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11月17日电(汪晓青)胡秀英走到家门口的水窖边,双手挪动沉重的水泥井盖,牢牢扣住了水窖。“从此以后,这口窖就用不上了。”仿佛是一个短暂的告别仪式,胡秀英说着话,离开了家。水窖周围的几只蜘蛛因为脚步声和井盖的震动,来来回回紧张地盘旋,不过以后,这里应该很少会有人类的“打扰”了。
离开牙合山,离开吃水窖的生活
从从牙合村坐上手扶拖拉机,摇摇晃晃走过40多个水泥铺成的盘山弯道,大约1个多小时的路程之后,来到了离乡政府不远的移民新村,这里一座座新建的房屋错落有致。冬日的青藏高原空气中带着寒意,微风不断将枯黄的树叶吹落到地上,铺成厚厚的金黄色的地毯,直通向胡秀英的家门口。
65岁的胡秀英是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松树乡牙合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0多年前丈夫杜吉有身患脉管炎去世,38岁的儿子杜金存因为患有精神疾病,胡秀英走到哪里都带在身边。为了能挣钱养活自己和儿子,胡秀英只能带着儿子去打工,在县城里寻一些打扫做饭的零活儿,牙合山上的老院子常常锁着门,顾不上照看。
“今天叫了两个侄子来帮我搬家,一会儿把能用的东西拉到山下去,今晚就可以住进新家了。”胡秀英麻利的收拾着东西。
说是搬家,不到一个小时的功夫,胡秀英和侄子们已经把家里能用的东西都收拾妥当了。能带走的东西也不多,冰箱、火炉、煤炭、被褥、锅碗等满满当当装了一车厢。
“今天搬下去,以后可能就不会再来了。想想县城的新家,我打心眼里高兴,然而今天就要离开这个住了40多年的老院子,我还是是有点依依不舍。”胡秀英锁上家门之后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
弯弯曲曲的盘山路上,只有拖拉机“突突突”行走的声音,偶尔遇上同样来搬家的乡亲,相互打个照面,继续各自忙碌又静默地往山下走。
海拔2236米的牙合山,是牙合村167户589位村民的故土。往后,山上的2806亩耕地将全部退耕还林。
“山大沟深、浅山干旱、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基础设施缺乏、增收渠道受限……”和牙合村村支部书记杜文珍的介绍一样,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牙合村,这里的贫困一目了然。牙合村里各社间狭窄的土路只能容下一辆拖拉机通过,村里5个社之间最远的相隔8公里。
每户人家门口,都有大大小小好几个水窖。以前,村子里都用雨水集流窖,靠天吃水。后来条件稍好,通了自来水,但每年也只能集中供水一次。这样一来,水窖仍是必不可少,村民们每家都有3、5个水窖,存着全年全家人的用水。
干旱,庄稼收成也不好。春耕时候精心种下的小麦、土豆、胡麻等作物,到了秋收,有时候连种子化肥的成本钱都收不回。
陆陆续续的,村民们开始逃离大山。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迫于生计,村子里有的人去了发展机会更大的的县城、省城打工,有的远赴海西州承包土地种枸杞,有的为了让孩子去县城上学在民和县上租房打工。到2015年底,还住在山上的村民只有60户。
“现在山里还有学校吗?”当听到记者的提问,村民们笑了。
“学校?娃儿都没有了,还能有学校吗?”
据村民们讲,牙合山上已经快17年没听到娶过媳妇的鞭炮声了,村子里有48个光棍娶妻难,房子破了房梁要倒了,打个顶柱继续住,没人有心思花钱收拾房子。
2016年,异地搬迁扶贫的项目落实到了牙合村。3月份测量征地,5月份开工建设,占地面积42.89亩的新址上,建设起了60户村民的新居,其中包括25户9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到今年7月份,村民们陆续从山上搬下来,每人4分地的院子,80平米的房屋,家家分得了一个新院子,开始了新生活。
自来水龙头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围墙、大门、厕所、燃气灶、天然气地暖、室内装修正在赶工建设,新村里不时会响起燃放鞭炮的声响,代表着又一户村民乔迁新舍的喜悦。
每天早晨,县城里需要用工的单位会开着车来村子里寻找劳动力,等明年开春,村里将规划建设10个标准化温室蔬菜大棚,争取为村民们多开辟增收的途径。
听村民们说,村子里自从搬迁之后,已经有三个光棍汉说上娶媳妇了……
告别大山 告别那段苦难的生活
和牙合村村民们一样正在忙着搬家收拾新房的,还有民和县北山乡村民李发辉一家。
今年8月份,李发辉老两口和儿子儿媳一起搬进了民和县史纳湟府小区,有了一套78.9平米两室两厅的楼房。一家人在两个卧室里盘了炕,保留着农村人喜爱的生活习惯。阳台上摆放着的几盆花正在盛开,阳光从窗户洒进房间里,房间里暖和得很。
李发辉说,“以前山上下一场雪,院子里扫雪铲地都要两三天,晚上刮风家里的大门吹得嚓嚓响,根本睡不着觉。”
北山乡离民和县城16公里,山大沟深,山上的海拔有2700米,气候条件恶劣。山里交通也不方便,每天只有一趟一班车,有了急事、急病都不方便。
2016年12月,民和县委县政府决定北山乡整体易地搬迁,全乡村民搬迁到民和县史纳湟府小区居住。
据北山乡副乡长李福花介绍,北山乡7个行政村共有1455户493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0户1264人。目前,北山乡230户贫困户已经入住新居,到11月底全乡的贫困户都将全部入住。
村民们还是喜欢称这里为“北山新区”。中午时间,小区院子里聚满了人,村民们还和以前在山上一样,喜欢趁着正午太阳暖和的时候三五成群聊天打发时间,几只村民们从山上带下来的小狗在院子里追逐。
“我们以前在老家也养了狗,但现在带不下来了。”李发辉说的老家,在民和县北山乡牙合村一社。
山大沟深,可能只有走在了这样的盘山路上,才能真正体会。开着车从民和县城出发,翻越131道盘山弯路,摇摇晃晃1个多小时之后,才到了李发辉的老家。
院子里的树叶铺了厚厚一层,房间里也有着一丝久不住人的荒凉感。李发辉熟练的走到房间里生火烧水,打开房门和窗户通风,然后开始清扫院子里的落叶。
搬下去之后,李发辉只来过一次老家。
因为新家里还没来得及买电视,为了能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李发辉17日下午赶班车自己一个人回到了山上的老家,第二天准时看完开幕式和总书记作报告,又坐班车回到了山下。
作为一名1985年入党的基层老党员,在老家的柜子里,李发辉有一大箱子“宝藏”,里面是收拾的整整齐齐的中国共产党党章、党徽、工作笔记、学习笔记,“得找个时间把这个箱子也搬下去。”李发辉说。
“现在在山下方便多了,以前一年来不了几次县城里,如今家门口开通了公交车,一天买菜买肉能跑两三趟。”李发辉说,11月2日开通了从小区到县城的公交车,他还专门坐了一趟,悠闲的逛了一圈县城。
如今,李发辉的儿子、儿媳在县城打工挣钱,两个孙子在搬迁到县城的北山乡中心学校上学,老两口每天早起做饭,早上7点左右送孙子去学校,操持着简单的家务,过着简单的日子,老两口的日常生活简单却又不失温馨幸福。
在新搬迁下来的北山乡中心学校里,200多个学生正在教室里上课。比起以前山上的教学点,新的学校有明亮的教室,干净的桌椅,离学校不远处就是新家,年轻的一代已经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
喜欢新学校吗?喜欢新家吗?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举手回答,“山下的家里干净暖和”、“新的学校小朋友更多”、“山上有我们的童年”、“山上的家是我们永远的老家”……
带着新鲜感和不适应,带着留恋和期待,他们开始了新的生活。(完)
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吴刚
上一篇:世界穆斯林学者联盟:伊斯兰世界需早日觉醒
下一篇:中国回族学会研讨会在巍山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