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本斋,1901年2月出生在河北省献县东辛庄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马本斋从小聪颖伶俐,深得父母宠爱,10岁入私塾读书。13岁时,家乡遭到大旱,为了生计,马本斋辍学随父到张家口、内蒙古等地谋生。
1918年,马本斋参加东北军,并被选送到沈阳北大营讲武堂受训,后被提升为连长。1932年,新旧军阀连年混战后,他所在的部队被国民党改编,移驻山东胶东地区。马本斋在国民党二十七师师长刘珍年部下任团长。他对官场荒淫无耻、尔虞我诈切齿痛恨,后来马本斋辞官卸甲归田,回到了生养自己的故土——东辛庄。
七七事变后不久,日军攻占了河间城,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人民群众也纷纷组织起自己的武装保家护院。东辛庄的群众一致推荐马本斋带头,搞了几支枪,组织了十几人,成立了联庄会。1938年初,吕正操在定县组织了“人民自卫军回民干部教导队”,党组织派往冀中地区发展抗日武装的老红军孟庆山,在河间县也成立了“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马本斋深为共产党坚决抗战的行动所感召。1月,吕正操、孟庆山的队伍攻下河间城后,马本斋即派三弟马进坡进城同共产党领导的“回民救国会”联系。5月,他便同三弟一同到河间城找孟庆山商谈组织抗日武装事宜。在马本斋的带领下,东辛庄70多名青壮年来到河间城,参加了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马本斋被任命为队长,原队长马仲山改为副队长。
1938年6月,人民自卫军回民干部教导队同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合并编成“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被任命为总队长。8月,教导总队在沙河镇驻防,进行整训,总队党总支也正式成立,10月,马本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敌人回师华北,到1939年4月,半年多的时间,敌人对冀中地区连续进行了五次大“扫荡”。遵照上级指示,马本斋指挥部队积极活跃在河间、献县、青县、沧县一带,一面与当地军民配合打击敌人,一面继续整顿扩大部队。7月,回民教导总队到定县、无极参加整军运动,遂改称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支队司令员,军区派红军干部郭陆顺任支队政委。郭陆顺以老红军部队的好传统、好作风言传身教,使马本斋深受启发和教育。他带头敬重郭政委,带头学习老红军的光荣传统。小灶他不吃,马让给伤员骑;他总是按时参加司令部党小组活动,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不断克服头脑中“感情带兵”、“惟我是从”的旧军人习气。经过这次整军,部队展现出了有组织、有纪律、团结战斗、生动活泼的新面貌。战士们消除了在马本斋面前的拘谨心理,官兵关系更加融洽,马本斋在政治思想上日臻成熟起来。
1940年初,在深南地区(今属河北省深州市)活动的八路军主力转移作战,敌人趁机疯狂窜犯这一地区。其时,马本斋奉命率部开赴深南地区开展对敌斗争。从2月中旬至11月初,回民支队在马本斋指挥下,先后在南花盆、鲁科庄、小羊集、程家村、榆科、康庄、城东村、扬台、魏家桥、大张村等地连续作战30余次,打开了深南对敌斗争的局面。百团大战打响后,马本斋率部积极配合,主动出击,在深南拖住2000多敌人;11月中旬,为配合百团大战后期作战,部队又进行了强袭深泽城(今河北省深泽县)的战斗。1941年初,回民支队转战平汉路东的大清河地区,协同当地军民大力开展交通破袭战。期间,为粉碎敌人的合击“扫荡”,马本斋以“推磨战术”,三下白洋淀,甩掉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1941年6月初,冀中军区组织了青(县)大(城)战役,马本斋率部进入建国县(位于河北省献县、河间县景和镇之间)境内执行牵制敌人的任务。在建国县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马本斋在景和、沧河路、曹辛庄、邰束州、护持寺、大屯等地组织指挥了大小27次战斗,歼敌伪500余人,俘伪军100余人、日军少尉军医1人、准尉兽医2人和一大批武器弹药。在建国境内出现了“敌人露头就挨打,出动遭伏击”的局面。侵占这个地区的日军山本联队长气急败坏,集中2000多人的兵力对建国地区进行“扫荡”。马本斋率部与山本兜圈子。有一天傍晚,部队在建国县西北地区快速向南行进,敌人紧追不舍,马本斋像捉迷藏一样,将部队急转向东,跑步隐蔽在大屯村外一条东西长两华里的大道沟里,同时,派出一个排引诱敌人继续向南追赶。战士们深信司令员判断无误,在道沟里边做好战斗准备,边看书写字。待敌人疲惫的皮鞋声、马蹄声在道沟西口渐渐地消失了,马本斋才向战士们会心地一笑,发出了准备行动的命令。这次巧妙的反追击后,部队出其不意地深入敌后,对“扫荡”的敌人主动出击。8月1日在杜庄一带设伏,一举歼敌50余人。有意思的是,在这次战斗中,从缴获的敌人皮包里发现一张军用地图,上面用红笔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仔细一看才明白,原来这个问号正是几天前部队在大屯村附近的大道沟西口突然失踪,而使敌人大惑不解作下的标记。
在严酷的斗争中,马本斋充分显示了他在军事指挥上的才干,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形成这样一种思想状态:一个军事行动,有马本斋在,信心就格外充足。回民支队在冀中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后,敌人穷凶极恶地加紧对马本斋诱降、逼降、劝降。1941年8月4日深夜,日军山本联队长纠集日伪军千余人,突然包围东辛庄,将马本斋母亲抓走,妄图让其劝马本斋投降。当马母被捕的消息传到部队后,敌人也从各据点送劝降信给马本斋,大意是:奉山本联队长的命令,你若是孝子,若是为了你母亲着想,就应该把队伍带来投降云云。得知母亲被捕,马本斋悲痛欲绝。当看到敌人无耻的劝降信,他强捺怒火,大声说:“真是异想天开,白日做梦!”然后他坦然地安慰前来送信的妻子:不要难过,母亲是个坚强的人,她不会上敌人的当。当战士们纷纷要求前往解救时,马本斋镇静地劝说大家:救是应该救的,可是目前战斗任务正紧,不能为救自己的母亲而影响部队战斗任务。他严令战士们回去坚守岗位。
马母大义凛然,怒斥敌寇,并顽强地进行了绝食斗争,于1941年9月2日为国捐躯。敌人还不死心,又先后派马本斋的表弟哈少符和回奸马庆功劝说马本斋。马本斋大义灭亲,果断将其交送军区审判,进行严惩。劝降不成,敌人黔驴技穷,他们令人给马本斋送信,签订“谁也不打谁”的协定。马本斋回信严辞正告:我与日本鬼子仇深似海,不消灭日寇,誓不甘心!从9月下旬至11月初,马本斋率回民支队接连在景和、青县西里坦、刘庄频频向敌出击,取得辉煌成果。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一年。4月27日,在交河县(今属河北省泊头市)陈庄战斗中,支队政委郭陆顺不幸牺牲。马本斋肩上的担子更重了。5月1日,日军5万余人对冀中地区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在重兵面前,马本斋指挥部队配合军区主力转移作战,转攻泊镇,进逼交河,使敌人极为震惊。5月下旬,“扫荡”的日军逐步延伸到冀中东部的建国、交河等地,回民支队撤离这一地区。7月初,马本斋率回民支队越过北运河、津浦路敌人的封锁线,到达冀鲁边区渤海抗日根据地进行休整。8月中旬,遵照上级指示,马本斋率部向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挺进。9月中旬,部队经渤海区的南皮、东光、盐山、庆云等地,在平原县境内越过了津浦路到达冀鲁豫中心区——范(县)观(城)濮(县)一带。10月中旬,又到达莘县、朝城一带,奉命坚持鲁西北的抗日斗争。
1942年10月,八路军主力部队——一二九师新八旅调往卫河以西后,在日伪顽的夹击下,鲁西北抗日根据地一天天缩小。除了严酷的军事斗争形势外,鲁西北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不收,粮食极度缺乏。日益恶化的形势,艰苦的斗争生活,对回民支队来说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回民支队到鲁西北后,冀鲁豫军区为进一步加强部队的政治领导,派张同钰任支队政委,刘世昌为政治部主任。不久,冀鲁豫区党委和军区决定:马本斋任三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原三分区司令员赵健民任副司令员。从此,回民支队便深深地扎根于鲁西北这块土地上。
为了尽快扭转鲁西北的斗争形势,马本斋和副司令员赵健民认真分析了三分区的敌我形势,认为威胁最大的首先是盘踞在冠东、莘北一带的国民党顽军齐子修部。在分区其他部队配合下,马本斋指挥回民支队深入到敌人驻地附近,刺激敌人,引蛇出洞。敌人知道八路军来了主力,竟龟缩在围子里不敢出动。马本斋命令用迫击炮轰击,并展开攻击,敌人凭寨据守,一直没敢露头。不久,齐子修部趁回支转移作战,又派出小股部队到根据地骚扰破坏。马本斋掌握这一情况后,即令回支三中队秘密进驻敌人时常骚扰的一个村庄,同时布置县大队进驻另一村庄配合行动。夜间,县大队驻地响起枪声,原来是与一股前来抢粮的敌人遭遇。敌误认为回支不在,便调集兵力,妄图吃掉县大队。战斗打响后,三中队按马本斋的部署,绕至敌人侧后,突然发起攻击。敌被前后夹击,顿时陷入混乱。这时深受齐军之害,早已对其恨之入骨的群众,也纷纷拿起红缨枪、三齿叉参加战斗。霎时,杀声四起,一个营的敌人被打得七零八落,其中一个副参谋长毙命。少数逃窜的敌人,也被增援部队歼灭。经此战斗,齐子修部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为了打开莘县斗争局面,马本斋亲自指挥部队对盘踞莘县境内的日伪军出击。1942年11月,马本斋指挥三中队夜间割断了敌马厂据点通往莘县县城的电话线。然后,把部队布置隐蔽在附近的焦花园。第二天拂晓,敌30余人出动查线,当进至焦花园村头时,三中队予敌以突然伏击,未费一枪一弹,将敌全部俘虏。为诱敌深入,马本斋将俘虏押至张鲁集一带,命部队埋伏在距焦花园5里处的大宋庄村头,另派侦察兵引逗敌人。下午,莘县日伪军百余人,沿徒骇河道搜索而来。待敌人进入伏击区后,我重机枪首先开火,当即毙敌十数人。敌不支,四散逃命。我军吹响冲锋号,战士们跃出工事,追敌数里。
同年冬初,张鲁集回民游击队和莘朝边办事处,在距莘县20余里的滑营村遭到200余伪军的袭击,被困于村内。马本斋闻讯后,迅速组织部队出动,以反包围策略四面出击,打得敌人狼狈溃逃。马本斋的声威震撼了莘县的敌人,鼓舞了莘县的人民。
在打击齐子修、刘仙洲伪顽势力的同时,马本斋根据敌我斗争形势的变化,注意开始由以游击战为主的作战方式,逐步向以主动攻取敌占区或敌据点为主的作战方式转变。先后在冠(县)堂(邑)公路以北敌占区,攻克了赵堌、田寨、二十里铺等据点。1943年7月,马本斋率回民支队参加了冀鲁豫军区组织的朝南战役。这次战役,经过几天战斗,攻克敌据点、碉堡70多处,歼敌700多人,取得重大胜利。
在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为了帮助人民群众度过灾荒,马本斋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1943年鲁西北已连续3年大旱,回民支队和群众同甘共苦,部队粮食定量由一斤半减至12两(16两为1斤)。即便如此,仍不能保证供应。马本斋亲自到财粮科了解供应情况。他说:“我们都出身贫苦人家,都知道挨饿是什么滋味。眼下,老百姓都在挨饿,我们要配合地方党组织,把群众从饥饿中救出来。我们解决不了他们一年一月的粮食,解决三天五天的粮食也是好的。”部队立即开始节衣缩食,支援群众度灾,并从粮食定量中再拿出2两救济灾民,吃不饱即以糠菜充饥。马本斋和战士们一样吃大锅钣。司务长知道他好吃面条,有时想办法用混合杂面做上一碗,他也赶紧端给伤病员吃。为了解决粮荒,鲁西北地方政府曾组织群众向囤粮户借粮,到收成好的濮县、范县运粮。尽管部队军务繁忙,马本斋仍抽出兵力积极帮助做好这些工作。在张鲁集,回民支队工作组仅用3天时间就发动群众借粮1.38万斤,救济了2000多人。
经过一年多的斗争,马本斋和回民支队与鲁西北人民建立了密不可分的鱼水之情。部队每到一地,大人、孩子、男男女女都争先观看“马司令”。人民群众热烈欢迎自己所信服的亲人,烧水做饭,送军鞋军袜,部队需要什么就支援什么。到1943年秋,回民支队由刚来时的七八百人,发展到1000多人。
1943年10月,鲁西北划归冀南区后,马本斋奉命率回民支队到鲁西南的昆吾、尚和一带活动,并任分区司令员。11月16日,马本斋参加了冀鲁豫军区组织的攻克伪二方面军孙良诚总部八公桥的战斗。战斗发起前,在研究作战计划的会议上,马本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意见:采取“牛刀子钻心”战术,集中优势兵力,突然袭击,首先挖掉敌总部八公桥,回过头来再扫清外围据点。马本斋的意见得到与会同志的赞同。杨得志司令员指出:“奇袭八公桥,是摆脱被动,力争主动,破其一点,牵动全局的一着好棋!”
此次战斗,毙伤敌数百名,俘伪二方面军参谋长、特务团长以下官兵1600余名,一举将孙良诚总部直属队全部歼灭,惟敌酋孙良诚去开封开会漏网。战后,冀鲁豫区党委书记黄敬赞扬马本斋是“后起的天才军事家”
1944年2月,回民支队接到开赴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的任务,部队集中到范(县)观(城)濮(县)一带进行出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向冀鲁豫的父老乡亲告别,部队抓紧排练文艺节目,准备召开军民联欢会。马本斋亲自组织大家排演京剧《陆文龙》,并饰演王佐的角色。就在这时,他的颈椎部生了脓疮,由于缺医少药,疮痍波及脑髓,病情迅速恶化。经三分区医院手术治疗无效,立即被转送到濮阳小屯村军区后方医院抢救。到了医院,马本斋已处于垂危状态。
弥留之际他对身边的人员说:“让部队等着我。。。。。。”。“我不行了,要把我的家属送到延安去。告诉三弟抗战到底!”临终时,他向家属嘱言:“我觉得,不能为人民、为国家、为党做更多的工作是件憾事。教孩子继续我的志向,做革命工作。告诉三弟领导伊斯兰民族抗战,革命到底!”1944年2月7日,马本斋终因医治无效,病故于冀鲁豫军区后方医院,一腔热血洒在了黄河岸边的鲁西北。
马本斋逝世的消息传出后,冀鲁豫区全体军民万分悲痛。根据马本斋生前遗嘱,在他病逝的当天,军区便派人将其遗体送到了鲁西北回民聚居地——张鲁集安葬。当地人民怀着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崇敬心情,献出十余亩良田,为马本斋修建了陵园。
1944年3月17日,延安各界隆重集会,追悼马本斋。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赠送挽联。毛泽东挽:“马本斋同志不死”;朱德挽:“壮志不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周恩来挽:“民族英雄,吾党战士”,对马本斋给予高度评价。
1954年,马本斋墓迁往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为了让英雄的业绩和名字永远铭刻在鲁西北人民的心中,莘县张鲁集马本斋陵园仍然保留下来,修建了大型纪念亭,并请著名书法家陆相之勒石铭志。每年清明节,当地人民纷纷来这里凭吊英灵,缅怀英雄事迹,以继承先烈遗志,完成其未竟之业。
上一篇:临清回族人洪毓琛:台湾唯一的回民知府
下一篇:洛阳回族人物传——三十七年坚持施粥孙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