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撒拉尔人
2015-04-04 17:36:01
【来源:】 点击:
山东的撒拉尔人
——山东禹城韩家寨历史研究
范景鹏
摘 要: 山东禹城韩家寨, 据传是一支元末明初从青海循化地区镇戍此地撒拉尔人军士的后代, 因此取名 韩家寨在华化的过程中, 这支撒拉尔人通用了汉语, 但保留了韩姓这个撒拉尔人的根子姓和伊斯兰教信仰, 融入到了回族之中 韩家寨成为华北 东北一带回族韩氏的祖源地,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这支撒拉尔人经历了一系列的文化变迁, 积极吸收汉文化, 读书科举入仕, 出现了在撒拉族甚至回族历史上都很罕见的 文武科第, 代不乏人 的文化鼎盛局面 经济方式也由最早镇戍的军屯到 半耕读 半商贾 ,韩家寨的撒拉尔人也经历了由客居番族到本土化的过程, 国家认同意识增强, 积极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
关键词: 撒拉尔 萨拉 韩家寨 科举 韩姓
中图分类号:K283.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 2338( 2012) 02— 0106 —04
作者简介:范景鹏, 男, 回族,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博士研究生,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讲师 研究方向: 民族理论政策 回族历史文化。
禹城, 在济南西北百里, 今属德州市, 是山东省回族的一个重要聚居地 据光绪三十四年《禹城乡土志 宗教》记载, 当时禹城“回教共一千零一十二户, 共一万零四十五人”[1]。同书《氏族》云 : “回教于邑中最久, 人亦较多 城西韩家寨前后左右十余村皆回民, 各村大都有礼拜寺, 规模壮宏, 以韩家寨礼拜寺为最”[2]。韩家寨今属禹城县十里望回族乡, 全村共有 1200 余人, 其中回族韩姓人数占全村回族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 在禹城其他村的回族韩氏, 大多是从韩家寨迁出形成的。
一 山东禹城韩家寨的祖源的考证
关于韩家寨的起源, 现存于村中的“韩氏族墓碑志” ①载 :“邑西韩氏,居韩家寨, 来自西域,崇奉回教,为邑望族”。这是在韩家寨发现最早的史料,提到“西域”但未说具体地方,韩家寨世世代代口传是元至正九年( 1349) 由青海循化地区移民至此。 又录《禹城县志》和《禹城回族志》称:“吾韩氏自元顺帝九年( 1349) 由青海循化地区移民而来…… 初迁始祖即信奉伊斯兰教”[3]。
吉林省九台县胡家回族乡蜜蜂营的回族韩氏是从山东禹城韩家寨迁出形成的,保留了关于韩家寨的来历的文字记载20 世纪80 年代初,村内 80 岁老中医韩来馨先生献出手抄本《韩门宗谱》, 谱序中记载“始祖西地萨拉人氏”, 这是记载始祖原籍仅有的一段文字 “萨拉”、“撒剌”、“撒拉”都是 Salour 的不同的音译,“撒拉尔( Salar)” 是撒拉族人的自称, 周围的汉、回、藏等民族称其为“撒拉”。因为撒拉语是一种没有文字的语言,所以相对应的汉文译名在史籍中出现的有十多种,都是“撒拉尔”或“撒拉”的不同译写。
但《韩门宗谱》中的“萨拉”显然是地名的记载, 这与青海循化地区地名的历史相符。现在的循化地区在元代就有“撒拉”之地名,元世祖至元年间( 1264—1294) 设置的“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属下有“积石州” 和“撒剌田地里管民官”[4]。 明代史料 《陇边考略》 记载:“( 河州) 卫迤西九十里为老鸦关。又九十里为起台堡,又七十里为上北庄, 又九十里为撒拉坡。”[5]由此可见,在河州卫以西340 里外有个叫撒拉坡的地方 大约 50年后的1547 年刊行的张雨的《边政考》中,有“撒拉站”一地名[6]。“撒拉川在州西积石关外二百里,今厅循化城,在撒拉八工适中之地,距河州正二百里,是此地本名撒拉川”[7]。“循化”地名是清雍正“八年设循化营”[8]开始才有的,“皇上赐予佳名循化”[9] 可见从元代至清雍正年间,循化地区一直有“撒拉川”或“撒拉”地名。另,青海因青海湖而得名, 雍正二年( 1724) 设“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驻西宁,始出现作为地区名称的“青海”一词1928 年9 月5 日, 南京国民政府新设青海省,治设西宁,1929 年1 月正式建制,“青海”作为省的名称正式出现 可以说在清雍正之前都没有“青海” 和 “循化”的地名。查阅禹城韩家寨、沧州韩家桥、吉林九台、辽宁岫岩、海城等各地历年的韩氏族谱和碑刻,从现存最早的嘉庆二年( 1797) 谱序直到民国时期的谱序,均没有出现过“循化”和“青海”地名的记载,这一点也与史实相符合的。
关于撒拉族的来源,学术界一般认为源于西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人。东方学家克朴瑞• 萨德•法特( kprü szrde Fuod) 在 《伊斯兰大百科全书》 对此的观点是:
撒拉族原名叫撒鲁尔( Salour) , 是乌古斯( Oghuz) 部中的一个部落名 这个部落及其名称是起源于达合罕( Daghan) 的长子,而达合罕则是乌古斯汗的六个儿子之一。[10]
撒拉族的形成与13 世纪的蒙古军西征密切相关,蒙古人在中西亚地区签发大量穆斯林编入 “西域亲军” 带到中国内地 其中有支军队叫 “撒尔特” , 调往河西走廊驻屯 陶宗仪的 《辍耕录》 中称作 “撒儿歹” ( Sart) , 也称作 “撒尔特兀勒” ( Sartaul)[11]据 《元史译文补正》 卷二六: 撒尔特 “其始祖为乌古斯汗” 又说 : “太祖( 成吉思汗) 之征西域, 亦称之曰撒尔特兀勒”[12]。 俄文本 《小百科全书》 记载 : “撒尔特为中亚游牧民族以及俄罗斯人对土耳其斯坦东部土著所加的名称”。说明不是自称,而是他称。该小百科全书对撒尔特人的体格特征、语言、习俗和地望的描述,与撒鲁尔人完全一致②。西域亲军中的撒尔特部, 就是从撒鲁尔部中签发而组成的 所以, 撒鲁尔人又被别的游牧民族称作撒尔特, 以致被蒙古帝国签发充军, 称该支部队名撒尔特了。
上述史料表明, 撒拉尔人本就是从中亚签发的“西域亲军” 的一支 “撒尔特”,最后驻扎在今青海循化一带,形成世袭土司—“元撒剌尔世系达鲁花赤”[13], 服从政府的军事征调是其主要职责。“撒拉尔” ( Salour) 一词的意义, 在波斯语中有 “领兵管”、“领兵统帅”的意思一些撒拉族老人和撒拉族地区大阿訇也有这样的说法。沧州韩家石桥回族韩氏也是从禹城韩家寨迁出形成, 其家谱中有 “来自西陲, 移镇东路”的记载 “西陲” 是西部边疆的意思, 元明时期, 今青海循化地区可以说是西部边疆了, 也说明迁徙到山东时已进入中国境内了, 还说明祖上是因镇戍而到东部的,“韩家寨”的村名就与当年的军队镇戍有关, 从村名上也可以看出韩家寨与青海循化地区的撒拉族的渊源关系。
对韩家寨人韩姓的来源的考证也可以补证与循化撒拉族的关系。俗语说:“十个回回九个马, 十个撒拉九个韩” , “韩”是撒拉族中的大姓、根子姓。关于撒拉族“韩”姓的来源, 康熙四十六年 《河州志》 记载了临近的一个番民珍珠族的韩土司的话,说“番俗称其主皆为汉, 转为平音则为韩”[14]。 乾隆 《循化志》 卷五 《土司》 曾有记载, 撒拉族是突厥支系后裔, 人称其首领为 “可汗”,撒拉人先辈撒鲁尔也有汗号, 尕勒莽之父仍有汗号。“汗” 与 “韩”谐音,故明初撒拉族土司以韩为姓,“土司神宝”改名“韩宝” [15]。既然土司以韩为姓了,土司同族及其属民,便都相率以韩为自己的姓氏了。关于韩家寨韩姓的来源,参考《禹城县志》和《禹城回族志》称:“吾韩氏……先祖原姓 ‘沙穆罕’ , 此后即保留后一字音,改姓为韩”。 也有着“罕”——“韩”谐音转变的说法,由此可见,韩家寨 “韩” 姓来源与循化撒拉族谐音为姓有着类似的说法。 姓氏具有稳定的遗传性, 使得韩姓——这个撒拉族的根子姓延续数百年保留至今。
二 山东禹城韩家寨的迁徙
据韩家寨老人回忆 《韩氏族谱》记载:“回族韩氏迁居禹城始于元代, 元顺帝九年( 1341 年) 由青海循化县迁入禹城, 初定居原大程乡白庄约六十四年。始祖得春公葬于白庄之西南韩氏祖茔。道光年间立有石碑,‘文化大革命’ 时毁坏,共葬有三代,遗坟墓五座”。明永乐二年( 1404) 才到现在的韩家寨落户成村,山东禹城韩家寨自明初以后又成为华北、东北一带韩姓回族的迁出地。这段史料在各地回族韩氏家谱中多有记载,公认韩家寨为祖源地。令人遗憾的是韩家寨没有保存下多少文字资料,沧州韩家桥一支于民国时期曾到韩家寨寻求家谱资料,但失望而归,此事记在了《韩氏家谱》 序言中:求之禹城谱,显属毫无所得。此嘉庆六年续修谱牒并未追溯及此,想系求之禹城谱,等于杞宋之无征不得,不如我老谱之记载也。”③从笔者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沧州韩家桥一支修谱比较完备,保存了比较完整的关于禹城韩家寨的史料,研究韩家寨史料往往还需要从别的支裔的韩氏家谱中寻找。
至今见到最早的 韩氏家谱 谱序为清嘉庆二年(1797) 所修:
吾韩氏原籍山东济南府禹城县……我能祖值前明升平,迁居沧邑,营建村庄,名为韩家石桥。
吾太始祖原籍山后禹州,值前明升平,来自西陲,移镇东路。初卜居山东禹城县城西三十五里之黑龙王庙。再世我能族迁居沧邑,营建村庄,名为韩家石桥。
吾祖自明初由山后迁于沧邑,迄今阅四百余年矣。
还有清嘉庆六年( 1801) 的序:
吾太始祖于明初定鼎,来自西陲,移镇东路。初卜居山东禹城县城西之黑龙王庙 再世长分祖讳字失考,即迁居于禹城县之韩家寨,三分我能祖即迁居沧之韩石桥庄,彼时系胞兄弟行也。
其余还有道光二十三年、光绪三十一年、民国二十六年所修的谱序, 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 这里有个地方值得商榷——“山后禹州”。 有的说是从山后禹州迁至山东禹城, 后又迁至沧州韩家石桥; 有的直接说是从济南禹城直接迁至沧州韩家石桥;有的又说直接从山后迁至沧州。综合上述的混乱的记载, 笔者认为 “山后禹州” 是“山东禹城” 的笔误。首先, 历史上的 “山后”,宋朝指今山西、河北两省内外长城之间地区, 即代北、大同等地。其次,“禹州”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但历史上此地从金大定二十四年( 1184)至明神宗万历三年( 1575) , 一直称为钧州。后为避明神宗朱翊钧名讳,始改称禹州。再次,“山后禹州” 的记载仅仅出现在沧州韩家桥这一支, 而在禹城韩家寨却无此条记载, 在其他地区韩氏中也无此记载和说法。
从 《历世各支迁徙表》④来看, 韩家桥迁徙至各地的有, 河北沧州、盐山、青县、天津、宁津县、泊头交河、石家庄、张家口、北京德胜门外东原街、东直门内万元胡同、香河县、山东无棣县、庆云县、阳信县、辽宁新民、内蒙古赤峰等地。
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韩家寨的人口到民国初年“繁衍益盛,阖族不下千余家”。自清朝以来兴起的 “闯关东” 大潮中, 韩家寨人中相当大的比例参与这一移民大潮。“目前贸迁关外继继绳绳者, 多韩氏后也”⑤, 于是韩家寨韩氏散布于东北各地区。韩家寨人开始闯关东的时间大概开始于清朝中期乾隆朝。
吉林九台胡家回族乡蜂蜜营村,是吉林省最早的回族聚居区。村中的回族韩氏,就是从山东禹城韩家寨迁来的。村中保存的 《韩门宗谱》 中粗略地记载了几位始祖涉入吉林的足迹, 据谱主韩来馨推断,韩门应是从13 世祖( 实际上是第16 世) 起,于乾隆朝来到东北, 定居蜂蜜营子。现今在蜂蜜营村,仍可见到韩门祖坟。
韩家寨韩氏散落东北地区还有辽宁岫岩、海城等地,当地的回族韩氏公认禹城韩家寨为祖源地,这在各地的家谱中均有记载。如辽宁海城腾鳌 《韩氏家谱序》:
吾辽宁省海城县腾鳌堡保安村韩氏家族,祖籍山东济南禹城韩家寨 高祖韩讳世麟公……为谋生计, 于嘉庆五年( 1800) 时年十六岁, 背井离乡, 泛舟渡海, 独闯关东 至辽宁岫岩落户。
同样,在山东省内,韩家寨人也向外迁徙,禹城很多回族村的韩氏大都是韩家寨迁出的后人,可看作是韩家寨一支。还外迁至泰安下旺、宁阳、济南、临沂等地。
三 韩家寨的文化变迁
自元初从中亚迁徙到青海循化地区,于元末明初又从循化迁徙到山东禹城,最后在韩家寨立村落户,经历了700 余年的历史,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韩家寨的撒拉尔人经历了巨大的文化变迁,语言、职业、生计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客居族体到对国家认同、具有国家主人意识的转变。
(一) 语言的变迁
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 撒拉语, 这是撒拉族区别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最主要特征。 撒拉族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已在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权威性《中国少数民族》 “中国民族语言系属简表”[16]中登载。
韩家寨作为一在汉族文化汪洋大海中的一个撒拉文化的小孤岛, 自元末形成村落以来, 历经 600 余年, 又加上撒拉语没有自己的文字, 所以很难将自己原来的母语——撒拉语保留至今。大概元末明初, 中原的穆斯林就已经开始通用汉语了。洪武九年闰九月, 山西参政曾秉正在一份奏折中谈到:“臣见近来蒙古、色目人,多改为汉姓,与汉民无异”[17]。 这段史料表明, 当时内地的色目人等都已使用汉姓, 当然这也包括内地的撒拉尔人。在禹城韩家寨的记忆和记载中,仅仅查到 “萨拉” 和 “沙穆罕”这两个撒拉语词汇。
( 二) 职业的转变
前文考证已知, 撒拉尔人最早是蒙古西征时签发的“西域亲军”中的一支被称为“撒尔特”的军队,最早落户于青海循化地区,有元一代形成当地的 “世袭土司”,负有征调任务。元末又有一支被征发到山东,在禹城落户成村,家谱中也有 “移镇东路”的记载。“韩家寨” 这个村名与军队镇戍有关, 由此可以看出早期来到山东禹城的撒拉尔人的身份—— 军队。
从沧州韩家桥的记载来看,最迟到了明初永乐年间时, 韩家寨已经编户入民, 成为当地的民户了。明初永乐年间以后再也看不见与军士有关的记载和说法了。这样,在山东这个儒家文明和农业文明的中心地区,韩家寨的撒拉尔人也由军士身份转为编户农民。
(三) 生计方式的变迁 半耕读, 半商贾
韩家寨的先民最早于元初从中亚迁徙至青海循化地区,属于游牧经济。循化地区属于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的交界处和过渡阶段,当地的撒拉尔人既从事农业、园林生产,又兼作牧业生产。元末又从循化迁徙到山东禹城,由一个半农半牧的产业区过渡到典型的农业区。
伊斯兰教重视商业的文化也影响着韩家寨文化的变迁, 在儒家文明 农业文明和伊斯兰教商业文化的影响下,韩家寨的生计方式转变为“半耕读,半商贾” 的生计方式, 在读书科举入仕、农业耕作的同时,还兼做商业。生产方式经历了“游牧——半农半牧——半农半商”的过渡转变。但在农本经济的封建社会,韩家寨的农业还是最主要的生计方式。
韩家寨的商业也多沿袭回回传统的牛羊屠宰、皮毛加工和清真饮食行业, 旧时禹城很多的回民在北方各省城镇做羊肉买卖,北京的羊肉铺绝大部分是由山东人经营的。最为著名的就是在北京创办的中华老字号 “一条龙” 饭庄, 就是由韩家寨人于乾隆后期开办的。
( 四) 科举鼎盛的文化教育
山东是儒家文明的发祥地和中心,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中,韩家寨人深受儒家文明影响,积极吸收儒家文化,重视教育,读书入仕,使得文化教育极其发达,出现了一个在汉族中都很罕见的科举鼎盛的文化现象。《光绪禹城乡土志•氏族》云 :“回民韩姓者,自明至今,历多显达。”[18]
韩家寨韩姓,从明末开始一直到近代,历来很重视教育,读书入仕,仅韩家寨一个村, 从明末至清末,共出四名进士,其中一名文进士,三名武进士,包括清咸丰九年武状元韩金甲。
明末清初, 韩家寨韩氏号称 “一门三知府, 父子九登科”。这种说法伴随着韩家寨人的迁徙而广泛地流传于各地回族韩氏中。同样,也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地区的移民的形成最早是在清初以后。《续修禹城县志》云:“回族韩姓, 世居五区韩寨者,自明及今,文武科第, 代不乏人。明末清初, 韩养醇父子三人均擢知府, 洵极一时之盛”[19]。韩家寨原有韩金甲的 “状元及第“ 匾额一块存在清真寺,现留在禹城市十里望回族乡政府。
( 五) 从 客居 民族到国家认同
撒拉族是蒙元时期从中亚签发来的 “撒鲁尔“ 人, 在青海循化地区落户定居, 有元一代属于 “色目人” 此时的撒拉尔人还属于外来客居中国的番族 经过元朝一代的华化,撒拉尔人已成为中国本土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国家认同逐渐形成, 担任地方最高军政领导——达鲁花赤,服从政府征调, 形成 “世系达鲁花赤” , 在当地形成世袭土司。明朝建立后, 洪武三年( 1370 年) 归附明朝,从此又成为明朝在西北边疆的土司。
因为时代的局限性, 在封建时代,“忠君就是爱国”。禹城韩家寨的撒拉尔人,积极接受儒家文化,科举入仕,历代为官,把自己视为国家中的一员, 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管理,都是国家认同的表现。
到了近代, 韩家寨人紧紧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积极参与近代的政治活动,追求进步,投身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事业中。韩家寨也是党组织较早成立和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 早在 “九•一八事变” 之际, 就有本庄青年韩哲一在黑龙江黑河市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后去苏联留学。1937 年冬返回本村,与中共禹城县委取得联系, 在韩家寨及周围的回族群众中开展革命活动, 发展党员 建立党组织。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用油印机印刷印制了大量标语、传单,并出版小报《前哨》,贴遍城里、车站、敌人岗楼,搞得敌人胆战心惊。解放战争时期,韩家寨回民民兵组迅速发展,1946年到1947 年韩家寨 高庄的回族民兵发展到 480 多人,1947 年编成韩家寨回民连。整个解放战争期间, 不仅打退了反动伪匪还乡团的几十次骚扰, 还配合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对敌作战, 禹城县委、县政府长期驻在韩家寨,成为我党重要的后方基地。1946 年渤海二分区肖峰司令员在韩寨一次部队干部会议上说:“韩寨是渤海军分区的城墙, 能丢二分区不丢韩家寨……” 1948 年, 禹城回族青年组成了近200 人的担架队, 带担架 50 余副, 在县支前团部带领下, 随解放军转战胶东, 参加大小战役几十次, 胜利地完成任务, 受到县级政府的表彰。据不完全统计, 在整个革命年代,千人左右的韩家寨约有20 位烈士[20]。从山东禹城韩家寨的历史文化发展,演示了撒拉族发展的多样性,也说明了回族来源的多样性。
①民国八年( 1919 年) 立于村西韩氏墓地。
②转引自芈一之 《撒拉族的来源和迁徙探实》,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1981 年第3 期
③《世系总序》此序未署时间,从内容看应与作者所撰宗谱序文同时,即“中华民国二十六年”。
④《河北回族家谱选编 沧州韩氏家谱》,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375-381 页
⑤以上两条来自《韩氏族墓碑志》,民国八年( 1919 年) 立于村西韩氏墓地。
参考文献:
[1][2][18][清]王汝汉. 禹城乡土志[M]. 台北: 成文出版社, 1970. 42、41、41.
[3][20]禹城县人民政府民族宗教办公室. 禹城县回族志[M]. 1987. 3 14 - 18.
[4]元史 卷87 百官志三[M] .
[5]陇边考略 河州[M]. 台北: 成文出版社,1970. 18.
[6][日本]片冈一忠 . 撒拉族史研究序说[A].[藏]华热多杰. 百年撒拉族研 究文集[C]. 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49.
[7][8][9][13][15][清]龚景翰. 循化志[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 社,1981. 155 、26 、94、222、212.
[10]伊斯兰大百科全书( 英文版) 卷4[M] . 120.
[11][元]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M]. 北京: 中华书局,2006. 12 - 13.
[12][清]洪钧. 元史译文补正 卷26[M] .
[14][清]王全臣. 河州志[M]. 临夏图书馆文化馆翻印, 1974. 15.
[16]中国少数民族[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 585、586.
[17][清]顾炎武著, 黄汝成集释, 栾保群 吕宗力校点 .日知录: 卷 23[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302.
[19]转引自杨湛山. 山东回族教育史浅论[A]. 山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 中国 回族教育史论集[C].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1. 167.
上一篇:土耳其-放飞希望的热气球
下一篇:张承志:伊斯兰要努力与中国文明结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