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回族是伴随着唐宋时期实 行对外商贸往来政策及蒙古贵族西征南下的历史进程,在伊斯兰共同 宗教信仰维系下逐渐形成的一个新型民族,以回族为信仰载体的伊斯 兰教及其文化对回族宗教音乐文化的发展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笔者 试图从文化学角度结合音乐学,通过介绍有关回族族源和伊斯兰教对 回族宗教音乐文化的影响,及回族宗教音乐文化的属性特征,来阐释 伊斯兰教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对回族宗教音乐文化的发展与变化所起 的历史性作用。 关键词:回族;伊斯兰教;宗教音乐文化 一、回族族源及其分布情况 关于回族族源问题,回族史料文献大致有这样的看法,其 族源有两个支流:一支上溯至公元7世纪初期,由于唐朝政府在 意识形态上采取开明政策,使得那时来华经商的阿拉伯、波斯, 及中亚等地的商人留居于中国的广州、泉州、杭州、西安等地, 历经五代至宋元,几百年间不断繁衍发展,成为回族来源的一部 分。另一支回族的主要来源则是:13世纪初期,自成吉思汗及其 子孙发动了三次大规模西征,在近半个世纪时间里,蒙古贵族先 后征服了葱岭以西、中亚及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各个国家和民 族,随着战争的扩张,大批中亚及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成为 战俘而被迫迁徙到中国来,其中军士、工匠居多,也有一些宗教 学术人士和社会上层人士等,人口约近十万,蒙古西征的胜利打 开了中西沟通的商贸通道,那些远道来华的商人络绎不绝。在 “回回”这个共同名称下,他们以“驻军屯牧”和工匠、商人、 官吏、学者等不同身份散居在全国各地。《明史西域列传》中记 载:“迄元时,其人遍与四方,皆守教不替”。①还有一些信仰 伊斯兰教的外来民族与内地的汉、蒙、维吾尔等族人在长期的交 融与互渗中,由于种种原因和族外通婚,使得这些少数族人改信 伊斯兰教,成为回族族源的主要部分。元朝时期,政府对各种宗 教采取“以其俗而治其民”②的政策,回回人的宗教信仰和习俗 不仅受到保护,并且作为宗教活动重要场所的清真寺建筑,无论 在其数量还是在规模上都远远超过唐宋时期,元代的诏令、典章 等文献中称礼拜寺为“回回寺”,教长为“回回掌教”,称伊斯 兰为“回回法”。回族足迹遍布天下,由此构成了元代回回复杂 多样的特点。到了明代,回回人数不断增加,他们定居于当地, 娶妻生子,在共同的宗教信仰维系下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型民族 ——回族。与回族人们同一时期形成的花儿,则真实再现了那个 时代回族人民的社会风情和历史风貌,花儿包摄着回族人民的兴 趣特征,这也使花儿就与回族音乐天生有着不解之缘。 二、伊斯兰教对回族宗教音乐文化的影响 研究回族必须与其信仰的伊斯兰教紧密结合起来,回族是伴 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逐渐形成的。因而,回族宗教 音乐文化也必然受伊斯兰教的深刻影响。笔者从以下方面谈起。
1.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
伊斯兰系阿拉伯语alIsam的音译,原意为“顺从”“皈依” 或“信服”即“顺真主而获得安宁”的意思。③信仰伊斯兰教 的人称为“穆斯林”,它兴起于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先知穆 罕默德于公元610年,以“安拉”的名义开始传播,历经1300多 年,现已遍布世界各地,一些国家将其定为国教。伊斯兰教的产 生是阿拉伯社会政治、经济与宗教结合的产物。它的兴起是在当 时各部落要求改变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实现政治统一愿 望的集中表现,穆罕默德也正是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传创 了伊斯兰教,以宗教革命的形式进行了一场社会革新运动,最终 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伊斯兰教由单一民族宗教跃为世界性多民族宗教,大致与以 下因素不无联系:首先,同阿拉伯帝国对外施行侵略扩张有关; 其次,同其他地区国家进行友好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有关,最 后,向世界各地派出传教师。公元632年,穆罕默德病逝后,伊 斯兰教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大传播,其一,“伊斯兰教的开拓时 期”(四大哈里发时期),他们依次是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其二,“伊斯兰教的鼎盛时期”,包括伍麦叶王 朝与阿拨斯王朝,地跨亚、欧、非大洲;其三,“伊斯兰教第三 次大传播时期”,分别是波斯萨法维王朝和印度的莫卧儿王朝。 18世纪中叶,各伊斯兰国家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二战后,各民 族国家相继独立,大致形成了今天的伊斯兰世界格局。毫无例 外,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也是受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
2.伊斯兰教对回族宗教音乐文化的影响
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宗 教,而且是回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传统文化。在回族举行 日常的宗教仪式活动中,运用了大量极富色彩性的音调吟诵《古 兰经》,有些教派主张用优美、动听和具有节奏感的音调来赞 主、赞圣。回族传统文化的复合性与多元性决定了回族宗教音乐 也应具有这一特性,从宏观上说,回族宗教音乐是在继承原有阿 拉伯“绿色”音调的同时,又吸收和融入了与回族杂居的其它民 族的民间音调,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标识的音乐文化。由于回族 人民散居于全国各地,各教派、门宦受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及外 来文化因素的影响,回族宗教音乐呈现出地域性、局部性色彩, 正如人们通常所说的“哪儿的回回说哪儿的话”“哪儿的回回唱 哪儿的歌”。④
三、回族宗教音乐的文化属性特征
1. 回族宗教音乐显现着中国伊斯兰宗教文化属性
回族形成的历史条件非常特别,是中国境内的一个特殊民 族,回族宗教音乐文化中的伊斯兰因素决定了其音乐文化的宗教 特性。伊斯兰教音乐作为外来音乐文化传入中国,因此,回族的 宗教音乐文化也不是纯伊斯兰教音调,它是融合了诸多民族非 本质文化的因素而形成的一种以“经堂语调”为主体并与周遭民 间音乐文化融合而成的特质音乐文化。如宗教艺术的范本《古兰 经》,文辞庄重典雅,音调优美恢宏,节奏铿锵有力,如在“赞主 词调”中既含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格的韵味,又有典型的中国地域性 色彩的情致。曲调进行一般以级进为主,节奏平缓而庄重,音调优 美嘹亮,气势恢宏。“先知赞歌”和“赞主词调”古朴悠长,吟诵 时有领有和,或领和穿插,声调抑扬顿挫,这种吟诵形式与伊斯兰 音乐属同源异流关系。又如,通常在每周星期五的聚礼中都要由 领拜人念诵“呼图白”,其调在继承了中亚、西亚伊斯兰调基础 上,也揉进了当地的民间曲调。回族日常举行的宗教礼仪歌调非常 丰富,包括节日庆典、婚丧嫁娶以及每天恪守的五番拜功等,在 这些礼仪活动中始终浸溶着“音声”的气息,假使其间没有“音 声”的参与,那么回族穆斯林的信仰与仪式活动的执行者之间的 关系也就无法架构起来。仪式中的歌调时时贯穿在仪式信仰的行 为中,尽管这些歌调有宗教性因素,但已融入到回族人民的生活 中,成为民俗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回族封斋前夕,有请阿訇 “念夜”或“念经”的习俗,其中仪式活动程序有“清真言” “赞主赞圣辞”“念讨白”或“忏悔词”“白拉提”等。
2. 回族宗教音乐映射着具有独特韵味的地方音乐文化属性
伊斯兰教中国化、民族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深受 伊斯兰教影响的回族同样在其宗教音乐发展中具有民族性和地域 性。由于各教派及门宦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它们在继承传统伊 斯兰音调基础上,又将当地的方言音调加以融合,编创出了通俗 易懂适合当地人口味的音调,来达到弘扬教义的目的。如:四大 门宦教派之一的“哲合仁耶”,阿拉伯语为“公开的”“响亮 的”。该派主张用最优美、宏亮的声音赞美真主,在吟诵《古兰 经》时,运用优美宏亮的音色,能使吟诵者的声音传得更远,让 在场的每个人能从心理上产生共鸣,感受到“安拉”的存在,从 而达到敬畏“安拉”,宣扬教义的目的。因而该门宦又称“高声 派”或“高念派”,“高声派”念诵形式分成两种:一种为“也 门调”(官州调),另一种为“麦加调”(灵州调)。“也门 调”由甘肃人马明心所创,带有纯正的阿拉伯风格的念诵音调。 “麦加调”是早期赴麦加朝觐者,在继承伊斯兰传统音调基础 上,又渗入了地方音调的某些因素,从而衍生出具有当地特色的 伊斯兰吟诵音调。哲合仁耶除了恪守每天的五番拜功外,主要以 高声赞主赞圣的形式达到近主功修,这是有别于其他门宦的独特 之处。其中,最能代表哲合仁耶经典的赞主赞圣辞是:《奥拉 德》《穆罕默斯》,这些赞圣诗词是哲合仁耶第一代导师穆罕默 德·昭菲·马明心从也门带回中国的。这充分说明哲合仁耶对音 乐的态度非但不排除,反而赞许和提倡,这与其他教派的观点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是体现了哲合仁耶能适应广大穆斯林的心理 和现实需求。
3.回族宗教音乐与民俗生活的互渗、交融,使其音乐具有民 俗化特征
回族宗教仪式联结在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如伊斯兰的基 本纲领五大功课:念功(念清真言)、礼功(礼拜)、斋功(斋 月)、朝功(朝觐),每日五次的礼拜(晨礼、晌礼、昏礼、宵 礼),及七日一次的聚礼(主麻日),另外,还有传统的两大节 日(古尔邦节、开斋节),部分穆斯林集聚到清真寺的大礼堂 里,席地而坐,静听阿訇演讲“瓦尔慈”。这些宗教仪式无形地 渗入到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这也使得回族宗教音乐在他们的生 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围寺而居的穆斯林每天都能听到清 真寺里传来宣礼员高声呼唤的班克调;在回族结婚的仪式里,证 婚程序必须由阿訇主持,阿訇坐于最上席,新娘、新郎迎面而 坐,倾听阿訇念诵“尼卡哈”(证婚词)。还有当回族穆斯林 “归真”(无常)时,要请阿訇念“讨白”(忏悔词),意思是由 阿訇向真主祈祷,饶恕和赦免亡者一生的罪过。此后,对亡人的 纪念仪式为五常后的头七、二七、三七……四舍(四十天)、百 日、周年、三年甚至十年等活动纪念。
四、结语
总的来看,伊斯兰教对回族人们生活影响根深蒂固,其民俗 化趋势愈加凸显,这使得回族宗教音乐文化呈复合性、多元性发 展态势,尤其对回族民间音乐的创作与改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 用。宗教是一种文化,以回族为载体的伊斯兰教文化在共同的宗 教信仰维系下,凝聚着本民族的共同心理、审美习惯、价值观念 等,对回族宗教音乐的发展与变化起到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转自高占福.伊斯兰教与中国穆斯林社会的宗教文化[J].西部第 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②马启成.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M].北京:中央 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6;第129页.
③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与制度史略[M ]银川:宁夏人民 出版社,2000
④曹本冶主编.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 .西北卷[M].昆明:云 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参考文献:
[1]白寿彝.回族简史[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78.
[2]胡振华.中国回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启成.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M].北京:中央 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曹本冶主编.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 .西北卷[M].昆明:云 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5]高占福.伊斯兰教与中国穆斯林社会的宗教文化[J].西部第二民 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6]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与制度史略[M ]银川:宁夏人民 出版社,2000. 作者简洁 吴晓梅,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方向硕士研究 生。
吴晓梅 (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730000)
上一篇:青海省开展公民民族成份登记管理工作督查调研
下一篇:东乡族长寿人口比例居甘肃省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