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五新”示范社区 建民族和谐家园
分享到:
2014-02-28 16:14:21 【来源:】 点击:
——湖北省武汉市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 孙立


武汉市黄陂区龙潭社区慰问外来经商的少数民族群众 资料图片
 

       湖北省武汉市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散居城市,56个民族成分俱全,常住少数民族人口8.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9%,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每年在10万人以上。针对城市民族工作新形势和社会管理新格局,武汉市民委把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创新,务求实效,通过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贴近基层,服务群众,把美丽江城构建成为各民族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家园。

       民族团结工作结硕果

       2013年10月30日,湖北省武汉市召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表彰大会,对全市开展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做出成绩突出的29个社区进行了表彰。武汉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张学忙到会并作讲话。

       2013年8月,湖北省在武汉市召开社区民族团结创建现场会,武汉市民族团结工作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可。会后,工作经验在全省进行了推广。

       2013年5月,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互观互检团考察大江园社区,赞扬了武汉市社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2012年9月,在国家民委召开的全国社区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武汉市代表作了发言,武汉市江岸区大江园社区的创建工作经验,得到了国家民委有关领导的认可。

       2010年,武汉市开始在社区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从试点到全覆盖,从全覆盖到深化工作,逐步创典型示范。

       回顾武汉市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在坚持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前提下,武汉市民委将工作规划落实到具体的民族团结进步社区创建工作中,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成效显著,成绩丰硕。

       社区共建机制卓有成效

       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必然要求,是完善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举措。

       武汉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为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武汉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张学忙定期研究民族工作,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市财政局及时保障工作经费,市民宗委会同市民政局制发了《关于加强全市社区民族工作的通知》,市民宗委引导市宗教界将慈善资助项目投向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社区,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社区图书室,帮助贫困的少数民族家庭。

       另外,武汉市各区将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绩效目标责任中,东西湖区还设立8万元社区民族工作专项经费。社区与辖区单位也形成民族团结共建互助关系,如,洪山区关公社区请来辖区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回族教授,为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普法教育,并在活动开展中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肯定。

       新时期、新目标、新要求

       今年,武汉市民委进一步深化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出了争创“五新”的目标,明确了“123456”的工作要求。一年来,全市各个社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每个社区建立了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和职责;二是建立社区干部和志愿者两支工作队伍;三是开展基本民族理论政策、各民族文化和风俗常识以及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理念等三个方面的宣传教育;四是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协调服务制度、动态管理制度等工作制度;五是对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政策咨询、走访慰问、困难帮扶、纠纷调处、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六是建立本社区少数民族人员和民族工作情况台帐、设立群众咨询热线和少数民族服务窗口、编印少数民族群众服务联系卡或服务指南、制作永久性民族宣传专栏、设立社区“民族之家”活动场所、举办各民族群众广泛参与的有民族特色主题活动等工作措施。通过一年的扎实工作,基本达到了“五新”目标。具体来说:

       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方面有了新创意。为了使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桥口区长丰街百泽社区在小区举办“同唱民族团结歌,共建和谐大家庭”的纳凉晚会,各民族居民自编自演维、蒙、藏、朝、傣等多民族歌舞,中间穿插民族知识、民族政策、民族风情抢答等互动节目,以形象直观、寓教于乐的形式增强宣传创意。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方面有了新形式。江汉区万松园街航空社区成立了“春之韵群众艺术团”,吸收5名少数民族文艺爱好者加入,促进了民族团结,也给社区艺术团带来了活力。洪山区和平街盛世花园社区,组织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青年志愿者与社区失独家庭成员结对子,这些志愿者在中秋节走访这些家庭成员,亲切地称呼他们为“爸爸妈妈”,送上了月饼,表演了精心准备的节目。

       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各类服务方面有了新成效。汉阳区琴断口街七里一村社区大力挖掘辖区资源,组建了三支爱心帮扶队:一是“爱心单位帮扶队”。社区与辖区内的“自来水公司”、“老百姓大药房”、“民生银行”、“中百仓储”等爱心单位结对,在节假日期间爱心单位将各种物资送到社区少数民族居民家中。二是“团结天使宣传队”。社区利用现有资源与七里小学、晨光幼儿园、田园艺术学校等结成共建单位,组织青少年以文艺表演、民族知识抢答、办宣传栏、帮少数民族人员家庭打扫卫生、谈心等方式和少数民族居民互动。三是“党员干部综合队”。社区成立了以两委会干部、党员、五老人员、警务人员为主的队伍,做好社区民族工作的组织保障、人员培训、政策宣传等工作,帮助少数民族人员解决推荐就业、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

       防处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方面有了新办法。江汉区民意街多闻社区党委制定《社区民族工作方面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协调司法、公安、统战、街道等有关部门,建立民族纠纷协调处理机制,成立了“民族事务调解委员会”,建立了街道、社区和居民楼院“三位一体”的社区民族纠纷处理网络。

       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有新举措。江岸区二七街罗家庄社区社区设有一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联络员,定期对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进行摸底,帮助他们办理居住证,解决子女上学和房屋租赁问题;社区设有四点半学校,并有志愿者来为流动人员子女进行学习指导;组织社区各族青少年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节日小报制作比赛”、“大手牵小手清理家园”等活动,为社区各族居民特别是流动人员的子女,提供了丰富的课外活动。

       争创“五新”,有力促进了各社区工作措施深入扎实、各项制度健全完善、主题活动丰富有序、服务管理规范及时,极大地提升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感和归宿感。武汉市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逐步形成全国民族团结和谐社区建设的典型经验。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示范 社区 民族

上一篇:河南方城多项措施推动民族经济发展
下一篇:马鞍山:多措并举推进农村民族工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