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酸奶……”除了冬季,西宁的大街小巷里总会传来这样的叫卖声。售卖的有老者、有小伙也有年轻的“阿娘”。人们闻声赶来、小贩从自行车上卸下编织软竹篮,掀开篮子上层棉布包裹,映入眼帘的是一碗碗覆盖着金黄色奶皮的酸奶,每一层有六碗,层之间用薄木板当隔板,一篮大概有24碗。在我的记忆里,每天中午放学,都要吃一碗来自后子河(西宁大通一县城)的新鲜酸奶。迫不及待的撒上白糖,舀一勺送进口中,酸甜绵滑的感觉在唇齿间自然漾开,有着不一样的味蕾体验。每口酸奶里有晨间的露珠沁人心脾、甜甜的油菜花香、田野里鲜鲜的青草味和阳光的温暖味道,还有后子河阿爷满满的心意。干净、纯粹的食物滋养了这里可爱的人。
青海老酸奶。
讲起青海老酸奶的故事,被称为“青海大百科”的原省委党校副校长、省社科院副院长、地域文化学者谢佐头头是道。
谢佐说,青海老酸奶与外地酸奶不同,青海的老酸奶浓厚的要用勺子来吃,上面凝结着一层厚厚的奶皮。它的香醇鲜嫩是普通酸奶无法相比的,在西宁街头巷口就可以品尝到,但要品尝纯正的老酸奶一定要深入牧区,到牧民家里去吃。
以前,牧民家里,奶多了,喝不完了,就装到皮袋里面,随着放牧走,在这个过程,牛奶遇到乳酸菌就自然发酵成酸奶。
青海的老酸奶是天然的,都是家庭自己做的酸奶,没有添加剂,浓度大到可以凝结到碗里,必须用勺子舀起来吃,所以青海人不说喝酸奶,而说“吃”酸奶。
“酸奶诞生于游牧民族,有牛羊的地方才会有奶。”那么,青海老酸奶是如何酿制的?谢佐说,刚煮熟的牛奶不能做酸奶,要把它放凉了,然后把前一天剩下的酸奶做“酵头”放进去,依次盛放在瓷碗里,然后放在土炕上,利用炕头的温度使它发酵。
青海老酸奶不仅仅是一道健康、美味的食品,更是一种文化。谢佐说,青海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汇的地方,属高寒地区,生存的环境比较严酷,高寒少氧。世代生活在此的人,宜农则农,宜牧则牧,深受藏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享受农产品,另一方面享受牧产品。
“夏都”西宁市街边有不少酸奶店铺,酸奶装在白瓷碗、青花碗还有红绿龙碗里,上面盖上透明玻璃,远远看着就是一种色彩的享受,更别提吃一口了。如今的酸奶为了食用、携带方便,有的装在塑料碗里,还有成箱的包装。不管男女老幼,走累了都可以坐在酸奶摊子前的小板凳上,品尝一碗地道的老酸奶。在青海人看来,这是一种家乡的味道,也体现着青海淳朴的游牧文化和深厚的地域变迁的风情。
谢佐说,青海老酸奶之所以好吃,是因为青海有着高海拔、无污染的自然环境,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环境优势和独特的制作方法,青海老酸奶也代表着青海三江源地区自然无污染的纯生态绿色食品,更是许许多多远在他乡的人想念的味道。保护青海的碧水蓝天,保持“一方净土”。
上一篇:味道杠杠的炮仗面
下一篇:走,下班就去吃一碗!洋芋酿、焪洋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