qāsim bin Qutlubaghā(1399~1474),历史学家,哈乃斐派教法学家,同时精通圣训学,著有116部著作,传世的只有10部,其余遗失。
见艾布·穆以尼·奈赛斐·奈赛斐:《鉴别证据》,大马士革:贾凡和贾比出版社,1990年,第1册,第359页。
见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认主独一·前言》,开罗:埃及高校出版社,1970年,第6页,
见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认主独一·前言》(土耳其版),贝鲁特:萨迪尔出版社,2001年,第20页;穆罕默德·艾布·泽海热:《伊斯兰学派史》,开罗:阿拉伯思想出版,2009年,第184页。
全名叫艾布·欧麦尔·穆罕默德·本·赛义德·巴希里,卒于公元911年。
见穆罕默德·艾布·泽海热:《伊斯兰学派历史》,开罗:阿拉伯思想出版社,2009年,第184页。
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认主独一》,开罗:埃及高校出版社,1970年,(前言)第7页。
历史上有两个苏布肯,二人系父子关系,均出生于埃及,为沙斐仪学派著名学者。父亲叫阿里·泰根印丁·苏布肯,著述颇丰,担任过沙姆地区法官,后返回埃及,卒于埃及。儿子随父亲到大马士革,担任过最高法官(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是沙斐仪学派权威教法学家,同时也是历史学家,著作等身。因一场瘟疫卒于大马士革。
参见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认主独一》(土耳其版),贝鲁特:达尔·萨迪尔出版社,2001年,第530页。有一个网友发来了该书的电子版,使我有幸看到了这本书。
阿俩温丁·萨马尔甘迪:《法源天平》,多哈:多哈现代印书馆,1984年,第3页。
阿里·阿卜杜·法塔赫:《逊尼派领袖马图里迪教长及其教义主张》,开罗:沃海柏书社,2009年,第23页。
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认主独一》(土耳其版),贝鲁特:达尔·萨迪尔出版社,2001年,第22页。
一般认为,经过阿巴斯王朝后期的打压和逊尼派学者的批判之后,穆尔太齐赖派推出伊斯兰世界历史舞台,该派学者们的有关教义的作品遗失殆尽。
据传,先知穆罕默德曾经说:“学者是先知们的继承人,他们继承的不是迪纳尔(金币),也非迪尔汗(银币),而是知识。”见马沃尔迪:《今生与宗教礼仪》,思想的天堂出版社,2006年,第32页。
艾布·穆以尼·奈赛斐在其《鉴别证据》中多次提到此人及其著作《指导》,并指出其与马图里迪之间的师徒关系,还引述了其相关言论。见《鉴别证据》第1册,第27、28、91页。大概基于此,《教义精粹》的点校者穆罕默德·赛义德也认为艾布·哈桑·如斯特法额尼与马图里迪是师生关系,见《教义精粹》,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伊斯兰研究中心出版,2005年,第16页;白亚迪在其著作中提及了如斯特法额尼所著《指导》一书,见《艾布·哈尼法教义学言论集释》,贝鲁特:科学图书出版社,2007年,第144页。
艾布·穆以尼·奈赛斐在其《鉴别证据》中提到当时著名学者艾布·卡希穆·哈齐姆对二人的评价,称赞他们是呼拉珊和中亚地区百年不遇的顶尖学者,还提及后者在临终时嘱咐撒马尔罕人坚持逊尼派教义,远离各种私欲和异端,特别是注意逊尼派与穆尔太齐赖派之间存在分歧的那10个问题。见第1册,第357页。
艾布·尤斯尔·柏兹德维说:我爷爷通过众多人从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长老学习了本派学者的著作特别是《认主独一》和《古兰经注释》。见《宗教基础》,第14页。
全名叫“伊斯哈格·本·穆罕默德·艾布·卡希姆·哈克姆·萨马尔甘迪”,师从马图里迪学习法学,追随艾布·伯克尔·万拉格以及柏勒黑地区的长老学习苏菲学,曾担任撒马尔罕法官多年。艾布·穆以尼·奈赛斐说:他属于那些整个乌玛(共同体)都十分满意、众口一致称赞、人心都很敬重的人,除了精通教义、教法和《古兰经》注释学外,他还兼通认知与处世学。
穆罕默德·哈桑·谢以巴尼对传播知识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见《经营》,贝鲁特:伊斯兰喜讯印刷、出版与发行社,1997年,第151页。
今天的中亚五国穆斯林,在教法上大多尊奉哈乃斐学派,在教义上信奉马图里迪学派。
伊本·泰米叶:《大裁决》,贝鲁特:科学图书出版社,1987年,第6册,第434~435页。
这说明马图里迪也曾传过圣训。
艾哈迈德、铁米济、艾布·达乌德、伊本·马哲等人传述了类似的圣训。见马图里迪著述、麦基迪·巴散陆姆点校:《逊尼派注释》,第1册,第340~341页。
马图里迪著述、麦基迪·巴散陆姆点校:《逊尼派注释》,第1册,第341页。
见马图里迪:《认主独一·前言》(土耳其版),贝鲁特:达尔·萨迪尔,2001年,第49页;马图里迪:《古兰经注释》,伊斯坦布尔:达尔·米扎尼,2005年,第1册,前言,第37~43页。
赛义德·胡塞尼·阿凡迪:《哈米迪耶信仰堡垒》,印度尼西亚:阿拉维耶图书馆,无出版日期。
艾布·穆以尼·奈赛斐:《鉴别证据》,大马士革:贾凡和贾比出版社,1993年,第1册,556页。
经文由两句话构成,前一句指生理上优秀,后一句指品质优秀。经文原意指真主创造并选择优秀的人皈依和行善,这里暗示马图里迪就是被选择的优秀之人。
艾布·穆以尼·奈赛斐:《鉴别证据》,大马士革:贾凡和贾比出版社,1993年,第1册,358~359页。
伊本·法杜利俩·欧迈瑞著述、卡米勒·赛勒曼·朱布瑞点校:《伊斯兰世界各地区学者评传》,贝鲁特:科学图书出版社,2010年,第6册,第61-62页;艾哈迈德·赛尔德·达曼胡里:《关于正道旗帜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生平的补缺》,安曼:达尔·努尔出版社,2018年,第102页。
同上,第103页。“两类人”指践行“沙利亚”(教乘)者和追求“哈给格”(真乘)者。
见穆尔泰达·泽比迪:《给尊者的礼物》,第2册,第5页。“麦海迪”指一位具有救世主性质的人物。逊尼派和什叶派均认为世界末日来临前会出现一个人,拯救这个世界。至于这个人是谁,具体做些什么,两派穆斯林的意见不同。详见《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第335页。
见马图里迪:《逊尼派注释》(土耳其版),第1册,第25页。
此人曾在奥斯曼帝国长老会任职,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是马图里迪学派的忠实信奉者。
本本主义派别。
引自艾哈迈德·赛尔德·达曼胡里所著《关于正道旗帜艾布·曼苏尔·马图里迪生平的补缺》,第156页。
艾布·哈桑·奈德伟:印度人,著名伊斯兰思想家、活动家,著有《先知传》等多部著作,担任过多家刊物主编,荣获多个奖项,参与了伊斯兰世界联盟的筹备并主持了第一次筹备会议。据说此人是穆罕默德的堂弟、第四位正统哈里发阿里的后裔。
艾布·哈桑·奈德伟:《思想与宣传人物传记》,大马士革大学版,1960年,第136页。
此人是爱资哈尔大学伊斯兰研究中心研究员。
艾哈迈德·哈姆迪:《马图里迪学派的贡献》,爱资哈尔遗产图书社,2015年,第33页。
麦吉迪·巴散陆姆:《逊尼派注释》,贝鲁特:科学图书出版社,2005年,第1册,第156页。
关于艾什尔里的生平,参见《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第56页。
上一篇:清末一代名将马维骐
下一篇:十大圣门弟子简史:艾布·伯克尔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