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以良好的品德与人们相处
2015-05-11 17:03:29
【来源:】 点击:
艾布·赞勒·准杜布·本·朱纳德和穆昂兹·本·杰百利(愿主喜悦之)的传述:使者(祈主福安之)说:“你当敬畏安拉,无论何时何地!你当以善偿恶,则善就能消除恶。你当以良好的品德与人们相处。”
——选自《提尔密兹圣训集》
注释:
一、敬畏是伊斯兰教义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敬畏有着深刻的内涵,属高层次的信仰,是敬畏之士的一种精神境界。敬畏是人们遵循主的一切命令、远离主的一切禁止的内在基础。敬畏也是个人产生高尚道德意识和行为的深层基础。一般来说,一个人对安拉的敬畏程度,决定了他对安拉的命令、禁止的遵循程度和他个人道德的高下。伊斯兰对道德的重视程度可从穆罕默德(祈主福安之)对自己的使命的界定中看出,穆罕默德(祈主福安之)说:“我被派遣的使命就是为了完善一切美德。”道德须在外在的行为中表现,否则道德就成了一种虚饰而流于口头,而无实质意义。本段圣训正是要让信士“无论何时何地”都“当敬畏安拉”,以塑造其道德人格和确立其处世原则:敬畏安拉,以良好品德与人相处。
二、“敬畏”是阿拉伯语“台格瓦”一词的意译。该词含有远离、预防、提防和虔诚等义。其内涵涉及各个层面,伊玛目·安萨里在《圣学复苏》中说:“台格瓦”有三种含义:1、害怕,如“你们应当只敬畏我。”(《古兰经》2:41)2、顺从,如“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真实地敬畏安拉,你们除非成了顺主的人。”(《古兰经》3:102)3、净化心灵,清除犯罪意识,其地位高于前两种。如“凡顺从安拉和使者而且敬畏安拉者,确是成功的。”(《古兰经》24:52)其实,这三种内涵涉及到敬畏的三个层次:1、摒弃以物配主,即绝对认主独一,既不要“信”也不要“怕”安拉之外的;2、内在惧怕、谨慎,外在顺服,谨防偏邪,杜绝犯罪;3、心神澄明、克己守纪,言行顺服,行善守正。
三、敬畏安拉是信士应具备的一种美德。作为信仰的深层内涵,它既是对信士内心、和行为最内在、最深层的自我约束机制,这将促使他做出高尚道德的行为。没有对安拉产生真正的敬畏之心,即信仰达不到这个层次,个人就不可能产生高尚道德品质和做出高尚行为:以善偿恶,以良好的品德与人们相处。
四、就教法层面而言,敬畏指服从安拉的命令,远离安拉的禁止,避免作出与教法背道而弛的行为和事情。那么,不难理解,“以善偿恶”,就是指当个人作出了违背安拉的命令或禁止的行为,即作出了丑事、恶行或非法之事,应该在事后跟着做一件善行进行弥补,以示惩戒,求主宽恕。这是教导跟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弥补的方式有多种:除内心懊悔,决心以后永不再犯外,施舍钱财、释奴、给穷人衣食、自行斋戒,以及虔诚忏悔,多向安拉求饶恕;若此恶行伤及他人,则当向他人道歉、请求原谅,或给其物质上的补偿等等。使者要求“以善偿恶”的深层哲理在于:1、表明个人悔罪、认错的诚意和改恶迁善的决心。2、培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过失负责的责任承担勇气和道德意识。因为个人的行为正当与否,弥补与否,关乎个人后世所受赏罚,及其归宿。今世弥补,后世不咎。3、激发个人向善的道德意识和行动。这正是穆斯林个人和群体的道德心理结构生成的根源。
学者们一致认为,做了这些弥补行为之后,其个人所做恶行、过失,能够得到安拉的宽恕,而不受拿问。也有学者认为,弥补行为能饶恕小罪,而大罪,则须按“讨白”(忏悔)的条件悔罪弥补。
五、每个穆斯林当以“敬畏安拉”,和“以良好的品德与人相处”为处世原则,彰显敬畏精神,提高个人的教门素质和道德修养,与人为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上一篇:在宽裕时你认识安拉,在困难时安拉会认识你
下一篇:古兰经文对人死后复生问题的解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