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今源:关于“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思考
2015-12-24 12:20:30
【来源:】 点击:
原题:关于“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思考
作者:冯今源
这次研讨会分主题中有一个题目是“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我很受启发。中国穆斯林的形象是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建设“一带一路”意义十分重大,它既是通过新一轮对外开放实现中国经济升级和再平衡的新战略,又是拓展中国发展空间、促进地区繁荣和稳定的新举措,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建设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全面细致地进行研究,认真地界定其概念、内涵和外延,明确其所涉及的各个领域,搞清楚相关的地理情况、国际环境,分析各行业服务丝路经济文化发展的路径及其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来确定各自项目如何推动的方式方法和时间表。
此外,还应该看到,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和以往的对外开放不同,‘一带一路’主要不是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发展自己,而是通过走出去,对外输出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周边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从而带动中国自己的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再平衡,推动以中国经济为中心的地区经济一体化。这是一个全新的对外开放思路,需要进一步明确。” [1]
事实上,“一带一路”绝不仅仅是一条经济之路,它还应该是一条文化之路、文明之路、友谊之路、和平与发展之路。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文化先行。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到亚、非、欧众多国家和地区,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穿越非洲,环连亚欧,总人口约 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其沿线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其中有57个伊斯兰国家,穆斯林人口占沿线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 [2]
这些伊斯兰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创造出延续至今的伊斯兰文明,走在人类文明史发展的最前沿,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医药等各个方面为人类历史发展进步做出过极其重要的积极贡献。然而在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落伍了,落后了,迄今战乱不断,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受到极大的创伤。
搞好“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伊斯兰国家与我国的命运共同体,积极稳妥地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各族穆斯林责无旁贷地应该负起应有的责任,为之做出积极有效的贡献。
再说“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问题。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一段时间以来,国际上对中国的各种看法和评价众说纷纭,其中有“唱多”的,有“唱空”的,还有“唱衰”的,有赞许、理解、信心,也有困惑、疑虑、误解。面对这种种看法和评价,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的正面形象。
什么才是我们中国的国家形象呢?习近平同志最近在英国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答案,值得我们参考。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习近平说:“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变革创新。中国社会主义不是教科书里的教条,不是刻板僵化的戒律,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生命体。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发展中不断变革,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面对着台下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听众,他强调指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2、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对世界负责任的大国。习近平说:“中国人民要的是更加美好的生活。当前,全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深知,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按照中国的标准,中国还有7000万人没有脱贫。按照联合国标准,中国还有2亿左右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要让生活更加美好,中国人民还需要进行长期努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是一个对世界负责任的国家。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发展必将寓于世界发展潮流之中,也将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带来更多机遇。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们同国际社会风雨与共,为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稳定器”和“发动机”的作用。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以实实在在的行动释放出更多潜力,实现更好发展。
3、我们是追求世界和平、公平正义、共同繁荣发展的国家。习近平说:“中国人民想的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和平的基因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经苦难,所以更珍视和平;中国致力于发展,所以更需要和平;中国期待美好未来,所以更爱护和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理由都不能动摇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意志。”
“中国倡导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正确义利观,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将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捍卫公平正义,推进共同繁荣。”
“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必将回馈国际大家庭。中国一直是国际合作的倡导者和国际多边主义的积极参与者,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随着中国实力上升,我们将逐步承担更多力所能及的责任,努力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的发展不会牺牲别国利益,只会增进共同利益。中国将同各国一道,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世界上的路,只有走的人多了,才会越来越宽广。”
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一下中国穆斯林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如何传播与树立中国国家形象的问题。2015年10月27日上午,在中国社科院宗教所和中国宗教学会联合主办的“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上,许嘉璐同志有一个非常出色的讲话,其中他讲到“中伊两大文明有很多相同之处,决定地球的命运,中伊文明对话势在必行”;“学者应该打前站,伊斯兰文明不可小觑,但中国尚未做好准备,与伊斯兰世界的交往还很被动”。
我非常认同许嘉璐同志关于“中国尚未做好准备,与伊斯兰世界的交往还很被动”的意见。
1、我们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尚未做好准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工作实践中正确地总结出一整套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制定出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推动全国宗教工作取得了非常伟大的成就。
然而,可惜的是这些正确的方针政策并没有被各级各地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同志所理解和掌握。个别地区的地方政府官员依然顽固坚持极左的宗教观,视宗教为毒品,视信教群众为异己力量,打着“依法治国”的旗号,却公然违反宪法精神,制定一些土法规、土政策,强行要求各族穆斯林“淡化宗教情结”,推行一些背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和违宪的错误做法与口号,给境内外敌对势力提供事实上的反华炮弹;当境外一些国家和组织对此提出批评时,又指责人家“造谣”,推出几个宗教界人士站出来“辟谣”,说自己如何充分享受宗教信仰自由。这些错误的做法,确实让我们国家在与伊斯兰世界交往过程中处于相当被动的尴尬境地。
2、我们一些“伊斯兰教研究专家学者”尚未做好准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宗教研究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突破了以前思想桎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必须加以充分肯定。但是,可惜这些成果并没有被很多人了解和接受,特别是近几年来,有人借口“反思”全面否定改革开放的学术成果。
一些“专家、学者”依然对宗教特别是伊斯兰教怀有成见,对穆斯林怀有不正确的认识,思想深处停留在“宗教愚昧、落后、虚幻”甚至是“精神鸦片”的认识上,鄙薄宗教,看不起信教群众,视其为“群氓、糊涂虫”甚至是“异己力量”、“敌对势力”,把伊斯兰教看作是暴恐的思想根源,总而言之是政治上不可靠的力量,不可信任和依靠。
因此,他们对我们党的宗教工作方针心存疑虑和不满,提出只有不信仰宗教的“汉族人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可靠力量”,“反分裂的只有汉族人的面孔和声音”;看到一些地方新建清真寺多采取阿拉伯式样,他们就大呼这是穆斯林在搞“逆中国化”、“去中国化”。显然,以这样的“宗教学术观点”是没有办法去和伊斯兰世界对话交流的。
3、我们各级伊协组织和宗教家尚未做好准备。伊斯兰教思想文化博大精深,需要认真研究,提出适合我们时代和社会需要的中国特色伊斯兰教教法体系,弘扬伊斯兰教真精神,与伊斯兰世界进行交流,并在国际社会上得到话语权,得到伊斯兰世界的广泛认可。但是,很可惜,我们伊斯兰教界这样的宗教学家真的很少很少,距离打造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教法体系的道路还遥遥无期。
最近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现在很多人都是在“研究一些吹毛求疵的问题”或者 是“在兄弟里面寻找没有信仰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外道”,却忽视了宣扬伊斯兰教的真谛。我很认同这位作者的意见。
我们很多穆斯林学者的目光短浅,心胸不大,只是把“研究”的目光停留在一些早已有之的所谓“问题”上,什么“真主的宝座在哪里?有几个天仙抬着真主的宝座?古兰经究竟是真主的属性还是被造物?我们应该如何戴头巾?没戴礼拜帽能否礼拜?马肉可以不可以吃?进大殿时先迈哪条腿?”等等。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总是让学者为一些政策措施作学术上的阐释,有些是必要的、正确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过于绝对化的偏颇结论。显然,这样的一些意见和认识也很难拿到国际会议上去和伊斯兰世界交流吧?
4、我们各族穆斯林群众尚未做好准备。当前,我们各族穆斯林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民族宗教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应该归功于党的坚强领导和改革开放基本方针的贯彻执行。
但是,就整体上来看,我国穆斯林的整体综合素质水平依然比较低,即使在伊斯兰教的基本常识以及宗教信仰素质方面也还处于很低的水平,有的还基本上处于“教盲”水平,那些稀里糊涂跟着分裂分子跑、参加打砸抢烧杀暴恐事件的年轻人就是突出的例子。他们根本不懂得伊斯兰教,听到有人打着伊斯兰教旗号散布似是而非的歪理邪说的时候,就以为遇见“导师”了,跟着那些别有用心的坏人去干根本违反伊斯兰教教导的违法犯罪勾当,结果触犯了国法,受到应有的惩罚。
还有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清真餐饮不清真”的问题上。如果说以前之所以出现这类情况,主要原因是社会上不能正确对待宗教,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伊斯兰教问题;那么现在则更多地表现为穆斯林内部“不守清真”,在不少清真餐馆,老板和服务人员似乎对“清真”的理解远远没有到位,似乎自己是“回回”就保证自己的餐馆“清真”了。什么“注水肉”啊、“注胶肉”啊,都出来了,根本不讲究进货渠道、运输、制作、销售等是否“清真”。
有些餐馆不讲卫生,脏乱差,让人一进门就倒胃口、不想吃了。有的餐馆制品不仅色香味俱差,而且还特贵,服务质量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服务态度都很差,给顾客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试问,这样的餐馆哪里还有“清真”的味道呢?这样的“清真饭馆”穆斯林敢去吃么,愿意去吃么?如果让这样的“清真企业”走出去,到沿线各个伊斯兰世界,怎么体现我们是一个对人民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呢?不是给咱们中国穆斯林丢人,给咱们伟大的祖国现眼么?
什么才是我们清真饮食的文化特色呢? 2009年9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清真饮食文化》告诉我们:“以养为本,以洁为要,以德为先”的思想与践行是贯穿整个清真饮食文化的主线,也是清真饮食文化的根本特色。以养为本,就是指以营养保健为核心的养生思想;以洁为要,就是指以注重清洁为要义;以德为先,就是指守信的商业美德。
如今,我们要投身于“一带一路”建设,让我们的“清真饮食”走出国门,为丝路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首先就要继承和发扬前辈们的优良传统,严格打造我们清真饮食的“清真”品牌,坚持我们的清真特色,认真践行“以养为本,以洁为要,以德为先”的思想。“打铁先要本身硬”。
要坚持清真特色,必须先做好“清真人”即做一名合格的穆斯林,要坚定我们的信仰,纯净我们的信仰,践行我们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下定决心,为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丝路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我们的积极贡献。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树立起我们中国穆斯林的全新形象,树立起我们伟大祖国的正确形象。
让我们大家团结起来,从现在开始就来做好准备吧!
谈了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不一定正确,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教。谢谢大家!
【作者冯今源,回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1] 贾国庆:《“一带一路”亟待弄清和论证的几大问题》,2015年3月20日《人民论坛网》。
[2] 参见张金勇《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云南伊斯兰教高素质人才的培养》,2015-08-23“ǪǪ空间日志”。
上一篇: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
下一篇:"一带一路"的顶层思维(强烈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