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墩回族东乡族乡的发展变化看酒泉市的双联行动
2014-03-17 12:26:01
【来源:】 点击:
张革文
春日的阳光照在瓜州县七墩回族东乡族乡三墩村村民马阿布都新建的小康住宅院内,暖洋洋的。老两口坐在院内晒着太阳,两个孙子在嬉戏。
“6间新房,全部一砖到顶。”马阿布都兴奋地介绍着双联行动带给他家和村上的变化:“门前通上了柏油路,家里通上了自来水,院后还建起了暖棚圈舍,双联行动真是‘联’到我们移民的心坎上了。”
初春时节,穿行在酒泉市11个整建制移民乡,处处能听到移民们的欢声笑语。在瓜州县七墩回族东乡族锦华村,新铺的柏油路笔直宽敞,新建的抗震安居房整齐划一。村党支部书记马忠华兴奋地说:“是省委、省政府开展的联村联户行动,让我们锦华村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锦华村是酒泉市委办公室联系点,在双联干部的帮扶下,这个村硬化村组道路、改造200户危房、新建200座暖棚圈舍、调引基础母羊1000只、发展以枸杞为主的特色产业1000亩、种植饲用玉米2000亩、改良盐碱地1000亩等解决移民生产生活的20件实事全部完成,奠定了锦华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基础。
走进4组村民马梅英家,新建的小康住宅窗明几净。马梅英一家是酒泉市委书记马光明的联系户,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460元,超过了全乡的人均纯收入。老人高兴地说:“马书记多次来到我家,给我们出主意,鼓干劲,并帮助制定生产计划,协调建设养殖大棚,联系用工单位,不到两年的时间,我家就有了很大变化。”
七墩乡党委书记汤军介绍说,双联行动犹如一声春雷,为七墩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带来了希望。省委启动这一巨大行动后,联系七墩乡的市县16个部门、企业的397名领导干部迅速深入七墩乡入户调研,帮贫问困,共谋发展大计,联系贫困户563户,占全乡贫困户总数的100%,占全乡总户数的66.7%。2012年,投资2585万元,整合实施各类项目21项,固定资产投资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达到2000万元;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2%,达到5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43%,达到2080元。2013年,投资3105万元,实施项目12项,比2012年增长了20%。双联行动的深入开展,坚定了全乡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改进了干部作风,也是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实惠的民心工程,有效地促进了七墩乡的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如今,七墩乡生态环境得到了逐步改善。在双联部门的帮助下,通过新开林带、拉沙换土、补植补栽等措施共栽植防风林带17条20公里、绿色通道4条5公里;完成16个村民小组村居绿化10.5公里,补植绿化树木3万株;在水务部门的支持下,在锦华村七组西侧风沙口开垦林带7条,完成治沙造林800亩;在市林果中心的帮扶指导下,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种植沙棘100亩,饲养生态鸡2000只,配套建设绿色通道1.2公里。
基础设施明显提升。通过与双联各部门衔接,全乡共计完成各类投资2585万元,改造危旧房屋800户;铺筑通乡公路6.6公里;铺筑3个村居民点道路15公里;硬化居民点人行道1.3万平方米;衬砌3个村斗渠23公里,农渠4公里;新打农用灌溉机井2眼,配套架设输电线2公里;完成高标准群众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工作;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和组级文化活动室各1个,改良土地1000亩。农业生产条件、群众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双联行动的扶持下,全乡积极引导调整产业结构,继续扩大枸杞、甘草、红花、草食畜等高效特色产业种植面积,使枸杞、甘草、红花、草食畜这些资源优势产业逐步成为全乡的经济优势产业,逐步成为帮助群众增收脱贫的支柱产业。至目前,已落实农作物种植面积1.2万亩,新建“1245”暖棚圈舍200座,建成高标准养殖小区3个,全乡调引基础母羊5000只,投资200万元,完成乡牛羊交易市场的一期建设项目,特色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社会各业蓬勃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工作,人民群众从中得到最大实惠。在乡政府内新建了乡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了集中统一办公,方便了广大群众。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完成乡中心小学墙面粉刷,新修教室一栋,在市县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建锦华村幼儿园一座。卫生计生保障不断扩大,完成了汇源村和锦华村卫生室建设,并投入使用。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完成锦华村文化广场建设,新建三个村篮球场3个。社会保障全面覆盖,文化体育广电全面进步,有线电视、电缆全面贯通;民政优抚保障有力,弱势群体保障面进一步扩大,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运行,坚持提升服务促和谐,年内无安全生产事件、重大刑事案件和恶性群体案件发生,电管站、派出所、信用社等为农服务机构逐步健全,全乡呈现出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群众生活不断改善的喜人局面。
发生巨变的不仅仅是七墩乡,双联行动开始后,酒泉市1.89万机关干部走出机关,深入联系点,和自己联系的贫困户进行全面对接,共同分析致贫根源、共同谋划脱贫规划、共同参加生产劳动,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这一行动,在酒泉大地结出了丰硕成果,让全市11个移民乡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了巨大改善,受到群众交口称赞。
酒泉市委农办主任毛焕国介绍说,2012年以来全市各县市区、各级参联单位按照市委确定的“翻两番、一同步”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促农增收这一主线,着力帮办实事、破解难题,狠抓六大任务落实,呈现出了组织有力、措施到位、成效明显的良好局面。
一是突出产业培育,移民减贫增收得到新增长。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为双联行动的重中之重,酒泉市认真组织开展了“培育产业增收年”活动,采取科技培训、政策扶持、信贷支持、各级帮扶等形式,大力实施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人人有致富技能的“三个一”工程,引导和扶持帮扶群众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设施养殖业、优质林果业和劳务经济。全市新建日光温室686座、蔬菜大棚910座,新增枸杞1.2万亩、葡萄4599亩、甘草1.4万亩、牧草6700亩;新建暖棚圈舍922座,当年调引羊只2.22万只,羊饲养总量达到39万只,新增8.2万只,户均达到21只;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7000人,输转劳动力2.76万人。全市11个移民乡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11元(不包含政策性收入),比上年增长28.7%,插花移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6400元,增长20%。预计今年可减贫2.33万人。
二是突出攻坚克难,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新改善。全市各级参联单位以实施“八个全覆盖”和“五件实事”为重点,积极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创新行动载体,持续组织开展了以解决民生难题为主的帮扶攻坚活动,集中破解了基础设施配套、公共事业发展等一批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今年全市各类扶持移民区发展的资金达到2.97亿元,共完成渠道衬砌126公里,累计达到1165公里,衬砌率达到60%;硬化村组道路86.4公里,累计576公里,硬化率80%;实施土地改良6.07万亩;开挖和清淤排碱渠15公里,累计73公里;完成农田防风林4552亩;新建和改造住房2329户,累计达到1.4万户,占移民总户数的74%。硬化居民点42万平方米,解决了2.5万户、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有效改善了移民乡村的基础设施条件。
责任编辑:鲁格亚
上一篇:十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铁军深入郧西调研
下一篇:湖北口回族乡全力以赴进行经济普查数据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