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派
分享到:
2013-07-08 09:40:48 【来源:】 点击:

 

    白山派  17世纪中国新疆喀什噶尔和卓家族分裂形成的伊斯兰教苏菲主义派别。与黑山派相对称。系维吾尔语Ak-taghlik的汉译。喀什噶尔和卓家族先祖麦赫杜姆·阿扎姆是中亚著名教义学家,在中亚土库曼、哈萨克、塔吉克、乌兹别克等地享有盛名。

 

 

    他于16世纪中叶逝世后,留有13个儿子,长子依禅卡朗与弟伊斯哈格吾里因争夺教主继承权而分立门户,在中亚马维阑纳儿(河中地区)形成对立两派。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随着两派和卓进入新疆传教,这种斗争扩大到新疆各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由于两派矛盾不断加深,其斗争形式也由宗教分歧演化为政治权力的角逐,以致发生武装冲突。这种对立从旗帜、标志和帽子颜色等外部特征上直接表现出来。以依禅卡朗为教祖的一派称为“白柳派”、“白帽派”,以伊斯哈格吾里为教祖的一派称为“黑柳派”、“黑帽派”。两派并分别与不同地区骁勇善战的柯尔克孜部落结盟。

 

 

    当时居住在喀什噶尔以北天山山脉西部的柯尔克孜部落追随依禅卡朗后裔,以“白山派”闻名,居住在帕米尔一带的柯尔克孜人则追随伊斯哈格系和卓,以“黑山派”闻名。因此,两派便分别被称作“白山宗”、“白山派”和“黑山宗”、“黑山派”。17世纪80年代初,白山派领袖阿帕克和卓勾结准噶尔封建贵族出兵南疆后,开始了和卓封建教权统治,先后两次执政共16年半,并与黑山派分治南疆,管辖喀什噶尔地区7年。

 

 

    清代统一新疆时(1759),镇压了臼山派大小和卓之乱,大和卓波罗尼都长子萨木萨克逃至中亚浩罕,其后裔和卓自嘉庆末年(1820)起即开始不断举事入境肇乱,与黑山派纷争不休,直到近代白山派和卓败亡,白、黑两派间的宗教政治斗争方渐平息。

 

 

     两派在新疆地区的斗争及其家族在南疆地区的统治,影响极为深远:(1)导致了和卓封建贵族势力的形成和察合台后王诸政权的削弱与灭亡。(2)两派之间长期的教派斗争与权力之争,对南疆地区的社会生产与安定造成很大危害。(3)一些和卓以“圣裔”名义出游内地,传播苏菲主义,对甘肃、宁夏、青海门宦的产生与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在苏菲主义道乘上,该派源自纳格什班迪耶教团。

 

 

    因其修道方式称“米斯克耶”,故为新疆早期依禅派别之一。主张“教乘”与“道乘”并重,静修默念“迪克尔”(即赞词),实行依禅世袭制度,设有依禅(即首领、导师)、谢赫(即麻札管理人)、哈里发(即弟子)、苏皮(即修士弟子)、阿皮孜(即领导诵经)等教职,每年在5~6月、8~9月间举行两次朝谒麻札活动。与甘肃、宁夏、青海的虎非耶学派的一些支系门宦有道统师承渊源关系。

 

 

    来源: 《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

 

 

 

责任编辑:M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白山

上一篇:白帽派
下一篇:白羊王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