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运动(Harakah al—Tarjamah) 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为适应帝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发展的需要,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和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吸取先进文化遗产,以丰富和发展伊斯兰文化。
翻译活动初始自伍麦叶王朝,哈里发哈立德和阿卜杜·阿齐兹出于个人的爱好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命令宫廷学者将一些希腊语和科普特语的炼金术、占星术和医学书籍译成阿拉伯语。当时翻译活动的特点是以零散的个人译述为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领导。阿拔斯王朝时期,翻译活动在国家规划下有组织、有领导的开展起来。
哈里发曼苏尔和哈伦·拉希德奖掖学术,倡导翻译,设立宫廷图书馆,下令搜集东西方学术古籍,延聘各地不同宗教信仰的著名学者在宫廷从事希腊、波斯、印度的天文学、数学、医学、炼金术和文学部分著作的翻译,并特设专门机构管理学术研究工作。
830年,哈里发马蒙(813~833在位)在宫廷小规模的翻译研究机构的基础上,在首都巴格达创建了国家级的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馆”,由翻译局、科学院和图书馆组成,统一组织和集中领导全国的翻译和学术研究活动,从此,翻译活动进入新的高潮。智慧馆以重金延聘了各地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近百名著名学者和翻译家,如伊本·穆卡法、艾布·叶海亚、叶海亚·伊本·马赛维、侯奈因·伊本·易斯哈格、萨比特·伊本·古赖、白塔尼、花剌子密、伊本·麦台尔、叶海亚·伊本·阿迪、肯迪等。
他们集体从事译述、研究活动,将用重金从各地所搜集的一百多种各学科古籍进行了整理、校勘、译述,并对早期已译出的有关著作进行了校订、修改和重译工作。在译述过程中,将翻译和研究紧密结合,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主要有:(1)在对原著直译的基础上,作了大量校勘、注释、质疑、补正、摘要、评论等,借题发挥了自己新的创见。(2)确立了各学科的阿拉伯语名词、术语、概念、范畴体系。凡译文中涉及阿拉伯语已有的词汇,用阿拉伯语进行意译,凡译文中阿拉伯语无准确词汇表达的,引进外来词汇,进行音译;凡无法用阿拉伯语表征的词汇,创造新的词汇并赋予确定含义予以表述。在天文学、数学、医学、化学(炼金术)领域的大量名称、概念、范畴,是在翻译过程中用阿拉伯语逐步确立的。
(3)依据社会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除对大量名著全译外,还对一些著作进行了选译、节译、摘译、译编、改编。(4) 对一些著作经多次转译而被曲解或失传的部分,经校勘改译恢复了原著本来的面目。对原著的错误,进行了纠正。(5)在译述的基础上,对有关学科根据观察实验研究所取得的新资料,撰写了大量新的各学科学术著作,阐发了新的创见。(6)开创了集体协作译述的先例。凡大部头的著作由多人分工译述和注释,初稿译出后,集体讨论通审校译,最后由主译审定。有些著作经几代人初译、重译而完成。
阿拉伯翻译运动从8世纪中叶到9世纪的100多年中,据统计,被译成阿拉伯语的古典名著有数百部之多。希腊语著作占首位,其次是古叙利亚语、波斯语、梵语、希伯来语、奈伯特语等。
其中,从希腊语译过来的有关哲学、逻辑学、政治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医学、炼金术、地理学等方面的著作达100多部,包括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工具篇》、《范畴篇》、《解释篇》、《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等;柏拉图的《理想国》、《法律篇》;毕达哥拉斯的《金色格言》;波尔菲利的《逻辑学入门》;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原理》;托勒密的《四部集》和《天文集成》;普林尼的《自然史》;普罗提诺的《九章集》;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医学著作等。
从波斯语翻译过来的有关历史、语言、文学、宗教方面的作品约20多部,包括《波斯历代国王史》、《阿因纳迈》、《玛兹德达克》、《波斯古经》、《卡里莱和笛木乃》等。从印度梵语翻译过来的有关天文学、数学、医学方面的著作约30部,包括《信德罕德》、《波罗门正宗》、《艾尔坎德》、《艾尔杰伯海尔》等。
从奈伯特语翻译过来的有关农业、园艺方面的著作约20部,从古叙利亚语、希伯来语翻译过来的有关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的著作也有几十部。阿拉伯翻译运动不仅保留、吸收和继承了古代东西方科学文化的优秀遗产,而且促进了阿拉伯一伊斯兰学术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对伊斯兰哲学的兴起、各门自然科学的开创、宗教各学派不同学说的创立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来源: 《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
责任编辑: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