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一匹马
2014-02-20 14:07:32
【来源:】 点击:
一
知识之尊贵、学者之高贵是全体穆斯林历来信服不争的人生理念,任何人都不会对这方面的经训依据进行争论或考证。因为对于我们穆斯林,有益的知识能坚定信念、能提升信仰;有了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行为,规范功修,正如先贤刘智所言:“知地精,好用功。”因而,“求知是每个穆斯林男女的天职。”这一圣训已成为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共识,在此无须过多复述和论证。问题的焦点在于,一个人获取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拥有和掌握了知识,又如何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来敬主顺圣,在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体认中走向成功之路呢?
这些浅显而又深层的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很难,特别是当今知识大爆炸的功利时代,这些问题又似乎显得极为敏感而复杂。因为,人性中固有与生俱来的浮躁、虚荣、傲慢、嫉妒、自私等劣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乃夫斯(私欲),这也是学者们身上的最容易存在和滋生的问题。因而,对于追求和钻研学问的人来说,倘若不去疏导、制约和摒弃这些丑陋心理和恶劣性格的话,对自己的身心及信仰都是十分有害的,甚至是危险的。作为学者,只拥有知识,却不去实践,或者学习知识的目的不纯,心态不正,进而恃才傲物、追逐名利、见利忘义、夸夸其谈的话,那么知识对他来说简直是一种灾难。
诚如伊玛目安萨里在《致孩子》中所警告的:“对于学者,没有实践、只图名利的知识在末日将成为他受刑的反证。”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多少个夜晚是在温习知识、阅读经书、克己少眠中度过的,我不知其动机是什么?如果你想得到现实的名誉地位、荣华富贵等等,并为此而竞争,那么你真可悲!”……我们不少人在方兴未艾的文化热潮中不知不觉走向了一个有才无德、纸上谈兵的文化怪圈,也罕见吾日三省吾身的反思与忏悔。
而我之所以这次精读并深深被这部作品吸引和打动,一则事先有马义哲老师的提示,二则前段时间,我一直在焦灼而又痛苦地思索着一个问题:有一天,蓦然回首往事,“忆苦思甜”,我冷静地将自身作纵向比较,发现自己的知识与遵行形成了反比趋势,随着知识的一点一滴增长,虚荣与傲气不断滋长,开始心高气傲、自命不凡;学问和见识逐渐递增,实践与道德急剧滑落。随之我想,长此以往,这种反差会越来越大,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我握笔写下“顺服”二字,拟以此命题写一篇短文,结果笔锋触及自身灵魂深处,到底手软气短,无力解剖。正当此时,有人携带《致孩子》译稿寻上门来,不能不说是一种神奇的巧合。
沉默和嘘欷中,回眸自己的读书生涯和心灵历程,在感慨万千中我突然形象地感悟和比拟着:知识犹如一匹马!
——倘若你能驯服和驾驭这匹马,它便是一匹日行千里的骏马,甚或是仙马,驮载着你跨越一道道障碍,向前奔驰,向上腾跃,灵魂及人品随之提升。真主允诺将清廉的学者提升许多品级。反之,这匹马若是桀骜不驯的,是一匹信马由缰、无拘无束的野马,那么,它会随时地摔落你,让你在横冲直撞的放荡奔腾中栽跟头,甚而有连人带马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的危险。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道理和逻辑完全一致。
二
读写译文,我亦感叹:伊玛目安萨里这部作品分明是为我而写的!似乎洞悉了我的内心世界。读罢全文,我有一种光天化日之下自己被剥光了的感觉,大师无情的笔锋撕去了我的层层伪装,粉饰的灵与肉暴露无遗,也就索性不必遮遮掩掩了罢。
《致孩子》通篇着重阐述的是知行结合、净化心灵的问题,雄辩而又严谨地阐明了知、行、诚三者内在的辩证依存关系,严肃而又深情地劝告穆斯林学者,特别是青年一代在求知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摆正学习态度,首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时时自我反省,遏制私欲,陶冶情操,摒除人性中之一切劣迹,追求和保持穆斯林的一切美德,才能用所学知识顺服安拉及其使者,获得安拉的怜悯和喜悦。
安萨里一开始就告诫说,一切忠告都源自于穆圣(愿主福安之)尊贵的圣语,否则学问再高也是一无所知。紧接着开门见山指出:进忠言容易,而接受并实践起来难,如为忠言诤语的利刃所刺穿的是人的私欲所好之事。这种私欲的表现是:认为知识唯上,无需实践便能获得成功,这种思想归根结底是为了追求尘世的名利和地位,说穿了还是私欲在作祟。在这样一段引经据典的警告之后,安萨里又因势利导地教诲“孩子”说:“……你当坚信无功修的知识不会带你走向成功。”“假若你求学多年,并博学多才,却没有实践的话,那么你不具备获得安拉怜悯的资格,除非你付诸实践。”
我们知道,伊玛目安萨里对沙里亚(教法)的一贯态度和观点与所有清廉的学者完全一致:知、行、诚三要素须要完美结合。这是完全符合经训精神的。在《致孩子》中安萨里严肃指出轻视沙里亚是迷误的思想行为。同时,阐述和强调说:“无实践的知识无效,无知的功修不会成就。”对于虔诚的论述则贯穿于全文,认为虔诚的标志主要是禁真主所禁,遵真主所命;情愿真主的前定和分配,同时从内心举意:“你所有的工作只为安拉,人们的夸奖不使你高兴,贬低不使你悲伤。应知,沽名钓誉的伪善产生于人们的颂扬。”这样,在强调求和重在实践的同时,又全面而中和地阐明了知、行、诚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让学者们,特别是青年学者时时警醒和牢记:无知的功修是盲目的,无功修的知识是无益的,无虔诚的功修则是表面化的,形式化的,甚至是伪善的。而作为穆斯林,至关重要的是虔诚和敬畏,因为安拉观察的是人的内心而不是外表。一个人——穆斯林不具备内心世界的纯洁、真诚、正直和忠贞等品质,表象工作干得再好,表面文章做的再漂亮,终将会暴露其本质中的虚伪性。而虚伪性格不要说与穆斯林的性格品质格格不入,就连非穆斯林也不会喜欢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伪君子!
安萨里又严厉斥责学者的骄傲自大和嫉妒行为,要求“孩子”戒除自身存在的这种恶劣品行,否则将会自食恶果。同时劝阻说,切勿和骄傲自大的人去争论,与那些狂妄自大的人去争论是徒劳无益的,也不益于辨明真理,因为那些骄傲自大、嫉贤妒能的人不仅不会接受他人的劝告,反倒会走越发增加其嫉妒心。安萨里为此引用了尔萨圣人的一句话,先知尔萨说:“我能使人起死复生,但我无能救治一个愚人。”至于理智健全、品质端正、虚心追求真理的人,无妨与他们交流和探讨,这是有益的善行。
安萨里还特别提出学者要保持自己应用的人格与骨气,不可奴颜媚骨地去巴结和奉承权贵,对暴虐的权贵和作恶的富豪的曲意逢迎或与之同流合污,既是贪恋尘世名利和金钱的表现,也是纵容不义者在大地上抗违安拉——为虎作伥行为。
三
在解答弟子提出的苏菲修道有关问题时,安萨里说:“如果只是出于对苏菲修持的搜奇猎异的话,最好不要去涉猎;此外若是不能降伏私欲、守望心性的话,也不能走上苏菲之道,而且会走向苏非派的误区和歧途。”他以自己十多年苏菲之道的亲身体验感悟到:一个苏菲之人,必须严格履行沙里亚,在遏制私欲、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之外,还须有一位慧眼洞开、且有延续的传道绳索的谢赫指导和培养,方能一步一步提升境界,逐步成为一个超凡脱俗之人。“须知,行道者应有一位指导并培养他的谢赫,通过他的培养,行道者摆脱恶劣的品质,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同时安萨里讲明了穆尔师德(导师)必备的资历和条件。随之又从人品的角度出发,指出苏菲修持之人的主要性格特征和行为标志:少吃、少眠、沉默寡言、性格温和、心地善良、品行端正,并须多干善功。他说:“须知,苏菲具备两种德性:品行端正,保持缄默。因此,谁品行端正,待人友善宽容,那他可称为苏非了。”(沙生祥先生《致孩子》译文)最后又高度浓缩地说:苏非修持者必须首先要放弃自我而奉献自己的灵魂,全身心地寻求接近真主的道路。“……不仅如此,你还要奉献你的灵魂,因为此乃苏菲修持的开端。”(康有玺先生《致孩子》译文)
可见,不论沙里亚还是妥勒格,安萨里都能站在一个毫无宗派观念和个人偏见的高度,襟怀坦荡、不偏不倚地宣扬真朴而又深奥的真理内涵。退一步来说,我们起码能够从中领悟到的是,安萨里再三阐述和宣告,不论是履行教法职责,还是进一步修身养性之道,其先决条件和终极目标都是遏制私欲,净化心灵。
反之,至于那些顺从或放纵私欲的人,安萨里认为有两种症状:一种是轻微的可治之症,虽然私欲困扰,但是他的内心有遏制和摒除私欲的愿望;一种是不可救药的不治之症,这种人不仅私欲膨胀,而且讳疾忌医,且为自己的纵欲行为寻找理论依据。对此现象,《致孩子》中说,一个一面放纵私欲,一面又指望安拉恩慈的人是最愚蠢的人。
因此,在解答了许多问题之后,伊玛目安萨里又一次披肝沥胆地重申:“孩子啊!当你学习知识或阅读经典时,你的知识应当是用以净化心灵,洁身自好的。”
最后,安萨里教导了一段祈祷词,全文在赞主赞圣中开篇,又在赞主赞圣中结束。我仿佛看到大师在泪流满面,用慈祥和期待的双眸深情地注视着我们这一辈“孩子”。我的灵魂不由一阵悸动,心在颤抖,在流泪。祈愿真主擢升大师在乐园中的品级。也祈求安拉恩赐潜心翻译《致孩子》的康有玺、沙生祥、马义哲等学者(他们的译文各有千秋,异彩竞秀)。
四
《致孩子》深刻细致地论述了知识的利与弊,以及求知过程中应该保持或摒弃的品行及方式,全文主线集中,思辨缜密。文章用平铺直白而又充满哲理的笔调侃侃而谈,文字朴实而又简练,语调庄重而又委婉,每一节言简意赅的小段落自成一体而又上下衔接,全文内容旁征博论而又浑然一体,足见伊玛目安萨里构思及驾驭文字功力之高超。特别让人感到新颖别致的是,这篇书信体文章中的每个自然段都以“孩子啊”的亲切称谓开头,声声召唤,层层叮咛,让人觉得似乎真的是有一位白发老人在暮年反复而又语重心长地向他的子孙后代诉说和嘱托。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致孩子》并不只是哲学式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而是间或穿插一则寓言,一桩典故,一条箴言,一段诗句,简洁明快,点到为止,深入浅出,且又不乏形象生动、机智幽默的比喻,让人的思绪或激扬,或舒缓,或忍俊不禁,在这种错落有致的跌宕抑扬中使人豁然茅塞顿开,获得真知和理性上的深化与升华。我将《致孩子》译文放在桌面上,每天早晚读上几段,全身心投入地逐字逐句细细咀嚼和品味,感觉心灵的锈迹在一层一层地消解,思想的幔帐在一道一道地揭开,灵魂接受着一次脱胎换骨般的冶炼和洗礼。
五
伊玛目安萨里的态度是冷峻的,目光是深邃的,笔锋是犀利的。在谈到劝诫工作时,他充分肯定扬善止恶的重要性,又对劝诫者提出了严格要求,指出劝诫者切不可以一种居高临下、好为人师的姿态而自我标榜为警告者和号召者,而应该必须首先自我劝诫,自我修养,正人先正己;同时提醒,切忌用牵强附会的晦涩篇章和哗众取宠之辞进行劝诫或演说。揭露说那种煽动性的演讲往往听者云集,而演说者的目的则只是为了招揽听众,让人们“奔向你的讲座”,“显示你的才华能揭开知识的奥秘,以便人们说:‘多好的讲座啊!’这一切都是偏爱今世(沽名钓誉)的表现,产生于昏愦。”进而无情地批评说这种沽名钓誉的讲座本身是一种犯罪,应予以抵制和阻止。因此,到了文章结尾,安萨里又特意引用一条圣训叮嘱说:“安拉的钦差(愿主福安之)说:‘安拉不看你们的外表和无诚意的工作,而看你们的心灵和虔诚举意。’”
无疑,安拉特赐给他的盟友们以一种慧眼洞开的特殊智慧和悟性,因此他们身上闪耀着圣行美德的真知之光,是我们凡夫俗子的浅薄理性所无能揣摩和企及的。安萨里的著述所显示和张扬的不仅是他揭示真理奥秘的博大精深之学识与才华,更重要的是他来自于全身心地全美圣行的伟大人格力量。这些征服和震撼着人们的灵魂,感化和矫正着一代一代读者的内心世界。
曾几何时,当今的伊斯兰学界或文坛——我们的文化前沿地带,一些现象令人甚忧。——我们常常是:喜欢演讲,表现自己的口才;喜欢写作,炫耀自己的才华;喜欢辩论,想着自己战胜别人,而不是希望他人之口说出真理;喜欢反思历史,审视他人,却无须对自身更多的制约和解剖;喜欢声声褒扬赞美之辞,而在只言片语的批评面前拍案而起、奋起自卫,甚至采用挑选经训、肢解权威的手法来自我辩护;很多人喜欢常常与人探讨和辩论,且无休无止地寻找和考证经典依据,可到头来,又有几人在真理面前低下自己高昂的头颅?其实多的时候,我们只是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为艺术而艺术。更可悲的是我们有时为了自我广告、抢占舞台而往往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我们是否发觉——时下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伊斯兰文化的旗幡庇荫之下,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一个自我中心主义的误区?剖根究底,这一切实为一个“我”字难以拿下,难得割舍。私欲呵,就像盘根错节的树根,根深蒂固,枯而不倒;就像随形之影,形影不离,挥之不去。超越自我,自我超越,谈何容易啊,谈何容易!
相反地,耳濡目染之下,我发现自己身上渐次地知行脱节,口心不一,不知不觉中骄傲自大、沽名钓誉等恶魔情结不断淤积横亘于胸肺之间,像一团点燃的火苗越烧越旺;像一匹信马由缰的劣马开始自由放逐。感恩安拉,正当此时,穆圣(愿主福安之)遗产的优秀继承者——伊玛目安萨里的灵魂向我猛吼一声:“孩子!你这匹马若是不去及时驯化和制服的话,危险啊危险!”
更有甚者,吞了几滴墨汁,有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水平和实绩,竟然目空一切,出言不逊,对伊斯兰历史上的众多先贤有一种不屑一顾的口吻,就连对伊斯兰学界权威伊玛目安萨里也颇有微辞。尤其恶毒的是,有人竟敢把伊斯兰历史上的圣训学家和教法学家都统统称之为“低智商”的弱智者。真是狂妄到了极点!我想,这种人的知识难道不是一匹狂放不羁的野马吗?!我只能悲哀而惊骇地说一声:无可奈何,无能为力,唯凭清高的安拉。同时也希望这种人降下温来细细读一读安萨里的《致孩子》,并能够及早悬崖勒马,摆脱恶魔的驱驾和迷惑。
我们大家都宣称自己为穆斯林,而“穆斯林”一词为顺从、顺服之意。那么,我们应该从尘埃飞扬的浮躁喧嚣中回过神来扪心自问:我们真正做到顺服了吗?我们顺服了安拉,顺服了安拉的使者,还是顺服了私欲?我又一次从自身的劣性得出结论:空谈理论容易,言行一致难;学习知识容易,与自身私欲作战难;与乃夫斯作战,比吴侯德战役更加激烈!
穆圣(愿主赞颂并祝福他)教诲我们:小圣战结束了,大圣战开始了。大圣战就是与自身私欲作战。
伊玛目安萨里在《致孩子》中揭示说:“如果不以真诚的修炼扼杀你的私欲,心灵就得不到真知之光。”
我们穆斯林,既然向往获得真知之光,渴望骑乘知识这匹坐骑去认识和接近真主,那么,我们首先应该是一个与自身私欲宣战的人,一个虚怀若谷温顺谦恭的人,一个知行结合注重实践的人,一个与恶魔秉性作不懈斗争的人。这样,知识这匹良骥,或者仙马,才会背负着我们快捷而平安地走向成功之路。(牧者的心声)
学者说;整个世界都是愚昧无知的.除非是知识!
有的知识都是学者的罪证.除非是遵行!
所有的行为都是尘埃.除非是虔诚!
虔诚也是很危险的.除非坚持到底!!!”
责任编辑:贝贝
Array
上一篇:马利古:浅议伊斯兰的家风建设
下一篇:真主喜爱的五种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