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兰回族希望小学:爱心成就孩子未来
2014-07-22 15:28:46
【来源:】 点击:
□ 敏俊卿 郭永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回族希望小学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回民小学,现有22个教学班,1012名学生。5100平方米的教学楼、2420平方米的宿舍楼,共同组成了一个具有浓郁伊斯兰特色的建筑群落。
10年前,这所小学原名为依兰县第七小学,校舍仅有3栋砖瓦结构的危旧平房,面临被合并的命运。周边团山子乡青春村、南庙村、东安村等上百名适龄回族儿童,因其他学校没有清真食堂而面临辍学的困境。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黑龙江省伊协和哈尔滨市伊协积极争取,通过中国伊协全面协调,世界伊斯兰发展银行出资16万美元在依兰七小的校址上建设了这所回族小学。
10年来,这所因爱而生的回族希望小学,用行动阐释了“爱心成就孩子未来”的教育理念。
让孩子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依兰县回族希望小学校长张慧茹来自依兰县回族村庄,原本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2004年,依兰县教育局经过慎重选择,将她调到依兰回小任校长。“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张慧茹说。
性格要强的张慧茹是一名极富责任心和执着的人,多年从事教育事业的她深知,“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事、处处系民生。”
让张慧茹欣慰的是,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她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回小的发展一帆风顺。2005年,哈尔滨市民宗局、市伊协和依兰县教育局相继投入30万元,为回小建起清真食堂和宿舍,解决了寄宿学生的食宿问题;2008年底,哈尔滨市发改委划拨资金25万元扩建校舍;2009年依兰县委、县政府投资500万元,重建了宿舍楼,投资105万元购置了相关设备和器材。
如今,依兰回小的学生从最初的4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1000余人。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级标准化达标学校、示范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张慧茹也被连续推选为哈尔滨市党员代表、妇女代表,被评为依兰县十大杰出青年和十强校长。
为了凸显学校的回族特色,张慧茹曾邀请当地的阿訇为学生讲授民族宗教文化知识,并发动教师在教学楼楼道内开办了回族历史、语言、服饰、饮食和56个民族卡通画等宣传栏,编撰了民族文化的校本教材,每周为孩子们开设两节民族文化课。
赵中华是民族文化课的授课老师,起初她担心这门课不受孩子们欢迎。然而,她的担心是多余,孩子们对民族文化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赵中华说:“这是值得推广的经验,是一种很有效的文化启蒙,让学生尚显稚嫩的心灵感知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爱生如子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是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热爱。”张慧茹曾感慨地说。为此,她确定了“用爱心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
张晓红是依兰回小的英语教师。由于患有高度近视,视力只有0.03,她曾多次向学校提出不带课的要求。然而,每当新学期开始,她又站上了讲台。“我舍不得孩子们,希望能尽我最大的努力,给他们传授知识。”
张晓红的付出,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六年级学生毕业时,他们哭着让张晓红去中学上课。2011年冬天,天寒地冻,张晓红剖腹产,等她清醒过来,看到班里两个最淘气的孩子带着苹果和玩具来看望她。“那一刻,我哭了,再次深刻地体悟到教育与爱的关系。”张晓红说。
刘金贵是三年级1班的教师,患有甲亢和肝胆结石,但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她的班上有两个孩子因父母离异,精神状态很差,学习成绩下滑。刘金贵像妈妈一样照顾他们,用爱心温暖着孩子们的心。当孩子哭时,她就抱在怀里,安慰说:“老师就是你的妈妈。”在她的多次说服下,一对离异的父母重新走到了一起。
熊双燕是五年级2班班主任。班里有一个先天肢体残疾的孩子,只上过28天幼儿园,还是在母亲的陪同下度过的。刚进校时,只要看不到母亲,他就没完没了地哭。熊双燕先让他母亲陪在教室里,后来躲在教室外,再后来在老师办公室等候。经过努力,孩子终于适应了学校的环境,并认了熊老师这个“妈妈”。在熊双燕母爱般的关怀下,孩子顺利完成小学学业。
向孩子们传递爱
“爱是教育的真谛,向孩子们传递爱的渠道不能局限于校园,而应是广阔的社会。”哈尔滨市伊协会长刘桂林说。
哈尔滨市伊协将扶持回族希望小学作为一项传递社会大爱的事业。在他们的积极争取和努力下,世界伊斯兰发展银行投资16万美元建成了伊兰回小教学楼。当学校遇到困难,市伊协总是率先慷慨解囊,多方奔走,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发展。
据曾任依兰回小书记、现任依兰县教育局副局长的付扬钊介绍,市伊协始终关心和支持依兰回小的发展,每年都会拨付几万元专门资金支持该校,不定期的支持更是不胜枚举。
刘桂林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和前瞻性的人,他利用广泛的社会人脉,动员黑龙江省电视台、哈尔滨市佛教协会、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哈尔滨市民营企业“白家馆”、天顺源公司等支持伊兰回小的发展。学校的鼓乐队、学生节日的民族服装、学校最好的打印机等,都是在刘桂林的关心、动员下解决的。
张伟是哈尔滨回族清真特色名点沙家赛索糕点的传人。多年前,他只能靠街边设摊销售糕点为生,后来在市伊协的关心下,为他在道外清真寺门店落实了一处位置极佳的店铺,如今生意红火。市伊协号召回族企业家致富不忘国家、不忘回报社会,希望他们支持民族教育发展。这一提议得到了张伟的热烈回应,他不仅将美味可口的沙家赛索糕点不定期地送至依兰回小寄宿生的手里,还积极为修补校舍出资捐款。
在全社会的关爱下,如今的依兰回小越来越壮大。但张慧茹并没有就此止步,她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将依兰回小建成完全的九年制寄宿学校。
“我小时候,全村就我一个回族学生上学,吃清真饭菜成为我当时最大的难题。现在,依兰县其他几所中学都未设清真餐,很多农村回族学生因餐饮问题而辍学。我希望能够将依兰回小建成一所九年制寄宿学校,这样家乡的回族孩子就不用因为食宿问题而辍学了。”张慧茹说。
实习编辑:小伊
上一篇:高考状元走进清真寺与学弟、学妹分享学习经验
下一篇:穆拉·萨德拉伊斯兰哲学思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