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油价与沙特的外交
分享到:
2014-12-24 23:41:17 【来源:】 点击:
  路透伦敦12月22日 - 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欧那密在接受该国报纸Al-Hayat的专访时重申,该国完全是根据经济规律制定油市政策。

  市场上流传的“阴谋论”认为,沙特利用石油做为针对伊朗、俄罗斯或其他国家的外交武器,对此欧那密予以否认,称这些看法是误解、偏见以及毫无根据的幻想。

  西方媒体和智库广泛暗示,沙特故意让油价崩跌,以削弱叙利亚、伊拉克和伊朗等国的对手。

  但真的有证据表明沙特是有意为之吗?还是沙特对其无法掌控的事件,在一系列不受欢迎的选项中采取了最为明智的回应?

  我们当然无从知晓答案。沙特的石油政策是石油部长与国王以及少数几位王子磋商后制定的。几乎无法了解这些讨论的细节。知情人士不会讲话,那些讲话的人似乎都不了解情况。

  即使如此,沙特动用石油武器实现其自身的“地缘政治战略”,或与美国联合行动的观点都是值得怀疑的。

  在专访中,欧那密将油价下跌归咎于全球经济放缓、非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产量上升、信息误传和投机操作。

  这些因素(需求低迷、非OPEC产量上升和商品市场的交易活动)肯定是油价自6月以来下挫近一半的原因。无需引用一个旨在打击伊朗核俄罗斯的阴谋论来解释近期的价格走势。

  一些阴谋论者指出,虽然可能不是沙特引发了油价大跌,但该国没有出手干预油价下跌。然而沙特也是无能为力,中期内无法将油价保持在每桶100美元。

  正如欧那密解释的那样,如果沙特减产,只会刺激美国、巴西和其他成本更高的生产商增加产量。沙特将会失去市场份额,却无法确保油价持续改善。

  若油价下跌将加剧敌对国家伊朗、俄罗斯和委内瑞拉面临的经济压力,从而使沙特和美国获得了外交方面的好处,这也是附带的收益,并非首要的政策目标。

  沙特对页岩油供应增加以及原油(55.36, -1.76, -3.08%)需求迟滞的唯一明智的回应就是,允许油价下挫,争取需求增长复苏。

  用阴谋论来解释近期的事件没有必要,也毫无根据。“石油外交武器”论者并没有意识到一个直接的证据。在当前的情况下,没有理由怀疑沙特石油部长自己的解释。

  过去,我曾经批评过沙特政策制定者未能更为清晰地沟通其策略,从而了产生一个信息真空,让外界加以猜测。

  欧那密内容丰富的评论以及近日对媒体的表态,好像意在消除这种真空,并明确阐述了沙特对油市的预期以及该国政策如何实施和理由。他不应受到质疑。

  **政治因素**

  能源就是力量(向物理学家致歉)。这些国家通过控制能源供应而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二次大战期间,石油供应渠道在德国和日本的军事与外交策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973年时,美国国防部实际上制定了快速部署部队的计划,为的就是攫取沙特阿拉伯的油田以突破禁运,以此向沙特施压。

  无庸置疑,在沙特的石油政策中,外交因素有时扮演着重要角色。国王费萨尔在1973年说到石油禁运时,曾公开地把石油作为一种“政治工具”,藉此改变美国对以色列的政策。在1980年代时,国王法赫德据信曾下令卖出额外的石油,用来支付与英国的武器交易。

  较近期的事件是,在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第一次和第二次海湾战争期间,当出现供应短缺威胁时,沙特就介入弥补了缺口。美国和沙特之间似乎有某种共识,伊朗因受到制裁而所造成的出口减少空缺,就由沙特增产来填补。

  但过去40年来,政治力量介入石油政策一直是例外情况而非常态。一般来说,考量到对手产油国的销售和市场情况,沙特会竭尽所能地以最高价格来卖出石油。

  但这无法阻止外人对沙特政策的臆测。1986年3月时,在油市发生类似崩跌之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William Safire刊出了一篇知名的文章“解读亚玛尼的心思”。

  “我的策略是生产、生产,直到低油价让伊朗破产为止,”Safire想像当时的沙特石油部长亚玛尼(Zaki Yamani)这么说。“我所接获的皇家命令再清楚也不过了:要不计一切代价,摧毁伊朗。在生死存亡之际,我们愿意承受油价下跌的苦楚,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正受到伊朗战争机器的迫害。”

  但之后被他的传记作者Jeffrey Robinson问及,亚玛尼否认曾经利用这一策略,并将此归因为“记者凭空捏造的想法”,以及Safire自身主张对伊朗采取强硬路线的政治动机。

  回顾过去,1986年油价崩盘对沙特而言是灾难一场,将该国推向破产边缘,亚玛尼也因此丢了石油部长职位。这一切都是打击伊朗的地缘政治大计划的一部分的想法,实为新保守主义者的幻想。

  不过如今类似的纸上谈兵策略再度出现,将目前油价挫跌归咎于刻意的政治动机,与之前相较,可信度不增反减。

  油价的大幅转变,时而具有重大的经济、政治、外交与军事后果。俄罗斯经济学家Yegor Gaidar认为1980年代中期油价崩盘,是导致前苏联解体的要因之一。

http://d2.sina.com.cn/pfpghc/412993ed41ff49ff8f82caf8e918f614.jpg
  但并没有分析师严正提出1985-86年油价崩盘,是沙特、美国或其他任何人蓄意一手主导,好让苏联垮台的说法。

  当时系因1970年代末期与1980年代之初油价高涨,刺激非OPEC产油国增加供应,以及发达经济体大量库存燃料,导致之后油价崩跌。

  2002至2012年间实货油价大涨的结果,与上述情况大致类似。如今供应与需求迟迟未见因应,已经促使那样的循环再度启动。

  目前以阴谋论来解读近期石油市场事件,非但没有必要,也无济于事。之所以没有必要,是因为阴谋论完全无法解释油价重挫;这种论调于事无补,则是因为暗示了沙特原本可以理性地采行不同的政策。

  大国与强国透过台面下交易改写历史时有所闻。但多数时候是因为错误、误判形势、意外,以及无法预见的事件,令那些经验老道的决策者与你我一样始料未及,进而开启了史页。(完)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沙特阿拉伯 石油部长

上一篇:澳大利亚一穆斯林新娘在袭击地献上新婚花束(组图)
下一篇:沙特两名女性因驾车被拘 将在恐怖主义法庭受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