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危难之际,各民族团结一致推动着时代进步的浪潮,其中不乏一些耳熟能详的回族英雄。在衰微的清政府备受列强凌辱之际,百日维新的努力终以失败告终,戊戌六君子慷慨赴义,与谭嗣同结为莫逆之交的“晚清十大高手”之一的大刀王五拼尽全力未能救出决意以流血唤醒国人的挚友,从此走上抵抗侵略的第一线,直至牺牲。此后的几十年,风起云涌,大时代催动着爱国青年前仆后继,以大刀王五为代表的回族英雄毫不退缩,在孙中山先生创建的同盟会中,一大批回族志士成为早期会员并担任要职。及至抗日时期,更多仁人志士舍生忘死投入革命,最终成为新中国诞生的功臣。
大刀王五画像
今天推介的几位代表性人物,在新中国创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回族英雄的典范人物,很好地展现了大时代下回族人的责任与担当。
不可小觑的“觉悟社”
觉悟社,是1919年五四运动中,天津青年学生的进步社团。由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女界爱国同志会中的骨干周恩来、马骏、郭隆真、刘清扬、邓颖超、管易文等二十余名青年组织起来的革命团体,成立于1919年9月16日。“觉悟社”的重要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这些学生参加了五四运动,更重要的是,觉悟社的成员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后排右起第一人周恩来,第三人郭隆真,第五人马骏;前排右起第二人为刘清扬,第三人为邓颖超。
深入了解“觉悟社”骨干成员,马骏、郭隆真、刘清扬三人均为回族,这个比例让人惊呼。再看下剩下的骨干,周恩来、邓颖超都是新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大人物,马骏、郭隆真、刘清扬三人在觉悟社中的分量实则不亚于周恩来、邓颖超,以至于编者时常设想,如果这三人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也许他们的成就会直追周恩来、邓颖超,那又该是何等光景!
当然,历史没有假设,他们所付出过的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他们的牺牲,连同其他为了新中国成立而洒下热血的无数革命先烈一样,皆为新中国得以成立的不可或缺因素。
“精诚不懈的奋斗者”郭隆真
郭隆真(1894—1937年)。回族,河北省大名县金滩镇人,早期的女革命家,是北方妇女运动的先驱者和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是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的杰出领导者。觉悟社创办人之一,先后六次入狱,最后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37年英勇就义,年仅37岁。
邓颖超如此评价她的一生:“她以火一样的热情,爱护着国家、民族;亦同样以火热的高度,憎恨着当时亲日卖国贼。在五四运动中,在她一生的革命工作中,都证明她是一位坚决勇敢、不顾一切、精诚不懈的奋斗者。”
“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刘清扬
刘清扬(1894—1977),回族,原籍天津,第一、二、三届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原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周恩来同志的入党介绍人。1944年在重庆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77年去逝,享年84岁。
1894年2月15日,刘清扬出生于天津一个回族的平民家庭,12岁时进入天津严氏女校读书,初步受到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在一次天津爱国人士发起的‘建立海军,巩固国防’的募捐大会上,讲演人的慷慨陈词,激发了少女刘清扬的爱国热忱,她不但将身上的零花钱全捐出去,还毅然摘下自己心爱的金戒指捐给大会。一时间,十三岁的女学生捐出一枚金戒指的动人事迹,在天津传为佳话。……1926年北京发生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惨案,段祺瑞政府开始大肆逮捕爱国人士,在3月26日印发的通缉国共两党48人名单中,第一名是李大钊,第二名就是刘清扬。(《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刘清扬》,孟昭庚)
“颜值与胆识俱担当”的马骏
马骏(1895-1928),早期活动家和领导者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人物。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担任天津学生联合会副会长,积极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被誉为马天安。9月,与周恩来、邓颖超、郭隆真等发起组织“觉悟社”。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马骏奉调回国,临危受命担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负责重建北京市委。同年10月不幸被捕,1928年2月15日被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3岁。
“
6月9日,公民大会在河北公园召开,两万多名各界群众前来参加大会。马骏在大会演说中慷慨激昂地号召同胞们:“要想达到我们救国的目的,只有靠我们人民大众团结起来,奋斗到底。”公民大会公推马骏去商会董事会,要求商人罢市,支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当时,商会董事会犹豫不决,马骏热切陈述公民大会对罢市的希望。商会董事会迫于群众的压力,只好接受要求。6月10日罢市后,有些商人唯利是图,于次日再次开市。学生会得到报告后,又推马骏带人前去商会董事会了解情况。当时有位董事问马骏是何处人,在天津有无财产。马骏愤然起立说:“本人是吉林人,天津固无财产,我尚有生命热血可流于诸君面前,一死以谢同胞。”说完此话,他挺身以头撞柱,幸而旁边有人将他紧紧抱住。马骏随即又拿起桌上一个瓷质烟灰缸连击自己的太阳穴,直至头部鲜血直流,失去知觉。在座董事见此情景,大为感动,全场起立,一致赞成罢市。6月27日,马骏被天津各界联合会推选为总代表,同郭隆真、刘清扬等多名代表到北京,联合北京学生代表30余人,到新华门向北洋政府请愿,要求政府当局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最后,在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下,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不得不电令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签字,反帝爱国斗争取得了初步胜利。(《碧血忠骨 回族骄傲》,叶雨)
“回民支队”那些人
毛泽东同志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马本斋
马本斋(1901—1944),河北沧州献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抗日民族英雄。他率领回民支队驰骋在冀中平原,英勇善战,威名远扬。毛泽东同志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1944年病逝于山东莘县。毛泽东的挽词是“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的挽词是:“民族英雄、吾党战士!”2009年9月,马本斋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首席代表先生”刘格平
刘格平的重要意义在于,他启发并带动了沧州一代的大批回族青年投入抗日革命,那一批沧州回族后来大多都成为了各地区抗战的重要骨干,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王连芳、刘树生等人。
毛泽东与津南革命创始人刘格平
刘格平(1904—1992)回族,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大堤东村人。1923年2月,主持建立大堤东支部——津南地区第一个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1925年12月,发动领导了津南农民自卫军起义。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9月,作为少数民族的首席代表,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央民委党委书记、中央民族学院院长、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山西省副省长等职。
“百姓巷哭”的王连芳
王连芳(1920-2000),1940年7月王连芳负责筹建冀鲁边区回民救国总会、边区回民支队并任总会主任、支队政委,至1945年日本投降,回民支队身经百战,与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齐名。建国后随中央民族访问团来到云南从事民族工作半个世纪,是新中国民族工作的拓荒者、引路者和实践者,在各族民众中享有极高声誉,其逝后出现罕见的“百姓巷哭”。
群众仍不吭声,出现令人尴尬的冷场。然而,队员们毫不气馁,坚持每天做两三件好事来感召群众。开始,老百姓对工作队做好事也不理解。盈江县南算的一个工作队员帮一位老人挑水,他一走开,老人就赶紧把桶里的水倒掉。队员不领会老人的行为含义,一连好几天坚持给老人挑水,挑了倒,倒了又挑,直到与老人交上朋友后才明白:这里祖辈传下来的说法是汉人没有好的,怕工作队在水里放毒药,才一再把水倒掉。……盈江县莫空景颇族寨的工作组,一大早把住地附近的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白天随群众到田间犁地,工作队员严格遵守纪律,歇晌吃饭时,便吃自己带的饭,喝自己带的水,时间一久,群众感动了:“天下哪里去找这样的好人!光干活不要钱,还不吃我们的饭。”后来到吃饭时,就硬把队员们的冷饭抢去,端来热汤热饭。(《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真情化解千年怨》)
“常住拉祜人心窝窝”的刘树生
刘树生(1926-2014),以冀鲁边军区回民支队身份随王连芳调入中央民委,后又随中央民族访问团来到云南,从事民族工作半个世纪,曾任云南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赢得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1960年刘树生到澜沧任县委书记,等待他的是大饥荒的残酷现实,他把他的“三把火”都拿来“烧饭吃”,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饥荒问题,浮夸风潮粉饰下的生产奇迹,带来的是食不果腹,刘树生带着他一如既往的真挚情感,以心换心,与民同苦乐,在澜沧这块土地上,栽下的树苗后来变成了大树,也将他自己栽到了老百姓的心窝里。
上一篇:回族英雄王峰涛同志因公殉职
下一篇:清末爱国爱教典范:回族抗日英雄左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