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哈里(a1-Bukhari,810~870) 9世纪伊斯兰教圣训学家、圣训集录家。全名穆罕默德·本·伊斯玛仪·本·易卜拉欣·布哈里。因出生于中亚布哈拉,故得此名。祖上系波斯农家,其父伊斯玛仪是著名伊斯兰学者,曾被誉为“虔敬善良韵学士”。
布哈里幼年丧父,由母抚养、教育。10岁时在家乡各地投师求学,背记圣训,学习教义学和教法学。18岁即设帐讲学。后他为进一步辑录、研究圣训,曾游学巴里黑(今阿富汗巴尔赫)、木鹿(今土库曼斯坦境内马里)、内沙布尔、巴格达、巴士拉、库法、麦加、麦地那、希贾兹、大马士革以及埃及等地,寻访圣训传述家、收藏家和背记人,全面搜集圣训正文和圣训传述世系,并同他们探讨、切磋圣训学上的疑难问题。
据穆斯林学者考证,他用16年时间,从1080位谢赫那里听取、记录了60万段圣训素材,经过筛选和剔除,把穆罕默德的言行与其门弟的言行和再传弟子的判例加以区别,精选出9397段他认为真实可靠的圣训,并按内容进行综合分类,划分为97章,汇编为《布哈里圣训实录》集。
布哈里所处的时代正值阿拔斯王朝第七任哈里发马蒙(786~833)等执政时期,当时帝国首都巴格达和大马士革、开罗以及中亚各城市科学文化繁荣发达,同时各种学术思想和政治倾向间的斗争也十分激烈,各家各派为标榜自己的思想主张,或为政治上迎合权贵而无不假托伊斯兰教先贤之口伪造圣训。故布哈里把自己一生的精力用于甄别真假圣训、订正圣训传述世系的工作上。他搜集圣训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考证圣训的来源,深入考察传述人的历史,用以区分良莠,反对异端邪说”。
布哈里早年敬奉沙斐仪教法学派的主张,后来他在研究圣训和完成他的《实录》集的过程中,引用《古兰经》中有关教法的原则规定,并结合圣训演绎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些教法主张,他提出:一桩生意能否在教法上成立,应依据社会公众的惯例而定,可以背谈坏人和嫌疑犯的罪恶行为,妇女可以对一般男人进行礼节性拜访等几十种通权达变的主张。
布哈里在圣训学上具有独到见地,他综合各家见解并在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有关集录和考证圣训的原则和方法,拟定了规范的学科概念和研究对象。他主张:圣训传述人都必须公正可靠;传述世系必须前后连结而无中断和遗漏传述人的现象;传述世系还要上溯到一位著名的圣门弟子;传述人和受传人必须是同时代的人,且要当场口耳相传,传述世系中的人物应不少于4人等等。因此,他所辑录的圣训受到普遍公认和重视,在他的同辈学者中常被广泛引述和应用。
布哈里在伊斯兰经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和声誉,被称为“圣训学的伊玛目”,他的弟子穆斯林·本·哈贾吉(821~874)称他是“老师之老师”。他长期在外游学,晚年回归故里后,因涉嫌“《古兰经》被造”问题而被布哈拉王驱逐,后卒于撒马尔罕附近的哈尔坦克。他的陵墓至今犹存,世界各地穆斯林常往参谒和凭吊。他的重要著述还有《圣门弟子和再传弟子的教法判例》、《人的行为被造问题》、《孝顺父母》、《大史》、《小史》等。
来源: 《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
责任编辑: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