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耀良:贺兰山岩画印证北美土著人来自中国
分享到:
2013-11-06 10:04:46 【来源:】 点击:

在银川世界岩画馆学术报告厅内,来自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著名岩画专家宋耀良教授在“人面像岩画——跨越太平洋的史前人类大迁迁徙”专题讲座上,公布其震惊岩画学术界的发现:目前分布在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人面像岩画是从中国传承扩散而来,这个结论也印证了北美洲土著居民是从东方大陆迁徙而来的观点。

\

10月18日,宋耀良激情演讲。

“贺兰山岩画印证北美土著人来自中国”

著名岩画专家宋耀良语出惊人

  10月18日下午,在银川世界岩画馆学术报告厅内,来自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著名岩画专家宋耀良教授在“人面像岩画——跨越太平洋的史前人类大迁迁徙”专题讲座上,公布其震惊岩画学术界的发现:目前分布在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人面像岩画是从中国传承扩散而来,这个结论也印证了北美洲土著居民是从东方大陆迁徙而来的观点。

 

  宋耀良是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加拿大温哥华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多年倾注于史前岩画实地考察工作,遍历山川大泽。上世纪90年代初,他已是中国实地考察岩画最多的一位学者,共著有《中国神格人面岩画》、《中国岩画考察》、《人面岩画之谜》等岩画著作。

 

  宋耀良把对中国岩画的研究放在整个世界岩画的坐标系上去考察,以国际化的视野研究人面像岩画,并把人面像岩画的分布状况和史前人类迁徙联系在一起,不仅让人耳目一新,更为岩画研究指明了新的思考方向,即东亚和北美的人面像岩画具有着共同的文化宗教背景和基础,两地的人面像岩画沿着太平洋海岸和阿留申群岛有着文化同源的传播关系。在文化人类学方面对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否来自亚洲提供了突破性线索,即通过人面像岩画的研究证明美洲印第安人从亚洲越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具体的传播线路为贺兰山—阴山—红山—俄罗斯远东黑龙江下游—阿留申群岛—加拿大—美国。同时印证了在洲际传播背景下,贺兰山人面像岩画在华夏文化构建上的重要意义。

 

  宋耀良用20多年实地研究中国和北美洲岩画的成果,找出了以贺兰山岩画为主的一批国内人面像岩画中有很系统的元素与北美洲人面像岩画是同一文化起源,北美洲人面像岩画出自距今4000年前,而中国的人面像岩画出自距今更早的1万年前。同时,从贺兰山人面像岩画中至少找到了7处与北美洲岩画成系统一致的元素,如人面像岩画中对称的两个圆点,相同的泪线,都有三角形符号等,这表明,中国人面像岩画中的很多元素在北美洲人面像岩画中,都可系统地有规律地找到。有了两地人面像岩画的这种传承关系,就可印证北美洲早期土著居民是从中国迁徙而来,这些迁徙到北美洲的居民,同时也把东方大陆的文化带到北美洲,人面像岩画就是这些居民表达和传承东方文化的载体。[page]


 

宋耀良的发现之旅

\

贺兰山太阳神岩画

\

内蒙古阴山岩画

 

\

无轮廓人面像,是北美西部印第安人岩画的主要题材。

\

加拿大哥伦比亚岩画

  宋耀良在专题讲座上指出,美洲的土著居民来自亚洲,在体质人类学上已获得确证。但在文化人类学方面,长期以来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即没有在文化、宗教或艺术方面找到一种相同的形式或器物,但是深入研究人面像岩画后,他找了突破。[page]

 


 两大洲人面像岩画有很多共同点

  宋耀良发现,虽然世界各大洲都发现了史前岩画,但人面像岩画却只出现在环北太平洋的国家和地区中。东亚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另外俄罗斯东部的黑龙江流域也有少量。在北美洲西海岸也发现了众多人面像岩画,而且集中在同一个面积较大的区域内,沿着阿拉斯加岛屿,沿海岸向南延展到北美中部,数量有5000余幅。

 

  这些凿刻在两大洲山岩或礁石上的人面像岩画,具有共同的制作技法、构图特征、表现风格及对岩画凿刻地的要求。在遗址中也都出现3种相伴随的符号:太阳形、同心圆和众多的小圆凹。中国很多人面像都具有这样的典型特征。“由此看来,只要在东亚和北美两大人面岩画区之间找到一个连接点,这两大系统的岩画就贯通了,成为只因大洋而阻隔的同一岩画区”。宋耀良认为这个连接点和两个人面像岩画遗址有关。

 

  中国史前居民数千年迁徙所留

  宋耀良认为,这两个人面像岩画遗址,一个是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下游江边的人面像岩画遗址,这是迄今发现的亚洲最东端的人面像岩画遗址,另一个是北美洲阿拉斯加西南的科迪亚克岛上的人面像岩画。

 

  科迪亚克岛岩画是北美最西面的人面像岩画遗址,最具有表现特征的是该人面像岩画的嘴角下凿着两个点。宋耀良认为这样的表现方式,源于黑龙江下游的那个人面像遗址。它在那里有3种表现方式:一是在人面鼻孔下出现4个孔;二是脸颊两边有两个孔或圆圈;第三种是将这两个圆凹在嘴的两角之上。

 

  而这3种小圆点的表现方式在中国人面像岩画中都有大量存在。尤其是两个圆点凿在两边脸颊中间,很典型。这样的岩画在贺兰山岩画中有很多,最著名的是太阳神,两颊有很明显的圆圈。

 

  另外人面眉心纹、脸颊上的弧型纹(如贺兰山岩画中的瓦片式人面像)、无轮廓人面的形状,都能在中国,尤其在内蒙古赤峰地区的人面岩画址中找到,这些特征在俄罗斯黑龙江下游的遗址中也存在。

 

  由此宋耀良认为,中国人面像岩画与科迪亚克岛岩画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而科迪亚克岛在阿留申群岛东端,这个由十几个岛屿构成的群岛链是连接连东北亚与北美洲的桥梁,中国史前居民就是通过阿留申群岛进入美洲大陆的。

 

  最终,宋耀良大胆地认为,具有镌刻人面像岩画宗教文化需要的中国史前居民,经赤峰,沿着大兴安岭东麓到达黑龙江,沿江而下并在黑龙江下游,留下人面岩画遗址;而后出海,在阿留申群岛上,以跳岛的方式,向美洲大陆前进,登上美洲西海岸,沿海岸线向南传播至加州北部,一路留下密集的具有中国远古文明特征的人面像岩画。而完成这个过程,大概需要数千年。

 

  当然,这个迁徙的具体过程是充满故事和谜语的,就像他在小说《人面岩画之谜》中的想象和发问:“可以想见,他们凭借体力,攀山逾岭,楫洋舟海,再沿阿留申岛链,一个一个岛屿地前进,直到大洋彼岸……在史前,完成这样的大迁移,需要多少年?一定是无数代人。而且他们为何要去那里?他们怎么知道大洋彼岸有一个大陆?他们为什么要沿途留下无数人面岩画遗址……”这些只能留给众多学者去研究和探讨了。

 

  有研究指出西海岸岩画源于古代中国

  宋耀良认为中国的岩画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基本遵守着一致的岩画符号。“中国人面像岩画虽然不像北美洲西海岸岩画那样出现在固定的区域内,但是他在实地考察中国当时几乎所有岩画遗址后,发现它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以连续线性的方式,一个个遗址地传播,在中国境内衍生出三大分布带。一条是沿内蒙古高原与华北、河套平原的边缘线,从赤峰往西,沿各山脉的南麓,经狼山、阴山,到达巴丹吉林沙漠;还有一条是逆黄河而行,从内蒙古,经宁夏,到甘肃,在两岸面河的山谷口,留下众多遗址。

 

 

  另一条则是从赤峰向南经江苏连云港,沿海岸线到达福建闽南和台湾万山”。他认为这些岩画在很多方构成中华民族上古文明的源头。如殷商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与岩画中的无轮廓人面像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岩画所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祖先崇拜等观念,与中华民族上古的文化哲学相一致。甚至它的不少图形,成为某些与巫术和祭祀有关的汉字的祖形。

 

 

  所以,环太平洋地区的人面像岩画有了中国远古文明的某些特征。宋耀良介绍,加拿大的岩画研究者贝思海尔女士,几十年来在沿西海岸寻找岩画,她指出:“在我们的岩画区域中,确实有些证据能够说明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岩画的某些艺术传统,源之于古代中国的文明。”这恰恰是亚洲文明在美洲的土著居民的保留和传播。

 

  贺兰山岩画研究可以有很多新方向

  这次来银川,宋耀良是应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的邀请。栏目组对宋耀良这个观点很感兴趣,但是此观点国人知之甚少,趁着来宁夏拍摄岩画的机会,他们组织了这场讲座,引起人们对岩画的兴趣。

 

  这是央视“探索·发现”栏目第一次走进贺兰山岩画。节目编导刘斌介绍提起岩画,国人第一反应都是阴山岩画,而对贺兰山岩画印象并不深刻。他认为目前宁夏对岩画的宣传还有些平面化,应该从文明起源、人类发展迁徙的角度进行研究,找到它在中国文明甚至世界文明中的坐标,把它变成中国的贺兰山岩画。

 

  宋耀良教授也提出贺兰山岩画可以有新研究方向,如出土的彩陶很可能具有岩画的痕迹,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盆便是一例;贺兰山岩画与文字的关系;傩剧和戏剧中的脸谱,因为贺兰山岩画晚期人面像已经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央视《探索·发现》来宁探寻贺兰山岩画前世今生

  近日,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在贺兰山岩画景区正式开机拍摄专题片《贺兰山岩画人面像岩画之谜——跨越太平洋的史前人类大迁徙》。该专题片将采取实地岩画拍摄、专家访谈、原始人类生活工作场景再现等拍摄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表现方式反映深刻的主题,计划拍摄20天,共上下两集,拟在今年底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该专题片把贺兰山岩画放在人类文化的起源、放到国际的大平台上进行研究,采用著名岩画专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宋耀良,以及中国、美国等其他岩画专家的研究成果,对贺兰山人面像岩画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环太平洋地区,尤其是美国西海岸的人面像岩画进行比较研究,在岩画中寻找探索史前人类跨越太平洋的大迁徙历史线索。根据宋耀良和美国一些专家的研究,发现贺兰山岩画人面像与俄罗斯、美国等环太洋人面像具有共同的文化内涵,属文化同源传播,拟揭示出人类从亚洲(也可能是贺兰山)向美洲迁移的印记。该片一旦播出,很可能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轰动,会使更多的人更加关注贺兰山岩画。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宋耀良 贺兰山 岩画

上一篇:平凉回族历史及伊斯兰教
下一篇:兰仲杰将军书法摄影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