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教育事业的撒拉族教育基金会长韩克明
分享到:
2015-04-05 16:08:54 【来源:】 点击:
      中国穆斯林青年网西北走访记者一行来到西宁市穆斯林大厦,访问青海循化撒拉族教育发展基金会,并和基金会会长韩克明,副会长韩克俭,马占彪,秘书长董保清等人进行亲切交谈,了解基金会运作情况,及在社会各项公益事业中的投入。

      苏莱玛乃·韩克明哈吉——这面目清秀的撒拉汉子,创办了“青海省循化县撒拉族教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特别是他针对贫困大学生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救助,令我们深表敬佩,决定去采访他。经过一番拉家常般开怀畅谈,让我们百感交集,感动不已。
      韩克明哈吉出生在青海省循化县街子乡三兰巴海村。五十出头,中等个,很强壮,朴实、敦厚、执着、耿直,而又不乏一个企业家大智若愚,潇洒大度的风范。他性格内向,从不在广庭大众之下显山露水。
 
      你创办“基金会”的初衷是什么?

      韩克明哈吉听了,一丝不易觉察的阴影浮上了面孔。他紧搓双手默不作声。半晌,长舒一口气,才慢条斯理地打开了话匣。

       2001年,韩克明顺利地完成了梦寐以求的朝觐美功。正当他庆幸真主的恩典时,不幸的事降临了。老母去世才两年时光,老父和结发贤妻又相继病故,一家四口人只剩了他孑然一人。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他肝肠寸断。然而他显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镇静和理智,他深深懂得这全是真主的定然。世上的任何人,不论尊贵卑贱,终究都得踏上这条归路,不过是谁先谁后而已。

      对韩克明哈吉的不幸遭遇,我深表同情;对他超人的忍耐性,我万分敬佩。但我感到不解的是,他谈这些与创办“基金会”有何关系?

      韩克明哈吉从我的神色似乎揣到了我的心思。他清清嗓门,娓娓道来。活生生的现实,使他如梦方醒,思维的触角一下探到了以前不曾伸到的地方。睁眼是顿亚,闭眼是后世,人生竟如此短暂。在激烈、残酷的生意场上,他废寝忘食、提心吊胆地闯荡了大半生,知感真主,挣到了钱,数目还相当可观,全家丰衣足食,生活过得很舒适。可是下半生怎么办,难道仍这么奋不顾命地为钱奔波吗?当然,挣钱并没有什么过错。先知说过:“当你为今世而耕耘,犹如永远活着一样的认真,当你为后世而耕耘,犹如立即死亡一样而严肃。”伊斯兰教追求的就是两世告庆。贪图安逸、庸庸碌碌、浑浑噩噩、虚度年华,可恶可咒,万不可行;而深居简出,养尊处优,独善其功,洁身自好,也绝非是高明之道。不关心民族和穆斯林的大事,即便是五功全美,那也只是占了伊玛尼的十分之一。毋庸置疑,一个真正的“代治者”,理应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金银财帛,想方设法为社会谋利,为人类造福。他的先祖韩老四是个表率。他胸怀坦荡,乐善好施,深负众望,被拥为街子地区的头人,青史留名。时下,第五代子孙应继承发扬这种奉献精神,发扬光大,岂能自暴自弃,心甘落人之后呢?那到底干啥好呢?韩克明哈吉绞尽脑汁,苦苦思索了好多天,仍一筹莫展。蓦地,撒拉民族的苦难轶事跃上了他的脑海。历史上桀骜不驯、强悍一世的撒拉人因教派斗争,多次残遭清廷惨绝人寰的屠戮,使整个民族近乎濒临泯灭。这都是因为没有文化知识而有勇无谋的缘故呵!这种不堪回首的悲剧自然一去不复返,然而,文盲、法盲、教盲,象三条无形的毒蛇长期地紧缠着每个人,使之有眼无珠,有勇无谋,久久地在愚昧、贫穷和落后中呻吟、挣扎、蛰眠不醒。曾几何时,撒拉族的高考生连续几年推了光头,几十名优秀的教师无奈地改行离开了学校,使撒拉族原本不大景气的教育事业,更是雪上加霜。就是眼下,循化县高级中学的校长一职,还得高薪从外地聘请……韩克明哈吉宛如拨云见日,心里一片豁亮,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从心底油然而生。他猛一拍大腿,飞身跃起,斩钉截铁地自言自语:“对,就这么办,抓教育。”  
 
      好,教育救国,教育兴国,重中之重。我心里释然,不由肃然起敬,连连称赞。不料,韩克明哈吉却不以为然地苦笑着摇了摇头,显得心重如铅。我惊异地睁大眼睛盯着他,想找到答案。

      “基金会”刚成立,不想,各种闲言闲语平地而起,不堪入耳。

      “这是阿么的哈志,不把钱往教门上用,怎么乱往汉学上扔呢?嘿,糊涂了。”

      “怕是钱多了没处花了吧,咋想着呢,怪事!”

      “明明是为了抓耳朵嘛,哄谁呢?”

         “……”
 
      韩克明哈吉一笑置之,没有介意。他深知一个人在世上办任何一件事,不会一帆顺风,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司空见惯,不足为奇。有些人持这种管窥之见,十分正常,其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不少人长期生活在弹丸之地,一叶障目,孤陋寡闻,不知道汉语就是国语,汉学就是国学;“个家的经不念,卡菲勒的字念啥呢?”这种偏见根深蒂固。先知早说过:“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我国的大阿訇,大学者诸如刘智、马复初、王敬斋、陈克礼、马松亭、马坚等,深知这个哲理,以凿壁偷光、悬梁刺骨的精神,孜孜不卷地攻读汉文,所翻译的《古兰经》和各种经典,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不仅对我们穆斯林教胞学习教门知识、提高整体素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对教外人士也影响颇大,对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增强各国友谊、共同发展进步起到了其它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难道这还不发人深省吗?圣训说:“学者的墨汁,比烈士的鲜血还贵重。”大阿訇、大学者们的丰功伟绩,震古烁今,炳彪史册,我们后人们自愧弗如,望尘莫及。他们堪称穆斯林的楷模、泰斗,我们理应竭力仿效,发扬光大才是,怎么反其道而行之,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排斥汉文化而作茧自缚、甘居落后呢?愚昧,无知,这是穆斯林最大的不幸,最可怕的威胁。

        想不到一个企业家,对宗教认知和教育认识这么深刻,我们被他这一番深入浅出的真知灼见所折服。
 
       “基金会”为何你们自家兄弟们创办呢,这里有什么不可言传的缘由吗?

      韩克明哈吉停了片刻,便意真情切直言不讳地说,谁都知道,阳世上最叫人心痛的莫过于金钱和儿女。阿訇讲“瓦尔兹”讲过从前一个大富翁的事。他家储存的金子可斗量车载。一天,清真寺的教长来到他家,循循开导他出天课一事。教长一边讲,一边把一年该出的天课数额从金堆中拨出来放在一边。当教长抓第五把时,这个道貌岸然,平时给他人讲教门讲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的大富翁,竟骇然失色,呆若木鸡,瞪大眼直勾勾地盯着金子,生怕它们不翼而飞。一把抓住教长的手,突然他一边把拨出来的金子放回原处,一边皮笑肉不笑地嗫嚅道:“好了好了……阿訇,算……算了,这事以后再说吧。”撒拉人中有钱的人、有文化的人、能力强的人有的是,然而这是一项新型的工程,一项圣洁无瑕的事业,稍有私心和杂念,将会付之东流。万事开头难。三十六计,自家亲骨肉合办为上计。我们兄弟几个一心想着笨鸟先飞,以便抛砖引玉,待取得人们的理解,再请大家踊跃参与,共同肩负这艰巨而神圣的伟大事业。

      博大胸怀,虔诚举意,实在难能可贵。我频频颔首,暗暗称赞。

      “你能不能具体谈一谈所做的奉献?”

       《古兰经》明示:“你们所施舍的任何美物,都是有利于你们自己的,你们只为求真主的喜悦而施舍。”这种良心账,万不可声张,不能施恩图报,亦不能沽名钓誉,要绝对建立在对真主的敬畏上。然而,我通过其它的渠道仍了解到了他们全部的奉献活动。几年来,朝克明哈吉和他们的两个兄弟——哥哥伊斯哈格·韩克福哈志、弟弟舍乙布·韩克俭哈志,团结合作,成绩斐然。他们迄今先后筹集资金570万元,已经捐助出资金520万元,数以千计的因缴不起学费而有可能被拒之校门外的大学生、中学生以及家境贫穷而辍学的小学生如旱苗得雨,梦幻般实现了求学的愿望。韩克明哈吉经常深入山村了解情况,以解燃眉之急。这里不妨举几个较突出的典型事例。白庄乡科哇村小学的一、二年级学生,因人数突增,不得不坐在露天湿地上听课。韩克明哈吉见状心碎了,立即送去了课桌凳椅;积石镇石头坡村的中青年妇女,因年龄关系无法再进学校门。韩克明哈吉马上请来老师,就地举办妇女扫盲班。白庄乡尕庄村的高考生马荣,被内地一所重点大学录取,一家人和亲戚们欣喜若狂,然而贫寒的家境,难以承受巨额的学费,只好使其望校兴叹。韩克明哈吉雪中送炭,让马荣同学如愿以偿。循化县的所有学校、清真寺,还有鳏寡孤独、老弱病残以及穆斯林的报刊杂志和外地的学校、清真寺,只要找上门都是有求必应,及时送去爱心……真是枚不胜举。不言而喻,韩克明哈吉的这片为国担忧,为民造福的拳拳之心,深受广大群众爱戴,人们铭刻在心,赞不绝口;同时,得到了循化县党政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赞扬,赠送了“为民族教育事业献爱心”、“爱心使者”、“慈善使者”等奖牌。韩克明哈吉本人亦多次荣获了个人先进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身为“青海省回族撒拉族救助会”副会长、“青海省企业家协会”副会长、“青海省循化县撒拉族教育发展基金会”会长的韩克明哈吉,深知任重道远,他表示,一定要再接再厉,把“基金会”办得更好,逐步走向全国。当务之急,要抓紧培养有文化,品行端庄和信仰虔诚的年轻人,使这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他的愿望一定能实现。因为他不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战,而是政府部门、各界知名人士、各寺阿訇和广大的教胞都是他的坚强后盾,他们一定会一如既往地全力关注和支持他。阿敏!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投身 教育事业 韩克明

上一篇:李光耀 | 鼓励人们有信仰 穆斯林总比无神论者可靠
下一篇:穿越历史的长河 呼救迷惘的灵魂——读阿尔丁夫•翼人长诗《沉船》(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