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化:试论伊斯兰教慈善伦理
分享到:
2015-12-10 10:44:31 【来源:】 点击:
【摘 要】伊斯兰教慈善伦理所具有的稳定性、普世性、全面性和务实性的特点,在现代大公益的背景下,为实现现代慈善与宗教的良性合作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伊斯兰教慈善伦理、特点、现实意义

Abstract: the stability of the islamic ethics havecharity, universality and comprehensiveness and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inthe modern bi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ublic welfar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virtuous of modern charitable and religious work.

Keywords: islamic charity ethical characteristics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慈善与宗教的密切联系是人所共知的,在中国慈善事业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在鼓励宗教积极参与慈善公益的时代背景下,探讨伊斯兰慈善伦理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伊斯兰教慈善伦理的特点

      伊斯兰教慈善伦理发轫于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和“圣训”,在历史的进程中伊斯兰教形成了自身完整的慈善伦理,并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稳定性 伊斯兰的慈善伦理是在“认主、敬主”条件之下的“行善”即信仰真主作为伊斯兰一切慈善伦理践行的基础,没有“信”一切善功行为就不具备救赎的终极价值,在此基础上“行善”被提到了仅次于崇拜真主安拉的第二大功修。《古兰经》中多次宣导着信仰之中的行善:“以时光盟誓,一切人确是在亏折中,唯有信道而且行善,以真理相劝,以坚忍相勉的人则不然”(103)(1)。“信道而且行善,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的人,将在他们的主那里得报酬。”(2∶277)。

      《古兰经》不仅命令或鼓励穆斯林行善、施舍。还把天课制度化使其成为伊斯兰教的基本宗教功修之一,此外通过瓦格夫等制度形成了类似现代慈善公益的理论和实践。《古兰经》中多处说:“信道而且行善的人,真主应许他们得享赦宥和重大的报酬。”(5∶9)“诚心归顺真主而且常行善事者,确已把握住坚固的把柄。”(31∶22)“谁赞助善事。谁得一份善报;谁赞助恶事,谁受一份恶报。”(4∶85)“行善者自受其益,作恶者自受其害。”(41∶46)。

      伊斯兰慈善伦理与信仰心理的强大作用互动,共同促成了伊斯兰慈善伦理思想的超稳定性特征。不会因时代更替,社会变迁和人为的变动而改变。“一个民族的宗教以一种超越世界的形式反映了它自己的意志”。(2)正如马克斯•韦伯指出的,“一种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伦理观念只要维持了宗教规定的态度,就能产生一定的心理约束力”(3)。只要宗教信仰存在,这种约束力就极其有效。

      (二)普世性 伊斯兰的慈善观如同建立在信仰安拉这个基本中心点上,并不断向外辐射的一个同心圆。这个同心圆首先强调的是一个信仰真主安拉的人是一个去恶从善,劝善戒恶,表里如一的人。在这个大的原则之下,伊斯兰强调首先爱自己,再推己及人爱别人,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邻居、爱同自己有关系的和没关系的人,也就是遵循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原则,是非常人性化的。普慈精神充斥在《古兰经》和“圣训”中,《古兰经》中说“我派遣你,只为怜悯众世界的人”(21∶107);(4)“你们当孝敬父母,当优待亲戚,当怜恤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待旅客,当宽待奴仆”(4∶36)“你们应当行善,真主的确喜欢行善之人。”(2∶195);“你们绝不能获得全善直到你们分舍自己的财物。”(3∶92)。“圣训”中把这种爱的精神更具体到了诸如施舍。

      同时,伊斯兰慈善受益主体不仅涵盖了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位个体——穆斯林或非穆斯林,其恩泽也惠及到其它形式的生命体。一则圣训则非常明确地指出,人类善行与施济的对象也包括飞禽走兽,先知说:“穆斯林只要栽下一棵树或是种植一片庄稼,然后被飞禽、人和牲畜所吃的果实都是他的施舍。(264)(5)先知强调,一位旅行者怜悯一只饥渴的狗,用鞋子给它打水喝,最终得到了真主安拉的赏赐与饶恕(262)在嘉奖行善的同时也强调了非人道的惩罚,一位妇女虐待一只猫,使其饥渴而死,因此受到火狱的惩罚(263)。

      马注在清真《清真指南》提出了“四善”说:“能慈骨肉者,谓之独善;能慈同教者,谓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谓之公善;能慈禽兽、昆虫、草木者,谓之普善。”(6)这四善很好的概括出了伊斯兰教慈善伦理的普世性特点。

      (三)多面性 伊斯兰的慈善伦理兼具了物质财富的施舍和精神慰藉的给予。物质层面如:施济亲属;给饥饿者提供食物;给衣不遮体者提供衣服;帮助贫困者;施济穷人;借钱给贫困者;帮助负债者;给乞丐施舍等等都属于伊斯兰慈善关爱的范畴。

      精神层面上伊斯兰慈善伦理提倡关照弱势群体;关爱鳏寡孤独者;疼慈孤儿;维系亲情、邻里等社会关系。善意、善言、善举、善行对自己,对他人,对穆斯林,对非穆斯林都应当在这种慈善伦理的指导下实践爱人如爱己。

(四)务实性 伊斯兰慈善伦理建立在信仰真主安拉这个基本圆点之上,不断向外辐射的一个同心圆,这个辐射的过程体现了伊斯兰慈善伦理务实性的特点。

      伊斯兰教慈善伦理体现了信仰与务实的交融,伊斯兰教义提倡最好的收入要用正当的辛勤劳动换来。这样,虔诚的信仰和求实的态度就在一种均衡的、兼顾精神和物质追求。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的追求中共同形成穆斯林的完整品格。《古兰经》说:“你们施舍的任何美物,都是有利于你们的”(2∶22);圣训说:“每一个富人的财富,都承担有穷人的责任”。同时认为,施舍必须建立在慈爱的基础上,真心实意且要量力而行,只求主喜,不慕虚名。又说,“在收获的日子,你们当施舍其中的一部分,但不要过分。安拉确不喜爱过分的人”(6∶141)。对吝啬者《古兰经》也给予了斥责:“窖藏金银,而不用于主道者,你们当以痛苦的刑罚向他们报喜”(9∶34)。伊斯兰教慈善伦理的施舍思想在强调为贫者奉献财产的同时,也鼓励每个人以自己的劳动和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伊斯兰教慈善伦理的现实意义

      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伊斯兰教慈善伦理的弘扬和实践从多方面展现出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个体道德提升

      伊斯兰教作为宗教的社会约束力通过慈善行为渗透为穆斯林个体道德提升的述求,圣训说“信仰有七十多个分支。最高的一支是,见证万物非主、唯有安拉;最低的一支是清除道路上的垃圾。廉耻是信仰的一个分支。”即信仰由最崇高的精神追求和最微小的行为实践组成,这样精神的追求就和个体的行为产生了合力。根据伊斯兰慈善理念与实践,社会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作为慈善运作主体,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予以他人甚至其它生命体以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和关爱;同时自己也是慈善的受益主体。

(二)合和的社会风尚

      伊斯兰教是一个珍爱生命与和平的宗教,伊斯兰教一方面强调自我身心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穆斯林现实生活中的“劝善戒恶”不仅被用来自勉也常常被用来劝世,不仅要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人人都要担负起监督社会道德的义务。如提倡坚忍不拔、宽容大度、谦虚谨慎、团结协作等美德。在劝善的同时,还要戒恶。远离妒嫉怨恨、诽谤诬陷、挑拨离间;禁止贪污、盗窃、禁止杀人,禁止自杀等,这些道德规范对于穆斯林的品行修养和道德风尚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益于培育出合和的社会风尚。

      慈善事业,承担着道德建设的社会功能,如能将伊斯兰教的宗教慈善伦理不断的转化为社会公德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现代慈善的养成教育和宗教社会化的多重结合,对社会和谐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间的平衡,社会互助正是体现这种平衡。“你们把自己的脸转向东方和西方,都不是正义,正义是信真主,信末日,信天神,信天经,信先知。并将所爱的财产施济亲戚、孤儿、贫民、旅客、乞丐和赎取奴隶,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履行约言,忍受穷困、患难和战争。”(2∶177)(7)由此可知,把视野投向弱小群体,平衡社会力量也是穆斯林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伊斯兰教慈善伦理认为鳏寡孤独、贫困、乞讨的人等属于无力保护自己的弱小群体。伊斯兰教认为今世是后世的栽种场,鼓励人们寻求合法的利益,不仅要自利,而且要利他,强调以仁爱之情怀,积极投身于有益民众的各种公益的慈善活动,把今世的耕耘与后世的吉庆统一起来。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未富先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宗教参与社会救功、公益捐赠、慈善事业与民众之间搭起一座缓冲社会矛盾,实见社会公正的桥梁,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了社会救助的功能。


三、结语

      爱心、悲悯和宽容是社会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是一种情怀,对己、对人对世间的各种生命体的关爱;悲悯是对各种苦难的深切关怀,也是社会责任的担当,宽容是一种内在的修为和外在的豁达和大度。伊斯兰教的慈善伦理结合了爱心、悲悯的内在精神追求和外在宽容述求为实现现代慈善事业与宗教的良性合作提供了条件。



参考资料:

(1)马坚译本,古兰经[M]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56页,下同(本文所引古兰经均出自马坚译本,下同)

(2)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57页

(3)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60页。

(4)马坚译本,古兰经[M]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45页

(5)纳•阿•曼苏尔著,陈克礼译本,圣训经[M]2002年,第173页,下同

(6)马注著,清真指南[M]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5页

(7)马坚译本,古兰经[M]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58页

(作者系昆明学院社会管理学院讲师)

(作者:虎利平)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斯兰教 慈善伦理 学术

上一篇:穆斯林可以购买人寿保险吗?
下一篇:佛的概念、内容、分类、条件、果位、宇宙观的探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