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乌玛”安康先 教化民众学圣人
分享到:
2014-07-09 17:45:14 【来源:】 点击:
马文

    摘 要:以寺养寺是我国政府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提出来的一条基本的宗教政策。清真寺只有有了稳定的收入后,清真寺阿訇、满拉及寺师傅才能安心传教,不必为衣食操心;清真寺实现自养,不仅减轻了国家的负担,维护了社会稳定,还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本文试以安康清真西寺马春德阿訇为例,旨在弘扬阿訇在发展“哲玛提”经济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期望更多的阿訇、社头积极投身“哲玛提”经济,发展“哲玛提”经济,落实“以寺养寺”宗教政策,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安康清真西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具体年份不详。迄今近200年的历史了。在这近200年年中,多少位阿訇执教西寺,多少位社头统帅西寺,如今,已无法精确统计。近200年历史的清真西寺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体味了世间的人生百态。这纷纭复杂的历史该怎样梳理、怎样评价?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那就从人开始吧,从马春德阿訇开始,一个健在的,对西寺发展影响深远的阿訇开始。

    马春德,经名,大吾德,1942年元月出生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东关清真城内寺附近一清真寺社头家庭。4岁,被送到清真城内寺学习阿拉伯文,接受经堂教育。后来他在接受采访时自述:接受经堂教育十二年,受益匪浅。无论是后来当工人,还是做阿訇,始终秉持“树公心、行公道、做公仆”的理念,如果说,有一点能得到大家认可的成绩,那得归功于当年清真寺严格要求的经堂教育。
1958年开始的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主要是伊斯兰教、藏传佛教等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期间,先父语重心长道:“汝当努力上进。异日学成,效仿圣人,教化民众,余愿已足。余点头称是:异日得志,体大公,本真诚,以一贯制,两世吉庆!如今,他当年的经学班同学,尚在“顿亚”的仅有清真兴文寺义哈阿訇。

    谈到经堂教育,他说,现在的年轻人亦知之甚少。先师胡登洲为明代陕西经师。《经学系传谱》明确指出:“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人之饥犹可也,愚则必不可也。只缘愚则必惑,终至于迷耳。”胡太师卓识远见,深刻理解文化知识对于人们立身处世的迫切需要。所以五十而立仍学习诗书,继而皓首穷经,最后创办经学。

    经堂教育的形式,一般分为大学、中学、小学。他说,十二年经堂教育,他系统学习了《亥贴》、《杂学》、《连五本》、《遭五.米素巴哈》、《满俩》、《白亚尼》、《凯俩日》、《韦噶业》、《呼托布》、《古力斯坦》、《艾尔白欧》、《米尔萨德》、《艾筛尔图.来麦尔特》、《亥瓦伊.米那哈基》、《古兰经经注》等教材。当时的经堂教育旨在改变回回民族愚昧无知的状态,提高穆斯林的素质。马春德阿訇讲,他切实是经堂教育的受益者。



    据史料记载,清真西寺历史雏形是由三间硝房(草房)组成。1983年7月31日,汉江发威,安康全城被淹,清真西寺惨遭洪水冲毁。

    水灾过后,城西穆斯林全力抢修旧大殿一间。1984年农历正月初二,沉寂多年的清真西寺,挤满了头戴白帽,肩搭手巾的男子,老人们披着棉袄,蹲在地上,高高地卷起袖管,右手端着烫瓶,给身边年轻人讲解着“小净”的过程,年轻人睁大眼睛,重复着老人分解的动作,直到老人点头说“好”。一些孩子们戴着大人们的白帽子在人群中来回追逐嬉戏。城西穆斯林欢聚一堂,在“阿米乃”声中结束了文革后的第一个“主麻日”。

    《古兰经》曰:“你们常常听见别人对你们宣读真主的迹象,使者又与你们相处,你们怎么不信道呢?谁信托真主,谁确已被引导于正路。”1983年水灾过后,马春德阿訇应邀进入西寺,筹资建修。

    1986年,马春德阿訇正式受聘于清真西寺,出任教长。第一次“卧儿滋”, “文革时,我们被剥夺了信仰自由的权利,失去了神圣的‘麦斯吉德’,但我们毅然坚持圣教,归信真主、使者,期待光明。今天,幸福来临时,我们不要背弃主恩,忘记历史。唯有立行拜功,发展经济,重视学习,才有资格做真主在大地上“哈里发”。否则,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铁律,因为真主在《古兰经》中早已告诫我们:“真主不改变一个民族的现状,除非自己改变之。”大殿静极了,迷茫、孤单、心酸的众高穆终于盼来了马春德阿訇的人生指路明灯,这是一场及时雨,久旱的心田终于迎来了雨露的滋润。

    礼拜结束了,马春德阿訇走下大殿,心头沉甸甸地,抬头仰望“阿斯玛”,“ 麦斯吉德” 的上空漂浮着一小块乌云。“胡大呀,什么时候能拨开乌云?”突然,他感受到了脚下的大地在晃动,“地震?”他睁大眼睛望着院子里高大的槐树,正是春天,满树的槐花竞相开放,春风轻轻地抚摸着马阿訇黑色的胡须。“这是真主的暁喻,言传还要身教。‘埃勒核姆渡灵俩’!”马阿訇双手抹面。

    1958年,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政府号召阿訇要带头参加劳动,要脱掉“寄生虫”的壳。这个声音时不时地萦绕在马阿訇耳边。

    1983年水灾过后的安康城,断垣残壁,经济萧条,百废待兴。大多数穆斯林过着食不果腹,衣衫褴褛的生活。西寺刚刚开放,礼拜人数极少。

    在这两种前提下。马春德阿訇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发展“者玛提”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减轻穆斯林经济负担。

    马春德阿訇奔走呼号,积极向当时的安康县、安康地区行政公署汇报西寺一贫如洗的实情。很快,得到当时安康地区行政公署的批复,拔专款1万元用于西寺排危、建修及产业发展。马春德阿訇与寺管会成员商议后,决定经营“挂面”产业。商议决定后,他们一方面,安排人搭建“挂面房”,一方面带人赶赴重庆,选购了“一条龙”挂面机一组。一周后,正式运行,“西寺挂面”叫卖声响彻安康大街小巷,生意红火。

    据马春德阿訇讲,当时的寺管会正负社头为:马桂元、翁春芳;成员有:马宗德、海纪银、翁纪康。

    当时,在清真寺参加“者玛提” 经济模式专职工作的有:赛尔德、马永平、马永军、伊尔亚及他兄弟。白天干活,晚上“胡福丹”下来,开始教学。   

    随着挂面销量的增加,西寺收入明显得到了改善。在保证西寺教门活动正常运转前提下,至1986年,寺管会又用余款新修了南房、北房、水房、埋体房、挂面房;翻修了砖木结构的旧大殿。当时西寺门面房放着一台小型挂面机,北房子,两层,砖混结构。上面是满拉宿舍,下面是阿訇房。大型挂面机组则放置在屋后的挂面房。

    自此,西寺一改传统上街写“乜的”的习俗,“以寺养寺”夙愿在马春德阿訇执教期间得以实现。来西寺礼拜的穆斯林人数逐渐增加,从以前的1.5班人增加到如今的5班人做“主麻”,甚至东关区域鼓楼西、水电三局、城内寺附近的穆斯林也远远地奔赴西寺做“主麻”。

    当时的水电三局穆斯林,老家大部分都是河南省桑坡地带的,属于“格地目”教派。所以,每当“主麻日”,他们均去东关北寺礼拜。一次,三局一位“多斯弟”“毛提”了,“埋也提”放置西寺。当时,帮忙者少,马春德阿訇亲自做饭三天款待三局“多斯弟”,事后,不收任何“乜的”。此事,在三局穆斯林中,影响较大。

    据西寺当年与马阿訇共事的穆斯林讲,当年,安康城区果园一位姓丁的穆斯林“毛提”了,家庭贫穷,无钱安置。马阿訇出面请众高穆捐助,收“乜的”400余元,及时安埋了亡人,剩余的钱转交给他妻子料理家庭生活。期间,这样的例子,还有卖茶叶的“核”,顺应真主口换了,无钱,马阿訇发动全寺人出面料理后事。

    马阿訇解释,清真寺就是穆斯林的家。有困难,找清真寺。“天课”钱,本身就有穷人一部分。安拉乎凭着穷人的“都阿一”给施舍“乜的”人增加恩典。如此,社会和谐了,安定了。经管了老人,后人们就有了信仰启蒙。



    当时安康西寺所属坊民,大多数人无稳定经济来源;西寺及其寺产刚刚收复,加之水灾。可以说,无论是坊民,还是西寺,贫穷程度可以用 “一贫如洗”来形容。摆在当时西寺教长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是循规蹈矩,走老路,领拜、吃“乜的”、教学生;另一条路就是带领大家脱贫致富,践行当年麦地那“乌玛”精神。这需要公心、奉献以及大海一样的胸怀。

    先知穆圣教导我们:“只有通过自己劳苦所获得的食物﹐感到最香美。”传说﹐先知尔撒一日走在路上﹐看到一个男子在礼拜﹐问他:“你在做什么﹖” 那男子回答说:“我在礼拜。” 又问:“是谁养活你啊﹖”  回答说:“我妈妈。” 又问:“那么﹐你兄弟在哪里﹖”他回答说:“正在田地里干活。”先知尔撒对他说:“你的兄弟比你更加崇拜真主。” 马阿訇这样阐释这段经文:凡是在大地上寻求合法收入而维持生存的行为﹐都是服从真主命令的善功。 穆斯林只须一小部份时间用于礼拜仪式﹐而大部份时间用于为生计而努力的劳动﹐获取合法的收入。

    马春德阿訇常说,“顿牙”虽是客栈,可圣训中说道:“当你为今世而工作时,就像永远要活着;当你为后世而工作时就像明天就要死去。”宗教改革期间,政府号召宗教界上层人士积极参加劳动,投身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做“寄生虫”,倡导“以寺养寺”。他深入寺管会成员家里,耐心地破解《古兰经》、《圣训》哲理。他转述穆圣的话:“商人犹如世界上的信使,是真主在大地上可信赖的奴仆。”穆圣不仅有教导,而且还创立了麦地那“乌玛”社团,身体力行。作为后继者,我们为什么不步穆圣后尘?只有解决了吃饭问题,才谈得上发展教门。一番话语得到了众穆斯林的赞同。

    马春德阿訇受“乌玛”社团的成功启示,在寺管会成员努力下,清真西寺很快组建了“者玛提”经济模式,集体管理,统一开支。在时任阿訇马春德“发展者玛提经济” 思想的指导下,“西寺淋浴”、 “西寺挂面”、 “西寺汽水” “西寺糕点”产业蓬勃发展,清真西寺开创了安康“以寺养寺”的先河。

    清真寺经济水平得到了提升,不再伸手找穆民要钱,不久又完成了清真西寺所属城区“安悦街”前三层、后二层出租楼房建设。“产业稳定后,清真西寺除了建修,扩大再生产,盈余的钱就供给“满拉”们念经,及救济穷人。”马春德阿訇从屋子椅子上直起身子,右手向下,声音铿锵有力。

    阿訇的一席话使我联想起远在甘肃的“西道堂”。清末光绪年间,甘肃省马启西组建了西道堂,希望在那个动荡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以“乌玛为样板,将西道堂建设成为一个新型的经济社会人文共同体,在共同的宗教信仰基础上,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劳动、联合经营、平等消费、携手并进、不断发展、共同富裕。马启西先生的设想在西道堂第三任教主马明仁先生时期得到全面实践。
西道堂自创立以来,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持续关注。在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和广泛论证下,西道堂的宗教思想、社会实践逐渐被社会了解和熟知。透过西道堂研究,使社会各界对伊斯兰教提倡的和平、爱国、团结等精神品质,伊斯兰教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有了客观的认知。

    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清人尹世彩、顾颉刚、关连吉、朱刚、陆聚贤、陆进贤等对西道堂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重要著述。1994年和1995年,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组织中国伊斯兰教研究领域的一批中坚力量,对西道堂进行了两次高层次的学术考察,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了西道堂适应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由此形成的多份调研报告与论文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走进西道堂,发表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论著。

    西寺“邦不达”晨礼下来后,我在深深思索,远有甘肃“西道堂”,近有陕西“西寺”,时间跨度近百年,距离上千里,历史缩影再现,这冥冥迹象中,唯有真主是全知的。西道堂人、马春德阿訇等一班西寺人曾经所苦苦追求的那些理想信念与光明前景,不正是全国穆斯林千百年来所苦苦追求的目标吗?

    如今的清真西寺,阿拉伯建筑式样的大殿一座矗立其中,北有二层砖混结构的北房及水房,南有女大殿;门前 间门面房,建筑面积  平方米。如今,马春德阿訇年龄已愈七十岁,中途曾辗转岚皋县清真寺、旬阳神河清真寺开学。他的事迹在汉江、岚河、神河流域被广为传述。迄今还担任安康城内寺社头职位,城内清真寺大殿在他的带领下正在重修。

参考文献:
1、《中国清真寺文化浅论》
2、《安康县志》
3、《中国民族报 2011-06-21》
4、《古兰经》、《布哈里圣训集》
5、《世界宗教研究2002.03》

    马文,男,回族,陕西人,生于1969年12月,现任陕西健康导报社编辑、记者,通讯地址:陕西省安康市教场南路西巷64号。邮编:725000。电话:13299156676。邮箱:2858061806@qq.com

实习编辑:小伊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圣人 民众

上一篇:湖北口回族乡召开庆祝建党93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
下一篇:大学生走进穆斯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