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县城的清真寺
2014-04-09 14:49:50
【来源:】 点击:
扶余县城的清真寺建于清乾隆以前,根据扶余县志记载,建于乾隆五十四年(1780)。
清真寺位于扶余县城内西南营子(宁江区江北城区西南,今满族艺术剧院西侧),建筑用地三千余平方米,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建筑项目是两节大殿和对厅,对厅两旁是青砖便门、南北讲堂、沐浴室、少年学阿文的课堂,还有高达两米的青砖围墙。两节大殿一是尖脊式,一是圆脊式。尖脊式的两坡铺的是片瓦,一仰一合。南北墙用青砖砌成,高达九米,都是青砖对缝压边错角。圆脊式的四面铺瓦,仰(的)是片瓦合(的)是筒瓦,扣虎头瓦当,片瓦最前面是滴水瓦。圆脊式大殿所有出檐的地方,都是雕梁画栋,紫柱横揪,柱与柱间刻着燕尾。大殿的南北两侧,有两个青砖便门。每个便门两旁,还有两个高低不齐尖塔式砖垛。门的顶部是用蓝色颜料涂写的阿文“斗哇”(即横批)。大殿的对面是对厅,这是清真寺的正门。对厅是尖脊式的瓦房,前后两坡筒瓦合片仰瓦,有瓦当和滴水。四个柱头(即山墙头)是用方砖刻成的各种造型图案,有“喜鹊登枝”、“百鸟朝凤”等。檐的下面也是雕梁画栋,水墨丹青,有山水花卉,有飞禽走兽。对厅的两旁也有两个砖门,门顶是尖脊式的,除了门框和门是木制的外,其余都是青砖磨制。正门是一对仰头竖尾怒目凝视的石狮子。
大殿正门两侧是南北讲堂,大殿西北角是少年学阿文的地方。这三座建筑都是一连五间的光脊瓦房,全砖全瓦一仰一合。每个山墙柱头也是方砖刻成的图案,造型逼真。南北讲堂的前檐下,各有四根紫红明柱脚。这里供教长讲经或开会用。
大殿的西南侧是沐浴室,是一连五间的平砖房。南北开门,门东两间是温水室和厨房,西三间是沐浴室。室内隔成五个大净用的沐浴间和五个小净用的沐浴间。每个沐浴间都用木板做间壁。沐浴室中还修有一个长达四米,宽一米半,高一米的池子作为净后洗脸洗脚用。
几年后进行了二期工程建设,在大殿西首接着修起一座二十多米高六幂三层的亭子(如照片所示),名叫“遥殿”。因为站在亭子顶上可以鸟瞰全城,故称之也。每节亭子都铺着筒片瓦,扣有虎头瓦当和滴水。遥殿最上边竖立一个大锡顶,高有两米左右,直径也有八十至九十厘米。遥殿与大殿相通,整个大殿非常宽敞雅静,雕梁画栋紫柱擎天,每根栋梁下边,都有一棵帮白叶绿的大白菜挺立着(即所谓挂柱)。殿里还有明柱脚三十多个,每个柱脚底下垫着用石头雕磨成的鼓形柱脚石,柱脚涂着紫红油漆。墙壁都是洁白的石灰所抹,地板铺着羊毛毡子和用羊毛制的大马褥子,供做礼拜用。殿内可容纳四五百人做礼拜。从外面看去,紫红柱脚灰色砖墙,再加上所有透窿套环和穿枝过梗的窗门陪衬着,更显得庄严肃穆。
遥殿大殿等建筑物的外边砖墙瓦顶,都刻有盘龙卧虎玉凤飞翔图案,其每个翘角正檐也都是由灰砖墨瓦砌成,形状各异。有银龙仰首,龙嘴里衔一个木制的绣球,风一吹溜溜滚动;大象吐牙,洁白的牙齿似两把锋利的宝剑逼向前方。
大殿与遥殿的脊梁上,有用泥烧制的五脊六兽,前后排成一行。形奇名怪神态逼真,第一个叫“走投无路”,依次是“跟头绊倒”、“仰脸朝天”、“摇头摆尾”、“呲牙咧嘴”。大殿每一个巷角都挂着铁马,风一吹所有的铁马都发出悦耳的声音。
大殿东北角有一座雕刻得非常玲珑别致的尖顶亭子,阿文叫“民拜雷”。小亭子里有十个台阶,每逢开斋聚礼的日子阿訇在上面诵古兰经。
在正殿门前,还修筑一个木制的上涂紫红色油漆的悦台。悦台地面铺着一尺见方的大砖平滑整洁,上面放着两条大春凳,可供人们休息乘凉,观花赏月。四周的围墙是花墙瓦顶,上面刻有万字花纹的木制花门,将花墙左右分开,门下有三级台阶供人行走。
大殿南北的讲堂和对厅的前檐下,分别悬挂五六十块匾额,有的书写“守真为上”;有的书写“亘古清真”;有的书写“清真古教”,还有一块“赫然明命”配有两幅对联,是清朝时地方官德英所赐。
寺内庭院甬道四通八达,有两棵一百多年的大榆树,枝繁叶茂蔽日遮天,后又移栽松柏等树木,草坪茵茵群鸟翔集,仿佛是一座公园。
“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寺遭到严重破坏,大殿和遥殿被毁,对厅和讲堂改为民居住宅,并盖了许多小房,变成了大杂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进一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业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并拨款,于1981年动工重建,1985年竣工。(松原文化网)
实习编辑:小伊
上一篇:埇桥区首座清真寺举行开工奠基仪式
下一篇:气势恢宏的循化草滩坝清真寺(组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