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韦希王朝(a1-Sulalah al-Buwayhiyyah) 中世纪在伊朗西部和伊拉克建立的伊斯兰教王朝(945~1055)。亦译“白益王朝”。由里海西南岸的德莱木部落联盟首领艾布·舒扎尔·布韦希的第三子艾哈迈德·伊本·布韦希(Ahmad ibn Buwayh)同其阿里、哈桑兄弟所创立,故名。
约930年阿里任卡拉季总督,占领伊斯法罕和法尔斯。935~936年,哈桑与艾哈迈德又夺得吉巴勒、胡泽斯坦、设拉子和克尔曼等地。定都设拉子。尊奉什叶派的栽德派教义(一说十二伊玛目派)。945年,艾哈迈德率军从克尔曼出发,趁阿拔斯王朝突厥将领内讧之机,攻占首都巴格达,赶走突厥近卫军,迫使哈里发穆斯泰克菲封他为大元帅(Amir al-Umara’),并授予穆伊兹·道莱(Mu'izz al-Dawlah,意为“国之干臣”)称号,掌管了哈里发的最高权力,遂建立布韦希王朝。同年征服哈姆丹王朝。
946年艾哈迈德废黜哈里发穆斯泰克菲,并以通哈姆丹人的罪名挖掉其双眼。立穆蒂尔为哈里发。下令在钱币上铸上他的名字,命令在聚礼日的祈祷中,将他的名字与哈里发并列。在阿杜德·道莱('Adud al-Dawlah,949~983)统治时期,布韦希王朝势力达到鼎盛时期。他夺取其兄割据的领土,实现了王朝的统一,领有伊朗西部、南部和伊拉克等地,被拥为“诸王之王”(Shahanshah)。他兴建公共设施、医院和库尔河水坝,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布韦希王朝利用执政的贵族,选派信奉什叶派的官员担任要职,向各地派出宣教师(达伊)宣传什叶派教义和宗教仪式,并规定全国穆斯林必须纪念什叶派的宗教节日。修建了纳贾夫阿里的陵墓。为安抚占大多数的各地逊尼派穆斯林,把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名义予以保留。王朝大力赞助伊斯兰宗教学科的研究,什叶派的圣训学家伊本·巴拜韦·库米(918~991)辑录的什叶派第二部圣训集《教法学家不予光顾的人》正式成书。
阿杜德·道莱倡导发展伊斯兰学术文化,宫廷中聘有不少诗人和学者,首都设拉子为东、西方学者文人荟萃之地。在巴格达、设拉子、赖伊飞奈欣等地兴建清真寺,创办宗教学校、科学院、医院、天文台和图书馆,奖励学者进行学术研究。著名历史学家米斯凯韦和语法学家艾布·阿里·法里西等皆在该王朝的庇护下取得学术成就。
11世纪后,因王族内战,宫廷纷争,王朝日趋衰败。1029年,王朝所属东部领土被伽色尼王朝吞并。1055年,塞尔柱人攻占巴格达,王朝末代统治者艾布·奈斯尔·麦利克·拉希姆被塞尔柱首领图格鲁勒·贝克废除,王朝灭亡。
来源: 《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
责任编辑: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