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 仪
回族群众在日常的人际交往和处事待物方面十分重视礼仪礼节,形成许多传统礼仪习俗。在礼仪方面主要有命名礼、满月礼、抓周、婚礼、葬礼等。
命名礼
青海回族地区,对妇女有了身孕称为"有喜"或"有身子"。在怀孕期间有许多避讳,如不参加婚礼,不送迎新娘子,婚礼期间不出入新房见新娘子等。产妇分娩后,男方家要携礼物到女方娘家及亲友家报喜。婴儿出生一周内,家中即请阿訇为婴儿进行"洗礼",并给婴儿起经名。经名大都取伊斯兰教圣人和《古兰经》中提到的名字,如男性有穆萨、伊布拉欣、尤努斯、尤素甫、穆罕默德等经名,女性有阿依舍、法图玛、赛力麦、麦列燕、海迪车等经名,以图吉祥。届时,女方娘家和亲友家的妇女拿着衣服、食品探望产妇和婴儿,称"看小月"。
满月礼
小孩满月时举行满月礼,即请亲友前来做客,亲戚和四邻给小孩和母亲送来衣服、布料、食品、玩具等表示祝贺,主人更是举茗备菜款待来客。娘家父母(或亲友)还特来邀请女儿和新生儿回住数日,称为"出满月"、"认外家"。当小孩长到一百天时,家人及亲友欢聚一堂,吃羊肉臊子的长面,称为给孩子过"百岁",祝贺小孩健康平安,长命百岁。
抓周礼
孩子周岁时,举行抓周礼(也叫岁礼),要蒸制岁糕,同时要摆放一个大红桌子,上面放上钢笔、笔记本、《古兰经》等许多东西让孩子抓。孩子如抓到《古兰经》就意味着将来有可能是个阿訇等等。
割 礼
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过去在青海回族当中,对"割礼"的遵行也较为普遍,将其视为"逊柰"(圣行)。回族男孩到了12岁时,要举行割礼。割礼这天,有条件的家庭还要炸油香、宰羊,以示此男孩已步入了成人行列。
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汉文化的影响下,经历了一个由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到中国伊斯兰文化这样一个"华化"过程。回族是在这一"华化"过程中形成民族共同体的,其共同心理素质是建立在以中国伊斯兰文化为共同文化基础上的,作为阿拉伯文化和汉文化两种文化的载体,她始终以伊斯兰教信仰为核心,以汉文化为外在表现形式,她以归属于穆斯林群体和以中国为祖国而自豪。因此,回族以全中国为共同生活地域,广泛分布,在整体上呈大分散格局,而具体到局部,则以清真寺为中心,形成小集中的回族社区;回族以汉语文为共同语言,但在宗教生活和民族内部却使用夹杂着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经堂语的词汇,在不同民族地区和不同地方语言环境下,能熟练使用当地的民族语言和方言;回族的共同经济生活是丰富多样的,几乎所有的经济领域中都有回族的参与,但不论从事何种行业,都能自觉接受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在回族的历史上,无论是先民时期的阿拉伯、波斯"蕃客",还是元、明以后加入回族共同体的汉族、蒙古族、藏族等民族,其先决条件是"随回",即先成为一名穆斯林,然后才能成为回族共同体的成员,这当然是回族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一条不成文规定,它没有丝毫强迫性质,完全取决于对方的自觉自愿。
另外,当别的民族成员由于改变宗教信仰,自然不能一下子连民族成份也改过来,这中间仍需要时间,以回族和别的民族通婚为例,当事人的民族成份终身不变,但到下一代就自然成为回族的一员了。与其相反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回族中的一些成员如果放弃伊斯兰教信仰,脱离回族生活规范或不遵从回族风俗习惯,他及其后代很可能被其他兄弟民族所同化,从而脱离回族共同体,这是非常正常的。
民族节日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除此之外,还有小的节日和纪念日,如法图麦节、登霄节、阿舒拉节、拜拉特夜、盖德尔夜等,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
开斋节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土尔”的意译,青海回族称“大尔德”,伊斯兰教历10月1日。伊斯兰教历九月是穆斯林的斋月,回族群众习惯用阿拉伯语称它为"莱麦丹月"。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穆斯林为了纪念《古兰经》的降示,要封斋一个月。相传,在伊斯兰教的至圣穆罕默德40岁那年(伊斯兰教历九月),真主把《古兰经》的内容开始传授给了他。因此,穆斯林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使回族逐步养成坚韧、刚强、廉洁的美德。斋月结束,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开斋节。这天上午广大穆斯林要举行隆重的开斋节会礼,这种会礼比平时主麻日的聚礼要隆重得多。会礼后全体互说“色俩目”问候,恭贺节日。同时,还要去上坟。节日中,家家户户炸馓子、油香、花花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意为“宰牲节”,青海回族称“小尔德”,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这个节日属于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上旬,穆斯林去麦加朝觐,朝觐的最后一天,即12月10日,举行庆祝活动。相传,伊斯兰教的古代先知易卜拉欣梦见安拉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虔诚。当易卜拉欣执刀宰伊斯玛仪时,真主派天仙送来一只羊作为祭品,代替了伊斯玛仪。穆斯林为纪念易卜拉欣父子对真主的虔诚和伊斯玛仪对父亲的孝顺,在这一天要宰牲过节,这就是“古尔邦节”的来源。古尔邦节这一天,也和开斋节一样,要举行非常隆重的会礼,会礼结束后,大家互道“色俩目”问候,有条件的家庭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宰牲典礼。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牲时还有许多讲究,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割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节日期间,家家户户用丰盛的菜肴和传统的民族食品招待亲朋好友。同时,还要去上坟。
圣纪节
圣纪节是伊斯兰教至圣穆罕默德的诞生和逝世的纪念日,日期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青海回族中除伊赫瓦尼派群众外,其他群众都过圣纪节。这一天,回族群众沐浴净身后,炸油香、馓子等,到清真寺聚会,听阿訇讲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圣人的品德、功绩,然后在清真寺内聚餐,场面非常热闹。此外,还有一些小规模、小范围内遵守的节日和纪念日,主要有伊斯兰教历1月10日的阿舒拉节、伊斯兰教历7月27日的登霄节、伊斯兰教历8月15日之夜的拜拉特夜、伊斯兰教历9月14日的法图麦节、伊斯兰教历9月27日之夜的盖德尔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