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文化传播对国家形象建设与发展的意义日渐凸显的背景下,作为中国文化多样性典型载体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每一种少数民族文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文化物种,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人类文化多样性与丰富性的保证和体现,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文化资源。
当前,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正面临着创作、市场等多重瓶颈。为有效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积极引导大众正确认识多民族文化,促进民族融合,可以从几个方向努力。
第一,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要坚持弘扬主旋律,摒弃娱乐至上的观念,并在主旋律与民族文化特色之间找到结合点。《五朵金花》《阿诗玛》《刘三姐》等文艺作品之所以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名片,与其坚持弘扬纯真美好的情义以及勤奋向上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无论时光如何飞逝,真、善、美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艺所承载的“道”,就是中国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一些少数民族文化题材的经典作品,一方面弘扬主旋律,一方面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
第二,少数民族艺术家要具备在大格局中解读民族文化的眼光和能力。少数民族艺术家一方面要突破视野的局限与知识结构的单一,擅用全球化的视角来阐述本民族的传奇,用全面、丰富的知识来建构本民族的精神大厦;一方面,不能偏离时代地喃喃自语,有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文艺家应该去关注社会变革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嬗变。在全球化浪潮中,文艺家要看到民族文化走向式微的严峻现实,不仅要反映时代潮流中的少数民族生活变化,还应由表及里剖析少数民族情感与思维方式的转变,要始终具有一种保存和解读自己民族文化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在全球化的现代语境中,少数民族文艺作品更应该加倍坚守地域性、发扬民族性,写出自己鲜明的不可替代的文化特色。同时,突破地域性、民族性,把民族与时代结合,民族与世界结合。
第三,要培养自己的艺术家队伍,培养领军人物和民族文艺品牌。少数民族创作者是自己民族文化天生的传承者。少数民族文艺家应该主动承担起传播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做本民族文化的宣传大使,用正确的方式传承本民族文化。在创作手法上推陈出新,不要让鲜活的民族文化变形走样,力避民族文化传播的模式化、趋同化和庸俗化。几十年过去了,谈到少数民族文艺的代表作,人们最先想到的依然是《五朵金花》《刘三姐》,可见创新之缺乏。
有人说创新就不是原汁原味了,那要看如何创新。以《云南映像》为例,这个市场化运作的舞台作品已经是传播云南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重要品牌。《云南映像》的灵感来源于创作者对本土文化保护之路的探索。1997年,荆林与作曲家田丰创办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习馆,开始收集和整理云南少数民族的歌舞。2001年,荆林与杨丽萍合作,由杨丽萍负责将这些歌舞元素整合到舞台上,形成一台完整的歌舞表演。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杨丽萍对民族舞蹈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更新,尊重舞蹈规律,更多地体现可超越时空的审美,得到海内外观众的认可。杨丽萍正是通过“变”拓展了民族舞蹈的生存空间,她用作品表明发展才是最好的保护,全球化并不会取代民族艺术的生存空间。
第四,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不仅需要创作者向生活学习,还需要评论者加强自我学习。我国民族众多,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居住文化、婚姻文化等也各具特色。因此,作品的语言风格、情节内容等也都呈现出各民族自己的特色。遗憾的是,因为一些评论者不熟悉各少数民族的生活而导致的文化隔膜,部分少数民族题材的文学作品被误读,产生文学批评的错位,甚至出现张冠李戴,即用此民族的文化尺度去解释彼民族的文化现象。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不仅创作者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评论者也要接地气,也需要回到人民当中去做一名小学生,主动学习鲜活的民族文化知识,深入研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解读民族文学作品,准确传播民族文化。
第五,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新渠道。新媒体在给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新渠道,形成可以跨越各个民族的跨文化传播空间。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时代有着巨大潜力,它不仅包括少数民族图书出版、民族服饰等传统内容的网上营销,也包括与民族生活各方面密切相关的动漫设计、网络游戏、3D影像、视频展演等创意产业,既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又可以吸引更多人关注少数民族文化,进而主动了解少数民族文化。
愈是民族的、本土的,愈是根深叶茂,生气勃勃;反之,则如木之无根,水之无源。事实证明,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作品,总是以它内容的独特、形式的新颖吸引着广大受众,并由此得以广泛、长久地流传下去。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不仅要采取大众化、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而且需要回归文化本身,传播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尽可能传播原生态民族文化,文艺作品有底气、接地气、显灵气、扬正气,既表现出深厚的民族性与本土性,也展现其鲜明的开放性与吸纳性,真正做到让少数民族文艺作品入耳、入脑、入心。
上一篇:中石化集团投入亿元帮扶东乡
下一篇:从“春节账单”读出消费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