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回族教育今昔谈
分享到:
2013-03-12 22:02:28 【来源:穆斯林】 点击:

 

     三、凤凰镇回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在调查凤凰镇回族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凤凰镇的回族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值得去反思、去探讨,进而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并为今后凤凰镇回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支持私立幼儿园的发展,早日开办公立幼儿园
 

  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凤凰镇回民教育的学前教育不仅起步晚,而且发展还不顺。回新、回辉两村3—6岁需要上幼儿园的人数有663名,而且仅有的幼儿园只收了160名幼儿,加上学前班的120名,也不过只有280名幼儿得到了学前教育(小学开办的学前班并不能取代正常的幼儿园教育),还有三百多名幼儿没有得到学前教育。由于当地回民的宗教信仰,家长不愿把小孩送到镇上或市区汉族开办的幼儿园里,家长对汉族幼儿园饮食方面的顾虑和来回交通上的麻烦,如凤凰镇由汉族开办的“凤凰镇中心幼儿园”,该园紧挨着回辉村,离回新村也不远,可是一个回族小孩都没招到,原因是家长怕小孩到幼儿园后吃到猪肉等“哈特目”(非法之意)食品。
 

  因此,我们可以说,凤凰镇的回民幼儿教育还是一个尚未被开发的大市场,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认为,目前要做的工作首先是鼓励和支持现有的私立回民幼儿园,让它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中顺利发展、壮大,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吸收更多的幼儿入园。1999年创办的两家私立幼儿园为什么停办?主要原因就是创办人缺乏经验,又没有得到任何外界支持,而镇政府和村委会都没有设专门的机构管理幼儿园的事务,私立幼儿园完全是在自生自灭中发展。所以,凤凰镇政府应当尽快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对学前教育进行正确管理和引导,或者至少把学前教育的事务纳入到镇政府现有的管理机构中,以避免放任自流。
 

  其次应该尽早创办公立回民幼儿园,既然有这么大一个学前教育的市场,以镇政府目前的财力,完全有能力也有条件创办一家高质量的公立回民幼儿园。
 

  此外,凤凰镇的回民幼儿园,实在有存在的必要,它的作用,不是一般的汉族幼儿园所能取代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由凤凰镇回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回新、回辉两村虽人口只有八千多,却操着一种全中国仅有的一种语言——回辉话(可能与原居地的“占语”关系密切)。村内各种场合都普遍使用回辉话,儿童从小接触的是都是回辉话,回辉话可以说是凤凰镇回民的母语。在这种语言环境下,凤凰镇的回族儿童缺乏一个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一般都讲不好普通话,所以到了小学阶段,有些回族儿童甚至会出现听课困难,进而导致学习下降。因此,如果能在学前教育的幼儿园阶段由当地的回族教师对幼儿实施双语教学,让回族儿童有一个从母语向普通话的过渡,这样会对他们在上小学后更好地掌握普通话、进入正常的学习环境提供很大的便利。

 

    (二)、加强思想教育,杜绝女生辍学
 

  在调查中发现,凤凰镇回族女学生的辍学现象极多,特别是上初中的女学生的辍学现象非常严重,这是什么原因呢?
 

  经过调查,造成凤凰镇回族女生辍学的原因主要是受重商风气的影响。凤凰镇回族经商风气浓厚,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生意,许多家庭的绝大多数收入都来源于经商。而他们所从事的,又大都是一些技术含量极低的“提篮小卖”式的商业,如运输业、服务业、水果蔬菜的批发零售等,不需要多高的文化水平也能胜任;而凤凰镇的回族女性又是当地回族经济生活的主力军,这样就造成了当地回族女性过早涉足商业、弃学经商,因为上到初二、初三的回族女生大都十五、六岁,已具备了进入社会从事上述商业行为的能力,于是一些学习成绩不理想或厌学的女生便辍学随父母或同伴经商去了。
 

  对于凤凰镇回族女生的辍学现象,我们认为必须引起重视,因为衡量一个民族的教育水平标志之一是男女两性受教育的程度。妇女文化素质的降低必然会导致整个民族文化水平的下降,并且对下一代的成长会形成一个极为不利的家庭教育环境。而要减少乃至最终杜绝回族女生这种辍学现象,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及其家长灌输知识的重要性,讲清楚女性受教育的重要性,以便使女学生也能顺利地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

 

    (三)、尊重回族学生的饮食习惯,办好清真食堂及清真灶
 

  回族由于信奉伊斯兰教,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这种饮食习惯,回族学生在家门口上学的并没有感到什么不便,而一到外民族学生占多数的学校去上学,这种独特的饮食习惯所带来的不便就突显出来了。如果没有清真寺食堂或清真灶,就会使回族学生的生活乃至学习受到很大影响。为此,国家民委和教育部曾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各类各级学校、幼儿园,凡是在学校进餐的有清真习惯的少数民族学生(含教师)达到一定规模并已建立食堂的,应单独建立清真灶......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师生较少,设立清真食堂及清真灶有困难的以及实行学校后勤社会化的学校,也要为他们的就餐提供方面。”⒃ 海南省教育厅和民宗厅曾在2000年9月19日联合下文对此文件进行了转发。⒄
 

  凤凰镇的回族中学生,在凤凰中学就读的不存在饮食问题(离家近,可以回家用餐);而到市一中、二中就读的回族学生饮食就成了问题。现在的情况是一中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办了个清真灶,专门请了位回族师傅来做饭,尽管简陋,但毕竟吃饭的问题算是解决了;而二中由于没有开办清真食堂,在二中就读的一百多名回族学生中午放学后,要么回到十公里之遥的凤凰镇家中吃饭,要么自己在市里找地方吃饭,这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休息,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故而我们呼吁二中的有关负责人,应尊重回族学生的饮食习惯,按照教育部和国家民委的文件精神,尽快建立清真食堂,使在二中就读的回族学生能够安安心心地读书,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四)、应协调好普通教育与经堂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
 

  回族聚居区域的经堂教育和普通教育并行发展,是回族教育的一大特色,二者不可偏废——这一点是无庸质疑的。但二者在发展中还是有矛盾冲突的。
 

  凤凰镇的回民为了发展当地的伊斯兰文化,每逢暑假,都由清真寺组织的阿拉伯文学习班在当地小学借读,据说要学一个假期。对于回族儿童在业余时间学习伊斯兰传统文化,本来无可厚非,是应该而且是必要的,但是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天天在小学校学阿文,就有一定的弊端:一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现在国家提倡的都是减轻学生的负担,而回族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紧张学习,本应在暑假里好好休息一下,可又得天天来学校学阿文。那么休息时间怎么能保证?是不是有负担过重的嫌疑?二是给开学以后正常的普通教育带来不良影响。据回新逸夫小学的校长反映,由于学生刚放假就又回到了学校,一年四季都在学校的环境中度过,不免心生厌意。加之暑假来阿文学习班学阿文是自愿的,老师不太强调纪律,学生也不怎么遵守纪律,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开学后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纪律涣散等不良现象,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普通教育。
  那么如何使经堂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呢?我们认为,是否可以在回新、回辉两村的小学里增开一门阿拉伯文选修课,由清真寺选派精通阿拉伯文的教师去任教。这样既免去了学生暑假学习阿文的负担,又可以提高回族学生学习阿拉伯文的质量。

 

    (五)宗教学校今后的发展趋势
 

   凤凰镇的全日制正规宗教学校尚有3所。3所学校都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主要靠的是本地和外地回族群众的捐款。学生来自于本地和外地不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这些宗教学校的学生将来毕业后,有的去外企当阿拉伯语翻译,个别也有到外国留学的,但大多数还是到社会谋生去了。因此,宗教学校的负责人应该考虑自己的学生未来的出路,他们也很想教学生一些实用技术,有的宗教学校里甚至已经开设了电脑、英语等新课程,但以他们现有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根本无法与社会上的职业技术学校相比。那么今后的宗教学校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呢?
 

  我们认为,宗教学校里开设实用性的课程,使宗教学校的学生既能学到宗教知识又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因为学生进入社会后首先应有一门谋生的本领,然后才能谈得上传承伊斯兰教的文化。而以凤凰镇的现状看,回辉回新两村人口仅8千,正规的宗教学校就有3所,未免多了点。多办不如精办,应当集中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办好一所,使其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能与社会上的职业技术学校相抗衡,这样就能使学生将来有出路,从而吸收更多的生源,而伊斯兰教文化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普及和传承。

 

     小 结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普遍受到低水平生产力和落后经济基础的制约而发展迟缓;凤凰镇的回族教育则不然,由于已经摆脱了贫困,所以他们的教育状况远比一般的民族地区要好得多——这是凤凰镇回族教育的一个特点。凤凰镇回族教育中现存在的问题——由于起步晚而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由于不良的社会风气导致女生的辍学;由于独特的经堂教育导致与普通教育的矛盾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要观念更新了、思想工作跟上了、管理到位了,所有问题体都可以解决的。我们相信,随着凤凰镇回族社会的全面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必将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进步。


-------------------------------------------------------------------------------- 

 

    1、这是2005人口普查的统计数字——由凤凰镇政府办公室提供。

 

    2、李策进、田广:《海南岛羊栏回族的历史及现状调查》,载于《民族研究动态》1986年第4期;郑贻青《海南三亚回族多语现象分析》,载于《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马建钊《海南三亚回族社区的经济变迁》,载于《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3、 常和平:《中国全史》(简读本)中的《宗教史》部分,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373页;邱树森《中国回族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第518页。

 

    4、杨忠泽等:《海南回族清真寺资料选编》,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5、由海南三亚民族宗教局提供。

 

    6、见于《布哈里圣训实录》、《穆斯林圣训实录》等。

 

    7、 姜樾、董小俊《海南伊斯兰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1—52页。

 

    8、姜樾、董小俊《海南伊斯兰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1—52页。

 

    9、姜樾、董小俊《海南伊斯兰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1—52页。

 

    10、 此数据由市一中提供。

 

    11、 此数据由市一中提供。

 

    12、此数据由市二中提供。

 

    13、本人于2005年2月在凤凰镇调查所得此数据。

 

    14、于2005年由凤凰镇的回族学生提供。

 

    15、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版,第272页。

 

     16、 参见教民[2000]13号文件。

 

     17、参见琼教[2000]24号文件。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海南 回族 教育

上一篇:浅谈中正思想在经济、扶贫、教育中的体现
下一篇:试谈海南回族古籍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