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景辉谈陈埭丁氏宗祠
分享到:
2013-03-18 00:45:11 【来源:】 点击:

    四 祖先崇拜

 

  丁氏宗祠里供奉丁氏一至五世祖以及历代有爵有功之列祖列宗神主,通族共同在这里祭祀祖先。然而,丁氏宗祠里的神主之设,据丁衍夏《祖教说》云,其“稚年习见”是“祀不设主”,“厥后”则“祀设主矣”58。丁衍夏,字宜昌,号味莲,居十世,生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生活在嘉靖、万历时代,当16世纪间。按《祖教说》的这一记载,宗祠里的神主之设,似乎是在16世纪中叶以后才有的,但类似这种“立于宗庙以栖神者”的木主,在此之前便已经出现了。《陈埭丁氏族谱》云:
按一世至四世祖考妣不设神主,惟制一小木屏列而书之。其阴则我汾祖宦回手书也,纪列祖考妣生卒年月日时及其葬处,至于仁庵公独详。……夏及见之,此木屏毁于倭,今之木屏则再制矣。其阴所纪非旧文也,辞加详矣,旧义失矣。59

 

  原小木屏为“汾祖宦回手书”。汾祖即八世丁仪,生于明成化八年 (1472年),登乙丑(弘治十八年,1505 年)榜进士,历官四川按察司佥事,卒于正德十六年 (1521 年),享年49岁。小木屏之制,显然在丁衍夏“稚年”之前。做一小木屏列书一世至四世考妣来供奉,实质上就是一种神主牌位之设。这与今祖厝或祠堂神龛中因所供奉的祖先神主阶满难于容纳后来者,择日把早逝的若干木主烧毁,同时将其忌辰抄录入族谱,并逐一记录在一个特制的小木屏上排在神龛中继续供奉的那种被称为“化主”的做法,其性质是一样的。还有,谱牒记载祠堂里有“士夫宿儒题其赞”的仁庵之“遗像”60,这幅遗像,“乃同系诏狱名画笔也”,是仁庵被逮系京师狱中有写真者“索纸为公图小影片幅以遗公”,出狱时“其小影夹置衣领中以行”而带回家来的61。此“公像"后来被奉为“岁祀瞻拜”之对象62,这样的祀拜一定是在仁庵去世后便开始了,比起小木屏之设还要早得多。

 

  丁衍夏所说的“祭不设主”,很显然他是不把画像和小木屏看成为后来“祭设主矣”的那种“木主”而言的。但“祭不设主”清楚地表明了在所谓的设主之前,已经有了祖先祭祀活动,只不过是没有设“木主”罢了。画像和小木屏之设,虽然与“木主”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实质上也是一种“设主”。在设“木主”之前的祭祀,无疑是以瞻拜画像和供奉小木屏而展开的。这样祭祀活动,就是一种祖先崇拜。因此如果我们把丁衍夏所云“祭不设主”视为当时丁氏没有祖先崇拜的观念和行为,并推之宗祠只是一座供族人做礼拜的清真寺,那是有悖客观事实的。可以说,“设主”的形式并不那么重要,关键在于祖先崇拜观念的确立和行为的存在。尽管通常的那种神主之设,迟在宗祠创建之数十年后,然而,宗祠的建立,是祖先崇拜的标志,其功能是一样的。

 

  大宗祠供奉丁氏之祖先,可是能予晋主者是有条件的,“我族大宗祠之建,崇奉列祖,五世而下,有爵有功者得以祔食”63。丁氏之一至五世祖,一世为丁谨,《纂述世谟》载:“吾家之祖,惟节斋府君为有据,已不能得其所自迁矣”,则“断以节斋府君为始”。二世丁嗣和三世丁夔单丁过代。四世四人,泰殇,实(字仁忠,号朴斋,1347—1420年)止,朗乃“芽之旁出”,“祖祠不许混进”而“祀于私室”64,“表者惟善”。故《丁氏族谱》云:“始祖节斋公与夫四世祖仁庵公厥公懋矣,故祀之于无穷,均为永世不迁之祖也。”五世即丁善,所传三子,长妈保、次观保、三福保“为鼎立三房之祖”。丁氏家族由五世开始分宗,“子孙随所继世而祀焉”65。于是一至五世之谨、嗣、夔、善、实、妈保、观保和福保八人,被尊奉为丁氏通族共祀之祖。

 

  丁氏家族自五世以后,生齿日繁,族日以大。五世以下之列祖,只有“有功有爵者”才能入宗祠“祔食”。丁启濬《三宗祀议》云:

 

  我始祖节斋公,方胜国时,从姑苏南徙,四叶单传,合葬东塘。中值仇家之难,扫除不时,夷为守者之居,子孙太息。 我佥宪方昼绣之初年,承先公之严指,七日秦庭之哭,义不戴天,一朝泗水之浮,魂归埋玉,苍苍郁郁,三千之气弥佳;子子孙孙,一发之钧不坠,且甲第为破天荒之始,在宗祊有旋地轴之功。亦越五世,而我中宪公显念仁祖拓基启宇一旦圮于兵燹,缵封翁裕后光前,百年增其式廓,购东西之丙舍 , 拓庙享之中堂。岁时伏腊,申历代之旷仪;谱牒备明,辑一宗之巨典,以忠厚正直培元气。盖逾六十余年,以文章道德祀瞽宗,大允乡闾众论。有子计部公蚤成进士,益广先猷,乍予告以归田,首阅祠而考筑,环居子姓,盖落落于重迁,昂直受金,举欣欣而他徙。前辟朝庭,后营寝室,恢以两庑,亘以修垣,翼翼如也, 言言如也。斥俸金八百余两,不召宗人一钱,在乡人二百年来,皆谓睹未曾有。嗟乎! 行墟墓者生哀,况值周原之改物;视榱桷者思敬,奈索郑赋之实难。惟三公接武登朝,位皆不配其德;惟三公敬亲率祖,功均可祀于乡。隆往所以劝来,配享允孚舆议,爰稽故事,用副嘉辰,谨涓王正望日壬戌之吉,送主入庙,永光祀事,继今以後,凡仁祖之子姓,有爵有功者,俱得祔庙配食,世有盛典,顾不休与谨议。

 

  晋主大宗祠的“三公”是八世“明赐进士奉议大夫四川提刑按察司佥事”丁仪、九世“明赐进士广西梧州府知府诰赠通议大夫刑部右侍郎”丁自申、十世“明赐进士承直郎南京户部江西清史司主事”丁日近。这种“有爵有功者,俱得祔庙配食”的晋主制度的建立,无疑大大地鼓励了族人的仕途进取和对宗族做出贡献。

 

  清康熙间,宗祠“开晋主之例,为重新之资”。康熙四十三年,因宗祠颓圮,“佥议循三宗祀议拓募,子姓有能捐四十金并力重新者,录其功追报其祖考妣神主入庙祔享”66。此次捐资晋主“获十一龛”,其中有捐资以使自己之祖妣晋主宗祠者,十一世丁若榆(字孚佳,号象庭,1576—1652年)便是由其派下上下房(十二世)捐公银 17 两及孙子(十三世)丁秉璋 (字唐友,号质轩)出银八两和曾孙(十四世) 丁颐等出银20两“以成其事”的67。也有房支集捐以让本房之共祖晋主宗祠者,七世丁瑺(字朝璧,号敦朴,1427—1477年)神主之进大宗祠则是其例。《福建泉州南关外陈埭丁氏执斋公图谱序》载:

 

  康熙乙酉,阖族佥议重修大宗祠,费用浩繁,因开例有能充银四拾两者,许晋祖考妣神主。长兄颐,素体王父吉人公、父德轩公尊祖敬宗至意,喜其千载一遇,等而上之,若龙祖、若敦祖,为我一派之六世、七世也,力议循例充银。时敦祖祠宇告成未几,蒸尝寝薄,鸠众又艰。用晋九世祖考妣于敦祖祠,出白金八两,合共五龛,得银肆拾两,以成敦祖晋入大宗祠之举。68

 

  然而,捐资晋主乃不得已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宗人于第二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 年) 便立约“永不为例”。族谱载《长二三房晋主合约》云:

 

  大宗祠倾圮多年,缘费银未有设处,故兴建之事,叠议叠止。兹值大利择九月十三日兴工,依祖制鼎新以就,丁鸠银未得成事。阖族公议,有能充银肆拾两共成斯举者,许晋祖考暨妣入祠春秋配享。此系权宜,事竣之日,永不为例,仝立公约为炤。69

 

  进入大宗祠的神主,列位是有区别的。“吾宗自宫保蓼初公立三宗祀议,凡仁祖子姓有爵有功者俱得祔庙配食。缘时所祔者搢绅及各支祖而已。厥后瓜绵瓞盛,循议捐充叨光祀者,代有其人,中龛之阶几满”,因此,“前辈乃议增左右两龛为捐赀者祔,而中龛留为搢绅禄位”,以“激励后人优待搢绅者”70。

 

  尽管族规如此,但迨至清光绪间,又一次“破例”。由于宗祠“堂庞门楣均将就圮”,“土木工役为费甚矩,而捐充尤难”,“族众有以破例厚充祔祀中龛之说进者”,丁廷兰“初以前规不可自我而越”,但“告既而思,庙貌素严,固可蒙安袭故,若夫榱桷将朽,曷尽慤著爱存,爰循众议,襄兹善举”,后“得孝思者四人,各充八百两”,“复募入左右龛两人,各充八百两”71,祠宇得以重修。此后又制约云:

 

  此番进主之举,洵属越规而为,而各户捐充之赀,亦实加厚之至,特念祠宇所以妥先灵,不得不计出权宜,以徇众议,嗣后中龛则仍永远为搢绅禄位。盖一以副前辈优待搢绅之美意,一以免后来有志观光之良法,勿蹈斯举之僭越也。72

 

  据族谱记载,截至清末光绪年间 (1875—1908 年),以通族共祖及入仕晋主、捐资晋主而崇奉于大宗祠内之丁氏祖考妣127位。各谱所载见有错漏,整理抄录如下:

 

一世节斋、荣寿陈孺人

二世述庵、顺正陈孺人

三世硕德、贞淑苏孺人

四世仁庵、淑懿庄孺人

四世朴斋、蔡氏孺人

五世毅庵、宜家蒲孺人、懿恭王孺人

五世诚斋、精玉陈孺人

五世英杰、懿德施孺人

六世龙隐、仁懿陈孺人

六世中斋、仁寿蔡孺人

六世怡斋、慈阃蔡孺人

六世毅斋、静顺尤孺人、徽柔黄孺人

六世纯斋、孝慈李孺人

六世素履、慈节洪孺人

七世节轩、慈淑庄孺人

七世敦朴、宽泰傅孺人、慈爱王孺人

七世澹斋、贞顺颜孺人

七世明恩例冠带乡饮大宾九十一翁颐隐

七世养静、宽裕龚孺人

八世守素、顺约王孺人、贞一王孺人

八世明廷试贡元浙江金华府金华县儒学训导署金华县知县平庵

八世英睿、顺制颜孺人

八世静庵、淑慎杨孺人、淑贞金孺人、宽厚邵孺人

八世明赐进士奉议大夫四川提刑按察司佥事汾溪公

八世明敕封承德郎南京工部营膳司主事后吾

九世明赐进士广西梧州府知府诰赠通议大夫刑部右侍郎崇祀乡贤槐江

九世则古、慈顺蔡孺人

九世明乡进士文林郎九溪

九世明敕赠文林郎广东广州府增城县知县乡饮大宾中汾

十世简斋、明德杨孺人

十世明诰赠通议大夫刑部右侍郎肖槐

十世明赐进士承直郎南京户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午亭

十世明赐进士广西都使司佥事署都指挥佥事蓬江

十世明乡进士奉直大夫直隶和州知州乡饮大宾八十一翁瀛江

十一世明赐进士通议大夫刑部左侍郎赠尚书哲初

十一世明乡进士奉训大夫广东崖州知州五从

十一世象庭、勤慈黄孺人

十一世青紫、慈惠潘孺人

十一世清赠文林郎顺天永清县知县东畴

十一世明岁进士文林郎广东合浦县知县衷瑾

十一世对峰、盛俭陈孺人

十一世槐泉、贤范李孺人

十二世乡进士特授广东潮州府西营守备晋阶怀远将军乔初

十二世清诰赠朝议大夫兵部武选清吏司郎中加一级颙初

十二世清恩进士奉直大夫陕西庆阳府宁州知州加一级候补知府雨航

十三世清诰授通议大夫湖广湖北等处地方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雁水

十三世五十一翁刚度、勤慈庄孺人、慈顺蔡孺人

十三世朴庵、勤惠张孺人

十三世宗仪、勤俭庄孺人

十四世例赠文林郎乡饮大宾质直、素惠王孺人

十四世电生、勤节李孺人

十四世岁进士例赠修职郎毅轩、淑静柯孺人

十四世郡庠生八十七翁馨德、慈寿吴孺人、慈顺吴孺人

十四世特恩岁进士八十六翁学瑾、淑慎张孺人、勤素苏孺人

十四世纯庵、勤肃柯孺人

十五世七十二翁厚轩、慈淑陈孺人

十五世例赠修职郎果德、淑贞王孺人

十五世诒燕、贞淑蔡孺人

十五世恩荣乡饮大宾七十三翁诚轩、慈惠吴孺人

十五世六十五翁坦轩、徽懿蔡孺人、顺瑾李孺人

十五世乡饮大宾乐义、端厚郑孺人

十六世七十七翁瑞庵、冰玉王孺人、宽厚吴孺人

十六世恩荣顶带乡饮大宾八十一翁信溪、柔惠苏孺人

十六世国学生六十九翁瑜溪、慈懿陈孺人

十六世诰封奉直大夫树轩、贞惠林孺人、柔惠徐孺人

十七世国学生慎斋、善慈施孺人、顺谨张孺人

十七世国学生敏斋

 

  宗祠里的神主毁于20世纪60年代,2002年重修宗祠,复置中堂神龛,按以上历代祖宗考妣重制木主入龛供奉,同时增晋八世古素暨陈氏孺人、十八世诰尝五品花翎钦赐名达九重星南暨夫人、十八世惟苋暨林氏孺人、十九世清咸丰壬戌科举人授福州长乐教谕廷兰暨夫人、十九世旌表孝女谥志贞义姑讳牵娘、二十世清光绪丁丑科进士任广东即用知县寿泉暨夫人。

 

  在陈埭丁氏回族社区,作为崇拜祖先的场所除了大宗祠外,还有小宗祠。现存丁氏小宗祠六座,即花厅口五世“毅庵丁公宗祠”和六世“中斋丁公宗祠”,坪头六世“毅斋丁公宗祠”,岸兜七世“敦朴丁公宗祠”,江头八世“古素丁公宗祠”和十二世“道振丁公宗祠”。小宗祠的建立,是该房支势力和财力的显示,是“盛房”的体现。通常是一脉相传的房支子孙衍盛,一则祭祀时子姓瞻拜场所难于容纳,二则雅推甲族,追思祖宗之功德,因之鸠资修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十三世丁德轩(讳秉奎,字娄文)命子颐 (字正伯,号慎亭) 与本房议设小宗祠,敦朴丁公宗祠便这样建造起来了73。有的是该房支子孙入仕为宦,为了荣宗耀祖而捐俸倡修,建于明正德年间的毅斋丁公宗祠,创自“历官四川按察司佥事”的八世丁仪则是其例74。大宗祠之下的小宗祠,分宗之祖祠也,是丁氏祭拜祖先的中层单位,以房祖及其派下列祖考妣为崇奉对象。晋主小宗祠也并非是无条件的,亦必须是本房支之有爵有功者。

 

  祖先崇拜,强化了同宗共祖的认同思想,巩固了慎终追远的传统信念,是维系宗族血缘亲情关系的精神支柱。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庄景辉

上一篇:试谈海南回族古籍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下一篇:当代中国阿訇不能不思考的五个关键问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