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穆斯林赴南洋宣传抗日:41年马来已无人卖日货
分享到:
2014-05-07 11:26:05 【来源:】 点击:
 作者:丁克家

    照片是历史图像档案,它那“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丰富内涵和多彩画面,向后人直观而形象地诉说着历史的真实和时代的风貌。今天当我们站在《中国之回教》的老照片面前,我们不能不为抗日战争的惨烈而震惊,更为广大穆斯林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挚烈爱国情怀而深深地感动。这些照片真实生动地记录了1939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回族穆斯林可歌可泣的抗日爱国行动和事迹。

    《中国之回教》是为当时“中国回教南洋访问团”出访而发行的抗日爱国宣传照片集锦。1939年12月,“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组建了以马天英为团长,吴建勋、马达五等为团员的“中国回教南洋访问团”。

    访问团的主要任务是向东南亚各界介绍中国穆斯林的情况,历代穆斯林对国家的贡献以及与各族同胞共同坚持抗日的英勇事迹,加强东南亚地区与中国穆斯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代表团一行于12月从香港出发,当月10日到达新加坡,立即受到当地穆斯林社团的热烈欢迎,代表团当天下午拜访了华侨领袖陈嘉庚和著名侨商胡文虎先生。

    随后在新加坡28个清真寺和穆斯林学校作了宣传。不久又在旧王宫举行了南洋回教救济中国难民委员会会议,马天英、吴建勋用英语向到会的70多位各界领袖作了演说。自1940年1月至8月,访问团又用6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马来西亚93个市镇。随后,又访问了文莱等地。一年多的出访,极大地激发了东南亚广大华侨的爱国热情,他们对抵制日货的号召普遍作出了响应,到1941年秋天访问团回国时,马来亚已基本上没有人卖日货了。

    南洋访问团在东南亚期间,组织演讲会500余次,听众达30多万人。《中国之回教》就是访问团在访问南洋期间散发的宣传图片册,其印数多达2.2万册之多。

    《中国之回教》由中国回教南洋访问团编辑,通篇用中、英、阿三种文字介绍。

    封面是阿拉伯文《古兰经》经文和“圣训”警句。引用了四段:1、“凡是回教则是同胞”(原文“天经哈者拉章第十一节”);2、“你等为正义与敌人战。敌侵犯你等时当抵抗之,但不宜过分,真主不喜过分者……你等遇着彼等时则与之厮杀,彼曹(既)驱逐你等;你等亦还之以驱逐而复旧居。暴虐之惨更甚于屠杀。”(原文“天经牡牛章第百九十节及百九十一节”一即《古兰经》第二章“黄牛章”190—191节);3、“我将与教养孤儿者居一座天堂……凡给穆斯林孤儿饮食者,真主必使之进天堂,除非他犯了不赦的罪。”(原文“布哈里编圣训第一三二节”);4、“凡施舍,还罪及相信善功者,我将使之一切如意……我将使施舍资财者远离地狱,彼等施舍只求我喜而不求人酬报也,厥后自然愉快……”(原文“天经一来拉章第五至廿一节”一即《古兰经》第九十二章“黑夜”5—21节)。

    这些经训结合当时全民抗战的时代形势,有针对性地号召广大穆斯林团结起来,挽救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中华民族,极具感染力和战斗力。而且在该书的第一页上用英文附有一段民国政府的抗战声明。接下来是一篇英文的《对南洋伊斯兰兄弟的呼吁书》,言辞慷慨激昂、感情充沛流畅,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穆斯林的历史和现状,并深情地回忆了郑和七下西洋,对中国与南洋各国人民的历史友谊和交流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同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仅其中河北、陕西、河南、山西等地的清真寺就有221座在日寇的铁蹄下化为废墟。无家可归的难民和孤/L寡母流离失所,生活在极度悲惨的境地。但是,一切爱国的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征服,大家同仇敌忾,并肩作战,英勇地抗击着日本侵略者。呼吁书向南洋的穆斯林发出呼吁,号召大家为中国的抗战提供人道主义的多种援助,并且能够行动起来,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吞并亚洲的狼子野心。最后的署名是“中国回教救国协会”。

    全书收集有139张照片(包括两张地图),每张照片都作了说明,大致分四类:1、人物,包括当时军事政治主要人物和社会名流,如孙中山、林森、蒋介石、白崇禧(回)、朱家骅、贺耀祖、唐柯三(回)、邵力子、马鸿逵(回)、马鸿宾(回)、马步芳(回)、马步青。(回)、马耀南(回)、马君图,冯子斌(回)、艾沙(维吾尔)、尧乐(维吾尔)等。其中回族的社会名流主要有四大阿訇哈德诚、王静斋、达浦生、马松亭。2、抗日战争中的场面。主要反映我国抗日将士前赴后继,英勇抗击日寇,不怕流血牺牲的爱国精神,特别是《中国回民救国协会青年服务团工作人员合影》、《活泼回教儿女们去给我战士们唱歌》、《回教的战地孤儿唱爱国歌》、《勇往直前的香港回教青年会的会员合影》、《回教的中国英雄》、《教难胞中的女工在作纪念周》等照片,形象地反映了中国穆斯林在抗战前线与兄弟民族人民共赴国难、不辞辛苦的爱国情怀。至今细细观来,好象历史又跃然眼前,令人荡气回肠,肃然起敬。此外,还有各地穆斯林学校的爱国活动,以及白崇禧等军政要人的战斗生活的摄影。同时,还反映了中国军队当时新式装备如坦克兵和炮兵在前线顽强抵抗的战斗场面。这些对研究抗日战争史,都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3、有关清真寺被日寇炸毁的凄惨景象。如《八百年的古回教堂在西安被日本人炸毁》、《被炸的西安回教堂》、《开斋节被日人炸毁西安大寺》、《西安古寺被炸之残状》等就及时地记录下了西安化觉巷清真寺被日寇飞机炸毁的残破场面;还有被日人夷为平地的《山西回教崇实中学的三层大楼》,已经成为一片瓦砾的《桂林回教聚居的街道》等等,这些照片以血泪控诉着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和回族穆斯林所犯下的滔天罪行。4、反映日寇侵略下中国老百姓的苦难。如《在火车头上的哭民》、《中国沦陷区无处无难民》、《空袭后的受伤儿童》、《上海徐家汇回教堂的难民》、《日本兵与我国民众的头,要复仇!》等照片,反映了空袭后残肢断臂的儿童、无家可归的难民,白骨如山的屠杀场面,令人不寒而栗,忍无可忍。

    该书最后还将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及其穆斯林画家宣传抗战的作品,影印后附在书中。这些美术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创意新颖,风格鲜明,饱含亦诚的拳拳爱国之情,具有震撼人心的强烈审美效果。如《整个是中国在抗战》、《一个青年女子肩上的枪!》、《妈妈!》、《恨!》、《这是我的独生子》(封底画)、《我们是为和平而战》、《雪中前进: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才是一个回教人的儿子!》、《无家可归的回教人!》、《助中国就是助公理》等作品。

    该书最后所附的两幅地图,一幅为《中国回民与礼拜寺的分布》(根据中国年鉴),图示了当时中国东到哈尔滨,西到拉萨,北到天山西端,南到香港的广袤大地上,回族穆斯林与清真寺分布的空间格局;另一幅是《地大物博可爱的家乡》,也是一幅中国地图,上面标示了中国大地上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爱护和保卫的“可爱家乡”。

    《中国之回教》在南洋的广泛发行,极大地激发了南洋广大穆斯林对中国人民抗战的同情、理解和支持,也增强了南洋华侨对我国穆斯林现状的认识和传统友谊,对我国抗日战争的对外宣传和争取外援上,作出了积极重要的贡献。时至今日,《中国之回教》这一珍贵的老照片和光荣历史传统,仍然是中国广大回族穆斯林爱国爱教传统发扬光大的优秀教材。

    来源:世界宗教文化


实习编辑:小伊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马来 中国

上一篇:伊斯兰教在浙江
下一篇:回族服饰的历史和习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