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回族穆斯林学者林松教授
分享到:
2015-02-14 17:03:56 【来源:】 点击:
一、基本情况和学习概况

      林松, 经名叶哈雅·萨纳拜尔,男, 1930年11月出生于云南个旧市沙甸回族穆斯林哈吉之家。从小曾经师从马坚教授、哈德成阿訇、张子仁阿訇等,学阿拉伯语言和伊斯兰文化知识,接受《古兰经》深邃哲理的启蒙,并重视汉文化学习,在云南省个旧市沙甸养正学校,于攻读阿文外,还师从白寿彝教授、曹礼吾教授、郑昕教授等学习历史、语文、哲学等课程,成绩优秀,名列前茅。并毕业于该校高级班,准备到埃及留学,因抗日战争爆发,计划无法实现。1948年初,在家乡创办回民少年读物《弟妹们》杂志,铅印出刊于昆明,随即被聘请到省城《清真铎报》社担任编辑,同时被聘为北平《月华周报》、《伊联》月刊,上海《回教青年》、南京《大路》等回民报刊驻昆明记者。同年秋,与《清真铎报》主编沙德珍、纳钟明先生一起,在昆明共同主编《伊斯兰通讯》周刊,先后作为《民意日报》和《观察日报》副刊之一,每星期五刊出,至第38期,因蒋介石对卢汉施加压力发动“九九整肃”迫使日报被查封而停刊。

     1950年解放初,曾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云南省文工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军区航空站工作。次年,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需要,被选送北京回民学院短暂学习。原准备趁此机缘继续攻读阿语后留学,但限于当时形势,新中国与任何阿拉伯国家尚未建交,学阿语者多用非所学,纷纷改行,便放弃志愿、服从需要到辅仁大学附中教课,安家立业,长期定居北京。

二、教学、科研与学术生涯

     1975年调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白寿彝主持编撰的《中国通史》的编写。1979年调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任教,从事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为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由于为高等民族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1992年开始,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林松教授祖辈是穆斯林哈吉世家,其父亲和叔叔都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生。受环境与家庭影响,对伊斯兰学术文化有浓厚兴趣。因此,于中文系从事古典文学研究与相关专业教学之外,科研项目亦兼顾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之课题研究,并以此为重点,以至跨系、跨学科在民族学系、哲学系开辟专题讲座,或招收研究生。

     他在有关社会活动方面,曾当选、连任或被聘请为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中国社科院伊斯兰文化中心学术委员,南京、昆明、北京等地区郑和研究会常务理事、特约研究员或顾问,中国回族学会顾问,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理事,被一些相关社会组织、民间报刊挂上各种称谓的头衔。在国际交往方面,他曾有意识、有选择地几度访问过民族、语言不同的穆斯林国家,如沙特阿拉伯(阿文)、巴基斯坦(乌尔都文)、伊朗(波斯文)、马来西亚(马来文)等国,以考察各自风俗民情之异同。他还应邀出席日本等非伊斯兰国家的有关国际学术会议,在各国,多被报刊电台等新闻媒体采访、报道,并有学术论文发表。

三、主要译著和学术成果

      (一)对《古兰经》的翻译与研究。林松教授的父亲林兴华和叔叔林兴智都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留埃学生。他从小受伊斯兰文化熏陶,又在沙甸养正学校跟著名的哈德成阿訇学习《古兰经》,跟马坚先生学习阿拉伯语言文学,对《古兰经》的深奥哲理、学术价值和语音韵味有深刻印象,早年就产生过用汉语音韵翻译《古兰经》的想法。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曾试译并出版《古兰经文选》,即我国各族穆斯林中流传几百年的《哈特姆·古拉尼》,深受欢迎,在各方鼓励、建议和催督下,才继续完成全经的译注,题为《古兰经韵译》,除用阿、汉文对照形式出版上、下册精装本5万套外,还为一般读者印制了3万册汉文单行本。以后,又与学友合编了《古兰经故事》,先后在新疆和北京发行。应《阿拉伯世界》杂志特约,林松教授连续4年在该刊开辟《汉译〈古兰经〉史话》专栏,评论我国20世纪内出版的14种《古兰经》汉文译本,旁及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3种少数民族文译本,后来《史话》扩展为《〈古兰经〉在中国》专著。此外,应出版社之邀,他还单独撰写了58万字的《〈古兰经〉知识宝典》,在四川一版再版,并由夏木西丁翻译成维吾尔文译本在乌鲁木齐出版。林松教授还在海内外做过《〈古兰经〉在中国翻译与传播》等讲演。20~21世纪之交,在德黑兰举办的第7届国际《古兰经》展览会上,荣获“哈迪姆·古拉尼”(《古兰经》奉献者)国际奖第一名,由时任伊朗总统的哈塔米亲笔签署并颁发奖状、奖杯、奖金。

     (二)在文学艺术领域的耕耘。既有对祖国华夏古老文化的研究,也有对回族、伊斯兰教文化的论述。如在中国文学方面,参与对儒家经典《四书》的研究,译注了《孟子》全书,继大陆再版6次后,台湾又发行竖排繁体字带罗马字母拼音本;与人合编的《中国文学史·宋辽金》专集颇具民族特色。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评论,侧重倾斜于部分回族作家、作品之研究,如《西域词人李波斯》,《五代女诗人李舜弦》,宋朝《蒲寿宸的〈心泉诗稿〉》,对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剌、纳新(乃贤)和买闾,画家高克恭等族籍考证、作品特征进行研究,并撰写出十余篇论文在学术刊物上披露,其中有几篇被宋庆龄始创的《中国建设(现改名《今日中国》)杂志阿文版发表。这是具有开创性和填补空白的研究,意义深远 。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月刊“伊斯兰教文化专号”特约稿《中国古代穆斯林文学的特点及成就》,则是从宏观上全面概述上起唐代、下迄清末各穆斯林民族的汉文作品,并逐一评价。另一篇特约稿《林则徐竹枝词中的边疆穆斯林生活》,解读了鸦片战争后被清廷发配新疆后的心态,和关注新疆穆斯林的情趣。以上两篇,后来又被选编入中华书局特辑的单行本中。
在外国文学方面,译注有阿拉伯古典长篇抒情诗《斗篷之歌(“穆罕麦斯”五联诗)》,有赞颂先知穆罕默德诗文集《麦达艺海》,都是穆斯林民间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读物。

     (三)民族宗教方面的论著,占有相当比重。除《麦加朝觐见闻》、《汉译(古兰经)史话》外,与学友合著《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论文集。关于回族史的研究,主要代表作《试论伊斯兰教对我国回族形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曾在学术界激起热烈反响或争论。《实事求是,反映原貌——关于编修回族史的若干建议》、《编纂回族现代史面临的若干问题》、《清代前期和中期云南回族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泉州——我国伊斯兰教和回回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原貌尽失、文伪史真——对西安化觉寺及王鉷天宝碑辨伪之浅见》、《北京牛街穆斯林的形态,心态和动态》、《赛典赤——重视民族团结和睦的穆斯林政治家》等。都是对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供的论文。

     (四)、关于航海家郑和的研究。航海家郑和对中国

     和世界航海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郑和研究是学术界的一项重大课题。林松教授作为郑和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撰写的诗文19篇,影响较大的两篇排除众议,带有针对性,即:《剖析航海家郑和的伊斯兰教信仰——兼评郑氏“奉佛”“崇道”说》和《从回回民族特殊心理意识综观郑和宗教信仰的复杂性》,被许多刊物、文集转载。2005年全国纪念郑和首航六百周年的论文集亦全文入选。其中的第一篇还被列入近百年来约千篇作品中精挑细选的《郑和研究百年论文选》一书中,该书共选20篇,作者包括梁启超、向达、冯承钧、侯仁之、郑鹤声、李士厚等绝大多数早已作古的前辈学者,健在作者极少。

     (五)缅怀与纪念知名人物的文章。其中以生前与之有交往的穆斯林知名学者居多,他们归真之后,撰文寄托哀思,如为马坚教授、庞士廉阿訇、哈德成阿訇、翻译家纳训、包尔汉老人、纳润章学者、马松亭阿訇、白寿彝教授等穆斯林知名人物冥诞或忌日写过缅怀诗文在刊物上发表。对国际友人,如叙利亚诗人塞里姆·欧拜德教授,对日本资深老学者夏一雄先生等病逝,都有过深切悼念。

     (六)序、跋、引、考和题记。林松教授经常被约请为老中青朋友的专著或译述写序、跋、引、考、题记,这些著述,内容涉猎广泛,从《古兰经》、《圣训》的译本注释,到各地回族史志;从民族习俗礼仪,到穆斯林饮食文化;从清真寺建筑,到楹联、碑刻、匾额;从语法修辞探索,到中、阿文书法艺术;从人物传记,到辞典、工具书;从外国古典名著译文,到天方朝觐纪实;从集体编写丛书,到个人文章汇编……大约写过七、八十种,已经出版者有60多种。

    (七)关于诗文、杂论创作。林教授喜爱并擅长古体诗,曾一度兼任北京诗书画振兴学会副会长,由该学会编辑、著名诗人藏克家题签出版的诗集《鸿鹄集》收录了他的古体诗12首;日中友好汉诗学会棚桥篁峰先生在东京出版的中日文对照诗刊《一衣带水》,曾经连续选登过他的诗词。他到西北临潭考察,曾将沿途写的几十首诗汇辑为《甘南行杂咏》。他的诗词,绝大多数是酬唱奉和、即席感怀之作,虽然数以百计,但自己不太珍惜,随写随扔,也很少发表。他不时也写点文艺性杂文,如《漫谈金马话碧鸡》、《沧州行》、《筑巢燕京亿流年》等,刊登者尚未编入文集,日久天长,发表过的诗文也没有全部保存。

     林松教授在报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文章、诗词,数字缺乏确切统计,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文学、语言、艺术、民族、宗教,部分作品被译为维吾尔文、阿拉伯文、波斯文、英文和日文发表。

     林松教授为回族文化的振兴,中外文化的交流,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等方面,都有所贡献。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穆斯林学者 林松教授

上一篇:马来西亚反对党伊斯兰党精神领袖聂阿兹逝世
下一篇:平易近人的林松教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