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泥国王墓 15世纪渤泥国王麻那惹加乃之墓。亦称回回坟。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郊乌龟山南麓。渤泥国即今文莱素丹国。旧译“婆罗乃”。中国史籍称“渤泥”。渤泥是Brunei的音译,阿拉伯语为Dar al-Salam,即“安乐世界”或“和平之国”。
该国居民原信奉佛教,后归信伊斯兰教,15世纪以后国王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即与中国建立友好往来,明洪武四年(1371)国王马哈谟沙曾遣使祝贺明王朝的建立,明永乐三年(1405)渤泥国王麻那惹加乃(1380~1408)遣使入贡,明成祖朱棣“遗官封为国王,赐印诰、敕符、勘合飞锦绮、彩币”。
永乐六年(1408)麻那惹加乃率其妻、弟妹、子女、陪臣等150多人,来明都南京作亲善访问,受到朱棣的热烈欢迎。同年10月麻那惹加乃病故于南京,年仅28岁。临终前嘱咐妻子等,希望“体魄托葬中华”。朱棣感其诚,赐谥“恭顺王”,用王礼葬于今南京市郊雨花区铁心桥乡东乡花村的乌龟山南麓。并在墓侧立祠,每年春秋二季,派人祭扫。明代著名文学士胡广曾为之撰写《渤泥国恭顺王墓碑》。
当地群众世代称渤泥国王墓为“回回坟”。该墓在1958年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并修复,被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渤泥国王墓现存文物有:石马2(高1.35米,长2.05米)、石马侠2(身高1.60米)、石羊2(身高0.91米)、石虎2《身高1.40米)、石翁仲(武将)2(身高2.30米)。《渤泥恭顺王墓碑》高4米,宽1.09米,厚0.30米,另有华表石柱础和祀祠石柱础若干方。
渤泥国王墓神道石刻的人像面部,均为高鼻梁、拱嘴唇、胡须为八字形翘起,胸前打领结,系模拟外国人形象之作,它异于其他明代石刻,十分引人注目。该墓及其文物反映出中国同文莱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源远流长。
来源: 《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
责任编辑: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