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 语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作、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回族谚语是回族人民对自己独特生活经验、生活方式的描写和总结,是回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中实践经验的诗化反映,是回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回族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它的内容包括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家庭社会、伦理道德、礼仪习俗等方面,它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汉语和阿拉伯语、波斯语、经堂语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具有语言精炼、比喻形象、风格独特、韵味浓郁、寓意深刻、生动活泼、哲理性强等特点,充满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认识功能、教化功能和审美功能。反映信仰方面的有:“汉民有三纲五常,回民有五功六信。”“念、礼、斋、课、朝,五功不能少。”“回回信主是第一,能死不伤伊玛尼。”“饭能舍、觉能延,五番乃玛孜不能断。”“人的十谋连,不如真主一拨排。”“做出好事一件,摆脱灾难一千”“顺从自己的私欲,后世必定住地狱。”“回汉是两教,理是一个理。”“回汉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等。反映礼仪方面的有:“最先道色俩目的人最接近真主。”(见面礼)“回族的炕是客人的家。”(待客礼)“耍房的时候没大小。”(婚礼)“不论穷,不论富,都是三丈六尺布。”“亡人奔土如奔金。”(葬礼)等。反映卫生方面的有:“汤瓶、吊罐、小白帽,自古回回少不了。”“回回本是口中口,一把汤瓶不离手。”“一天不洗五遍水,不能算是好回回。”“回回笑脏不笑贫。”等。反映禁忌方面的有:“骏马能骑,肉不能吃。”“血酒粪尿一样脏。”“喝酒赌博拜像求签,都是易卜劣斯(易卜劣斯:阿拉伯语,魔鬼)的行为”等。反映婚姻方面的有:“回回的亲,扯不断的根。”“回回亲,亲套亲;砸断骨头连着筋。”等。反映经商方面的有:“天下回回生得怪,个个都会做买卖。”“回回职业三大行,珠宝、饭馆、宰牛羊。”“回回两把刀,一把卖羊肉,一把卖切糕。”“高利贷的盘剥,朵灾海(朵灾海:波斯语,火狱)是归宿。”等。反映姓氏方面的有:“十个回回九个马,一个不姓沙就姓哈。”等。反映居住方面的有:“天下回回住得偏,滩边、河边、马路边,还有城堡外圈圈。”等。反映回族伦理道德、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的较多,如“偷盗与行奸,尔咱布(尔咱布:阿拉伯语,罪恶)滔天。”“背谈猜疑坏教门,推心置腹睦乡邻。”“口善心不善,枉把安拉念。”“拜中闻母呼则应,入寺闻亲疾则归。”“净身朝西礼拜,向主做个讨白(讨白:阿拉伯语,悔过)。”“做事要靠塞拜布(塞拜布:阿拉伯语,机遇、办法),成功要靠安拉乎(安拉乎:阿拉伯语,真主)。”等。反映爱国方面的有:“爱国是伊玛尼(伊玛尼:阿拉伯语,信仰)的一部分,卫国是法勒则(法勒则:阿拉伯语,天命)”等。
书画艺术
书画艺术是回族人民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汉文化兼蓄并收,合二为一过程产生的优美艺术。一般可分为阿拉伯文书法、汉字书法、绘画,但作为书画艺术,有时表现为互为借鉴,书画一体。
阿拉伯文书法最初伴随伊斯兰教一同传播到中国,一般用于清真寺的装饰和碑文铭记,后来随着经堂教育的发展,阿拉伯文书法艺术经众多写经家和书法家的创意,融合汉字书法的风格,款式形状多呈图形画意,形成了"以书入画"、"书画合一"的中国体阿拉伯书法。书写形式上主要有:受纳斯赫体、苏鲁斯体、波斯体影响的"竹笔体";受中国汉字书法影响的"毛笔体";受大字匾额幅式影响的"榜书体";受库法体影响的"方体"和篆刻艺术;受汉字草书影响的"仿汉草体"以及中阿书法融为一体的"阿汉合书体"等。书写内容多为敬主拜主,赞主赞圣以及伊斯兰教经典中举凡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团结友爱、行善止恶、扶弱济贫、尊长爱幼之类的警句、格言、赞词等,体现了穆斯林的虔诚信仰和道德规范。汉字书法渊源流长,书法名家不胜枚举,就青海回族书法家中就有以行草见长的米德寿,以正楷闻名的王维仁、以隶书著称的沙雨农等老中青书法家,他们的墨宝不仅深得书法界的好评,也普遍受到社会各界书画爱好者的喜爱。
回族绘画艺术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绘画作品中不允许出现人物和动物形象,所以回族绘画一般以山水、花卉为主,艺术表现形式多采用国画、油画。回族书画艺术大多用于清真寺的装饰,在礼拜殿的窑壁、梁柱、门窗以及寺内宣礼楼、碑文石刻上均能看到阿拉伯文书法作品,而各种匾额、锦旗、楹联、包柱上则大多为汉字书法作品,在照壁、墙体上大多为绘画作品。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城乡回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独具民族特色的书画作品已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寻常百姓家中的装饰品或收藏品。
刺绣艺术
回族喜好刺绣,且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历史上,回族因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既不象有些民族那样能歌善舞,也无全民性的文化娱乐习俗。因而,刺绣艺术极不同程度地丰富和活跃着回族自身的文化生活,成为回族群众喜闻乐见,自娱自乐,自我欣赏,自我陶冶的一种静态文化形式。回族妇女则是这种文化形式的主角。过去,她们"足不出户",为了打发周而复始的日子,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盘腿在炕,一把剪刀,缕缕丝线绣织出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花样图案。将自己的感情和对生活的憧憬以及对意中人的思念,都浸注在穿针引线的刺绣艺术之中。回族民间刺绣艺术,大致分绣花、盘花、剁花等,是用不同颜色的丝线依据剪纸图形,或用粉脂和水溶合而用针勾勒出的图形进行绣制的图案艺术。绣花俗称扎花,依图形的轮廓一针一线的仔细绣制,所绣出的花纹匀称细致,美观大方、朴素耐用。盘花是把双丝线缠绕在绣针上,用两只针制作而稍加间隔,丝线缠绕花叶形状,一叶套一叶,然后把缠绕好的花叶用单丝线缝上,图案大都是红花绿叶,花瓣叶片等。盘花则多绣于回族妇女们戴的盖头,及披巾、门帘、被罩等。剁花是用圆箍把布料绷紧,描好所绣的图案,用绣针从布料里子往下一针一针的剁绣,待全部完工后,再用浆糊把里子的丝线粘住,而后把布料面子上勾成的小线环剪得长短不一。经过剁绣的图案毛毛绒绒,造型优美、形态逼真、富有情趣。剁绣品多用于点缀室内和妇女佩戴的装饰上。
回族刺绣,除讲究精湛的刺绣技艺外,还有许多民俗在内。姑娘在出嫁前的几年内就得准备自己的嫁妆绣品和给公婆、叔伯娘舅及自己的情人馈赠的刺绣礼品。所绣的花样是有选择的,首先按辈份的大小并依花卉的名贵而进行绣制。如:送给公婆、叔伯娘舅的枕头,一般绣的是牡丹花,以示对长辈的尊重,而自己的嫁妆服饰上多绣的是双蝶飞舞、鸳鸯戏水,表示和丈夫心心相映,白头偕老。在给丈夫的服饰上除了绣红花绿叶外,也有绣干枝梅花、喜鹊衔梅等。到了出嫁的那一天,娘家把新娘所绣的嫁妆和赠送的刺绣品送到婆家,由婆家一件件地摆放在八仙桌上或搭挂在凉衣绳上,放在庭院让来宾们观赏,叫"摆针线",以此来评价新娘的刺绣技艺。那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的剌绣品,不啻为一次小规模的回族民间剌绣艺术展览。
音 乐
宴席曲
宴席曲是回族人民在喜庆宴席上演唱的一种民间歌唱艺术。广泛流传于青海东部农业区各县回族当中。"在青海的方言中,'宴席'一词即是婚礼的代名词,青海回族的婚礼不兴吹打,却是非常热闹的;一家办喜事,全庄子人来祝贺,婚礼上人们除了吃喝一顿,大出公婆的洋相外,主要热闹处还在于闹房。民俗约定:'结婚三天无大小',新婚之夜,远近的歌手来到新郎家里,开始坐在院子里,唱宴席曲,此起彼伏,直至天亮,看来这种约定俗成的风格养育了宴席曲。"(朱刚《青海回族的民间文学》,载《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回族专集》)宴席曲有许多传统的曲词和曲调,一般是一词一曲,也有个别曲调在长期流传中不断变化发展,产生了一词多曲的现象。在演唱上有独唱、齐唱和对问答、随唱的形式,在民和、化隆等地还采取简单化妆,并伴以舞蹈动作的演唱形式。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大致分两种:一种是从头到尾咏唱一个完整故事的叙事手法;一种是以一年四季、十二个月或者一日五更等时间推移、景物变化等起兴的抒情手法。宴席曲的题材十分广泛,多为表现旧时代青年男女婚姻爱情方面的,如《方四娘》、《莫奈何》、《四季想韩哥》、《闹五更》等;有的以汉族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如《孟姜女》、《五哥放羊》、《杨家将》等,也有的反映回族历史上人民的悲惨生活,如《高大人领兵》、《虎狼马》、《走口外》等,还有的将青海回族的风俗礼仪、道德观念等编成曲子传唱,如《和睦歌》、《敬茶》、《朋友好比一棵松》、《五劝人心》等。宴席曲的词一般较长,其格律自由多变,长于叙事。因此每首歌曲,实际上就是一首优美的长篇叙事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老的回族宴席曲焕发了青春,除在民间婚礼上演唱外,宴席曲的一些剧目还搬上了舞台,同时还创作出一批反映现实新生活的新作,以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博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另外,在民间文学工作者们的多年辛勤努力下,收集、整理和选载了一大批宴席曲目,其中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青海回族宴席曲》一书,选载了流传较广、代表性较强的宴席曲7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