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土拉 •葛兰:先知的婚姻
分享到:
2016-02-22 16:46:52 【来源:】 点击:
有些反对伊斯兰的人漫骂先知是一个自我放纵的玩乐之徒,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真相,或者是抱有偏见。 他们指控他的性格有缺陷,很难具有通常的美德,更不愿相信他是一个先知、真主最后的使者、以及全人类竞相效仿的最好楷模。他的多次婚姻已见诸许多传记和真实可信的权威圣训集,这些记载表明婚姻只是先知极其严谨的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他身为真主的最后使者所必需担当的重责大任。

先知多次结婚的原因与他扮演穆斯林社群的领袖角色、引导穆斯林实践伊斯兰的价值准则这样的任务有密切关系 。我们将在后文解释其婚姻的真正原因,以此说明那些指控实属无稽之谈。

先知在二十五岁时与他的第一个妻子海蒂杰结婚,这时的他还没有收到未来使命的启示。暂且不论当时的社会风气、他的年轻以及其它因素,单凭他当时所处的文化环境,先知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并赢得诚实可靠的美名,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在他受命成为先知以后,诽谤敌视者纷至沓来,但是没有人敢对他的诚信提出质疑。先知的一生自始至终都洁身自好、自律自持,了解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当穆罕默德正值生命中风华正茂的时刻,却与海蒂杰这位长他十五岁的寡妇结为连理。然而,这段婚姻在先知及真主看来无疑是相当崇高而且独特的。他们鹣鲽情深,共度二十三年心满意足、互相信靠的日子。然而,在他展开先知生涯后的第八年,海蒂杰终于先他离世,他不得不开始独自抚养孩子。实际上,连穆罕默德的敌人都不得不承认,他们实在无法在此时的穆罕默德身上找到任何道德或人格上的缺点。

当海蒂杰在世时,先知从未迎娶第二位妻子,尽管当时的社会舆论与社会制度容许他这么做。随后穆罕默德仍维持了四、五年的鳏居生活,直到五十五岁以后才另娶其他妻子。而五十五岁这个年龄,早已不再是一个对婚姻存有热情或渴望的年龄。 显而易见,关于穆罕默德生活放荡、纵情声色的论断完全是经不起任何常理的考究和逻辑上的追问的 。

人们经常问: 作为先知,他为何会多妻?在此有三点需要说明。然而在解答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提问的到底都是一些什么人。他们大部分不是基督徒就是犹太人,要么就是无神论者。这些人通常并不充分了解伊斯兰,甚至不具备一般的宗教知识,往往有意无意地混淆是非、散布疑团、蒙蔽人们 。

事实上,那些既不信仰、也不实践宗教操行的人是无权对信仰者说三道四的。他们的生活方式,尤其他们自己 的多重恋情、非婚姻关系及 私通 行为 , 都是他们 毫不检点、堕落放纵 的生活的例证 。他们完全不考虑这样的行为将对自身和一般青少年(更遑论他们自己的儿女)产生多大的恶劣影响。他们标榜自由,却包庇乱伦、同性恋、多重性关系等行为。不难想象,这样的关系会对社会和子孙后代 会 造成多大的危害。一旦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他们的批评只是企图把穆斯林也拖进他们已深陷于其中的道德混乱、作恶无度的陷阱之中 。

攻击先知多妻的犹太人和基督徒纯粹是出于对伊斯兰的恐惧、嫉妒和憎恨。他们显然忘记了希伯来民族中的伟大长老们(即《圣经》和《古兰经》称之为先知的、三大宗教的追随者都将他们看作美德表率的人)全都是多妻者——并且他们的妻妾数目远远超过先知穆罕默 德 。 1

在此,让我们回顾艾萨克·泰勒 (Isaac Taylor) 在英国教会会议 (Church Congress) 上的一席话,他谈到伊斯兰是如何改变那些归信者的:

伊斯兰的美德教导人们自制、洁净、贞洁、公义、刚毅、勇气、慈悲、好客、诚实、及顺服 …… 。伊斯兰倡导实质上的兄弟情谊,强调所有穆斯林在社会上一律平等。奴隶制度绝非伊斯兰的信条之一。至于多妻,则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摩西未曾禁止它;大卫自己便是多妻;而《新约》里也没有直接禁止。然而,穆罕默德却为没有限度的多妻设下了限定。伊斯兰的多妻是一种制约,而非规定。

一夫多妻并非穆斯林首创。以先知为例,从 先知本质 的使命中的功能观点来看,一夫多妻(或更严格地来说,是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有其深远的意义,而非一般缺乏深入思考能力的人所认为的那样 。

在某种意义上, 多妻对于先知是实践其使命的一种必要,因为他需要借此来建立穆斯林家庭律法的准则与规范。宗教不能将婚姻关系中的夫妻隐私生活排除在外。因此,通过妇女可以指导更多的妇女们,妇女之间可以直接提出明确的建议,而毋需暗示或影射。正是先知的那些贞洁贤慧的妻子们向人们传达、解释了管理穆斯林隐私生活的准则与规范 。

此外,先知穆罕默德所订的一些婚约确有其特殊原因:

•  先知的妻子们年龄大小不一,处于各个不同阶段,这样正好向她们传授不同人生阶段中的伊斯兰规则规范。她们首先在先知那里学习这些仪规并身体力行之,然后教授给其他穆斯林的妻子们 。

•  由于每一个妻子都是来自不同的部族或氏族, 先知因此得以和诸多的部落建立姻亲的关系纽带,从而团结了阿拉伯社会。各个部族的人都因此而对先知产生了亲密的感情。这是以宗教为基础建立并保障平等关系、兄弟情谊、姐妹情谊的最现实的方式 。

•  无论在先知生前或逝后,每一位圣妻都为伊斯兰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她们向自己的部族传达、解释先知的讯息:无论是外在经历还是内在感受,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信仰品质,无论是众人面前还是家中私下,先知都在践行《古兰经》。所有的部族成员都以这种方式学习《古兰经》、圣训、经注( tafsir, 古兰经的阐释和讲解)和教法( figh, 伊斯兰 律法 的 讲解 ),从而充分了解伊斯兰的本质和精神 。

•  先知穆罕默德通过这些婚姻建立了与阿拉伯半岛上各部族的亲戚关系。他也因此得以自由地走访各个部落,而每到一处,受访的家庭都视其为家中一员。同时,因为亲戚关系,人们都可以不受拘束地问一些今后两世的问题。各个部落也都因为这种亲情关系而获益,心怀感激,并以这种关系为荣耀。比如,伍麦叶部族 ( 圣妻乌姆·哈碧芭的部族 ) ,哈希米部族 ( 圣妻宰 娜 卜·宾特·加赫什的部族 ) 和玛赫祖姆家族 ( 圣妻乌姆·赛 俩 麦的部族 ) 。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讨论似乎还过于笼统,而且从某个层面来说所有的先知都是这样做的。下面我们不妨分别论述这些“信士的母亲们”,不以婚姻的顺序,而是从不同的视角 。

海蒂杰

先知的第一位妻子。当他们结婚时她已年届不惑,而先知不过二十五岁。除了后来早夭的易卜拉欣以外,她是先知所有孩子的生母。然而在先知的心目中,她绝不仅仅只是一位妻子,她更是一位至交好友,可以热切地与他分享喜悦与理想。在这二十三个春秋中,他们的婚姻饱受祝福恩泽,夫妻关系琴瑟和谐。面对麦加人的侮辱和迫害,海蒂杰始终和他坚定地站在一起,给他帮助。他爱她至深,直至她离世前他都未曾再娶其他女子 。

这段婚姻是亲密、友谊、互敬互重、彼此扶持、相濡以沫的理想典范。虽然穆罕默德对所有妻子都是忠实诚信的,但他自始至终对海蒂杰都不曾忘怀。 在他的余生中,他经常提及海蒂杰的美德与优点。海蒂杰去世后的四、五年间,他不但没有再娶,反而父兼母职,亲自照顾孩子们的衣食起居,并且承担他们的每一件麻烦与困难。如果说这样一个人是一位到处捻花惹草的好色之徒,那真是无稽之谈 。 如果说这种指控有百分之一的真实,那他妻子去世后的几年间他还能过这样的日子吗 ?

阿伊莎

先知的第二位妻子(虽然以结婚的顺序而言她并非第二任) 是 艾卜·伯克尔的女儿。艾卜·伯克尔毕生追随先知,是先知最亲近的朋友。作为最早皈依伊斯兰的穆斯林之一,他一直都深切希望通过婚姻来加强他和先知之间的深厚友谊。通过迎娶阿伊莎,先知将这最高荣誉和礼遇授予了这位在他使命生涯中与他同甘共苦的人 。

阿伊莎聪慧过人,她的天赋和性格都有助于推动先知的使命。她的婚姻使她成为所有女人的精神领袖与导师。她也是先知最主要的圣门弟子之一。与其他生活于那个幸福时代里的穆斯林一样,她的人格、知识及天赋都因为先知而日臻成熟和完美,她也因此而 与 先知共享喜庆的居所,成为他的妻子与学生 。

阿伊莎婚后的生活及对伊斯兰的奉献,都证明了她的独特才华,完全匹配那个高贵的位 置 。此外,阿伊莎是最伟大的圣训传述者之一,同时也是卓越的《古兰经》经注家和知识渊博的伊斯兰法学家。她以其独到的理解能力成为先知穆罕默德内外素养与经验的代言人 。

乌姆·赛俩麦

出身于玛赫祖姆家族,原先为穆罕默德的表弟之妻。这一对夫妇在伊斯兰降示之初就成为了穆斯林。为躲避古来氏族的迫害他们移居至阿比西尼亚(即今埃塞俄比亚)。后来他们带着四个孩子返回阿拉伯半岛,并迁居麦地那。乌姆· 赛俩麦 的丈夫曾多次参加战争,最后在吴候德之战中受重伤,后来不治身亡,遗下孀妻幼子,生活难以为继。艾卜·拜克尔与欧默尔得知此事后,便建议她结婚。没想到乌姆· 赛俩麦 却严辞拒绝这一项提议,因为她深信没有人可以比得上她的先夫 。

后来,先知开口向她提亲。先知这么做 确 实是再自然而且正确不过的事了,因为这样一位为了信仰伊斯兰而从来不曾在苦难和牺牲面前退缩过的伟大女子,却在 这一 阿拉伯 豪门 贵族中寡居多年,他不能坐视她乞怜过活。考虑到乌姆·赛俩麦的虔敬、真诚和不幸,人们都想向她伸出援手。而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对于一个寡居的女子,再没有比婚姻更恰当、得体的帮助方式了。先知自从年轻时就 经常这样 做 ——给予孤独者友谊,给予无助者支持,给予弱势者保护—— 给予乌姆·赛俩麦家庭的庇护,只是他一贯做法的延续 。

乌姆·赛俩麦聪明好学,具有成为精神领袖与导师所必备的才能和天份。与宽宏仁慈的先知成婚后,她成为追求知识与指导的新学生,所有女人都对她心存感激之情。回顾他们的婚姻,结婚之时,先知已年近六十,他愿意与带着四个孩子的寡妇结婚,并肩负起所有必须承担的费用与责任,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无限的包容与怜悯 。

乌姆·哈碧芭

艾卜·苏富扬之女。艾卜·苏富扬曾经是使先知饱受煎熬的敌人,也是最顽强的不信道者。然而她的女儿却是最早一批 的 伊斯兰归信者之一。乌姆·哈碧芭也曾跟随丈夫移居阿比西尼亚,后来丈夫不幸故去,留下她一人独自流亡,无依无靠 。

当时留居阿比西尼亚的穆斯林人数并不多,而且生活上都自顾不暇,自然更无法顾及他人了。坐困愁城的乌姆·哈碧芭因此被迫面临几种抉择:要么成为基督徒,以获取阿比西尼亚基督徒的济助(不用考虑);要么返回父亲的家门,然而那里正是反抗伊斯兰的大本营(不用考虑);要么在各个家族之间乞食维生。但是她身出名门,娘家是半岛上最富有、最高贵的阿拉伯世族。她这样做必然使其娘家的族人蒙羞 。

结果 , 真主完全补偿了乌姆·哈碧芭在伊斯兰道路 上 所 遭 受的损失和 付 出的牺牲。她在异国他乡孤独流亡,在一个种族与宗教完全迥异的环境当中苦苦挣扎,而 且 心中还有失去丈夫的巨大悲痛。先知得知她的遭遇之后,便通过尼格斯国王 (King Negus) 向她提亲。如此高贵宽大的情怀,正是实践 “我派遣你,只为怜悯 众 世界” ( 古兰经 21:107 ) 这句经文的明证 。

而这场婚姻也将权势显赫的艾卜·苏富扬家族与先知及其家庭连接在一起。他们因此而改变了对待伊斯兰的态度。这桩婚姻的意义也远远超出了艾卜·苏富扬一家:他的族人伍麦叶家族后来统治 了 穆斯林世界将近一百年,在早期的伊斯兰历史上培养出 了 最知名的战士、行政管理者与政治官员。这桩婚姻成为一个转折点,先知以博大的胸怀、宽容的灵魂彻底熔化了他们 。

宰娜卜·宾特·加赫什

她是先知的近亲,亦是出身贵族的千金小姐。她非常虔诚,常守斋戒、彻夜礼拜,并慷慨救济穷人。当 时 先知向其父母提亲,希望她可以嫁给宰德( Zayd ,为非洲裔,是穆罕默德的养子),他们都不同意,因为她的家人都希望她可以嫁给先知本人。然而既是穆罕默德的冀望,本着对先知的爱戴与敬重,他们终究还是 答应了。

宰德年幼时在一场部落战争中被俘,然后被贩卖为奴。他的主人海蒂杰在与穆罕默德结婚后将他送给穆罕默德。而穆罕默德立即释放了他,并在不久之后收他为义子。先知希望通过这场贵族与释奴之间的婚配来建立、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尤其是打破阿拉伯人认为“释奴”(曾经为奴但后来获释得到自由的人)不得与生来即为自由人的女子婚配的偏见。因此,先知决定从他的亲人中着手推广这一平等观念,开始这个艰巨的任务 。

然而,宰 娜 卜与宰德的婚姻并没有为任何一方带来快乐。贵族出身的宰 娜 卜是一位信仰虔诚、才能出众的穆斯林女性,而原先为奴的宰德也是首先拥抱伊斯兰的虔诚穆斯林之一。他们都热爱着先知,服从他的教诲,但他们无法共处。宰德多次央求先知允许他离婚,可是先知总是劝他忍耐,不要离婚 。

直到有一天当先知正在与人谈话时,大天使吉布利勒降临,启示他必须与宰 娜 卜结婚 。 2这句经文 “我以她为你的妻子” ( 古兰经 33 : 37) 即宣示了先知与宰 娜 卜的婚姻是早已约定好的。然而,这道命令在当时对先知而言,实在是一个极其严酷的考验。但他必须与宰 娜 卜结婚,并藉此破除部落的陋习,因为真主已经下令了。阿伊莎后来说:“倘若先知曾经企图掩盖任何对他降示的启示,他绝对会首先隐瞒了这句经文。” 3

宰娜卜用实践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最为称职的妻子。她深知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以及人们对她的期望,而她也不负众望,赢得了普遍的爱戴。

在伊斯兰降示之前,人们把养子看作亲生的儿子,而养子的妻子自然就是儿媳妇了。根据《古兰经》, “ 真主还严禁你们娶你们亲生儿子的 媳妇 ” (古兰经 4 : 23 ),但是这一规定并不包括养子,因为养子和义父之间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真主让先知迎娶宰 娜 卜的一道旨令结束了这一根深蒂固的、非伊斯兰的习俗禁忌 。

朱韦丽娅·宾特·哈里斯 (Juwayriya bint Harith)

她是穆斯塔里克氏族 (Banu Mustaliq) 族长哈里斯 (Harith) 之女。穆斯塔里克氏族在一次军事行动中被穆斯林击败,她和她的族人变成了俘虏。当她被带到先知那里时,她非常沮丧,因为她的亲人们失去了一切,也因为她对穆斯林深恶痛绝。先知理解她的尊严受到了伤害,和她颜面扫尽的委屈和痛苦,也知道如何去医治这些创伤。先知同意为她支付赎金,让她恢复自由,并向她求亲 。

我们不难想象朱韦丽娅是多么开心地接受了先知的聘仪 。而当辅士 (Ansar) 4和迁士 (Muhajirun) 5们得知穆斯塔里克氏族现在已与先知联姻时, 便免去赎金,释放了约莫一百个家庭。像穆斯塔里克这样荣耀的家族是绝对无法接受奴隶地位的 。 6先知自此赢得了朱韦丽娅及其族人的诚心爱戴 。

萨菲亚 (Safiyya)

她是海巴尔犹太部族首领胡崖 (Huyayy) 之女。胡崖曾经游说古莱札部落撕毁他们与先知之间签订的和约,萨菲亚从小就目睹家人和亲戚与先知为敌。而她的父亲、兄弟及丈夫最后在海巴尔战役中命丧沙场,她自己后来被俘虏 。

家人亲族的态度和行为在萨菲亚的思想中埋下了仇恨穆斯林的种子,她渴望复仇。然而,在先知来到海巴尔和她被俘的前三天,萨菲亚在睡梦中见到一轮明月从麦地那朝海巴尔而来,最后落在她的怀里 。

她后来说:“我被俘之后,我开始希望我的梦境能够成真。”当她被带到先知面前时,先知随即不计前嫌地释放了她,并给她两个选择:要么维持其犹太教徒的身份,自由返回犹太部族;要么加入伊斯兰并成为他的妻子。而萨菲亚回答:“我选择真主和他的使者。”不久,他们便结婚了 。

晋升为先知家族的一员并成为信士之母后,圣门弟子们对她极为尊敬。她亲眼见到了那些完全将身心交托给真主、对真主完全顺服的人们的优雅仪态,从前对穆斯林的偏见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她开始对成为先知的妻子所享受到的至高尊荣心怀感激。这场婚姻也使很多犹太人得以近距离观察先知并了解其为人,他们的态度也因而发生了转变 。

萨乌黛·宾特·札姆阿 (Sawda bint Zam'a)

她是萨克兰 (Sakran) 的遗孀,他们这一对夫妻也是首批皈依伊斯兰并被迫迁移至阿比西尼亚的穆斯林。结果萨克兰客死异乡,萨乌黛的生活因此陷入困顿。为了帮助她,先知决定与之成婚,尽管他自己当时也正面临很大的生计问题。萨乌黛是先知的第二任妻子,而这场婚礼是在海蒂杰去世后过了一段时间才举行的 。

哈芙赛 (Hafsa)

伊斯兰社群的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之女。她同样曾经与丈夫移居阿比西尼亚,之后再迁返麦地那,后来她的丈夫在一场战役中受伤并不治身亡。哈芙赛孀居了一段时日。她的父亲欧麦尔一直都非常期盼自己能像艾卜·伯克尔那样,拥有在今世和后世都能够亲近先知的荣耀与福份。于是,先知迎娶了哈芙赛,以此保护并帮助他的忠实门徒的女儿 。

先知的诸多婚姻有很多原因,以上只是其中的一些。先知的每一段婚姻都是为无助的和寡居的妇女提供一种健全的、尊严的生活,而不是为了色欲。同时,他还以此安抚关系疏离、充满仇恨的部族并给予他们以尊荣,借此拉近他与宿敌之间的距离并建立某种程度的和谐关系。此外,招揽天赋异禀之人,尤其是聪慧伶俐的女子以帮助伊斯兰的传递;以共同的信仰为纽带,为不同族群间的关系建立新规范以增进信仰真主者之间的兄弟情谊;以亲情关系向不日即将继承他的大业的人致敬……凡此种种,都是先知多妻的诸多困素 。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些婚姻与贬斥他的人所说的自我放纵、个人私欲或好色之心完全扯不上关系。除了阿伊莎,所有的妻子原来都是寡妇。并且,他在海蒂杰去世后的诸多婚姻,都是在他年迈之时才缔结的。倘若他只是为了追求纯粹的庸俗欢愉才与这些妇女结婚,那么他应该去选择尚未婚配过的处女——而做到这一点,对于在穆斯林社群中享有无上威望和爱戴的穆罕默德,绝非难事。因此,这些婚姻非但不是自我放纵的证据,反而正是先知自律自持、自我牺牲的体现 。

先知被允许拥有的妻子数目是伊斯兰法律下的特例,仅限于他本人。当真主降下启示对多妻做法进行限制的时候,先知已经与这些妻子们完婚了。所以此后,他也不能再娶了。他并没有游离于伊斯兰的 律 法之外 。

1如根据《旧约圣经》 < 列王记上 > 第十一章一至三节,先知所罗门总共有七百名妻子和王妃、以及三百名侍妾。

2Sahih al-Bukhari , “Tawhid,” 22.

3请参见 Sahih al-Bukhari 与 Sahih al-Muslim 。

4编注: “Ansar” 原意为辅助者。后为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后对当地穆斯林的称号,因为这些人大力协助 了 他和“迁士” 们 。

5编注:“ Muhajirun” 原意为移民。后专指公元 622 年从麦加迁至麦地那的穆斯林。

6Musnad Ibn Hanbal , 6:277.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上一篇:回汉青年通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下一篇:龙应台给儿子的12个人生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