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湾河畔回汉情
2014-01-31 11:55:30
【来源:】 点击:
1月25日14时许,记者在海原县史店乡米湾村采访时巧遇这样一幕。
回族村民陈得福到村部办事,摩托车在汉族村民王成家门口爆胎。王成看到后,从家中拿来扳手、剪刀、胶水等帮助补胎。
半个小时后,胶皮并没有粘到轮胎上。王成看了看胶水罐,略显尴尬地对陈得福说:“过保质期了,你等等我。”说着,他快步走进院中,骑上摩托车就往史店村小卖部跑。
15分钟后,王成骑着摩托车重返现场。“今天运气好,史店村的小卖部正好有新胶水。”说着,他重新拿起胶皮,锉、剪、抹胶水、粘补。
陈得福告诉记者:“我们这一带回汉关系好得很,大家从来就没有红过脸。”
“都是兄弟,要互相帮衬,回汉互帮互助在我们这里不算新鲜事。”王成说。
新胶皮粘上了,王成用大拇指和食指使劲摁了摁:“这次粘得很牢靠。”
陈得福拿起打气筒打气,王成查看还有没有其他漏点。确认没有其他漏点,王成开始装内胎。
“我家离这里要四五公里,要翻山过沟,今天要不是老王,得推着摩托车走到天黑。”陈得福说。
米湾村是史店乡唯一以汉族为主的回汉杂居村,米湾河穿村而过,上下游分别是纯回族村史店村和前川村。有河穿过,史店村因地形和水势走向等原因无法引水灌溉,河水流到前川村却变成了苦咸水,既不能浇地也不能饮用,且未探出有可饮用的地下水。上世纪90年代前,前川村人靠从米湾村背水或窖藏雨雪水解决饮水问题。
“当初要知道吃水这么艰难,说啥也不会嫁到这里来。”前川村56岁的村民周玉兰笑言。周玉兰娘家在海原县关桥乡,用水相对容易。上世纪80年代,嫁到前川村后,她才知道水在这里的珍贵。“要走好几公里路去米湾村挑水,为了省水娃娃们经常不洗脸。”周玉兰说。
1992年,因为米湾村人的付出,前川人初步告别挑水吃的历史。
米湾村有个水坝,曾是米湾村和前川村8000多人的取水处,但水质远远达不到人饮标准。1992年,水务部门在米湾村打了口机井,日出水量只能满足米湾村。
前川村村委会会计马成完告诉记者,如果当时米湾村先紧着自己用水,前川村人也挑不出啥理,只能继续用米湾村水坝里的垃圾水。
米湾村党支部书记徐海涛回忆说:“水不够用,如果全让米湾村用了,前川村就没水用了。回民每天要做礼拜,白天比我们汉民更需要水,我们村委会决定白天不给米湾村供机井水,全部供应前川村,晚上再给米湾村人供水。”当时一些村民对此有微词,但听了村干部的解释后,大家都支持村上的决定。
从此,守着机井的米湾村人被分时段供应自来水,晚上储存的水不够用时,就到水坝取不很洁净的水补充。
2000年,水务部门又在米湾村打了口出水量更大的机井。米湾村原有的供水管道离新机井很近,连为一体并不困难。但是,因第一眼机井出水后铺设的管道过细,供应能力不足,只能满足米湾村人的用水需求。要满足前川村群众的用水,必须铺设一条18公里长的输水管道。
水务部门只提供了配套工程的材料。18公里长的输水管道沟如果让前川人自己挖,要两三月才能完成。为了不耽误工期,让前川村回族兄弟早日用上足量供应的自来水,米湾村的“当家人”决定:米湾村境内10公里输水管道沟,由米湾村人义务出工挖掘。“出工最多的一天达500多人次,一个月就挖好铺通了。”徐海涛说,两口机井同时出水,两个村的用水难题终于彻底解决,但米湾村许多人至今仍保留着白天尽量不取自来水的习惯。
“我们三个村,就像兄弟一样,你家有事我来帮忙,我家有事你也不会不管,大家都养成了互相帮助的习惯。”徐海涛说,米湾村村民米立军的妻子患淋巴癌,两年花费20多万元。2012年,米立军的小儿子被铡草机伤了胳膊,举债10万元做了3次手术才保住了胳膊,米湾村与前川村回汉群众为米立军家自发捐款9800元。“无论回族的开斋节,还是汉族的春节,两村回汉群众已形成了相互拜节的新民俗。”前川村回族老人田金堂说。
史店村人有养牛的传统,冬季用的饲草大多靠下游的米湾村免费供应。史店村村民李进智说:“米湾村有水浇地,玉米秸秆多,我们村的养殖户只要打声招呼,米湾村的人就让我们免费拉,想拉多少就拉多少,我家用的秸秆就是米湾村村支书徐海涛家的,一年能省几百元呢。”
史店村村委会会计李德俊告诉记者:“我们村的孩子都在米湾村上小学,两村孩子来往频繁,大家的关系都处得很好,互相尊重,你来我往,从来没有红过脸。”(回族网)
责任编辑:伊人
上一篇:帕米尔雪山上的坚守——发现最美山村教师如则·喀迪尔
下一篇:皈依之声:新西兰橄榄球明星 伊斯兰给我幸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