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彦虎
分享到:
2013-07-09 11:29:16 【来源:】 点击:

 

    白彦虎(约1841~1882)  中国清代同治至光绪初年西北回族穆斯林反清起义领袖之一。经名穆罕默德·阿尤布。陕西省泾阳县人。出身于阿訇家庭。

 

 

    同治元年(1862)初夏,陕西回民为反抗清廷的民族压迫、宗教歧视和当地汉族地主武装的屠杀,在太平天国革命影响下,以清真寺教坊为基础组织,以阿訇为骨干,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捍卫民族生存和维护宗教信仰尊严的反清起义。

 

 

    不久,白彦虎即参加起义军,与清军周旋转战于省城一带。次年,清军进攻节节得手,起义军民被迫退至甘肃东部董志原,组成十八大营。由于白彦虎作战机智勇敢,善用伏兵,屡给清军以重创,1866年后便被举为十八大营副帅之一。尔后,清政府大军压境,十八大营晃组成新四营,白彦虎仍任副帅,并于1869年率50万军撤退至今宁夏地区,主要转战于南线,且返回陕西战场发动攻势,造成全省震动。

 

 

    1871年初,宁夏哲赫林耶派穆斯林起义领袖马化龙败降被杀,白彦虎率部撤至甘肃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后转赴西宁,联络当地回族、撒拉族和卡力岗藏族穆斯林义军继续奋战。1873年初,陕西回军领导人禹德彦、崔伟等降敌,西宁战役失败,白彦虎即率部及追随他的甘、宁、青穆斯林毅然西撤,为马文禄解肃州围未成,遂出嘉峪关围攻玉门、安西后,经敦煌、哈密进抵新疆红庙子、古牧地至玛纳斯一线。

 

 

    至此,他又联络当地回族穆斯林军同清军、地方团练和浩罕入侵者阿古柏轮番作战达3年之久。据《伊米德史》记载,1876年夏,白彦虎部同时遭到西面阿古柏军和东面清军夹击,败退玛纳斯。同年秋,玛纳斯再败南逃。当时白彦虎处于东临强敌,西遭截堵,北去遐荒的窘境,而他及其所部又誓不降清,只有选择利用阿古柏借南路逃亡的一条出路,故又同阿古柏结成形式上的暂时联合。

 

 

     阿古柏对白彦虎“遇之甚倨,勒其部傍三城以居”,而白彦虎则“给其(指阿古柏)死党与土回坚拒官军,自观成败,伺间脱走”(《平回志》卷7、《钦定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卷301)。同时,白彦虎还曾派人赉金银财货向俄屑中亚疏通买路,相传拟逃往阿拉伯麦加。其间白彦虎虽曾防守吐鲁番,但闻阿古柏军达坂城失利,即弃城退至库尔勒。

 

 

    1877年7月,清军统帅刘锦棠按照清廷“毋任釜底游魂,再行漏网”和“要须阵前(对白彦虎)殪毙,乃为了局”的严旨,对白部发动了最后的强大攻势。白彦虎遂下令凿决开都河阻敌,旋即率余部经库车、阿克苏、乌什至喀什噶尔。11月,在清军紧迫、两军首尾相接的情况下,白彦虎被迫携5000余名军(号为十三营)、眷向西北疾渡纳林河桥,逃亡俄境,旋为当地哈萨克和柯尔克孜族穆斯林收留,遂定居于今中亚吉尔吉斯共和国及哈萨克共和国境内,分驻地为48坊,即今中亚的“东干人”。

 

 

    白彦虎在流亡期间,曾受到沙俄政府就地“严加禁锢”,且因内部分裂,无力打回老家,而流亡异邦,郁郁寡欢,于1882年秋患食道癌逝世。临危,还遗言子孙将来返回祖国,其第三子因于1933年携眷回到新疆伊犁,完成先人遗愿。白彦虎领导陕西和西北回族穆斯林反清起义长达16年之久,转战数万里,英勇顽强,誓死不屈,赢得后人的景仰。但最后一年多时间里与浩罕入侵者阿古柏联合,也造成了其晚期的失误。

 

 

    来源: 《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

 

 

 

责任编辑:M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白彦虎

上一篇:白沙瓦
下一篇:百科全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