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伊斯兰教经学世家
——为一代经师何国安阿訇百年华诞而作
马 超
2013年9月8日是著名经师何国安阿訇100周年诞辰,何玉珍阿姨、白超大哥及海振坤老师约我撰写有关纪念文章,不胜惶恐之至。2009年我在开封做女阿訇口述史时采访过洪河沿女寺的何玉玺阿訇,从那时起对安徽亳州何氏经学世家有初步了解。近年来一直关注和整理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中的经师资料,对相关方面的了解进一步深入。首先要明确的是所谓经师即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大师,该称谓伴随着回族经堂教育的兴起而产生,一般指精通阿拉伯文、波斯文等,通晓伊斯兰教经典、教义学、教法学及教史知识,并教授经学学员的阿訇和毛拉。此外,经师也指在宣教传道及伊斯兰经堂教育中有重要贡献的学者和译著家。毋庸置疑,在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历程中,经师在传承伊斯兰教经学知识、教化穆斯林群众、捍卫宗教信仰等方面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三掌教”制度中的经学世家
所谓经学泛指回族自经堂教育实施以来形成的伊斯兰文化传承体系,主要是指对伊斯兰知识的学习、解释、传播、流布等,包括:宗教经典和典籍的引入、讲授、译注;阿訇和满拉的教育制度(包括从师、游学、穿衣、聘任等);汉语和“消经”宣教文本的创作;地方性知识的记录(碑刻、报纸、杂志、书籍、网络等);以儒释伊的思想体系等。世家指以某种职业或行业世代相承的家族。经学世家,顾名思义,即是指中国穆斯林社会中家族世代相承从事掌教、伊玛目、阿訇等宗教职业的家族。
一般认为,元代是回回人本土化的阶段,即回回民族形成的历史时期,就中国穆斯林社会的制度而言,也从唐宋时期的“藩坊制”转向了“三掌教”制度,所谓“三掌教”制度从 14世纪后期开始在中国回族社会中形成,系由伊玛目、海推布、穆安津3种宗教人员构成的清真寺组织制度。三掌教中伊玛目是教坊的宗教领袖,率领教众礼拜,主持公共性的宗教仪式与活动,管理瓦克夫土地和公共墓地。海推布讲经宣教,司掌劝谏。穆安津是宣礼员,礼拜时辰到来时,专司召唤教众上寺礼拜。
历史上这3种宗教人员都是世袭的,之所以提到“三掌教”制,因为它具有宗教职业者世袭性特点,元明时期本土化的回回人在实现以汉语为通用语言之后,其宗教信仰方面的知识主要通过“父传子受”世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家庭的宗教教育是回回民族早期信仰传承的主要途径。在这种传承方式中,“三掌教”中的掌教家族子弟因环境等因素,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宗教知识,也为其继承父业提供了优势,因此形成了“三掌教”中的世袭制。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世袭“三掌教”制的弊端日益凸显,长期的父传子受,家传世袭,养成掌教家族子弟中不用认真学习宗教知识也可以世袭掌教传统,使得中国穆斯林社会出现“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的信仰危机局面。明末随着经堂教育的兴起,“三掌教”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慢慢的被开学阿訇的聘任制所取代。北京牛街礼拜寺明弘治和万历年间所立铭刻世袭的两块碑刻,后来就被教坊穆斯林击毁,到清初,济宁就立《永禁三掌教世袭》碑刻,废除三掌教制度。
“三掌教“中的掌教,亦是中国伊斯兰教中较早的经学世家,由于年代久远,相关记载十分匮乏。但是,通过一些碑刻资料等仍旧可以了解到一些比较重要的掌教世家。如,元代泉州清净寺由夏布鲁罕丁任掌教,明洪武三年逝世后其子夏钦“习回教,继其业”,直到明万历35年夏日禹主持清净寺,历时300余年。山东济南清真大寺于1436年由陈礼任掌教,其后其子陈玺、陈莹等相继继任,后陈思等陈氏家族后人相继出任该寺掌教。1718年咸阳穆斯林所立《建修胡太师祖佳城记》署名有“世袭八代掌教脱凤业”字样。安徽亳州王家阿訇世家,相传至今有25代阿訇,历时数百年,早期应以为掌教世家。
时至今日,传统的“三掌教“制度已经不复存在,然而其在中国穆斯林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至今在一些地方还保留三掌教的痕迹,比如,河南博爱西关清真寺至今仍有“掌教”、“教长”、“副掌教”之分,虽然这些职务早已不是世袭的。早年,开封尚家是东大寺世袭伊玛目,邓州西寺被称为“麻家寺”,就是因为麻姓一直担任该寺的伊玛目之职已有七代等等。
二、经堂教育的兴起与阿訇经学世家的出现
经堂教育的兴起是回族社会中的重大事情,明后期陕西著名经师胡登洲倡办经堂教育,他设立了内地穆斯林新的宗教教育制度,开创宗教知识和经学传承的新方式和途径。他有感于“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的现状,在家收徒讲学,授受经典,后讲教馆从家庭转入清真寺,在寺内招徒授经。改变父传子受、师徒相传的传统方式,吸引各地穆斯林“负笈载道,接踵其门而求学”。课堂一般设在大殿北侧厢房,因讲授经籍为主而称经堂(北讲堂)。清真寺延聘开学阿訇担任经师,教授弟子经学知识,教坊坊民承担起经学学员(海里凡)的食宿费用等。这种传统伊斯兰教寺院教育与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因适合中国穆斯林社团发展的急切需要,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教育制度。
胡登洲培养的弟子代代相承,遍布全国,带动各地清真寺纷纷兴办经堂教育,很快在明末清初掀起了经堂教育繁荣兴盛的局面。在河南,郑州西的刁沟为中心,形成了早期经堂教育的重要学术重镇和经学中心,诸多经师在此求学和开学。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各地因课程内容和教学特点的不同,形成风格各异的学派。早期,西北地区以冯养吾、张少山为代表,形成精而专的陕西学派。清初,常志美、李延龄、舍起灵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设帐讲学,授徒众多,形成博而熟的山东学派。乾嘉年间,周老爷(周良浚)和常杰二位杰出经师又分别中兴了陕西学派和山东学派。以南京为中心,诸多接受经学教育的穆斯林知识分子发起了以儒释经的文化自觉运动,影响深远。清代中叶,在马德新、马联元倡导下,云南出现中阿并授的宗教教育模式亦被称作云南学派。
在明清经堂教育兴起并大发展的时期,伴随着传统“三掌教”世袭制的结束和阿訇掌教制的兴起,新的阿訇经学世家开始形成。阿訇经学世家即有从传统的“三掌教”中转变过来的,也有在新的时代背景中形成的。阿訇经学世家已经完全适应新时期经堂教育的两大特点,即阿訇的聘任制和海里凡的游学制,这两大特点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它构成了个地区各学派经学交流的重要形式,也促进了经学特色的互补。具体说,就是阿訇经学世家中的阿訇,也是实行聘任制,被搬请到各地担任清真寺教长,而不是在某一地区世袭终身制,其经学知识也是通过游学方式,遍访名师等习得,而不是父传子受而来的,通俗地讲,他们不在固定的清真寺世代任职,也不靠知识的代际传授,而是受聘于各地的清真寺,求学于各地经师帐下。总而言之,阿訇经学世家与之前的“三掌教”世袭制已有很大不同,相同点仅体现在家族世代从事宗教职业。
回族经堂教育的开创者胡登洲,传至今已有16代阿訇,其16世孙胡贵选阿訇,曾在新疆伊宁等地开学,现在辞学回家。胡登洲弟子海先师,经学系统至今传至15代。胡登洲五传弟子,清初杰出的伊斯兰学者舍蕴善,舍学仁、舍学增等为其九世孙,其家族经学传至第十代孙舍重光阿訇中断。清末有歌谣云:“王一角、周半边,黑云上来遮满天”,周老爷家族经学传承也有6代,其6世孙在张家川开学。王龙阿訇的经学传承已至其7世孙,分别在新疆和宁夏等地。西安的明朝永乐年间的马道真到民初马静山任大皮院清真寺伊玛目已经十三代。安徽亳州的王家可谓已知最为久远的“经学世家”,至今已传至25代,第25代阿訇王振海,年过八旬,现居住上海松江清真寺附近,其曾祖父王宝云(王四阿訇)、堂祖父王殿辅均为知名经师。山东的文家,也有传有十余代。荥阳经师刘玉振家族,经学传统至今九代有余。开封的尚家,历来任开封东大寺伊玛目,已有七、八代有余,知名者如尚清选伊玛目、尚希贤尚大阿訇、尚明德阿訇等。此外还有本文重点讲述的安徽亳州的何家经学传承十二代阿訇。
毋庸置疑,经堂教育对回族社会经学知识的传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学世家的阿訇们,家族历经时代的变迁,教派的分化,并没有改变他们从事经学职业的传统,受家族影响,大多从小树立了为教门奉献的精神,他们给留给子孙的是对教门的忠诚和奉献精神,甘受贫寒的生活,但是精神世界却是丰富的。许多老人谈起家族的历史,无不流露出自豪感,但是也对家族经学传统中断表现出很大的遗憾。当前,回族社会的经堂教育走向低潮,经堂学员锐减,经学传承危机日益明显,许多历经数百年的经学世家也走向终结,后人再无从事宗教职业者。
三、安徽亳州经学世家——何国安阿訇家族
何国安阿訇(1913—1985),字少亭,经名优素福,出生于安徽亳州的经学世家,其为亳州何家经学世家的第十一代阿訇。关于何家的先辈阿訇,笔者了解不多,参考相关资料,由于一世、二世先辈阿訇的名字失传,仅知道从第三代阿訇至今的名单:先祖阿訇第三代何维先,是一个筛海卧力,曾有牌匾和筛海墓为证。第四代何美钦,第五代何文华,第六代何有年,第七代何广聚,第八代何景壁,第九代何风洲,第十代何炳涛,第十一代何国安,何国栋,第十二代何忠平。究其历史,仅知其祖父何风洲是一位名扬大江南北的经师,在江浙一代开学,曾受聘于南京净觉寺,后辗转安徽寿县,凤阳,阜阳,亳州等地清真寺任教长,最后定居在亳州。其父何炳涛穿衣于开封善义堂清真寺,50岁归真于南京一清真寺任上,后由何国安阿訇前往南京代位。
与此同时,记录明末清初经堂教育形成以来回族撒拉族社会中著名经师及其师承关系的唯一著作《经学系传谱》,给我们留下了研究早期经堂教育的珍贵教材。书中记载了一位马君实和常志美的弟子——亳州掌教-何孔焕。笔者一直认为何孔焕掌教与何国安阿訇家族应该有关,可惜何家第一代、二代阿訇的名字失传,又缺乏史料证实,只能停留在假设层面上。
何国安阿訇幼承庭训,九岁起跟随父亲何炳涛学阿文,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熟读了阿文词变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等基础知识。又求学于著名经师王世臣(王殿辅)、李振基阿訇帐下专攻《古兰经注学》。21岁首任安徽蚌埠黄庄清真寺教长,23岁被派往埃及留学,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未能成行,24岁任安徽宣城清真寺阿訇。后经友人介绍来豫先后投师于郑州北大寺马长清阿訇、博爱大辛庄东大寺赵永清阿訇门下,1941年以优异成绩与范学正,白清彦,买立庆,买庆堂,曹世勋,闪太杰共七人在赵永清阿訇帐下穿衣挂幛。此后,何阿訇先后在博爱大辛庄清真东大寺、清真西寺、安徽蚌埠清真寺、阜阳清真寺、亳州北京寺、南京二板桥清真寺、河南封丘荆圪垱清真寺、武陟木栾店清真寺、小麻村清真寺、博爱西关清真寺,开封东大寺、郑州北下街清真寺、焦作清真寺等十余坊任开学阿訇,1985年12月23日,一代经师何国安阿訇在晌礼后顺命归真。
纵观何国安阿訇的求学历程,不难发现既体现出经学世家经学传承的特征,又有经堂教育中海里凡的游学传统。其在童年即继承家庭传统,跟随父亲学习经学知识打下基础而又不局限于所学知识,开始了辛苦求知历程——四处游学、拜访名师,不分教派、汲取精华,学其专长。王殿辅、李振基、马长清、赵永清皆为当时杰出经师并各具所长,在诸多经师的精心培养下,何国安很快成长为年轻一代阿訇中的佼佼者。
回顾何国安阿訇的开学任教生涯,可以将其贡献总结为两个方面。其一,早在民国晚期,穿衣挂帐后留在恩师赵永清阿訇身边,辅助年迈的赵阿訇开展经堂教育教学活动,并注重对经学传承人的培养,任教长期间大力招收海里凡,擎起赵门学派的大旗,培养众多弟子,进一步巩固和壮大了河南经堂教育中“赵派”强大的经学传承系统,有力的推动了中原地区伊斯兰经学的兴盛。其二,在文革后期和改革开放初期被搬请出任教长后,深知20年经学传承断层危机即将到来的何国安阿訇又招收经学学员,培养接班人,又开创了当时招收海里凡的先河。此外,早期培养的诸多弟子,此时也起到关键重要作用,纷纷任教各地寺坊并招收弟子,初步解决了宗教改革和文革时期出现断层的经学传承问题。
时至今日,何国安阿訇的早年弟子如买明道,王明径,马登宵,买荣喜,丹云峰,白本敬,艾均,卢廷魁,李长明,庞兆明,程云海,沙光亮,孔繁清,梁宵俊,王高重等虽然大都逝去,但他们在改革开放以来任教各坊,招收弟子,发挥了重要作用。晚年又教授了一批优秀弟子如杨万里,何忠平,刘恒亮,马文杰,马占元,马平胜,巴兆奇,丁四,马保国,闪和平等,如今奋斗在伊斯俩目教门的神圣事业上。
结 语
以何国安阿訇百年华诞为契机,通过回顾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的经学世家以及亳州何家和一代经师何国安为伊斯俩目教门奋斗的一生,使广大穆斯林和阿訇进一步了解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学传承、经学世家的历史贡献以及学习老一辈阿訇、尔林忠于主圣、劝化教民、注重团结、爱寺如家、谦虚谨慎、淡泊名利、辛勤耕耘、甘于奉献、胸怀坦荡的高尚品德和人格。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明末先贤胡登洲老人家能在“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的情况下创办经堂教育,解决了当时中国穆斯林社会的经学传承和信仰危机问题。时至今日,信仰日趋淡化、经堂教育衰微、经学传承危机日益凸显的现状不应成为只是阿訇讨论的话题,而是需要我们每个穆斯林关注和思考。我们是否有勇气和大智慧去为中国伊斯兰教的前景而探索和奉献,是否能这是个需要穆斯林大众回答的沉重而又紧迫的话题。
七十二年前何国安阿訇在赵永清大阿訇门下穿衣挂帐
上一篇:澳洲皇家海军首位穆斯林女舰长Mona Shindy
下一篇:张承志获昆仑文化奖,重申为获“真主的喜爱”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