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的太原,天空晴朗,温度适宜。家住和平南路地矿小区的王凤仙和往常一样,一边穿衣一边说:“老伴,我去秀芳家看一看。”此时,家中墙上的挂钟指针指向9时40分。
王凤仙,73岁,回族。在地矿小区内也算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名人”。她口中的秀芳,是她一直用心照顾的患有尿毒症的老同事、好姐妹姚秀芳,今年75岁。她们无话不说、无所不谈。“我们是‘闺蜜’。”王凤仙用了一个时髦的词来形容她们的友情。
穿戴好的王凤仙,跟老伴打了声招呼就出门了。她手扶着楼梯栏杆,一步一个台阶缓慢地移动着步子。“2014年,我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身体别无大碍,就是有时觉得气不够用,腿脚不利落,每次上下楼会费点时间。”王凤仙边下楼边说。
王凤仙的家住在顶层,五楼。没有电梯,为了陪好姐妹姚秀芳,她每天都要上下两次五层楼。这对73岁的王凤仙而言,是一件很吃力的事儿。每走一层楼,王凤仙都会小歇一会,再继续往上走。“虽然有些累,但和姐妹见面聊天很开心,就当锻炼身体啦。”王凤仙笑着说。
沿着小区的路,穿过三栋楼,王凤仙来到一个单元楼门前,继续“爬楼”。步子虽然缓慢,但很坚定,就这样爬到家住二楼的姚秀芳家。
五层楼,二层楼,一步一个台阶,王凤仙这一“爬”就是10年。至于上过多少台阶,她从未数过,但正因她10年的坚持、10年的付出,让曾经不爱说话、自暴自弃的姚秀芳变得开朗、健谈,她们也成为了“闺蜜”。
“妹子,你来了,快进屋!”身穿红色毛衣的姚秀芳拄着拐杖笑盈盈地迎上来。
“今天身体怎么样?做透析没?”王凤仙上前拉住姚秀芳的手,关心地问着。
“挺好,就等你过来呢!”姚秀芳乐呵呵地说。“我们可是多年的好姐妹,比亲姐妹还亲。”健谈的姚秀芳讲述了她的遭遇、她和凤仙之间的故事。
1965年,王凤仙从北京技校地质专业毕业后,响应“国家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号召来到太原。1966年,姚秀芳中专毕业后从老家河南开封也来到太原,和凤仙成了同事,都在山西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工作。那时,她们经常出差、野外作业,虽然辛苦,但能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尽一份力,都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时间飞逝,50多年过去,她们在这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早已是太原人。
2006年,姚秀芳被诊断为尿毒症。但没想到,当年她的丈夫又突然提出离婚。病痛折磨和婚姻变故,姚秀芳的生活跌入低谷,绝望的她有了轻生的念头。姚秀芳说:“当时的我真是不想活了,觉得自己老了老了,竟被丈夫抛弃,还得了重病,成了孩子们的累赘。多亏了凤仙……”
而那时,得知老同事姚秀芳的境遇,王凤仙天天上门陪秀芳聊天,倾听她的苦衷,耐心地劝解、开导她。
“虽然离婚,但你还有三个孝顺的女儿,还有女婿、外孙子和我们这些老朋友陪在身边,一样可以享受天伦之乐。”
“人老了,谁没个病啊!有病就治,现在医疗技术那么发达,你不要悲观。”“咱们的日子还要过,不开心也是过,开心也是过,为何不开开心心地过呢?”“心情好了,身体自然就好了,何况有我们陪着,你还怕孤单?”……放心不下姚秀芳的王凤仙,总想着法子开导,经常给秀芳说一些社区的趣事、养生知识,转移姚秀芳的注意力。一天、两天、三天……“大约过了近一个月,秀芳的情绪才稍稍有些好转,我才放心了。”王凤仙回忆说。在王凤仙的抚慰和帮助下,姚秀芳逐渐走出阴霾,对生活有了信心!
“我患尿毒症后,就得靠透析来维持生命。每天需要四次腹膜透析,每个月医药费得四五千元,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开支。因为当时医保报销不了多少,光靠我的退休金根本不够。”姚秀芳说,好姐妹凤仙得知后,多次跑到社区、街办反映我的实际情况,了解有关社会救助和大病医保政策,没多久,凤仙就帮我申请并办理了社会救助和大病医保。
“多亏了凤仙,现在我每月的大额医药费用,90%都能报销,自己只需支付一小部分,经济压力小多了。”姚秀芳开心地说,真是远亲不如近邻!
坐在一旁的王凤仙插话:“咱们是好姐妹。”日子一天天过去,姚秀芳的气色越来越好,回族老人王凤仙和汉族老人姚秀芳民族融合一家亲的故事,也在小区里传开。
在王凤仙的影响下,同住一个小区的梁庭华、陈兰珍、康桂兰、李秋芬四位老人也走入姚秀芳的生活。她们成立了“知足常乐养老互助组”,每逢周一、周四、周六这三天的下午,她们就会准时出现在姚秀芳家中,一起聊天、唱歌、打牌、交流健康养生常识。
“现在我要好好活着,给自己争气,给姐妹们争气。有她们在,我的生活丰富多了,姐妹们教会我打牌,我们还一起唱歌,甭提有多快乐了!”一提到这几个姐妹,姚秀芳就乐得合不拢嘴。
“如果她们谁有事来不了,都会打电话和我‘请假’。”姚秀芳开玩笑地说。
“不管是回族人,还是汉族人,我们都是一家人。如今我们都已是暮年老人,经常聚聚,相互慰藉、照应,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王凤仙说。
一位是回族老人,一位是汉族老人,虽然民族不同,但她们有着同样的中国梦——民族大融合!
上一篇:回族姑娘苏晓玲和她的哈萨克族亲人的情结
下一篇:大通回族小伙污水井下勇救藏族女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