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巴德派(al-Abadiyyah) 伊斯兰教早期派别之一。亦称易巴德派。因该派主要领袖阿卜杜拉·本·艾巴德而得名。
因其政治主张与哈瓦利吉派相近,故被伊斯兰史学家视为哈瓦利吉派的一分支。但该派否认此说,自称为“穆斯林归信者集体”、“穆斯林同仁”等。该派在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当政时期(644~656)开始形成。
奥斯曼重用亲族伍麦叶人,掌管各地军政大权,赐封土地,社会生活日趋世俗化,排斥一些曾为协助先知穆罕默德传教并创建麦地那穆斯林公社而非古莱什贵族出身的有功的先知门弟子,从而形成宗教和政治上的反对派。阿曼人贾比尔·本·栽德是先知再传门弟子,曾被委派到巴士拉城负责教法解释工作,并讲学传教,得到一些人的拥护。
他曾对奥斯曼任人为亲的政策不满,提出非古莱什出身的圣门弟子也可担任要职,应公平分配战利晶,凡有功的穆斯林应一律平等,并组成社团,为后来艾巴德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伍麦叶王朝建立后,贾比尔反对哈里发的世袭制和世俗化,遂被巴士拉总督哈贾吉流放回阿曼。
贾比尔的学生阿卜杜拉·本·艾巴德、艾布·欧拜德·穆斯林、艾布·努哈、迪马姆·本·萨伊卜和赖比尔·本·哈比布等人在巴士拉和阿曼等地继续宣传和捍卫老师的主张,公开谴责伍麦叶人的统治,否认他们任哈里发的合法性,阿拉伯半岛一些部落纷纷归顺。
艾巴德因反’对伍麦叶王朝最坚决,遂得到巴士拉和阿曼穆斯林的拥护,成为该派的著名领袖,故称艾巴德的追随者为艾巴德派。艾巴德派为反对伍麦叶和阿拔斯王朝的统治而举行过多次起义,较著名的有747年由阿卜杜拉·本·叶海亚领导的反对伍麦叶王朝起义和751年反对阿拔斯王朝哈里发赛法哈的起义。由于起义失败,屡遭镇压,起义者逃散,该派内部发生分裂。
约751年前后,几乎同时在阿曼、也门和马格里布3个地区分别拥立了3个互不隶属的伊玛目,各自领导当地的传教活动。761年,艾巴德派传教师阿卜杜·拉赫曼在北非建立了罗斯图姆王朝(首府提阿雷特),延续了140余年,对向柏柏尔人传播伊斯兰教起了重要作用,后被什叶派的法蒂玛人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