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回族教育今昔谈
分享到:
2013-03-12 22:02:28 【来源:穆斯林】 点击:

江青金

 

     内容摘要:本文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海南回族的普通教育和经堂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详细叙述,并对海南回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海南回族 凤凰镇 普通教育 经堂教育 


     回族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它自产生以来,就回族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回族人才的造就都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

 



 

 

     海南的回族大都集中在三亚,而三亚的回族又主要聚居于凤凰镇(原为羊栏镇)的回辉、回新两村,现有人口约8300人 。⑴自1988年建省以来,凤凰镇回族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的春风,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经济,使得两村回族的经济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今的回辉回新两村早已告别了贫困,步入了小康,并在教育方面同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海南省回族早就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兴趣,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不断有学者来到三亚对两村回族进行调查研究,并发表了相关调查报告,如李策进、田广两位先生;郑贻青先生、马建钊先生等,都曾先后到回辉、回新两村,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发表过研究报告。⑵但他们主要专注于语言、经济等方面,对其教育涉及较少或几乎没有,所以凤凰镇的回族教育始终是海南回族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海南回族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回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使回族教育模式既不同于汉族,也不同于本省的其他少数民族。海南回族受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即普通教育和经堂教育。两种教育方式互相影响,相互交织成为海南回族教育的一个特点。

 

    一、历史上的海南回族教育

 

    (一)、寺院的经堂教育

 

     海南回族信仰伊斯兰教,需要通过教育、学习来保存自己的宗教信仰。明清以前,海南回族文化比较落后,对自己本民族文化保护的能力也有限,只通过口述方式来传承。一般实行家庭为主的家庭式教育,父传子、子传孙,有组织的进行的群众性的教育是没有的。海南广大穆斯林主要还是通过家庭教育来提高其子女宗教意识、民族意识和文化水平的。对内地回民来说,海南回族寺院的经堂教育相对晚些。

 

    明代陕西著名经师胡登州最早提出经堂教育。⑶之后,经堂教育开始传入海南,海南回族因此把它作为回族教育发展的途径并延续至今。经堂教育是一种在清真寺内,有开学阿訇招收穆斯林子弟学习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传授伊斯兰教教义、教法等基本的宗教知识,培养宗教接班人和穆斯林专门人才的特殊教育制度。它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海南回族的经堂教育都是在清真寺内进行的,课堂一般设在清真寺大殿的南北厢房,因以讲经为主而称“经堂”。三亚凤凰镇清真寺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它是随伊斯兰教徒的寓居而修建的,随当地教徒的不断增多,清真寺规模也不断扩大。原先,三亚凤凰镇清真寺有四座,即清真古寺、清真西寺、清真新寺和清真北寺,后来又增设清真南寺和南开清真寺,它们大都约建于明成化时期。⑷

 

    各个清真寺设有厢房,并开设经堂教育,由各寺的阿訇和乡老(是对经常在清真寺内礼拜并懂些伊斯兰教常识的回族老人的称呼)协商并推举优秀的阿訇来教书。教书的阿訇没有薪金,都是义务教学,但每月的生活还是有保障,如每月给阿訇一些米等,由家长轮流送,是自愿的。

 

     这样,各清真寺的阿訇就招收当地的穆斯林子弟入学。开始人数不多,一般为十来个左右。当时的经堂教育主要是学习伊斯兰教的基本宗教知识,涉及其他方面的知识较少或几乎没有。经堂教育一般为三年制,每年招一个班。每年的学习大同小异,主要学习《古兰经》、《圣训》,及学习讲经、释经等。满期后通过考核,穿衣(白衣白帽)毕业,毕业生可任各寺的阿訇,从事经堂教育,也可经商或做其他事业。

 

     民国时期的经堂教育还是比较简单,内容极少,其主要是为了巩固伊斯兰文化不被淡化及坚定信仰为主,巩固回族人民原有的信仰不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干扰为己任。学生上课没有课本,教室比较简陋,只有几间茅草房屋,一般刮风下雨学校就停课。阿訇也只有《古兰经》、《圣训》、阿拉伯语及一些伊斯兰教教义之类的书,学生坐在石头或木桩上,以口授为主。当时的阿訇主要有:刘贤才(西寺)、海文英(古寺)、海宗珠(南寺)、甫显良(北寺),他们分别任各寺的伊玛目并在各寺任教。⑸ 在发展经堂教育的同时,当地回民重视人才的交流,如实行阿訇的省际交流,先后从大陆(青海、广西等)请来了不少阿訇到凤凰镇主持教务工作,如张华堂阿訇等,都是当时较早来海南的内地阿訇,都曾在古寺任教。

 


 

 

     1981年4月海南岛崖县(三亚市)羊栏镇回辉清真古寺女学开学典礼,张华堂阿訇任校长。西宁的表情摄

 

     在一段时期里,凤凰镇清真寺因缺少阿訇,均到外省聘请阿訇,使得学生及回民造成诸多不便。因此,兴办经堂学校教育深得民心,凤凰镇的回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资助贫困回族子弟就学,保证了学生的入学率,使经堂教育越来越兴盛,并形成了一定规模。

 

    之后,海南回族的经堂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伊斯兰教知识的传授,也学习汉文化,实行中阿并授。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清真寺的经堂学校都设汉语文课程,渐形成以经为主,兼学汉文,读与写并重的特点。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海南 回族 教育

上一篇:浅谈中正思想在经济、扶贫、教育中的体现
下一篇:试谈海南回族古籍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相关新闻