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不知道的西海固回族婚礼礼仪
2014-09-24 10:22:08   来源:中穆青网   评论:0 点击:

分享到:

      回族把婚礼看作是人生的“必然过程”,认为男女需要而结婚是“娲之卜”(意为当然),为繁衍子孙而结婚是“孙乃”(圣行),不结婚属于“异端”行为。做父母的都必须为子女完婚,这种行为被称为“卸担子”。
 
      回族坚持民族内部婚姻,也有与其他民族通婚,但必须愿意接受并遵守回族的风俗习惯又在阿訇主持下皈依伊斯兰教。特别反对女子嫁异族,是因女子进入异族家庭后极有可能改变民族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回族绝对限制同乳兄弟姐妹结婚,也限制血亲和近亲结婚。回族择偶不“合八字”。回族男子不要女人,如果连说三声“休了”或“不要了”的话,从教规上讲就等于离婚,已没有夫妻关系了。若要复婚,按结婚仪式必须请阿訇再念尼卡哈。
 
      回族男女青年的婚姻由父母为儿女做主,但在征的男女双方的同意后,有父辈为儿女操办婚礼;也有自由恋爱的,但还要通过“明媒正娶”这一关。
回族的婚礼,各地大同小异,但均婚俗大都按照伊斯兰教规定的原则来办的。回族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婚礼形式大致有提亲、订婚、定婚、结婚等几个程序。
回族的婚礼喜庆热闹,但不奢侈。
 
 
说媒
 
       也有称“提亲”、“求婚”。回族当中有句俗语:“一家女儿百家奔”。当回族姑娘长到十六、七岁的时候,就有人上门“说媒”。说媒的一般都是男方家通过各种途径相中某家姑娘后,便请媒人去说媒。男方家的媒人说媒时,带上糖茶等四色礼品前往女方家向其父母说明来意,详细介绍男方家的情况,包括姓氏、住址、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影响、年龄、品行和文化程度等。
 
      无论如何,第一次说媒,女方家按惯例对媒人,回答一般是“考虑考虑”,而不给明确的答复,但如果认为男方家条件根本不够,第一次就会给了回绝,也叫“断向话”。若给了“考虑”,则说明女方的态度还可以商量。
 
      考虑期间,也是关键时间,女方家要核实男方媒人提供的情况是否实在。在考虑阶段,女方家长一般还要征询其家族长辈们及同辈们的意见,若经了解男方家的条件不适合,或男方的品行不好,或家族的长辈、亲人有意见,就不会同意亲事。但男方家媒人还是要再来说媒几次,不过女方家长还是不会马上给确定的话,对来的媒人依然会以茶相待的。
 
        女方家同意这门亲事的话,便请代表女方家的媒人去给男方媒人“回话”,看家道,择日“相亲”。
 
相亲
 
      若无反对的话,就由男女双方家长和媒人安排小伙子、姑娘由嫂嫂或同辈姊妹陪同在集市上或亲戚朋友家见面,看男女双方相互能否看上相貌人品。小伙子、姑娘见面后,小伙子还要赠送礼品,若姑娘不接的话,表示反对,就不会同意亲事。若姑娘接了的话,表示同意亲事,双方媒人这才各自去回复、商议说色俩目(定亲)之事。
有些地方交通条件差,相亲和“说色俩目”会同时进行,有些女孩怕羞,不敢在客人或父母面前说婚事,不敢说同意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或媒人就观其表情,如果低头微笑,就说明同意;如果沉脸、哭泣或发脾气,则说明不同意,就不强迫。但也有不少父母包办的婚姻。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在有些青年男女互相早已认识,彼此也了解,互有爱慕之心,或自由恋爱的,也要走个过场,通过“明媒正娶”这一关,否则会受到讽刺。
 
说色俩目
 
      回族的“说色俩目”,有些地方也叫“定茶”或“定亲”。男女双方或小伙子、姑娘双方无反对意见,男方家一般由父母、哥哥、嫂嫂、姐姐等人,再加上阿訇、媒人,择日(一般都选在主麻日,也就是每周的星期五)带上礼品到女方家“说色俩目”。礼品就是回族常喜欢喝的花茶、绿茶、陕青茶、龙井、毛尖等各种高中档茶叶,还要准备一些红糖、白糖、桂圆、核桃、葡萄干、红枣、花生等等,然后分别包成一斤重的小包,每个小包上放一个红纸条,表示喜庆的事。另外,还给女方送一枚戒指和二至三套合体、漂亮的衣服等。
女方家要宰鸡、宰羊,以糖茶、宴席热情接待。宴席后,双方当着亲戚朋友的面,互道“色俩目”,表示这门婚姻已经定下,一般不在变更和许配他人。女方家在送客人时,还要给男方以适当的回礼,表示意志坚定,决不反悔。
 
插花
 
       回族的插花也叫“端开口茶”,有的地方还叫“提盒子”,也叫纳聘礼,意思是为姑娘插朵美丽的花,寓意名花有主。插花一般是在说了色俩目之后,媒人根据女方的要求,由男方纳合理的聘金,回族叫“麦哈尔”。通常情况下,聘金按教规不得少于一两纯银,按现在惯例少则几千元人民币,多则上万元人民币,高低不等。并适当购置一些四季服装、化妆品、手镯、耳环、戒指、家用电器、自行车、摩托车、缝纫机、微机以及一只羊、一百斤大米、一百斤白糖、若干茶叶等物品。购买物品,一般由女方或男方长辈或同辈妇女或姐姐陪同购买。
如果不赠送聘礼,则婚姻无效。还有男方如果无理提出退婚,男方所增的聘金和东西不能索回。
 
      送聘礼这一天,也多选在主麻日。女方家在这一天要宰羊、炸油香、炸馓子,准备过“尔麦里”。男方请阿訇并由德高望重者等带领,父母和新姐(嫂子)、奶奶、爸爸(叔叔)、新妈(婶子)等跟随,到女方家去茶花。女方家也请阿訇及德高重者等在家迎客接盒子接礼品。双方见面,互道色俩目然后入堂就坐,开始过“尔麦里”,阿訇先根据《古兰经》有关章节,结合两家情况,讲述婚配和攀亲的贵重意义,再诵读《古兰经》祈求真主保佑亲事平安顺利。之后,两家亲戚入宴。宴后,男方家人还要认一下未来的媳妇,以防女方“偷梁换柱”。男方家人认未来的媳妇,均要给“见面礼”。“见面礼”是将钱(数量不限)用红纸包住,以示喜庆。未来的媳妇接受男方家人给“见面礼”时,都要说色俩目。

订婚日

     在小伙子和姑娘到成婚年龄的时候,双方商订结婚的日期,以便男女双方做好结婚的准备,并通知亲朋好友。待双方确定婚期后,家长安排男女双方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书,取得合法权益。男方还要到女方家询问送陪亲人数,以便男方家安排车辆迎接。一般订婚的日子选在深秋和冬天,这个季节是农闲的时节,也是收获后的季节,宴席上的饭菜也易于保存的季节。
 
添箱
      婚期定下后,女方家一般提前二至三天,开始过“尔麦里”宰羊,“动锅灶”炸油香、炸馓子,招待宾客。女方家的亲戚、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带着钱物、礼品,为将要新婚的姑娘添满出嫁的箱子。
 
开脸
      结婚当天一早新娘要洗大净,也称“浣水”,或称“出阁浴”,或称“离娘水”等。并请人“开脸”(即把新娘脸上、额前的汗毛用细线交叉绞掉)等。
 
上马装
      新娘梳妆时,男方还要及时送一身包括外衣、内衣、鞋袜、蒙头的绸巾或纱巾(全为红色的)上马装。女方家接到上马装后,开始装扮新娘。
 
送亲
      男方家派出接的亲人带迎亲车到女方家迎亲。女方送亲的人一般有阿訇、德高望重的人和新娘的爷爷、奶奶、母亲、娘娘(姑姑)、爸爸(叔叔)、新妈(婶子)、兄弟、姊妹、新姐(嫂子)和舅舅等人,父亲一般不去送亲吃宴席;新娘由一位德淑贤惠的媳妇陪同,意即和引路人一样到婆家有德淑贤惠的品德。装扮好后的新娘,在送亲人的陪同下,由乡亲们簇拥上车。
 
娶亲路上
      有的地方,男方家派人要到沿娶亲的路上贴写有“花红盖之”或“喜”字的红纸片,包括沿路的大石头上、大树上、墙头上等。接亲车快到男方家大门口时,有的地方邻里、朋友、乡亲故意把躲躲藏藏的公公、婆婆化装并拉到车前,用一根绳子系住车头,大家像赶牛一样,大声吆喝,让公婆往前拉。这叫往家里拉扯媳妇。
 
下马洋
      接亲车到门口时,新郎要跑步迎上去,向送亲的人说色俩目,并围着接亲车跑一圈。之后,男方家给拉新娘车上坐的人送亲人送下车钱(即下马洋)后,新娘及送亲人才能下车进门。
 
挂门帘
新娘的弟
相关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