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到麦加朝拜的中国穆斯林五个人最多回来两三个?
分享到:
2017-03-03 14:42:55 【来源:】 点击:

 核心提示:三年之后,他们三年是怎么走的呢,搭伴,这个寺上比方说有两个,那个寺上有两个,搭伴走,三个五个走,回来的有几个呢,这五个人回来是两个三个是最好的,从中有两个恐怕就要回不来。
  凤凰卫视12月28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傅晓田:每年在伊斯兰教历的第12个月沙特麦加这个小小的弹丸之地都会瞬间成为世界的焦点,来自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都会聚集在这里参加一年一度的朝觐。游转天房、站山诵经、射石驱邪这些仪式无不透露着这项活动的庄严与神秘在中国有穆斯林两千多万,近些年每年都有近万人前往麦加,今年中国前往麦加的朝觐者更是超过了一万五千人,2015年8月中旬在中国朝觐团出发之前,我们前往新疆、陕西、云南、宁夏等地,走访了数十位即将赴麦加朝觐的穆斯林,用我们的镜头记录下了他们鲜为外界所知的真实生活。

  解说:2015年8月28日上午,西安回民街北广济街清真寺里热闹非常。

  男:好跟进,走走,还有,赶紧赶紧快,还有还有还有,来。看高低行不行,看一下啊。

  男:别弄那么高弄平一点,这行了,对了啊。

  解说:这一天是北广济街清真寺的欢送会,场面有如重大节日一般,再过3天乌保义即将踏上旅程,今年他成为了全国1.5万名赴麦朝觐人员中的一位,为了这一天他期盼已久。

  乌保义(西安回民街坊民):这是一生就向往的地方,到那个地方就要看到我们的圣灵,这是第一件事情,然后要看到的就是天房,从心里边来说很激动,特别特别的激动。

  男:咱们这次去是三十名,让我代表北广街清真寺寺管会以及全体坊民向新哈吉他们走上新的启程。

  解说:就在西安城这座小小的清真寺欢送哈吉之时,两千公里外的云南大理回辉登村,60岁的马慧云仍旧照例早早起来,开始她一天的忙碌。最近几天马慧云忙得不可开交,她急着安排家里的活计,再过几天在回辉登村土生土长的她将第一次走出家门前往麦加朝觐。

  马慧云(大理巍山县回辉登村村民):每个穆斯林都应该去的,就是只要有好身体就可以去了,你没有钱,身体不好就不应该去,也不逼迫去,也不好去,你要有经济能力要有好的身体,你必须要去这是你的任务。

  解说:就在马慧云为去朝觐做着最后准备的时候,家住贺兰山下土生土长的宁夏娃丁健功几日来也始终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为了这一天他已经等了四年多。

  丁健功(西安市退休工人):我的信仰就这样,我就认为有真主有安拉,是我一生的功课必须得完成。

  解说:“朝觐”是伊斯兰教信徒所执守的“五功”之一,所有穆斯林无论男女都会尽最大努力争取一生至少要前往麦加朝觐一次。麦加穆斯林心中的圣城,在每个伊斯兰教历的12月,来自全世界70多个国家,说着不同语言,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都会聚集在沙特的麦加,参加一年一度的朝觐。“麦加朝觐”是每年伊斯兰教最盛大的宗教活动,今年全国各地有近1.5万名穆斯林将前往麦加朝觐,中国政府计划派94架包机从北京、乌鲁木齐、兰州、银川、昆明5个出入境口岸运送中国朝觐人员往返。

  乌保义:这个可以说是五大天命,我需要去完成我这一项主命的事情。

  丁健功:一生之中有条件必须得去一趟,这是咱们本身得完成的课程。

  乌保义:想看到我们圣人赛俩目,他在那个地方啊,23年的宣教当中那个艰辛艰难的那个地方,把伊斯兰教传遍全世界的过程,想了解一下,连看一看那些圣门弟子他们在圣人赛俩目的身边所干的那些工作,和他们所遭的那些异教徒的压迫的那些事情,我们从内心上都想去目睹一下那个神圣的地方。

  解说:1949年之前,中国穆斯林的朝觐大都以“私朝”为主,即穆斯林个人独自前往麦加,但由于交通不便,路途遥远,麦加之路往往付出的是生与死的代价。

 丁健功:他们那个时候比现在说起来,就困难多了,他们要走一年,在那个地方大概待一年,回来一年,得三年。

  记者:朝觐一次要三年的时间。

  丁健功:三年之后,他们三年是怎么走的呢,搭伴,这个寺上比方说有两个,那个寺上有两个,搭伴走,三个五个走,回来的有几个呢,这五个人回来是两个三个是最好的,从中有两个恐怕就要回不来。

  记者:为什么呢?

  丁健功:有的是饿死的,去的时候好办,回家的时候有在那个地方热死的,病死的,出去没有吃的就是饿死。

  解说:虽然朝觐之路险阻重重,但多年来这条路上的人群却从未中断,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有组织的组织中国的穆斯林前往麦加朝觐,但由于彼时中国的国际环境所限,每年沙特方面给予中国的签证数量仅有二十余人,改革开放之后情况有所转变,特别是近些年,中国每年赴麦加朝觐的人数都在万人以上。马秀邦中国朝觐办公室副主任,负责每年一度全国朝觐人员名单的汇总、签证的办理,以及相关的一些培训工作。

  马秀邦:今年我们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组织了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14500余名中国穆斯林要到沙特去朝觐。

  解说:身为一个穆斯林能够为去朝觐的人员服务,马秀邦感到这是一份难得的荣耀,每年近三十个省份,上万名朝觐人员的名单都会汇总在他这里,他们要为每一个人办理相关的朝觐签证,而后再将办好的签证分发给各个省,最后派发到每一个朝觐人员手中。“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保存至今的古城墙仍旧默默道述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繁华。在西安城正中心毗邻钟鼓楼有一条街道独具特色,街两旁一色仿明清建筑,或餐饮,或器物均由回民经营,街区内十几座年代不一大小各异的清真寺错落有致,这条街就是西安城最富盛名的回民街,平日里游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常。这里也是中国最早的穆斯林聚集区。

  乌保义:来来,泡馍来了,看一个碗两个馍,这就是咱说的陕西牛羊肉泡馍,咱们现在掰馍着,现在给你讲泡馍的来源,泡馍应该怎么样吃。

  解说:乌保义57岁,土生土长的西安人,从小在回民街上长大,耳濡目染宗教的情结和信仰早已根深蒂固。

  乌保义:像我这个家庭,像我这个人,他就是父传子受的一种信仰,我们生活再一个穆斯林家庭,我就是个穆斯林。

  解说:乌保义兄妹六人,一家人的生活靠父母微薄的收入勉强支撑,直到乌保义和兄妹们陆续长大成人,乌家的生活才逐渐有所好转。16岁时乌保义便在回民街上的一家餐厅打杂做小工,如今他已是一家著名餐厅的后勤经理了。对于眼前的工作,乌保义始终倍加珍惜,处处精心料理,里里外外的活计更是应付自如,这几天餐厅的大灶坏了,乌保义便来到餐厅,他要在客人到来前重新修一口灶台。

  乌保义:把那个壶灌点水。

  解说:不到一个小时一个斩新的灶台就修好了,工作中乌保义是一把好手,而在工作之余他更是同事口中的健身达人,在餐厅顶楼有一个露台,这里是乌保义自己建造的一个DIY健身房。

  乌保义:它是个露天的,你所有的一切高档的器械在这使不开,给它还要搭个大棚子,我就想了,露天吧,咱也不值钱,这全是拿水泥做的,这是水管子,看到没有,这是我做床板用的,剩下的料,这底下你看全都是那些,烂木头不用的东西我都把它包起来,所以怕我浑身难受,我来给它弄一个垫子放在这儿,像这个东西都是,刚才那个问我咋弄的,先拿那个下水管筒做一个模子,倒一个港商我的钢筋,再翻过来再做一这就好了,我展示一下你看,二头肌,看到没有,棒棒的。

  解说:在与乌保义接触过程中,他始终面带微笑,积极乐观,乌保义说他热爱自己的工作,也虔诚他的信仰。两年前乌保义向政府提交了想要赴麦加朝觐的申请,今年他终于得到了最后的通知。

  乌保义:一谈到朝觐啊,我就比较激动,激动可能还有向往的东西,还有那些美好的东西,我要准备的就是一个毛巾,为什么要准备一个毛巾,我在那个地方可能最多最多流泪的时候比较多,那一种向往的的确确用语言是没有办法表达,那是一种享受,流泪是一种享受,那一种喜悦的泪水是一种享受。

  解说:在回民街往来奔走的人潮中,乌保义终于赢得了自己的位置,在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之间,乌保义说他是个信仰者,也是个求存者。清晨的贺兰山气势雄伟,若群马奔腾,山下的银川城更是有若塞上的明珠,宁夏中国唯一一个回族自治省区,40%的人口均是穆斯林,满街的清真餐厅,四下的清真大寺,都将这里与其他的中国城市做了明显区分。北关清真寺银川城北一座著名的大寺,每到礼拜时分,这里都会成为穆斯林的会聚之地。丁健功58岁,宁夏银川人,几日来他始终难掩内心的兴奋,这个期盼已久的梦想终于已经离他越来越近了。

  丁健功:朝觐就是所干的罪,你要在那个地方要忏悔,我这一辈子干了什么,抽烟了,喝酒了,赌博了这些,反正是按照伊斯兰不正规的东西,不合法的,你要在那个地方反省,反省完以后就和新生的一样,就是刚生下来的婴儿一样。

  解说:朝觐即重生,这是丁健功对于朝觐的理解,如今的他每天都会准时到寺上做礼拜,生怕落下某一次,然而他最终走进清真寺成为一名虔诚的信徒却有着一段别样的经历。丁健功祖辈世代都是穆斯林,曾祖父曾在解放前牵着毛驴独自前往麦加朝觐,但回城时会因饥饿客死他乡。父辈们因为条件所限,始终没能有机会前往麦加朝觐,从小深受父辈影响,对于圣城麦加,丁健功很早便有所向往,然而现实的生活却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道考题,为了养家糊口,丁健功十几岁就开始闯荡社会。

  丁健功:贩鸡蛋,卖鸡蛋,收鸡蛋,到城里卖鸡蛋换粮票,那时候还有粮票,粮票再倒成钱,钱拿回来再倒成鸡蛋,后来就是烧过锅炉,装过上下水。

  解说:摸爬滚打中丁健功从未抱怨过苦累,随着一点点积累他的生活也逐渐有了气色。2000年他用辛苦积攒的十几万块钱在老宅的地方盖起了一栋二层楼房,2005年在城市拆迁改造的过程中,政府占用了他的地,他因此得到补偿,获得了数套房产。然而就在此时一个梦的出现却从此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丁健功:当时我做梦以后呢,是一个沙漠,大大的沙漠,看不到头的沙漠,味道相当相当香,我就跑,闻着这个味道跑,跑跑都跑不动,跑到最后跑到跟前以后,是一个大清真寺,就和过去那个八一电影制片厂那个天安门出来的光一样,就是设计那种光一样,但是我梦到的这个清真寺是什么情况呢?全是金子的,整个发光清真寺的香味就朝外扑,就这样把我惊醒了。

  解说:这个梦给了丁健功无比巨大的震撼,此后他开始把人生的重心转移到了自己的信仰上,每天按时到寺里做礼拜,身上有多余的钱均捐给寺里或其他有需要的人在有些人看来,他的这种转变似乎过于儿戏,但在丁健功看来,这就是真主对自己的明示,对于这一点他坚信不已。

  记者:我觉得对于你们来说,你们应该说是一个信仰者,信仰者是蛮快乐的。

  丁健功:对,就是不管什么样的教,还是围绕行善积德,有个好的归宿。

  解说:大理巍山县位于云南省西部,群山环抱,古老的村寨错落其间安静祥和,这里是云南穆斯林的主要聚集地,其中小围埂村有三千多人五百多户90%为穆斯林,大围埂村一千八百多人几乎100%都是穆斯林,每个村里都有一座清真寺,成为了这些村落独特的象征。杨培习48岁,巍山县大围埂村人,今年的大围埂村有18人将赴麦加朝觐,杨培习就是其中一位,平日里一家人主要从事银器制作,这是个祖传的收益,传到杨培习这儿已经是第六代了。

  杨培习(大理巍山县小围埂村村民):做这个银器我们全家人只要能够会自理的人都有活计做,因为做的时间有重的有轻的,然后有技术高的,有些技术低的,所以家里面有几个人只要他上到三四年级都可以做。

  解说:每天天一亮杨培习一家就会全员上岗,所有工序均采用传统手艺,每制作一件银器至少需要50道工序。银器主要卖给当地的彝族人,辛苦打造一件银器,杨培习一家能有近千元的收入。

  杨培习:彝族用的结婚的银器主要是喜欢这种手工,你可以用这个新方法,可以用那些机器了以后,它就不属于一种工艺了,对方就不喜欢了,所以我们还是保持我们的老传统。

  彝族顾客:我们最喜欢就是他们家,最喜欢就是他们家买(银饰),一万三千几,一万四千几这次买了,这次一万三千几还买不够你知道吗,最后这次买了一万四五呢。

  解说:银器的制作主要集中在秋冬季,闲歇时杨培习主要在中缅汴京的瑞丽口岸从事农副产品和中药材的贸易,往往一忙又是半年。在这个小小的边境村落,杨培习靠传承祖辈的手艺,以及不辞辛劳的奔波,维系着一家老小的生活。与杨培习相似,在大围埂村毗邻的回辉登村,年近60岁的马慧云也靠着一份手艺撑起了一个小家的天空。

  马慧云:这样做着细水长流,可以天天有点收入,像做生意这些,你有生意了就做,没有就没有了,但是这个在家里做做,拉出去卖了几百块钱就有了。

  解说:马慧云一家主要做云南著名的豆粉,每天早上5点开始制作,整个过程需要两到三个小时,做豆粉是马慧云从娘家带来的手艺,她卖了一辈子的豆粉,养育了三个儿女,也攒够了和老伴一起去朝觐的钱。

  马慧云:儿女只要好过父母亲就好过了,现在儿子儿媳妇也肯做,现在他们俩就做这个也可以生活。

  解说:九月的吐鲁番酷热难耐,在自家的葡萄园农场,阿布来提仍旧往来穿梭,忙碌个不停,阿布来提59岁,维吾尔族人,今年吐鲁番高昌区赴麦加朝觐人数共计93人,阿布来提就是其中一位。

  阿布来提(新疆吐鲁番葡萄园农场场主):穆斯林的五功,第一功是礼拜,第二功是行善事,第五功是当赚了钱,有能力时要去朝觐。

  解说:这里是阿布来提所经营的葡萄园农场,在这巨大的晾晒间里一排排丰收的葡萄辉映着吐鲁番的烈日,在经营葡萄生意之前,一心想摆脱贫困的阿布来提,曾做过多种营生,他卖过肉,做过干果生意,还给工地打过功,甚至为了寻找机会还曾远赴国外。1993年阿布来提回到了国内,此后他做起了本地人最为熟悉的葡萄生意,凭借日复一日的苦心钻营,他的生意也越来越大,如今的资本规模早已过百万。

  阿布来提:以后要把葡萄生意规模扩大,我的设想是在国外开公司,将葡萄干出口到国外。

  解说:没有文化的阿布来提凭着一股子冲劲,一点一点积攒着他的财富和梦想,和中国的很多家长一样,他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过上比自己要好的生活。

  阿布来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条件艰苦,我没能上学,所以我是文盲,懂得很少,因此我的两儿两女四个孩子,我都靠做生意供他们上了大学。

  傅晓田:做了26年豆粉的马慧云深居小村,想法其实很简单,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让儿女孙辈们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在回民街打拼了几十年的乌保义每天在餐厅内外往来穿梭,他希望做好份内的事,以后能有个更好的前程。而在吐鲁番的烈日下阿布来提仍然在葡萄架下盘算着他事业的发展,他要将这扭转了他人生命运的葡萄生意越做越大,最终还要做到国外去。这一个个身影就是中国的穆斯林,他们是虔诚的信仰者,更是一个普通角落里为了生计而忙碌奔波的中国人。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麦加 穆斯林 五个人

上一篇:正确认识国法和教规的关系需要把握的几个重要问题
下一篇:中国穆斯林麦加朝觐何事最不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