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穆斯林同胞们:
凯西尔·伊本·盖斯传述:有个人从麦地那长途跋涉前往大马士革见艾布·戴尔达伊。艾布·戴尔达伊问:“弟兄,你为何而来?”来者回答:“一段圣训,我听说你从安拉的使者那儿听到的。”“你来这儿还有其它事吗?”“没有。”“你来是为经商吧?”“不,我来只是为求得圣训。”
艾布·戴尔达伊说:我听安拉的使者(祈主福安)说:“谁踏上寻求知识的道路,安拉使他登上了通向乐园的坦途,天使们因喜悦求知者而垂下翅膀,天地间的一切为学者求饶恕,连水中的鱼类也不例外。学者优越于修士如同月亮优于其它星体。众学者是先知们的继承者,众先知未曾留下金银钱币,他们留下的只是学识,得到它者便获得了全额的福份。”《提尔米济圣训集》等
“众学者是先知们的继承者”中的“学者”首先指的是知遵双全的教门学者,在我国被称为阿訇,阿訇们是先知们的继承者。
我们已经讲述了近代的四大阿訇、王宽阿訇和西北著名的马良骏、虎嵩山阿訇,以及上世纪对我国伊斯兰影响最大的马万福阿訇。

今天,我们讲述明朝时期我国出现的一位了不起的阿訇,他就是胡登洲巴巴。
胡登洲(1522—1597),经名穆罕默德·阿卜杜拉·伊利亚斯,生于陕西省咸阳渭城湾胡家沟。
伊斯兰隋朝时期就已传入我国,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直到元朝时,“元时回回遍天下”。1258年,蒙古人推翻阿巴斯王朝,攻陷巴格达,杀害哈里发,俘虏各行各业的工匠,并押解回来,还有一些扎营的士兵,这些人繁衍了许多穆斯林的后代。一切都是真主的安排,许多蒙古人的后代成为了穆斯林,而且为伊斯兰做出了很多贡献。明代时期,伊斯兰开始软弱下来,直到胡登洲巴巴时期,伊斯兰非常羸弱。
胡登洲开创了我国清真寺经堂教育,他继承了穆圣(祈主福安)的搞教育和办学的圣行。我们常会听到某某阿訇去某地开学,而不说开寺。大清真寺的阿訇叫大学阿訇,而不说大寺阿訇。假如清真寺不办学,还能称“开学”吗?每一座清真寺就是一所学校,小寺是小学,中寺是中学,大寺是大学。
胡登洲幼时习儒,长大后随同乡高阿訇潜修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等。胡氏家境殷实,经营商业,据说早年曾去麦加朝觐。50岁时去京城售货,行至西安以东新丰一带,遇见一位阿拉伯国家的贡使,与其讲经论道,发现这位贡使很有学识,并且看到贡使随身携带的一些经典是他从未见过的,于是跟随他潜心学习,获益匪浅,二人联袂离京,送至嘉峪关。

1571年,先在家中后移到清真寺设帐,免费招收学生开始讲学。他是第一个在清真寺内讲学的人,在他之前都是阿拉伯语授课,而他却用汉语讲学授课,这是把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尝试。结合当时的语言环境,胡登洲巴巴开创了一种特殊的经堂教育使用的语言——经堂语,他不禁感慨“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
事实上,清真寺教学的开创者是穆圣(祈主福安)。公元622年9月27日,穆圣(祈主福安)迁徙到达麦地那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清真寺。当时的圣寺非常简陋,规模也不大,只有干草和泥巴筑成的围墙,以及枣椰树枝、树干搭建而成的凉棚。一些无家可归的人就以凉棚为家,艾布·胡莱勒就是其中一员。先知在那所简陋的大学(寺)里培育出了一代精英——圣门弟子,他们是人类历史上真正的精英。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它的前身就是爱资哈尔大寺。在阿拉伯语中,大学(جامعة)和大寺(جامع)是同一个单词,只有阴阳之别。
胡登洲巴巴在我国复兴了穆圣(祈主福安)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教学形式,结合我国传统的私塾教育,开创了新的清真寺经堂教育模式。
胡登洲亲传弟子最著名的有陕西人冯巴巴和海巴巴二人,再传弟子在清代活跃于各地,比较著名的有山东的常志美、云南的马德新、陕西的周良隽等,由于胡登洲及其弟子几代人的努力,经堂教育在我国普遍兴起,培养了大批教门人才。
经堂教育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传承的最大因素之一,它是我们教育的不可替代的形式,尤其在我国。在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国家支持宗教教育,学校设有宗教课程,很大程度上学校教育可以替代清真寺教育。在我国除屈指可数的经学院之外,没有学习宗教课程的学校,在这种情况下,清真寺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是必不可少的。

经堂教育的定义:
经堂教育是以清真寺为教学场所、以经堂语为教学语言、以培养未来的阿訇为教学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
胡登洲巴巴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阿訇,必须要具备五点,简称“五有”:
一、有学;
二、有传;
三、有德;
四、有言;
五、有守;
1597年,胡登洲巴巴归真后葬于渭城渭河岸边。
1662年,渭河泛滥,墓茔遭浸,后迁葬胡家沟。
祈求真主饶恕胡登洲巴巴,升高他的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